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腾格里沙漠南缘大量的人工防风固沙灌木在栽植5—8年后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生长衰败,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枯枝增加、防风固沙功能降低。采取封育管护措施促进了人工固沙植被的自然更新、增加了植物生长量和植物种数、密度和覆盖度,增强防风固沙功能;采用平茬促壮措施后,固沙灌木从基部萌发枝条的能力大大增强,生长旺盛,有利于持续发挥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综合效益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区9个旗县110块样地、708个样方的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内蒙古风沙源工程的3种类型区,无论从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和植被生物量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工程建设区森林覆盖率增加4.76%,调查样地植被覆盖度在35%~60%,而对照样地为5%~20%。灌木直播造林每667 m2平均保存株数696株,林木地上生物量平均为192.8 kg,林地内草本生物量平均每667m2比对照增加57.1 kg。人工造林3~5年后对0~5 cm土层养分影响较大,特别是灌丛内的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增加,但土壤颗粒组成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风沙区植被的固沙作用引起土壤演变,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样方取样测定研究了民勤人工梭梭固沙林土壤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人工梭梭固沙林长期作用下,土壤长期演变主要发生10 cm的土层,其中土壤粒度组成为由粗到细的演变,5 cm的表层较5~10 cm的浅层演变更剧烈,且林龄50 a时演变加剧;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均呈持续增加趋势。土层深≥10 cm时,土壤有机碳变化与林龄无关;全氮则随林龄增加而先增后减,且林龄50 a时减幅加剧。  相似文献   

4.
生物固沙对土壤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沙漠化是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经研究表明,采用生物方法固定流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生物固沙过程引入人工植被,促使流沙向成土方向发展。文章概述了流动风沙土机械组成、水分、养分和微生物等方面的演变趋势,以及生活其上的植被系统演替。  相似文献   

5.
沙地人工植被恢复及其对土壤改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人工固沙植被恢复过程及对土壤改良作用的研究表明,在流动沙丘进行人工固沙时采用1.0 m×1.0 m草方格,播种小叶锦鸡儿具有较好的固沙效果,经过3~4 a可使沙丘表面得到固定。在围栏封育条件下实施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可在2~3 a获得明显的固沙效果。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群落内土壤养分随群落的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在0~30 cm土层中,有机质、速效钾、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都表现为:11年生群落〉6年生群落〉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6.
针对福建省四大风口之一的晋江市深沪湾,因修建沿海大通道占用基干林带导致风沙危害,2008年进行防护林修复未能成功的现状,于2013年重新启动修复改造工程,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先划分风口地段和土壤类型,因害设防设置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各种风障,缓解风沙危害,然后采取客土施肥固沙改良土壤,适地适树乔灌藤草组合,植被恢复取得良好效果。造林第3年,强风口路段木麻黄、富贵榕、黄槿、小叶榕等5种乔木树种保存率平均达80.6%以上,次强风口路段平均保存率达87.8%;灌木树种夹竹桃不仅保存率最高、且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7.
飞播造林作为沙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重要手段,在沙漠化治理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以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地飞播造林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样地植被恢复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盖度、植被密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植被恢复前5 a,植被盖度年增长为5.87%,物种密度年平均增长量为8.20株/m2,植被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达到295.33 g/m2、579.00 g/m2。经过17 a的植被恢复,植被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达到963.83 g/m2、1 741.67 g/m2;0~10cm土壤的砂粒含量由94.90%下降到57.95%,粗粉粒和物理性黏粒含量分别由3.33%和1.77%增加到29.22%和12.83%,土壤容重由1.48 g/cm3下降到1.33 g/cm3;0~1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了700.54%、254.55%、248.33%、234.84%和203.30%,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表层土壤更为明显。植被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粗粉粒、物理性黏粒呈线性正相关(p<0.05),和土壤容重、砂粒呈线性负相关(p<0.05),表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和土壤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木质素固沙材料应用于沙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木质素固沙材料是制浆废液经化学改性制备而成的一种新型固沙材料,具有见效快、可降解、成本低等优点,并可与植物固沙有机结合,促进沙化地区的植被恢复。经过3年在宁夏(半干旱地区)的木质素固沙与植被恢复相结合的研究,结果表明:1)木质素固沙材料溶液可以在1天之内快速形成沙结皮,起到固沙作用,比草方格固沙节约成本50%以上,当年植被便可恢复,经济、生态效益明显;同时使固沙的高度突破了12,达到了23的沙丘高度;使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措施。2)木质素固沙材料1%~2%的浓度和2.5L·m-2的剂量既可有效固沙,同时还可保持水分、减缓水分蒸发,对植物的发芽、生长及生物量积累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是固沙与植被恢复的理想结合。3)木质素固沙材料是水溶性的,在半干旱地区木质素固沙材料的作用大约在8个月至1年,足以帮助植物的生长,但降水过多地区将使木质素的效能弱化。4)1年生草本与多年生的灌木植物组合配置,可持续性发挥固沙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生物多样性及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陶瓷工业集中重酸污染区,设计不同空间配置格局"乔灌草、灌草、草本"三种植被恢复模式,研究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改良土壤有机质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合理配置格局,无论在增加地被覆盖、促进土壤动物类群的发展,还是在改善土壤质量方面都优于灌木-草本群落和草本群落。    相似文献   

10.
苏联的流沙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治沙工作始于1880年,但直至十月革命后才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经验:机械沙障和植灌种革措施阻止铁路沿线流沙的侵袭;林牧结合的植物治沙,固定了流沙,繁荣了畜牧业,实现沙地植被的永续利用。不同的生物气候带采取不同的措施:草原区设置防护林带,实行草田轮作制,既防风固沙,又改良沙土,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在半荒漠区采用植物固沙,固沙初期设置机械沙障保护植物;荒漠区利用飞机或汽车混播乡土灌木、半灌木和草本,并与放牧、种植业相结合。文中还对苏联治沙的历史和科研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南部铁路风沙害防治措施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毛乌素沙地的特征,设计采用机械同沙和植物困沙相结合的方案,即树枝沙障及经编防风固沙网格先期防风固沙.沙障内种植沙生植物后期间沙。建立由高立式沙障,沙柳方格、土工合成材料沙障以及植物防护带组成的,具有阻沙、嘲沙等综合功能的完整防护体系。并对此铁路风沙害防治措施进行评价,为在类似地区推广铁路风沙害防治的技术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干旱、半干旱沙区广泛采用种植植物的措施固定流沙,因其可以更持久地、可持续地发挥防护效能。固沙植物以多年生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不仅可以良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价值。研究优良固沙植物的饲用价值、绿化价值以及药用价值,对合理开发利用沙区植物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回顾了我国不同优良固沙植物的资源分布情况,综述了沙区植物资源利用概况,包括沙质地区固沙植物的饲料资源、绿化资源以及药用资源利用,探讨了我国固沙植物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及存在问题,提出固沙植物资源的可行性保护措施,为充分发挥沙区植物资源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彰武北部沙地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彰武北部沙地乔、灌、草、农田、沙丘的土壤水分和物理性质研究得出:沙土表层(0~50 cm)含水量受降雨影响显著,100 cm以下影响不明显;地表植被不同则对水分的保持效果、水分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0~300cm)、水分有效性和土壤下渗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沙质荒漠化土地生物沙障结构与配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从1994年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的颁布,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1,2].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已达174.3万km2,每年沙化面积3 436 km2.因此防治荒漠化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5.
对5种灌木防风阻沙林的防风效益与流沙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梭梭和花棒由于植株高大,遮挡面大,总体防风效果好,沙拐枣、杨柴、沙木蓼3种灌木植株相对矮小,总体防风效果较差。这一顺序恰与各灌木的枝丛密度、冠幅和高度等因子由大到小的排列相吻合。在同一风速条件下,5种防风阻沙林的输沙量均较旷野流沙明显减小,且杨柴的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大。在营建防风阻沙林时要重视乔灌草相结合,充分考虑地被物的作用,为防风阻沙林整体结构和功能更加完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风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因子,直接影响着风沙地区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研究风和风沙流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十分必要。文中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特点,综述风速、吹袭时间、吹袭频率、吹袭间隔对植物表型结构、解剖结构、光合特性、生理特性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有关风和风沙流对植物影响的研究应将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植物从表型结构、解剖结构、分子及生理层面上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此外,风和风沙流不仅会对植物个体产生影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生态功能也会产生影响,明确风沙胁迫在植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格局等尺度上对植被的影响,可为探索生态脆弱区风沙对植被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退化人工梭梭林的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退化人工梭梭林进行恢复试验研究发现:滴灌可使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显著提高;梭梭光合作用增强;群落物种数增多,盖度增大;防风固沙作用增强.布设机械沙障可使退化梭梭林地表粗糙度增大,林内近地面层风速、输沙量显著下降.春灌3 a后,不仅退化梭梭个体恢复正常生长,同时梭梭林群落物种组成数明显增加,盖度显著增大,生态功能也逐渐恢复.雨水集流和雨水下渗改造两种模式应用1~2 a后,退化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均有明显提高.滴灌、布设机械沙障、春灌和改造结皮4种技术措施对退化梭梭林生长及其环境均有明显的恢复作用,其中滴灌、机械沙障恢复技术是当前和今后推广的主要措施;春灌和改造结皮可作为前两种技术的补充措施.  相似文献   

18.
The soil-plant system is a very important subsystem of the 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SPAC). The water uptake by plant root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research on water transport in this SPAC and is also the most active study direction in the fields of ecology, hydrology and environment. The stud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ine roots of plants is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a water absorption model of plant roots. Our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ine roots of Populus euphratica in a desert riparian forest shows that the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its root lengths can be expressed horizontally as a parabola. The fine roots are concentrated within the range of 0–350 cm from the tree trunk and their amount accounts for 91.9% of the total root mass within the space of 0–500 cm.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fine root lengths shows a negative exponential relation with soil depth. The fine root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0–80 cm soil layer, accounting for 96.8% of the total root mass in the 0–140 cm soil layer.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7, 26(1): 1–4 [译自: 生态学杂志]  相似文献   

19.
以青海共和盆地沙丘上12年生的中间锦鸡儿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流动沙丘为对照,探讨在沙丘上建立中间锦鸡儿人工林后,沙丘部位对土壤养分含量以及植物群落的影响。在中间锦鸡儿人工林内沙丘的迎风坡中部、坡顶、背风坡中部和流动沙丘采集土壤样品,深度为0 5,5 10,10 20和20 50 cm。结果表明:与流动沙丘相比,沙丘3个部位中间锦鸡儿人工林0 20 cm的有机质、0 50 cm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得到显著提高。迎风坡中间锦鸡儿人工林0 5 cm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0 20 cm深度的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坡顶和背风坡。在沙丘上建立中间锦鸡儿人工林后,草本植物种类、数量和植被盖度增加,迎风坡草本植物盖度明显高于坡顶和背风坡。  相似文献   

20.
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是造成毛乌素沙地干旱缺水的首要原因,风多风大及光照强烈加剧了土体和植物水分的散失,因此导致植物群落衰退或个体死亡。为了提高造林效果,必须根据沙地生境的异质性科学构建森林生态系统、积极推广应用抗旱节水措施、合理利用克隆植物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