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掌握有关大麦栽培技术研究现状,采用文献计量学统计方法,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2010—2020年国内发表有关大麦栽培技术研究的335篇文献,从文献的主题分布、不同年份的文献发文量、不同文献的来源分布、不同学科类别的发文量、基金项目支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麦栽培技术研究文献以啤酒大麦和栽培技术为主题的最多,为200篇.从不同年份的文献发文量看,2010年发文量最多,为42篇,占检索文献总数12.54%;2019年最少,仅18篇.从不同学科分类看,作物发文量最多,为285篇,占85.33%;大麦与谷类科学的文献来源分布发文量最多,为83篇,占32.42%.基金分布方面,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金的为27篇,占比32.14%.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我国近年来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2004 ~2013年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土壤碳循环方面的文献190篇.其中按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发文量达5篇以上的期刊有8种,占28.42%.按不同年份发文量,2004年发表的文献量最少,仅7篇;2012年最多,达到43篇.按不同第一作者发文量,发文量少于3篇的作者最多,占72.11%;发文量为3篇的有4人,占6.32%;发文量为4~5篇的有7人,占15.26%;发文量6篇的有2人,占6.32%.从作者机构分布看,有7个机构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大于或者等于5篇,占51.05%.从文献的研究层次看,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发文量最多,占91.58%.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国植物文化方面的研究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2004 ~ 2014年我国植物文化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按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发表有关植物文化的研究文献达4篇以上的有10种,共71篇,占收集文献总数的16.71%.按不同年份的发文量,2005年的发文量最少,仅10篇,2013年最多,达72篇,相差7.2倍.按不同作者的发文量,发文量达到3篇以上(含3篇)的有6人,发文共22篇,占总数的5.18%;发文量2篇的有33人,发文共66篇,占总数的15.53%.按文献作者的隶属机构分布,有12个机构的发文数量在5篇以上,共发文90篇,占检索文献总数的21.18%.按文献研究的内容,属于文化内涵研究的文献达225篇,占总量的52.94%;而对景观设计方面的内容研究的文献数量达到179篇,占总量的42.12%;在文化比较方面的相关研究则有41篇,占总数的9.65%;其他内容方面有109篇,占总量的25.65%.  相似文献   

4.
[目的]较为全面地反映出目前我国在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领域的发展态势,为今后在该领域研究的决策和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文献中分别提取发表年份、资源类型分布、作者隶属机构分布、文献来源、学科领域分布、基金项目等字段,利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2012、2013、2014、2016年相关研究论文最多,之后略微下降呈平稳的趋势,总的来说10年内的发文量较多。文献资源类型分布方面,发文量最多的为期刊,达344篇,占73.82%;文献发布机构较多集中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发文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四川农业大学55篇,发表有10篇以上的机构依次为哈尔滨师范大学28篇、东北师范大学26篇、西南民族大学21篇。文献来源及学科领域分布方面较多,其中发文最多的学科为农业基础科学392篇,然后依次为农艺学291篇、林业109篇。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在西北地区研究较早,并在推广应用中取得了巨大成绩;项目基金方面,在所检索出来的466篇文献中得到基金支持的有418篇占89.69%。[结论]近10年来关于土壤动物方面课题逐步得到重视和广泛关注,土壤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近十年我国睡莲研究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2010—2020年我国有关睡莲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发表关于睡莲的文献6篇以上的期刊有4种,占发文量的13.1%;不同年份发文量,2011年发文量最少仅有28篇,2017年最多,有51篇;不同作者发文量,多数第一作者发文量有1~2篇,共278篇,占总发文量的68.6%;作者的隶属机构分布,所搜集的405篇文献中,有8个机构在此期间发表论文大于5篇,共计56篇,达14.4%;研究内容主要在栽培技术和新品种选育方面.  相似文献   

6.
李媛蓉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9):66-67,71
为了解我国有关甜樱桃果实品质的研究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2000—2020年全国有关樱桃过果实质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6种期刊发文量方面大于4篇,共计125篇,占文献总量的52.97%,其中,食品工业科技载文量最高,达16篇,占文献总量的6.78%.文献发表量从2000—2019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9年最高,为38篇;40名作者的发文量大于3篇,其中发文量3~4篇的作者有26人,发文量为90篇,占搜集文献总量的38.14%.在作者隶属机构分布方面,有13个文献作者的隶属机构在2000—2020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大于5篇,共计122篇,占搜集文献总量的51.69%.在基金项目及硕博士论文发文量方面,有7个基金项目大于3篇,共计36篇,占搜集文献总量的15.25%.  相似文献   

7.
为保护生态环境及治理入侵植物危害,需要对入侵植物开展大量研究。为了解我国关于入侵植物的研究现状和热点,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库,对2010—2020年我国发表的有关于入侵植物的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了相关文献发文量、主要次要主题分布、来源期刊分布、学科分布、机构分布、基金来源分布和作者分布等。结果表明:2010—2020年我国关于入侵植物的文献发表量为485篇,年度间总体呈现较为平缓的变化趋势;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期刊为《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生态学报》,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植物保护、生物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农业基础科学等学科;从基金来源方面看,有346篇文献获得了基金资助,且以国家级基金资助的文献居多,可以看出我国对于有关植物入侵的研究比较重视。  相似文献   

8.
为油菜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2010—2020刊载的油菜栽培技术研究文献为主要数据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知网检索出关于油菜栽培技术研究的文献共533篇。其中,2017年发文最多,达65篇,2020年的发文量最少,仅30篇,总体波动幅度大。在资源类型中,发文量最多的为学术期刊,达504篇,占检索文献总数的94.56%。主题发文量中,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栽培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中,栽培技术研究的文献最多,达134篇,占比29.07%;油菜高产栽培研究的有100篇,占比21.69%;文献来源中,主要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达49篇,占比25.52%,其次是《农民致富之友》,达40篇,占比20.83%。学科分类中,农作物研究最多,达490篇,占比84.63%;农业基础科学只有2篇,占比0.34%。学者对我国油菜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且呈大幅下降趋势,应不断提高油菜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同时加强研究深度,不断提高我国在油菜栽培技术方向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为摸清我国对冻融侵蚀方面的研究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1985—2020年我国冻融侵蚀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搜集的489篇文献中,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发表文献达12篇以上的期刊有7种,占搜集文献总数的55.99%。不同年份发文量,1985年、1993年发表的文献最少,仅1篇;2017年、2020年最多,分别为40、41篇。不同作者发文量,发文量少于6篇的作者最多,占47.12%;发文量为6篇的有11人,占13.48%;发文量为10篇以上的有2人,占5.70%。有12个机构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10篇,占43.58%。研究内容属于农业基础学科的文献有165篇,占33.74%,农艺学方面的文献有164篇,为33.54%,其它类学科的文献有108篇,占所有学科的22.09%。综合统计结果,对未来我国冻融侵蚀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研究者要加强对冻融侵蚀防治和应用基础的研究,结合我国独特的地理条件,进行冻融侵蚀机理和模型预测的研究,加大冻融侵蚀方面人才的培养,进而提高我国冻融侵蚀方面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0.
原生动物是简单的真核单细胞动物,随着研究方法不断完善,原生动物开始受到国家和研究者的关注。为了深入了解原生动物的发展现状,检索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83年至今关于我国原生动物的相关文献,利用Excel、Origin等统计软件对检索到的3 872篇原生动物研究文献的年发表数量、学科领域分布、核心作者、机构分布、文献来源以及基金项目分布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原生动物研究的发展现状及方向。结果显示,1983年来我国原生动物研究呈上升趋势,之后略微下降,最后呈稳定趋势。原生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技术研究等层次以及涉及生命科学、农业、水产、林业等30个学科,文献发布机构主要集中在研究所、高校等。文献来源分布比较多,发文量最多的为《生物学通报》,共91篇,其次为《水生生物学报》66篇;基金项目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文章数量最多。此外,利用现代分子手段阐述原生动物的微观调控机制将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该研究结果可为原生动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