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西走廊多年生豆禾混播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区,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组成的5种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组合对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豆禾混播不同程度提高了草地牧草产量,其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混播组合的产量最高,与其他混播及单播相比,建植第1年产量提高了4.8%~92.5%,第2年提高了7.9%~134.9%,第3年提高了11.0%~313.6%。2)所有组合的混播草地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其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组合的土地当量比最高,且随建植年限的增加而提高,并趋于稳定。3)豆禾混播不同程度提高了牧草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半纤维的含量与单位面积可消化营养物质产量,"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组合的品质在所有混播组合中最优。4)通过TOPSIS模型对各处理的产量和品质的各项指标综合评价显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组合与理想混播组合的贴合度最高,是适合在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推广种植的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组合。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张家口坝上地区豆禾牧草混播草地的建植效果,本试验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月25日在国家牧草体系张家口综合试验站开展同行混播试验。试验设紫花苜蓿+无芒雀麦(MW)、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MP)、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MWP)3种混播组合,豆禾比为3:7,4:6,5:5,6:4,7:3共5个混播比例,在紫花苜蓿初花期对建植当年人工草地生物量、牧草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WP组合在豆禾比4:6处理下产量较高,在豆禾比7:3处理下品质较好;MP组合在豆禾比3:7,5:5处理下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及品质;综合混播牧草品质与产量分析,MW为较理想的混播组合,以豆禾比为3:7处理表现最佳。综上所述,在张家口坝上地区建立人工草地时,建议采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3:7的混播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刈割与施肥影响河西地区豆禾混播草地稳定性的生态学机理,本研究以'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建植的混播草地为对象,设置3个留茬高度(5 cm(A1),8 cm(A2)和 11 cm(A3))和6个施...  相似文献   

4.
为持续研究冀西北坝上地区豆禾混播对草地产草量及其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张家口综合试验站选择建植3年的豆禾同行混播草地,测定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MWP)按豆禾比3∶7混播时,年干草产量最高,达9 612.52 kg·hm-2,较单播紫花苜蓿提高了11.40%,较单播禾草提高了56.64%~61.80%;豆禾混播以MWP3∶7,MW5∶5组合CP、CF含量最高,MW3∶7、MWP3∶7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最低,均与单播禾草之间差异显著;且MW3∶7第1茬、MWP3∶7第2茬牧草相对饲喂价值(RFV)与相对牧草品质(RFQ)显著高于其他混播处理及单播禾草。综上所述,豆科与禾本科在混播比例为3∶7,5∶5时产量与品质显著提升,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组合与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组合同行混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混3-1(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混3-2(鸭茅、无芒雀麦和红豆草混播)、混4-1(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红三叶混播)、混4-2(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红豆草混播)、混5-1(鸭茅、无芒雀麦、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红三叶混播)、混5-2(鸭茅、无芒雀麦、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红豆草混播)和混6(6种豆禾牧草混播)与混播比例为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的混播草地连续2年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建立了包含牧草产量、牧草营养品质、种间相容性和群落稳定性在内的生产性能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混6组合具有较高生产性能,且高于其他混播种类组合,而不同混播比例组合生产性能相差不大;根据各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可将21个混播组合分为3类,生态稳定型(混6)种间相容性、群落稳定性及产量均较高,适宜长期持续利用;产量型(混5-2、混4-2和混3-2)产量较高,牧草品质较差,特别是叶茎比较低,适宜放养耐粗饲牲畜;营养品质型(混5-1、混4-1和混3-1)产量较低,牧草营养品质较高,特别是具较高叶茎比,适宜放养对牧草品质要求较高牲畜。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无芒雀麦与垂穗披碱草的基础上错期交叉播种紫花苜蓿,以豆禾交叉混播3年草地为研究对象,对第3年草地干草产量和牧草品质进行分析测定,探究不同播期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交叉混播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交叉混播第3年,紫花苜蓿在无芒雀麦播后0 d,30 d,45 d与之交叉混播,年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垂穗披碱草播后15 d与之交叉混播,年干草产量最高。在无芒雀麦播后30 d内播种紫花苜蓿,与间隔75 d的处理相比,牧草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在垂穗披碱草播后0 d,30 d播紫花苜蓿,牧草C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其纤维含量较低、RFV与RFQ较高且与60~75 d处理间差异显著。综合产量与品质优势分析,冀西北地区在禾草播后30 d内播种紫花苜蓿进行交叉混播,可以获得较高的产草量及较好的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在内蒙古中部轻度盐碱地上建植豆禾混播草地的牧草产量及各混播组合物种的竞争关系,以草原3号苜蓿分别与新麦草、缘毛雀麦和长穗偃麦草3种禾草以不同比例(1∶1,1∶2,1∶3)混播建植人工草地,研究不同刈割期、不同混播方式下的牧草产量、土地当量比(LER)、相对产量(RY)、相对密度(RD)、相对产量总值(RYT)和种间竞争率(CR)等。结果表明,混播物种、混播比例和刈割时期对混播草地的产量和种间竞争关系有直接影响。在3个刈割时期,所有混播组合的牧草产量均高于单播,且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相对产量、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总值除个别1∶3组合外也均大于1,根据物种竞争模型对混播组合中各物种竞争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除豆禾1∶3组合外,苜蓿与3种禾草均分布在双方受益区域,表明各草种混播组合基本呈共存状态。除苜蓿与缘毛雀麦1∶1组合外,苜蓿在其余各混播组合中种间竞争率均大于1,且在同一刈割期随禾草比例的升高而增大。从牧草产量和种间关系的稳定性综合考虑,在上述地区苜蓿与缘毛雀麦以1∶1或1∶3混播,苜蓿与新麦草、苜蓿与长穗偃麦草以1∶1或1∶2混播更有利于建立高产稳定的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8.
用鸭茅、猫尾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红三叶、红豆草建植多年生混播草地,混播草地种类为5种豆禾牧草混播、6种豆禾牧草混播,豆∶禾混播比例分别为3∶7和2∶8。依据建植第1年(2013年)和第2年(2014年)的牧草产量、牧草营养物质产量和消化能产出,以使役马(中型)、使役马(重型)、妊娠马(妊娠11个月)和泌乳马(产驹后3个月均值)营养物质和消化能需求为评价准则,采用营养物质和消化能"产出-需求相对差额"法对几种豆禾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使役马(中型)、妊娠马营养物质和消化能需求为评价准则,豆∶禾为3∶7的混5组合(紫花苜蓿+红豆草+鸭茅+猫尾草+无芒雀麦)生产性能最高;以使役马(重型)、泌乳马营养物质和消化能需求为评价准则,豆禾比3∶7的另一混5组合(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猫尾草+无芒雀麦)生产性能最高。  相似文献   

9.
以紫花苜蓿分别与草地早熟禾、无芒雀麦和苇状羊茅按混播比例为7∶3、5∶5和3∶7建立的人工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以4个草种单播处理为对照,通过对生物量、植物形态特征以及种间关系的测定分析,探讨种间关系对混播草种和比例的响应以及植物生长特征和生物量对种间关系的响应,为建植高产、优质的混播草地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相对产量(RY)值均大于1.0且大于禾草,紫花苜蓿较禾草均具有竞争优势,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和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对禾草的生长具有压迫作用,紫花苜蓿+苇状羊茅组合表现为两种牧草协同生长。随紫花苜蓿比例的下降和禾草比例的提高,紫花苜蓿RY值表现为豆禾比例3∶7>5∶5>7∶3,禾草RY值表现为豆禾比例3∶7>7∶3>5∶5,混播系统通过降低紫花苜蓿株高、增加茎粗和叶面积,禾草通过提高株高,降低茎粗以及先增大再减小叶面积来响应种间关系的变化,使得各混播比例下相对产量总和(RYT)值均大于1.0,进而使两种牧草达到协同生长,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与苇状羊茅混播增产效果好于其他混播组合,并且以3∶7混播增产率最高,紫花苜蓿与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以7∶3混播增产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测定紫花苜蓿分别与3种生活型禾草混播草地牧草生产力和生理指标对混播成分和比例的响应,为建植可持续高产的混播草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混播紫花苜蓿和苇状羊茅MDA含量减小,抗逆能力和光合能力增强;建植初期混播草地早熟禾MDA含量大于单播,抗逆生理和光合生理指标在豆禾比为7∶3时小于单播,5∶5和3∶7时大于单播;混播无芒雀麦MDA含量大于单播,抗氧化指标在豆禾比为7∶3时小于单播,5∶5和3∶7时大于单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光合生理指标大于单播,说明紫花苜蓿与苇状羊茅混播时二者生理协同效应较好,建植初期豆禾比为7∶3时紫花苜蓿对草地早熟禾和无芒雀麦有种间竞争胁迫,适当下调紫花苜蓿比例有利于草地早熟禾和无芒雀麦生长。隶属函数评价结果显示紫花苜蓿与丛生型苇状羊茅3∶7混播时两种牧草生理表现最好,增产率和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