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寒富’苹果的育成与推广,使我国优质大苹果的栽培区域大幅度北扩,已经成为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自主选育的苹果品种。截至2018年底,全国‘寒富’苹果栽培面积近20万hm^2。其中辽宁省11.33万hm^2,是第一主栽品种。沈阳地区从没有大苹果栽培发展到目前的2.67余万hm^2。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寒富’苹果栽培区域多为苹果新区,果农对技术的掌握远不如其他主产区,存在着技术应用不规范、实施不到位等问题。为使广大果农更进一步了解与掌握‘寒富’苹果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更直观地提醒果农在各个季节都有什么技术环节需要实施,我们根据多年在沈阳地区开展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的工作实际,以沈阳地区的物候进程为基础编制本作业历。作业历涵盖了‘寒富’苹果生产的每一个技术环节,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取舍和调整。  相似文献   

2.
石榴耐旱、耐瘠薄,生态适应性强,是我国传统的特色果树,也是太行山区山地造林树种。近年来,随着太行山绿化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石榴的栽植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04年,河北省石榴栽植面积已达5800hm2,年产量2.2万t,其中以元氏县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但是多年来,由于缺乏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果农多凭直觉和经验来管理,甚至放任生长,石榴生产上普遍存在着单产低、品质差、收益少、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问题。为更好地发挥这些石榴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于2002—2006年进行山地石榴丰产栽培示范试验,现总结如下。1试验地概况试验在河北省…  相似文献   

3.
1990年前后,随着我市果树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不少果农为追求幼树早期产量,盲目把乔化树苗按矮化树苗密植栽培,每亩栽植苹果74~111株。致使不少果园未等大量结果就树冠郁闭,光照恶化,产量低。还有些果园为控制  相似文献   

4.
杨新社 《果农之友》2012,(11):13-14
矮化密植,是近年来果树界提倡的一种新的果树栽培模式,具有树体矮小、结果早、便于管理、单位面积产量高等诸多优点,深受广大栽培者的喜爱。但随着栽培面积的逐年增加,生产管理中也不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为使广大果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现提出如下建议,供广大果农在生产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石榴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含量比苹果、梨高1~2倍,作为北方的一个小杂果,越来越为人们所看好,栽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广大果农对石榴栽培还缺乏经验,特别是新建石榴园的果农,往往无从下手。笔者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总结石榴优质栽培管理技术,旨在为广大果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辽宁省‘寒富’苹果栽培面积达6.8万hm2,年产量达62.7万t左右,在大苹果次适宜区辽宁省中北部和东部山区发展势头良好,将成为该地区振兴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这些地区多是苹果栽植的新区,苹果栽培技术比较落后,各项作业规范性较差,从建园到采收整个过程的管理千差万别,比较混乱,技术人员的培养尚需较长时间,生产发展急需比较实用的系统的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以解决果农的不时之需。为此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苹果面积发展非常迅速,栽植面积达3733公顷,品种主要有短枝富士、红将军、嘎拉、瑞林、澳洲青苹等。但由于果农技术素质参差不齐,栽植密度高,造成大小年现象明显,病虫害严重,效益下滑。1存在的突出问题1.1栽植密度大  相似文献   

8.
正营口市桃设施栽培在全省乃至全国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无论栽培面积还是栽培管理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目前全市桃设施栽培面积2000hm2,总产量0.45亿kg,总产值3.24亿元。栽培区域主要集中在盖州市的九寨、暖泉、团甸、大石桥市的虎庄等乡镇,各地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高产高效典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果农对其栽培技术掌握不全面,导致效益较低。为了使果农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现将盖州市九寨镇部分典  相似文献   

9.
杨梅是义乌市的特产水果,栽培面积300hm2,年产量900t。但目前在义乌市存在杨梅栽培管理技术较为粗放,成年杨梅树体高大,采收不便,树体表面结果,产量低而不稳定,严重影响果农的经济收入,制约着杨梅产业的发展。2000年,我们在赤岸镇山盆村黄金坪杨梅园进行杨梅矮化密植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技术总结如下。1根域限制栽植时,将杨梅苗直根修剪掉,在地下深80cm处土层铺1层塑料薄膜(或用栽植袋),限制直根向下生长,从而控制杨梅树体旺长。2合理密植传统杨梅栽植密度一般株行矩4~6m,始果期长,种植以后需经过7~9年才…  相似文献   

10.
铁岭市位于辽宁省最北部,1月份平均气温-12.9℃,其中铁岭县-11.9℃,开原市-13.4℃,昌图县-12.9℃。绝对最低温度在-30℃以下,属于高寒地区。上世纪90年代初,大苹果栽培在辽北还属于禁区,1995年沈阳农业大学选育的‘寒富’苹果通过审定,大苹果的栽植区向北推移100 km,使铁岭市大苹果栽培从无到有。截至2018年末,全市栽培面积已达6333 hm2,产量6.4万t,产值27亿元。‘寒富’苹果已成为我市山区果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之一。但近年来,果农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忽视合理负载,超载现象日趋严重。再加上忽视地下管理,导致苹果腐烂病的大发生,一般的果园发病率达到30%~40%,个别有毁园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1.
<正>1主要存在问题1)栽培规模大,但集约化程度低。随着国家联产承包责任制和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武安西部山区核桃栽培面积大,但大都是以每家每户栽植为基础,规划  相似文献   

12.
高新宇  王乔 《中国果树》2007,(4):61-61,72
北京市房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南,杏树优良品种多,栽培历史悠久,山前暖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为当地杏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主要栽培有拳杏、二白杏、巴达杏、苹果白、陀罗、龙王帽等多个名优品种。2000年房山区杏树栽培面积为1333.3hm2,2002—2005年新栽植杏树1136.3hm2,在新栽植杏树品种中,山杏占1005.3hm2、鲜食杏品种占78.8hm2、仁用杏品种占52.3hm2,杏产业化成为房山区支柱产业之一,但杏树发展品种和栽培存在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1存在问题1.1品种结构不合理由于退耕还林地主要是不适宜粮食作物种植的山区、丘陵地,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核桃价格一路飙升,全县广大果农栽培核桃的热情空前高涨,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增长普遍较慢。我们通过深入核桃产区调查,分析了核桃生产存在问题并提出提质增效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果树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在果树生产和栽培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步入了误区。现就苹果栽培中的几个误区作简要分析,供生产者参考。 1 盲目加大栽植密度 实行矮化密植栽培是当今世界苹果栽培的趋势。它具有结果早、投产快、土地利用率高等优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栽植密度越大越好。密度过大会导致果园过早郁闭,树冠通风透光不良,累积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整体效益反而下降。以藁城市为例,80年代初、中期栽植株行距多为3米×5米,现在则已加大到2米×4米  相似文献   

15.
国光苹果,别名小国光,20世纪90年代前是我市苹果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以果肉质脆、酸甜味浓、耐贮藏而深受人们青睐,但随后由于受红富士苹果的冲击,市场价格下跌,效益低下,致使广大果农纷纷将国光苹果改接为红富士品种,截至目前,我市仅有国光苹果栽植面积133.3公顷.  相似文献   

16.
华葆桃是邹平县魏桥镇果农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从当地栽植的桃品种中选育的优良中熟桃品种,经品种比较试验和不同立地条件栽植,均表现性状稳定.该品种为目前最优良的桃品种之一.于2001年8月通过山东省果树专家鉴定.2002年通过滨州市科技局鉴定,正式定名为‘华葆’。目前邹平县栽培面积达533.3hm^2,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南、宁夏、江苏、四川等省已引种栽植。  相似文献   

17.
李树在豫西地区栽培面积较大,特别是洛阳市的嵩县、汝阳、洛宁等山区丘陵地区栽植广泛,是当地的主要栽培果树之一。但长期以来,在李树生产中存在管理粗放、产量低且不稳定等问题,特别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在旱坡地栽植的李树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右江河谷地处广西西部,杧果栽培历史悠久,杧果种植面积已达2.63万hm^2。目前,该地区杧果栽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卡亡果商品率低,优质果率不足20%,果农经济效益差,出现卖果难,弃管丢荒,砍树改种现象。如何提高杧果商品率,增加果农收入,已成为杧果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郭江 《山西果树》2005,(5):44-45
李树栽培一般用毛桃做砧木,但其乔化性强,树体高大,给密植高产栽培带来了困难。1997年8月我们把黑琥珀李芽接于毛樱桃上,培育出了毛樱桃砧木黑琥珀李苗,1999年4月在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镇前裴庄村沙地上栽植了2hm2(毛桃砧木和毛樱桃砧木面积各半),栽植密度2m×3m,每667m2(亩)111  相似文献   

20.
陕西泾阳县白王乡西高村果农高东旗从2003年引进栽植克瑞森葡萄,但最初4年难以解决生产中的花芽分化难、果粒增重难两个难题,栽培效益一直低下。近两年,在加强综合栽培措施的同时,他应用益果灵将单粒重增大至10~11g,连续两年667m^2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