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爱喝茶的人不少,但要从一杯茶喝出它的品种和产地,就得到池宗宪那样的境界了。台湾人池宗宪在茶壶里泡了二十年,修炼得一身识茶品茶赏茶的真功夫,《寻味中国茶》可谓是他的独门茶经,爱喝茶的人可作一观。"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是陆羽《茶经》的开篇之句。所以苏轼作《叶嘉传》,煞有介事地将茶拟人,写成传记,文心  相似文献   

2.
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的泡茶,“饮” 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 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 和“艺术”的根源。自古以来,我国爱茶、懂得品茶的人,被称之为“茶人”,他们用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品茗品味人生,以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发扬传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善品茶,重视道德修养,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倡“清茶一杯” 的精神,以茶代酒,…  相似文献   

3.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泡茶仅是一种日常生活行为,自然没有什么艺术可言。但只要将喝茶提升到品饮的层次,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从而对泡茶方式、器具、环境以及参与者本身都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就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而当人们对这种艺术品味有了自觉的追求时,泡茶和品茶也就逐渐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  相似文献   

4.
创意《安溪茶艺》来源于安溪铁观音功夫茶。通过挖掘整理、编排提炼、升华为别具一格的乌龙茶茶艺。茶艺展现:让品茶人了解乌龙茶,特别是名条铁观音的彻茶技艺,是一11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品茶艺术。具体包括;品茶环境、茶叶选择、水质鉴定、茶具选用、茶艺人才选拔、茶艺音乐等。茶艺流程讲究礼貌待人、款款有序、动作细腻优美、富有茶的神韵,使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茶艺之本: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茶艺之田:彻茶之细致,身韵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流程。茶艺之错: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菜…  相似文献   

5.
茶情     
《茶世界》2017,(2)
<正>我爱喝茶。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茶尚未泡好,我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呡一口,尽管烫得唏溜不已,然那茶香却解了我一夜的饥渴,觉得舒服多了,待茶凉些后,我就开始大口喝茶,尽管头道茶有些苦,但我不觉得苦,只觉得茶香顿时沁入肺腑,觉得过瘾极了。每天的下午午觉起来,我会重新泡一杯茶,几口喝下去后,午休的倦意顿时一扫而光,我会觉得神清气爽,铺开稿纸,开始写作。每当写作遇到困顿之时,我  相似文献   

6.
王春华 《福建茶叶》2011,33(2):52-53
1 古代茶书中的茶水关系 古代有许多茶书都有关于“水之于茶”的记述,如:“品茶需理水”,“名茶名水,两全则美”;杭州有“龙井茶,虎跑泉”之说,广东也有“榕树茶,琉璃水”之唱,王安石有诗云:“水甘茶串香”等。爱品茶之人能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茶不同的水,泡出的茶的香气、滋味、色泽等高下悬殊。  相似文献   

7.
潘根生 《茶叶》2015,41(1):58-59
品茶时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品茶既要品之味,更要品其魂。细品茗,悟人生,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在品茶中领悟和培植正确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茶文化历史悠久,为中华特有,在发展中形成茶道。有佛家之禅茶、道家之道茶,儒家之儒家茶,还有医家茶。泡茶的道道工序,品茶的雅静感受,一动一静,悠悠然,细细品味,如此茶道,感悟针灸治病过程针法也如此。笔者结合中医理论,运用运动针法治疗大学生腰肌劳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1],漫长的饮茶历史,不仅充分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也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形成了各种民间饮茶风习,品茶活动成为一种美和艺术的创造,成为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茶文化不仅凝聚着各个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明的水平,中国茶文化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中国人品茶有其独到之处,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饮茶风习和品茶技术,表现了茶艺类型的丰富多样。一、传统茶艺的基本类型与特色中国饮茶历史悠久,饮茶文化源远流…  相似文献   

10.
《茶世界》2020,(6)
正说起夏天,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灼热的烈日和不断上升的温度。如何泡茶消暑度过一个炎热的夏天呢?这就要提到颠覆传统泡茶方法的神奇操作——冷泡法。自古以来,茶就以热水冲泡为主,干茶在热水中浸泡后,逐渐吸水、舒展,茶叶的营养与味道也慢慢融入到水中。但是在夏天,品一杯热茶后容易出汗,弄得一身汗会影响到一杯好茶带来的舒适感。冷泡茶别  相似文献   

11.
论泡茶用水     
随着生活品质和健康要求的提高,人们在品好茶时不仅注重茶的质量,对泡茶用水的选择也越来越重视,更偏向喜爱泡茶专用水。本文通过系统的阐述水对茶的重要性及古人和现代人之间不同的择水观,并着重讨论水的性质和质量对茶汤品质的影响,以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泡茶用水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一、茶文化的概念茶为国饮,发于神农,闻于周鲁公,兴于唐,盛于未,明清时遍及中华,漫长的饮茶历史,不仅充分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也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形成了各种民间饮茶风习,品茶活动形成一种美和艺术的创造,成为一种文化.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客来散条,以茶会友,茶作为中毕民族的传统饮料,茶与文化一直结有不懈之缘,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的祖先,在发明菜的栽培和各类菜制法的过程中,还创造出品饮艺术.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它融诗词、书法、琴棋、歌舞、戏曲、工艺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正"心在泡茶上才叫工夫茶,用心则不乱,按照流程,从一到十,每泡汤色均匀,用心才能泡好一杯茶。企业的运营管理讲究条理性,体系上需要对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也只有用心才能管理好企业,此为我对茶的感悟。"作为一名潮汕籍商人,广东开门七件事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马余锋有着几分儒雅。刚从美国出差回来,没有倒完时差的他,在大半天的聊茶中,依然精神抖擞,娓娓而谈,从容而自然。三个小杯,一个盖碗,一个公道杯,就是马余锋泡茶的所有道具。讲究简单,是他对茶一直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谢萍娟 《福建茶叶》2000,(Z1):26-28
中国是茶的故乡 ,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 ,从远古神农时代至今 ,中国茶叶发展已经有 50 0 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叶的利用由单纯药用发展到被普遍饮用 ,逐渐上升为有讲究的品饮 ,成了一门艺术。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 ,同样是泡茶 ,“饮”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 ,而“品”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 ,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 ,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 ,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和“艺术”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赵虹 《中国茶叶》2014,(4):25-25
正来到武夷山市,最让我难以忘怀就是一家叫"金日良茗"的茶会所,里面清静而优雅,茶具摆设别有风格,当你看到那些精致的茶器,你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打扰到那一个个精美而有活性的茶器,更怕打扰到别人品茶的雅兴。进入雅间,茶艺师礼貌地欢迎我们入座,随后熟练而有序地泡茶,给我们介绍所泡茗茶来历、历史文化,让我们闻、看、品,那种感觉正如武夷山释道大师所说,静下  相似文献   

16.
黄艺辉 《福建茶叶》2010,32(1):63-64
茶是一种食品,也是一种饮料,但又不同干一般的饮料,可以品,也可以食。品茶能区分茶的不同之处。茶叶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古代就有之。人类利用茶叶就是从食茶开始的,起初人们只是折取新鲜枝叶,咬嚼食用,后来发展煮食、腌食、凉拌、烧烤或晒干后煮食。  相似文献   

17.
古道茶语     
《福建茶叶》2007,(1):F0004-F0004
﹃茶者,南方之姜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枚三曰钱四曰落,五曰舜﹄。入嘴始于神农,品彼兴于店宋。其性晾、味甘,既祛泽解毒,亦清心醒脑。推水土异然,制祛有别,故舍六类:是谓耘茶、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里茶,皆各兵神劫。古道茶系止南方乌龙茶之极品钦观音。其植于龙山,生于奇镶,云羞雾笼,雨润雷滋,赦天地灵气,洒日月精华,造化于斯,着然独绝。古道茶承渊滋,精蛤制,其形若珠,色也琴,味胜兰,气地红而劫多释,地其名可通灵也。古道茶语~~  相似文献   

18.
泡出一杯好茶是不容易的,需一择茶、二择水、三择具、四择法。择水对茶叶冲泡关系更大,选用好水泡茶,才能显出茶的色香味。自古以来,泡茶很重视水的选择。王安石诗句:“水甘茶串香”,说明了好水泡茶,茶味才会香醇甘美。我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激勿食之”,说明用泉水泡茶最好.泉水要选择慢慢流出的山泉,含钙和镁化合物最少的是最好的泉水。我国有许多名泉,都以宜于泡茶而著称。扬子江中南儒水,深居长江中心盘涡险处,唐代刘伯刍把它举为煎茶水…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茶人对水津津乐道,爱茶如命,爱水如迷。水是生命之源,茶之介质,也是茶文化主要内涵之一。煮茶、泡茶、饮茶都离不开水,无水则不成茶。所以茶与水如同鱼与水的生命关系,有着直接的天然联系。茶与水的关系、自唐代以来就有很多专著论述和生动的诗词歌赋写照...  相似文献   

20.
品茗话茶德     
自从神农发现和利用茶之始,古代茶人就不断探索茶的本性和茶文化的内涵。茶作为清素高雅之品,灵魂之饮,又偏出在以道德仁礼制,厂有“以孝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给茶的性灵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久而久之,便物化为“茶德”之理念,也便有了茶人之品德了。品茶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