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牙粗腿象(Ochyromere quadrimaculateUess)是浙江省临安县茶树主要害虫之一,在该县14个村的3000余亩茶园普遍发生,部分茶区发生成灾。发生严重的茶园中,芽被害率高达84%,百芽减重率约15%。该虫以成虫咬食茶树叶片为害,对春茶(特别是留养茶园)为害较重,估计每年损失产量约7%。该虫一年发生一代,成虫有较强的假死  相似文献   

2.
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 Lefevre)是我国南方部分茶区近年来发生严重成灾的一种茶树害虫。1979年以来,该虫先后在湖南省的安仁、茶陵、临武、郴县等地发生成灾,现已遍及湘南、湘东30多个产茶县,郴州地区70%以上的茶园普遍发生严重,已成为当地最主要的茶树害虫之一。该虫以成虫咬食茶树叶片,幼虫取食茶树根系。为害严重的茶园,在春茶后期直至夏、秋季均无叶可采,严重影响了茶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黑刺粉虱是闽东茶区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发生危害隐蔽,防治难度大。为更好地指导茶区开展防治工作,就黑刺粉虱的发生为害特年、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其综防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茶丽纹象甲是我省茶树的主要害虫。该虫每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中咬食茶等作物的须根,成虫在5~6月间出土咬食嫩叶,呈半圆或不规则缺刻,对春茶后期到夏茶间的产量损失,一般达20%~30%,严重的50%以上,甚至全园无完整嫩叶。1986年以来,福安、寿宁、宁德、罗源、建瓯、武夷山和安溪等10多个县、市茶区,为害面积达30  相似文献   

5.
时间序列分析优选法预报茶尺蠖二代成虫高峰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楼云芬 《中国茶叶》1992,14(5):18-19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是浙、苏、皖等茶区的主要食叶类害虫,每年发生6代(有的地区发生5代),第一代幼虫为害春茶,第二、三代幼虫为害夏茶,其余各代幼虫为害秋茶。一般第一代为害较轻,第二代以后,虫口数量逐代累积,从而为害也日趋加重,因此,一年中对夏秋茶的为害  相似文献   

6.
茶芽枯病(phyllosticta sp.)是由一种叶点霉(真菌)为害所引起的春茶芽枯病害。1976年初次发现,由于环境条件适宜于发病,再则对症状未能准确诊断,防治不及时,致使该病害迅速蔓延,迄今已在浙江省茶区普遍发生,成为春茶生产上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7.
灰地老虎,俗名灰夜蛾[Agrotis canescensButler)]属鳞翅目,夜蛾科。据目前所知,安徽省宣郎广茶区,杭州局部茶区、上海地区、浙江安吉南湖林场有分布为害。幼虫主要咀食春茶嫩芽,是春茶的一大害虫。作者于1985年在安吉南湖林场目睹其为害的严重性,并通过观察和防治,参阅有关资料,写成小结,供茶区植保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茶蛇眼蚧     
蛇眼蚧Pseudaonidia duplex Cockerell,又名樟盾蚧、樟园虫,属同翅目,盾蚧科。一、为害状况蛇眼蚧在镇海县茶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该介壳虫系固定在枝叶上,以一根细长针状口器,吸取茶树汁液为害,茶树被害后提早衰老,枝干枯死,叶片脱落,甚至整丛死去,严重影响生产。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种茶树对茶尺蠖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Boarmia obliqua hypulina Wehrli)在我国茶区的分布颇广,是苏、浙、皖等省茶区常见的食叶害虫。该虫发生代数多,繁殖力强,为害性大。以往有过对该虫生活习性及幼虫食叶量等方面的研究,但未见有关茶树对该虫抗性的报道。为了探讨茶树品种的抗虫性,本研究比较了来自苏、浙、皖、滇、川等省55  相似文献   

10.
茶丽纹象甲成虫消长动态及其食叶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文明 《中国茶叶》1993,15(1):30-31
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kineatus Voss)又称茶叶象甲,在浙江、安徽、江苏、江西、福建、湖南、云南等省均有发生,近年来在某些茶区为害猖獗,主要为害夏茶,使夏茶损失严重。以往对该虫的生活习性有过一些报道,但与防治至关重要的如成虫消长动态和食叶量等方面还未见详细的研究报告。为了掌握该虫的  相似文献   

11.
茶丽纹象甲幼虫、蛹茶园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丽纹象甲(Mylloeerinus aufoline alus Voss)是为害茶树的一种主要害虫,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云南、福建等省茶区。近年来在福建部分茶区春夏茶为害严重。有关该虫的发生与防治研究已见许多报道,对该虫的空间分布型,朱俊庆(1988年)报导其成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而对其幼虫、蛹的田间分布型来见报导。为此,本文通过对土中幼虫、蛹的调查研究,试图分析其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为预测预报和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眼小绿叶蝉(EmnoascapirsugaMatsumura),是一种常发性为害茶树的害虫。在我国,北至安徽,南至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茶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致使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损失达10—20%。预测该虫的发生期与发生量,研究该虫的发生规...  相似文献   

13.
正近几年,山东等北方茶区绿盲蝽为害越来越严重。绿盲蝽虽然只在春茶期为害茶树,但是绿盲蝽为害后,茶树鲜叶品质明显下降,由于春茶产值占全年茶叶产值的比例高,如何有效控制绿盲蝽在茶园的数量,又不造成农药残留,成为北方茶园管理技术中的一项难点。绿盲蝽喜食豆科植物的特性,资料中早有记载,但是如  相似文献   

14.
茶蚜(Toxoptera aurantit.)俗称龟蝇、枯蝇,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春茶和秋茶,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嫩梢枝叶上吸汁,被害梢芽叶萎缩卷曲,停止生长,其排泄物还能诱致煤病。该虫适生季节多营孤雌胎生,增殖力强,虫口迅速增长.幼龄茶园、台刘复壮茶园、修剪留养茶园及苗圃发生较多.近年因茶叶市场不景气,采摘不及时,部分生产茶园危害较重。本文就已推广在茶园使用的苦参素等几种无公害农药对茶蚜的效果进行室内外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 2%苦参素植物保护剂…  相似文献   

15.
茶尺蠖成虫消长动态及其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Boarmia obliqua hypulina Wehrli)是茶树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在国内分布较广,尤其在苏、浙、皖等省发生最为普遍,为害严重。该幼虫喜食幼嫩芽叶,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严重,广大茶区对该虫的防治都比较重视。  相似文献   

16.
绿盲蝽是近几年来青岛地区春季茶树上发生最严重的虫害,几乎所有茶园都遭受不同程度的为害,为害严重的茶园,春茶减产近70%,茶叶品质明显下降。绿盲蝽是当前青岛茶区茶叶生产中必须防治的害虫,但大多数茶农由于防治不及时、不合理,虽不断重复用药,仍达不到防治效果,并造成茶叶农残超标。  相似文献   

17.
茶枝镰蛾(Casmara patrona Meyrick)又名茶蛀梗虫,也称茶枝蛀蛾、茶蛀心虫以及茶钻心虫等,属鳞翅目织叶蛾科,以幼虫钻蛀茶树枝干为害。该害虫在浙江临安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为茶树偶发性次要害虫,一般年份均轻发生或局部地块零星发生。然而,虫口的逐年累积也会导致严重发生。例如1988年横畈茶场185亩茶园中茶枝镰蛾普遍发生,春茶期间剪下茶枝镰蛾虫枝就有4300多公斤。本文对该虫的为害症状、重发生成因和防治措施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茶小绿叶蝉是我省茶区主要的常发性害虫。该虫集中茶叶新梢叶背吸汁为害,给茶叶生产造成直接的危害。被害芽叶表现为叶脉变红、卷曲、失去光泽、芽叶枯焦,甚至不堪采摘。我所于1979至1981年三年测定结果表明:由于茶小绿叶蝉的为害使茶叶产量的年损失率为12%左右。以第二轮及第四轮茶为害较大,损失率在18至22%之间,第一轮茶防治与否产量差异不大,经济效益不受影响。在严重发生期间可使某批茶损失达51.5%。  相似文献   

19.
茶尺蠖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尺蠖(Ectropis obliqno Prout)属鳞翅目,尺蠖蛾科,中国各茶区均有发生,是浙、苏、皖茶区重要茶树害虫之一。以幼虫食叶为害,严重发生时,茶树叶片及嫩芽全被吃光,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导致茶树早衰、耐寒力差、冬季易受冻害。为了控制该虫,目前各茶区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化学农药不仅污染茶园生态环境,而且在杀死茶尺蠖的同时,也杀伤了大量天敌,并造成农药残留,使“3R”问题(农药残留量Residue,害虫抗药性Resistance,害虫再猖獗Resurgence)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20.
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Moors)]国内分布很广,是食叶类害虫。该虫在一般年份发生量少,为害所造成损失也较轻。但是在特殊年份有的茶区也会暴发成灾。例如,1962年浙江省上虞县茶场发生该虫害,其中有50余亩茶园吃成光秃。1984年杭州市云栖路一带茶园该虫暴发成灾,有100亩茶园片叶不留,其中部分茶园被迫进行台刈。该虫发生后不仅使茶叶产质量受影响,而且还给茶园管理带来不便。据记载,该虫暴发成灾的时间,均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由第三代幼虫所致。对该虫暴发成灾的因子,作者曾作了多年的探讨,并获得了初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