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营建于赣北地区的火炬松引种家系子代测定林4年生时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火炬松引种家系总体保存情况完好,平均保存率达到了91.11%;火炬松引种家系生长良好,平均树高3.9 m、平均胸径6.6 cm、平均材积0.0072 m3;火炬松引种家系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性状上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通过ASReml软件估算的火炬松树高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7151±0.1150和0.5054±0.2290,胸径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6820±0.1284和0.4373±0.2124,单株材积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7189±0.1136和0.4919±0.2224。据BLUP估计的参试火炬松家系性状育种值进行估计和排名,确定12号和13号家系为最优家系,平均树高遗传增益为7.72%,平均胸径遗传增益为10.43%,平均材积遗传增益为26.49%。  相似文献   

2.
枫香优树14年生子代遗传变异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对来自安徽省南部黄山地区的53个枫香家系进行子代测定,研究家系的遗传变异规律,开展优良家系及单株选择.结果表明:子代试验林14年生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8.05m、6.30cm和0.014 93 m3,生长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为0.437~0.576,受中强度的遗传控制,单株遗传力为D.113~0.195,受较弱的遗传控制;木材材性的家系遗传力为0.507~ 0.591,单株遗传力为0.360~0.500,均受中强度的遗传控制.以生长量为主要指标,选出速生优良家系9个,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8.85 m、7.22 cm和0.021 49 m3,遗传增益分别为2.86%、5.47%和13.4%;从木材基本密度大于0.500 g·m-3的家系中选出7个生长材性兼优家系,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8.34m、6.79 cm、0.018 58 m3和0.518 g·m-3.所选出的速生优良家系和生长材性兼优家系可作为枫香育种材料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杉木57个自由授粉家系进行子代测定,结果表明,8 a生杉木种子园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超过对照5.82%、11.67%和31.08%,变异系数分别为20%、22.16%和58.4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家系间差异显著.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26、0.35和0.36,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56、0.69和0.68.以材积超过家系平均值15%为入选标准,选择出优良家系13个,平均遗传增益为22.9%.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开化县林场闽楠家系子代测定林的生长情况,对其进行了生长性状的调查。通过选取保存完整的59个家系分析了其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增益等遗传参数,筛选优良家系。结果表明:家系间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6.71%,17.78%和39.10%,高径比和冠径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6.36%和16.79%。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32.75%、47.11%和52.71%;优选出8个生长表现好的家系;并初选出53个优良单株。优良家系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4.14 m、5.37 cm和0.0052 m~3,比群体平均值提高了16.29%、16.99%和44.44%;优良单株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4.82 m、6.78 cm和0.0096 m~3,遗传增益8.9%、21.09%、76.16%。此次优良家系及优良单株的选择,可为今后闽楠种子园建设和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代表全分布区的29个地理种源包含147个家系的18年生巨桉子代测定林的生长性状进行观测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树高以外,其他性状在种源和家系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树高家系遗传力为0.879 7,树高单株家系遗传力为0.296 2;胸径家系遗传力为0.943 4,胸径家系单株遗传力为0.662 9;材积家系遗传力为0.950 9,材积单株家系遗传力为0.747 2。通过生长性状的多重比较并结合早期纤维密度的分析结果,筛选出15个速生优良家系,其平均家系材积遗传增益67.9%;在家系选择基础上选出速生优良单株13株,其平均单株立木材积遗传增益172.2%,选出的优良家系及单株将来可以用作营建巨桉实生种子园和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6.
尾叶桉家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5个尾叶桉家系试验5年来的结果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除活枝下高外,单株材积、树高、胸径、冠幅、干形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家系各性状具有中等以上的遗传力并且遗传比较稳定;单株材积、干形是家系选择的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 2 5个尾叶桉家系 5年来的试验结果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不同家系间 ,除活枝下高外 ,单株材积、树高、胸径、冠幅、干形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 ;家系各性状具有中等以上的遗传力并且遗传比较稳定 ;单株材积、干形是家系选择的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省霞浦杨梅岭国有林场柳杉一代种子园5年生家系为研究对象,对子代林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等生长性状遗传变异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家系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平均值分别为11.64 cm,6. 75 m,0. 040 3 m3,2. 07 m,27个参试家系材积生长量均大于对照;生长性状总体变异系数为材积胸径冠幅树高,家系内变异系数大于家系间变异系数;方差分析表明,家系间胸径、树高、材积存在极显著差异,冠幅差异不显著;柳杉半同胞子代林胸径、树高、材积、冠幅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为0. 41,0. 16,0. 36,0. 16,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 78,0. 60,0. 76,0. 33;各性状期望遗传增益分别为6. 75%,0. 47%,11. 79%,0. 52%,现实增益分别为16. 47%,2. 92%,32. 76%,3. 27%,27个家系生长表现优异。研究结果可为探索子代林生长变异规律,一代种子园管理、杂交育种、优良家系(无性系)评选,及下一代育种群体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尾叶桉家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5个尾叶桉家系5年来的试验结果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除活枝下高外,单株材积、树高、胸径、冠幅、干形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家系各性状具有中等以上的遗传力并且遗传比较稳定;单株材积、干形是家系选择的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10.
以8年生赤桉种源试验林的141个家系为材料,进行3个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并根据各家系单株材积表现进行优良家系选择,结果表明:树高、胸径、材积3个性状在家系水平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家系遗传力与单株遗传力具有同样的规律:胸径遗传力〉树高遗传力〉单株材积遗传力。由遗传相关系数来看,以家系单株材积表现进行赤桉优树选择比其他性状更具指导意义。以表现水平法和T检验,2个不同参照标准,选择出103、106、108号等13个优良家系,其中前3名家系单株平均材积分别达0.1120m3、0.0944m3和0.0936m3。  相似文献   

11.
以8年生杂种落叶松21个处理为对象,对生长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的结果显示:树高、胸径家系内存在较丰富的变异。其中,树高变异较大的前4个家系为日3×石51、兴5×兴9、兴9×日76-2、日5×长77-3,胸径变异较大的前4个家系为日3×石51、兴5×兴9、兴7×日77-2、兴9×日76-2。对比5年与8年生杂种落叶松生长性状变化的结果显示:兴6×和6、日11×兴2、日12×兴9这3个家系表现出较快的生长速度,年平均树高、胸径生长量较大。对杂种落叶松3次测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8年生树高、胸径与5年、6年生长性状均为正相关,且均达到显著水平。对8年生杂种落叶松树高、胸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生长性状杂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最终选择兴6×和6、兴7×日77-2、日11×兴2这3个家系为杂种落叶松优良家系,其平均树高与胸径遗传力分别为0.652、0.619,遗传增益分别为45.08%、39.97%。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44株日×兴杂种落叶松F1代个体的生长性状、木材性状调查结果进行变异分析发现,杂种群体中的生长指标、材性均存在较大变异,其中材积变异系数达25.69%,管胞长度、宽度变异系数为11.67%、17.5%,管胞长/宽变异系数为19.4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日×兴F1代群体树高与胸径显著相关,树高、胸径均与材积极显著相关,冠幅与材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长白落叶松半同胞子代遗传增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落叶松半同胞子代24年生林分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半同胞家系林木各生长因子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长白落叶松半同胞家系间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具选育潜力。24年生长白落叶松林分胸径、树高及材积遗传力分别为O.6808、0.7178及0.76060根据性状遗传力的大小,以树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苇河地区的长白落叶松子代林的树高、胸径测定,计算材积,进而分析其生长性状的变异幅度。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树高、胸径、材积都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变异,其中树高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14.52%;材积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53.08%。长白落叶松不同区组生长性状即树高、胸径、材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为优良区组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Dong  Leiming  Xie  Yunhui  Sun  Xiaomei 《New Forests》2020,51(2):261-271
New Forests - Genetic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for tree height (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and volume from a progeny trial conducted in Japanese larch (Larix kaempferi) in Liaoning,...  相似文献   

16.
以建始县长岭岗林场17 a生日本落叶松种子园半同胞家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家系间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性,选择出优良家系并对早期选择的结果进行验证,为日本落叶松遗传改良提供材料。结果表明: 各家系之间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6 a生与17 a生胸径、树高、材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41~0.947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日本落叶松家系6a生早期选择结果与17 a生选择结果基本一致;以17 a生材积为选择指标,选出排名前10位的优良家系,胸径、树高和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3.03%、1.77%和7.11%。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年生落叶松全同胞子代树高、胸径的观测数据,以小区平均数为据,采用Griffing配合力分析方法4的程序对生长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的一般配合力均占优势,分别为79.82%、53.42%,说明日本落叶松生长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所控制。采用配合力效应筛选的优良亲本为:宽10,草41,草13,永10,用其组建1.5世代种子园的改良效果为: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提高2.95%、9.70%、14.08%,筛选的优良杂交组合为:草13×草6、草82×永11、草82×503、永10×永8、草82×草13、草13×永11,用其建立人工控制授粉的杂交种子园的改良效果为: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提高8.28%、13.21%、27.60%。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日本落叶松扦插造林效果,笔者利用9 a生的生长数据对建始县高岩子林场的日本落叶松混系扦插苗造林试验林进行了分析。日本落叶松混系扦插苗与实生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差异不大,但胸径、蓄积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树高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日本落叶松混系扦插苗胸径、树高、蓄积分别是实生苗的1.16,1.10,1.39倍。混系...  相似文献   

19.
对造林后1~3年生7种(变种)落叶松和7个种内和种间杂种家系的9个物候期进行连续定株观察及生长量调查,利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落叶松种间、家系间物候期的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落叶松种(家系)的物候群,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确定物候期与幼林生长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侧枝芽膨大外,落叶松种间、家系间各物候期的变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样,种内个体间、家系内个体间也存在一定的物候期变异,但同种家系内个体间的变异明显小于杂种家系内个体间的变异.兴安落叶松顶芽展叶、抽新梢时间明显早于其他种,封顶也最早;其次是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朝鲜落叶松和欧洲落叶松的封顶时间比长白和华北落叶松还要迟半个月;日本落叶松顶芽膨大和展叶时间最晚,封顶时间也明显迟于其他种.以日本落叶松为母本的各种间杂种,在物候上多数表现出中间偏母本的特性,而在抗病能力方面较父本有所改善,在抗寒性方面却明显优于母本.日本落叶松生长最快,其次是长白和朝鲜落叶松,而日×长、日×兴杂种生长量超过母本,表现出超亲杂种优势,表明在东北地区落叶松杂种利用潜力巨大.根据主成分聚类结果,可将14份遗传材料分为4个物候型.除侧枝芽开始展叶、完全展叶和抽新梢以外的其他物候因子与生长量之间相关紧密.物候因子对生长量有相当好的预测能力,即顶芽萌动、展叶越早,封顶越迟,生长期越长,对树木的生长越有利.  相似文献   

20.
石宝英 《林业科技情报》2020,52(1):11-13,18
以5年生36个杂种落叶松家系为材料,测定其树高、胸径生长性状,估算变异系数、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筛选出优良家系。结果表明:各家系的树高、胸径存在较丰富变异,树高变异系数小于胸径,树高、胸径极显著相关(P<0.01),家系间树高、胸径差异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以10%的入选率,初选出家系1317、1324、1318、和1327为优良家系,树高平均增益为15.98%,胸径平均增益为29.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