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菱鲆工厂化养殖是近二十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海水鱼养殖新兴产业。基于大菱鲆优于其它鱼种的诸多优势,一经从国外引进并突破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关口后,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在环黄渤海沿岸形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兴产业带,从辽宁、河北、  相似文献   

2.
大菱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22  
大菱鲆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的引进一方面为我国北方沿海工厂化养鱼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另一方面又创立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新模式,大大丰富了工厂化养鱼的内容,有效的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第四次浪潮”的形成与发展。本文综述了大菱鲆温室大棚式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养殖技术,以促进大菱鲆养殖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葫芦岛地区大菱鲆养殖采取的是"温室大棚+地下井盐水"的开放式路基工厂化养殖方式,土地资源和地下井盐水资源的短缺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为寻求更多、更适合本地区大菱鲆养殖的模式,2018年至2019年我们在本地区做了大菱鲆室内工厂化设施与室外网箱养殖接力试验。通过试验,有效缩短了大菱鲆的养殖周期,不仅节约了养殖成本,也为本地区大菱鲆养殖增加了一个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大菱鲆具有生长速度快和易集约化养殖等特点,自1999年创立大菱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以来,山东半岛及环渤海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厂化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户,大菱鲆养殖已经发展成为年产量超过6万吨的海水养殖支柱产业。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大菱鲆的病害问题也日趋严重,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越来越严重地制约大菱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其中盾纤毛虫病被广泛认为是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中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其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造成损失大。本研究中,我们选取山东省的莱州、昌邑、海阳,辽宁省的兴城、绥中,以  相似文献   

5.
大菱鲆自1992年引进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优秀的水产养殖品种和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但由于其繁殖难度大、成活率低、白化率高,制约了大菱鲆工厂化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日照市同翔大菱鲆工作室自2003年以来根据专家理论结合自己操作经验取得大菱鲆育苗成活率10%以上、原色率80%以上的业绩。现将有关技术问题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发挥产业技术体系优势 做强鲆鲽类工厂化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我国的鲆鲽类工厂化养殖,从开创至今尚不到20年,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了一项名副其实有特色、有活力、有潜力的海水养殖新产业。主养品种大菱鲆(又名多宝鱼)引领了大菱鲆、牙鲆和半滑舌鳎三个主养品种以及多个有发展潜力的其他鲆鲽类养殖品种,从零起步飞速发展至名列世界前茅的知名海水养殖产  相似文献   

7.
大菱鲆为栖息于大西洋东北部沿岸的特有的海水鱼类。其最佳养殖水温10-20℃,耐受极端温度0-30℃,1龄鱼的生活水温为3-26℃,2龄以上对高温的适应性略有下降。大菱鲆是欧洲著名的海水养殖良种,受到国际养殖界的高度重视,并在不断扩大其养殖范围。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2000年9月14日,经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认大菱鲆为适宜在我国水产养殖生产中推广的从境外引进的品种。现已推广到山东、大连等沿海地区。大菱鲆主要养殖方式为工厂化养殖和海上网箱养殖,目前在工厂化条件下,5厘米的苗入池…  相似文献   

8.
正大菱鲆在中国称"多宝鱼"。目前是我市海水工厂化设施养殖的主导品种,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加,大菱鲆苗种品种更新改良较慢等原因,我地区大菱鲆养殖相继出现种质退化、病害频发、品质下降等现象。引进养殖效益高、抗病力强的新的适养品种,是我市海水工厂化大菱鲆养殖健康、持续、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2016年,我站利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进行了"杂交大菱鲆与普通大菱鲆养殖效果对比试验"。项目取得了成  相似文献   

9.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俗名多宝鱼,原产于欧洲大西洋海域,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比目鱼之一。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从欧洲引进养殖,几年功夫就在我国北方沿海一带搅起个大产业。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养殖发展迅速,养鱼方式提升到工厂化水平,成为一个大的水产养殖业  相似文献   

10.
各地信息     
我国著名海水鱼养殖专家雷霁霖教授呼吁工厂化养殖大菱鲆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自1992年引进我国以来,在黄海所以雷霁霖教授为主的课题组连续数年进行了引种、驯化、育苗和工厂化养成等全程试验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于1999年7月17日已通过了国家验收和鉴定,创造了利用地下井  相似文献   

11.
3大菱鲆养成技术3.1 养殖方式和设施 国际上大菱鲆的养殖方式主要有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这2种方式都属于集约化、高密度的精养。国内开展大菱鲆养殖的历史尚短,以工厂化养殖为主,并借鉴种植业中蔬菜大棚的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温室大棚式工厂化养殖模式。 工厂化养殖需要建厂房,采用玻璃钢瓦屋顶或塑料大棚式屋顶。前者厂房高大宽敞,投资较大;后者大棚低矮,投资较省。厂房内建圆形或方形(四角取圆)水泥池,池子面积20~60 m2,池深0.6~1.0 m,每池布气石6~12个。沿池边按切线方向设进水管2处,池底四周以4%的坡度向中央放坡,并设排水立管,使池水循环流动  相似文献   

12.
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河北省沧州市自引进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以来,养殖病害也呈多发态势,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中常见并且危害最大的疾病应是腹水病和肠炎病,本文详述了沧州市工厂化井盐水养殖大菱鲆过程中腹水病和肠炎病主要症状、发病机理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3.
鲆鲽鱼类饲料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鲆鲽鱼类肉质细嫩,口感鲜美,营养价值高。大菱鲆(Psettamaxima)作为鲆鲽鱼类中重要的一种,1992年首次从英国引进,经过科学家几年艰辛的努力,高效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得到建立,自此大菱鲆养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08年,大菱鲆年产量达8万多吨、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相似文献   

14.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欧洲名贵经济鱼类,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于1992年引入我国,并于1998年突破了大菱鲆人工育苗技术难关,为开展大菱鲆工厂化养殖打下了坚实基础.葫芦岛市于2000年从山东及法国引进大菱鲆鱼苗开始进行工厂化养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俗名多宝鱼,原产于欧洲大西洋海域,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比目鱼之一.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从欧洲引进养殖,几年功夫就在我国北方沿海一带搅起个大产业.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养殖发展迅速,养鱼方式提升到工厂化水平,成为一个大的水产养殖业.  相似文献   

16.
海水工厂化养殖节能减排增效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省率先攻克牙鲆和大菱鲆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关,以鲆、鲽、鳎(牙鲆、大菱鲆、星鲽、半滑舌鳎等)为主要品种的海水工厂化养殖在我省迅猛发展。截至2007年末,养殖面积由几万平方米发展到520多万m^2,年总产鲆、鲽、鳎等优质鱼类5万多吨,年产值超过30亿元,养殖规模和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大菱鲆是欧洲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其饵料转换量高,生长迅速,耗氧量低,非常适合高密度养殖和远距离运输。在英国自50年代就开始养殖,目前已经达到企业化生产水平。1992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把大菱鲆引进我国,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1999年取得了全人工育苗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大批量生产性育苗的成功,使大菱鲆成为一个新的养殖良种。目前,大菱鲆养殖已成为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本文简要介绍了大菱鲆的生态习性和利用塑料大棚井水养殖的具体方法,供大家参考。一、大菱鲆的生态习性1、大菱鲆属于…  相似文献   

18.
大菱鲆工厂化养殖模式已在我国北方得到推广和普及,由于养殖设施、养殖技术等细节上的不同,造成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还偶发质量安全问题。通过研究养殖环境及养殖生产中影响大菱鲆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以及调研国内多家大型养殖企业,针对养殖场设计、苗种、水质、饲料、药物、日常管理6个方面,提出了操作性、适用性更强的大菱鲆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这将对规范大菱鲆养殖技术与提高大菱鲆质量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大菱鲆(Scophthlmus maximus)自1992年引进我国,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养殖品种,在北方沿海地区已迅速发展成为一项特色产业,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厂化养殖大菱鲆,若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比较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控制病害的发  相似文献   

20.
任卫东  张文革 《齐鲁渔业》2007,24(12):30-32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也称多宝鱼,肉质鲜嫩、口感清香,是制作鱼排和鱼片的上好原料,且保健作用显著,在我国的水产品消费领域也成了“宠儿”。由于药残事件,使大菱鲆无公害健康养殖日显重要。笔者根据近几年有关养殖单位的经验,就工厂化大棚无公害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