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工程治理下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中国南方石漠化最严重的贵州省为研究对象,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TM、ASTER与ALOS影像为信息源,综合运用3S技术,研究2000年以来在各项生态、石漠化专项工程治理下贵州石漠化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从2000年的35 920 km2增加到2005年的37 597 km2,2010年减少到36 473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7%).2000-2005年、2005-2010年间的石漠化年变化率分别为0.9%、-0.6%.2010年石漠化遥感监测实际值比预测值低1 125 km2,说明在各项生态工程特别是石漠化专项工程的综合治理下,贵州石漠化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石漠化面积逐步减少,等级逐渐降低,但治理工程实施年限短,治理效益还未完全显现.  相似文献   

2.
基于MODIS NDVI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海流兔河流域2000~2014年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96.9%的区域面积NDVI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区域年平均NDVI增量达到0.0065.通过转移矩阵法研究出该区3个时段4种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各等级植被覆盖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NDVI值<0.40的区域面积的百分比由88.0%降低到75.8%,尤其是<0.20的区域变化最为明显,由最初占区域总面积的20.8%下降到3.5%.研究区15年来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加,植被生态呈现良性发展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脆弱性强,以石漠化为主的生态问题尤为突出。该研究以贵州花江为对象,利用2000年、2018年花江示范区的石漠化数据及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和统计分析,探究了石漠化与土地利用关系坡度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示范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灌木丛为主,在坡度<25°范围,草地和灌木丛随着坡度的增高所占比例呈递增变化,耕地则相反。(2)石漠化变化在坡度5°~25°之间发生显著变化。在<25°的坡度范围,石漠化变化的面积变化与坡度呈正相关,>25°的坡度则呈负相关。(3)草地类型下的石漠化变化最显著的坡度是15°~25°,石漠化变化主要从极重度石漠化转变为中度石漠化。耕地集中在<25°的坡度,以重度石漠化转变为中度石漠化为主。灌木、林地则集中在坡度8°~25°的范围,灌木以极重度石漠化转变为中度石漠化为主。林地以轻度石漠化转变为潜在石漠化为主。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关系的坡度分异规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种地类均在坡度<25°的范围内石漠化变化明显,可见人类活动是影响石漠化的一大主因。  相似文献   

4.
宁夏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表征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因子.基于2000年以来的MODIS NDVI数据,运用Mann-Kendall检验、趋势分析、Hurst指数等方法,研究宁夏年最大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宁夏多年平均最大NDVI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19年最大NDVI极显著上升,增长速率为0.008/年,70.3%的地区显著增大(P<0.05),植被生长状况明显改善,未来27.8%的区域最大NDVI将显著改善.(3)最大NDVI与春季、夏季和年降水量相关性较显著,与平均气温相关性较弱.最大NDVI与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大部分地区NDVI与人口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正相关,固原市与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生态建设成效尚不稳固,需持续实施生态工程,改善植被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5.
石漠化治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石漠化治理下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变异特征和亏缺规律,为贵州石漠化山区土壤资源有效利用、水肥保持、植被重建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10年和2015年石漠化治理前后两期影像进行石漠化等级解译,结合花江示范区定点采样监测数据进行Kriging插值,通过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探讨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变异特征并对不同石漠化等级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石漠化面积:石漠化治理以来,花江示范区无石漠化面积增加,中度和强度石漠化面积减少。②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有机质平均含量由2010年的31.28 g/kg升至2015年的41.83 g/kg;全氮平均含量由2010年的2.22 g/kg降至2015年的1.52 g/kg;石漠化治理前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强度石漠化,石漠化治理后潜在、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土壤有机质显著高于强度石漠化,全氮含量不同等级石漠化间无显著差异性;从潜在石漠化至强度石漠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潜在和强度石漠化;2010年全氮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变化趋势不太明显,2015年先降后升再降呈波浪式变化。③变异系数:2010年潜在石漠化至强度石漠化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均呈先降后升趋势,2015年则相反,均属中等变异,且变异性逐年增大,有机质变异系数和全氮变异系数2015年的变幅均大于2010年。【结论】石漠化治理及生态修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全氮含量有所降低,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加深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先升后降,也有波浪起伏,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长江上游石漠化地区影响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在国家大力推行石漠化综合防治下,石漠化形势有明显缓解,但目前缺乏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无法实时、定量地进行生态评价。  方法  以长江上游典型石漠化地区云南省会泽县2002、2010、2018年Landsat 5、Landsat 7、Landsat 8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划分研究区石漠化等级,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  结果  ① 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整体明显改善,石漠化面积减少583.33 km2。②石漠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2 为0.688~0.873),表明RSEI法评价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效果较好。③ 2002、2010、2018年研究区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458、0.490、0.488,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表现为中等水平,16 a间生态环境质量优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7.42%,生态变差的地区面积占15.09%。④干度指标对遥感生态指数的贡献度不断增加,第一主成分载荷值由?0.029变为?0.622,是制约会泽县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  结论  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呈中等水平,干度是制约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今后应着重石漠化严重地区的保护。表8参28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陕北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对2000 ~ 2010年陕北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状况进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分析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时空分布状况.采用退化草地动态变化度、转类指数、景观指数,多角度、多层次地对陕北地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陕北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状况较差,退化草地总面积为38 005.77 km2,占该地区草地总面积的88.28%.2000 ~ 2005、2005~2010年陕北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向着改善的方向发展,2000 ~ 2005年极度退化草地面积减少了14 693.37 km2,未退化草地面积增加了793.79 km2,2005~2010年极度退化草地面积减少了11 306.56 km2,未退化草地面积增加了4 247.21 km2.[结论] 2000~ 2010年陕北地区生态系统呈改良趋势,但是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状况仍较差.后续需继续加大对陕北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力度,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健康的草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基于MODIS-NDVI数据,分析2000—2021年安徽省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2000—2021年安徽省月均NDVI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8月NDVI最高,2000—2021年安徽省年均NDVI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增率为0.003 4/a,在2021年达最高值(0.61);在空间分布上,2000—2021年安徽省NDVI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地区,NDVI低值区域集中分布在江淮丘陵及沿江平原地区,2000—2021年安徽省大多数地区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NDVI显著增加区域占比为73.20%,NDVI显著减少区域占比为3.99%。这表明2000—2021年安徽省植被状况呈现明显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弄清锡林郭勒盟耕地荒漠化变化趋势,本研究以锡林郭勒盟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荒漠化差异指数法获取研究耕地荒漠化情况,研究表明:研究区耕地整体荒漠化数量水平来看,2000年耕地荒漠化总面积达155742.64公顷,占耕地面积面积比重的61.69%;2010年耕地荒漠化面积178404.1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2.82%。耕地荒漠化面积较大,所占比重有所上升,整体较严重,研究区耕地荒漠化面积情况是轻度荒漠化重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图像、Google earth卫星图像等并利用面向对象的监督分类方法,在对景观进行两级分类的基础上,进行1990—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海岸带湿地景观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30a中盐城海岸带自然湿地景观总面积呈下降趋势,人工湿地和非湿地景观面积比重上升。研究区整体与分区自然湿地面积占比变化趋势一致,呈现“下降-加速下降-略微抬升”的趋势,其中潮间淤泥海滩的变化速率最高。(2)盐城北区、南区湿地的潮间盐水沼泽分别为北区占比8.77%、南区占比17.64%。海岸带整体变化趋势表现为“自然湿地-人工湿地-非湿地”,其中2000年至2010年间湿地丧失速率最为显著,湿地总计面积净减少360.27km2,年均丧失率高达1.29%。(3)不同时间段盐城海岸带景观转移特征来看存在差异:在1990—2000年间,各湿地景观转移方向比较分散,大多以自然湿地或非湿地内部转移为主;在2000—2010年间,以潮滩向养殖水域转化为主导。在2010—2020年间,耕地、河流、林地和浅海水域都有向淤泥潮间海滩转化的趋势,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沼水域和养殖水域转化趋势最强烈的方向为建筑用地。建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布局规划、控制规模,保持盐城海岸带自然湿地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选取滨海新区汉沽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咨询水产专家和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筛选出19个对滨海新区汉沽工厂化养殖发展影响较大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综合应用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构建滨海新区汉沽工厂化养殖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IDRISI进行综合运算,将工厂化养殖区域划分为"不适宜"、"一般适宜"、"适宜"和"非常适宜"4种类型,从而为工厂化养殖区域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应用,Internet已经成为包含各种信息形式,如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的巨大信息资源库。然而由于Web图像从主题、格式,到功能和来源都多种多样,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本研究首先从Web页面上图像的功能角度对图像进行初步分类,将其分为链接类、装饰类、广告类和内容类。初步分类可提高Web图像处理的效率和性能,并为它基于Web的应用与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14.
由于硝化细菌对水产养殖水质可以起到明显调节作用,近年来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常常会导致硝化细菌的活性受到严重抑制,从而严重影响养殖水体及水产品的质量。本文利用富集培养的硝化污泥研究了苯酚对生物硝化过程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苯酚对氨氮生物硝化过程的抑制属于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1和EC50均为2.61mg/L。泥龄相同的条件下,有苯酚抑制剂存在时氨氮的出水浓度高于无抑制情况,且苯酚浓度越高,氨氮出水浓度也越大;而达到相同的氨氮出水浓度,抑制剂存在条件下的泥龄大于无抑制条件,且抑制程度越高,所需泥龄越长。  相似文献   

15.
16.
苯酚对废水生物硝化过程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硝化细菌对水产养殖水质可以起到明显调节作用,近年来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常常会导致硝化细菌的活性受到严重抑制,从而严重影响养殖水体及水产品的质量。本文利用富集培养的硝化污泥研究了苯酚对生物硝化过程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苯酚对氨氮生物硝化过程的抑制属于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1和EC50均为2.61mg/L。泥龄相同的条件下,有苯酚抑制剂存在时氨氮的出水浓度高于无抑制情况,且苯酚浓度越高,氨氮出水浓度也越大;而达到相同的氨氮出水浓度,抑制剂存在条件下的泥龄大于无抑制条件,且抑制程度越高,所需泥龄越长。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转化糖药理及其现代临床研究概况,并对其药学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番茄根腐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黑龙江省番茄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苗期抗性鉴定技术及寄主抗性遗传规律、番茄根腐病的病症与识别、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规律等内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布氏艾美尔球虫(Eimeriabrunetti)是鸡的一种致病性较强的寄生性原虫,但是我国球虫流行病学的报道很少谈及,有关研究报道更为少见。为此,笔者回顾了自1942年Levine首次报道布氏艾美尔球虫以来人们对这个种所做的研究。主要对这个种在世界的流行情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原性、内生性发育、体外培养、致弱及在球虫疫苗中的地位作了回顾和评述。  相似文献   

20.
0.3 g/L低聚壳聚糖水剂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在水稻苗期和秧田期使用该水剂,探讨其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3 g/L低聚壳聚糖水剂可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和分蘖;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对恶苗病防效达48%。其较佳使用方法为苗期浇灌,移栽返青后茎叶喷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