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咖啡风味品质形成十分复杂。本文综述了咖啡风味品质形成相关的化学成分、焙炒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及与咖啡品质形成的关系,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咖啡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咖啡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对云南普洱主要咖啡产区的土壤及咖啡生豆进行了采样分析,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对咖啡豆的感官品质进行评定,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各指标与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H与碱解氮、速效磷相关性显著;有机质与碱解氮相关性极显著.酸质与风味、余韵回甘、醇厚度、平衡感相关性显著;醇厚度与风味、回味、平衡感、整体相关性极显著.平衡感与回味相关性显著.土壤速效钾与咖啡感官品质的平衡感相关性显著,而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与咖啡感官品质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湿法生产咖啡是现在采用最多的咖啡生产方法,能够保证咖啡的优良品质。在湿法生产咖啡的过程中,咖啡的品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咖啡生产过程和咖啡影响因素的分析,寻找降低咖啡品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咖啡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咖啡在研磨过程中易挥发性风味物质大量散失,为探索不易挥发性物质在研磨过程中的变化,将焙炒好的咖啡豆用植物粉碎机粉碎,然后用臼式研磨机按不同时间进行研磨,用正己烷做溶剂进行萃取后,用GC/MS进行图谱扫描,分析咖啡在研磨过程中不易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咖啡在研磨过程中不易挥发性风味物质散失严重,到第9分钟时散失率达13.1%,25min时风味物质散失率达到26.4%。各风味物质的散失活性不同,且对热的反应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烘焙对夏秋绿茶色泽变化的影响,为烘焙工艺在夏秋绿茶品质改良中的优化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模拟烘焙工艺,比较分析烘焙过程茶叶感官品质、色差指标及影响色泽变化的主要理化成分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烘焙过程中夏秋绿茶颜色总体变化趋势为墨绿→黄绿→红黄→红褐色;色差指标L*、a*和b*在相同烘焙温度下随烘焙时间的延长呈现升高的趋势;叶绿素a、b的热降解属于一级动力学反应,烘焙温度越高,叶绿素a、b的反应速率常数k越大,半衰期(t_(1/2))越短,降解速率叶绿素b叶绿素a,烘焙过程茶多酚、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也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80 ℃烘焙茶叶色差变化较小、叶绿素的降解速率缓慢,茶多酚、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量最低,茶叶色泽品质保持最好。  相似文献   

6.
小粒种咖啡的主要成分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人们对咖啡的主要成分及功能的认识不足,以小粒种咖啡生豆、咖啡烘焙豆、可溶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及功能进行分析,并总结对人体的主要功能,有助于咖啡生产者及消费者了解咖啡饮品,同时也为咖啡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深入了解乌龙茶烘焙技术原理以及不同烘焙工艺与方法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阐述了乌龙茶烘焙技术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效果,并探讨了乌龙茶烘焙工艺研究进展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分析了烘焙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乌龙茶烘焙技术的创新方向。[结论]应用现代烘焙技术达到炭焙茶所拥有的优良品质是目前乌龙茶烘焙技术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印度计划资助咖啡加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印度有关官员称,为了提高印度的咖啡烘焙能力,印度政府计划资助其国内咖啡加工业,印度政府将支付包括运输和关税在内25%的费用。据国际咖啡组织统计表明,2007年印度的咖啡产量达485万袋,占全球咖啡总产量的4%,烘焙咖啡大约占印度咖啡总产量的1,/3,  相似文献   

9.
烘焙对乌龙茶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不同的烘焙方式会形成乌龙茶不同的品质特点。重点综述了烘焙的作用原理及电烘箱烘焙、木炭烘焙、电焙笼烘焙等不同烘焙方式在乌龙茶烘焙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炭焙的注意事项,以期探讨不同的烘焙方式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超强筋面包的烘焙研究是为了提升我国面包烘焙技术,笔者以超强筋小麦济麦229面粉作为主要对象,超强筋小麦济麦229是我国在21世纪的主要面包烘焙原料来源.笔者相关的研究过程中采取了四种醒发时间进行分析,并且利用5种酵母和糖用量处理、4种配粉处理,对超强筋小麦面粉的面包品质进行了评价分析。文章从超强筋小麦粉面包烘焙技术的研究背景出发,并且对超强筋小麦粉面包烘焙的过程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得出了超强筋小麦粉面包烘焙技术研究的相关结论 ,以期促进我国超强筋小麦粉面包烘焙技术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