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文蛤当地俗称"花蛤",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文蛤是埋栖型贝类,喜栖于滩面平缓的细沙滩或泥沙滩上,尤以河口两侧及河口浅海区最为密集。文蛤是黄河三角洲浅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历史上黄河三角洲海域盛产文蛤。海洋渔业  相似文献   

2.
南四湖的水生生物和渔业生态初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健鹏 《水产学报》1989,13(3):220-229
南四湖是指位于山东省南部的微山、昭阳、独山和南阳四个湖,现有水面11.9万公顷。目前的平均鱼产量是94.05公斤/公顷。1983—1984 年我省对该湖进行了全面的渔业资源调查。南四湖的溶氧含量平均为 8.71毫克/升,pH为 7.1—9.7。湖水中的磷酸盐是0.0108毫克/升,三态氮是0.465 毫克/升。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物量是 2584.2毫克/米~2,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709和0.601毫克/升,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是92.65克/米~2。鱼类的优势种类是鲫鱼、黄颡鱼、乌鳢、红鳍鲌、长春编、鲶鱼、鲤鱼。并为开发它们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3.
东营市河口区地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254.37km.滩涂面积6.5万hm^2(公顷),-10m等深线浅海面积约234万hm^2,文蛤等贝类自然资源丰富,可供开发文蛤增养殖的浅海达6.7万hm^2。海域富营养,无污染,初级生产力高.滩涂贝类生长繁殖密度大,是全国著名的自然文蛤苗种及成品蛤生产基地,为我区进行浅海贝类增养殖,建立文蛤育苗、生产基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中国辽东半岛海域(辽宁群体)、长江口及其两翼海域(江苏群体)、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福建群体)、珠江口及其两翼海域(广东群体)、北部湾海域(广西群体)以及日本伊势湾海域(三重群体)6个不同海域文蛤(Meretrix meretrix)地理群体的亲缘关系,采用18S rRNA基因、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COⅠ)及16S rRNA基因3种分子标记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测序结果显示,3种基因序列长度分别在1 854、658、596 bp左右;18S rRNA基因碱基组成无偏异,序列较为保守;COⅠ与16S rRNA基因A+T平均含量明显大于G+C含量,符合线粒体基因组成特征。通过Meg Align软件比对6个地理群体文蛤,序列相似百分比分别为99.7%~100.0%(18S)、91.7%~99.8%(COⅠ)、90.2%~99.8%(16S),其中三重文蛤序列差异最大;以文蛤属的帘文蛤(Meretrix lyrata)作外群,采用MEGA 5.03软件中相邻连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我国沿海5个文蛤群体聚为一枝且与日本三重文蛤分开,自展值分别为67%(18S)、99%(COⅠ)、98%(16S);我国沿海5个文蛤群体中,辽宁、江苏、福建文蛤群体首先聚在一起,其次是广西文蛤群体,最后是广东文蛤群体。研究结果表明,辽宁、江苏、福建文蛤群体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最近;广西文蛤群体、广东文蛤群体与我国其它文蛤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大,地理遗传分化明显;而日本三重文蛤与我国沿海文蛤可定为文蛤的2个地理亚种。  相似文献   

5.
南极南奥克尼群岛2017年春季南极磷虾资源声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为南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对其生物量的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掌握磷虾的生态和分布信息。基于2017年我国南极磷虾声学调查采集的断面回波映像,应用声学回波后处理软件(Echoview),评估了南奥克尼群岛周边水域的磷虾生物量。该海域磷虾体长范围为25.50~49.21 mm,平均体长为(33.01±4.06)mm;其中雌性平均体长为(33.15±3.90)mm,雄性平均体长为(32.68±4.43)mm,雌、雄磷虾体长无显著性差异。本海域声学映像可分为1338个积分单元,最大单元磷虾密度为554.07 g/m2,最小单元密度值为0 g/m2。调查海域磷虾分布不均匀,87.90%的积分单元无磷虾生物量。磷虾平均密度为71.01 g/m2,总生物量为1.77×106 t,密度差异系数为97.4%。磷虾主要分布在水深<200 m的南奥克尼群岛大陆架海域,群岛东侧磷虾生物量多于西侧。积分单元中磷虾密度大于450 g/m2但小于600 g/m2的有2个,群岛东西两侧各1个;密度值大于300 g/m2但小于450 g/m2的积分单元有6个,5个位于群岛东侧。远离群岛的2个断面(1,9)和调查海域中心的2个断面(5,6)磷虾生物量较少。本海域磷虾的昼夜垂直移动对磷虾生物量评估也无影响。磷虾白天聚集在60~180 m水层,随着时间推移,磷虾逐渐向上或向下移动。光照强度是触发磷虾白天下沉、夜晚上浮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印度洋西北海域秋季鸢乌贼渔场分布与浮游动物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2004年10~11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进行鸢乌贼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表层浮游动物与鸢乌贼渔场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桡足类、箭虫类和糠虾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率在86%以上。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平均值为39.51±114.06mg/m3。鸢乌贼的平均日产量为4.6 t,平均CPUE为3.90 ind/线/h。在浮游动物中,生物量最高的种类为尖尾海萤,平均值为24.30mg/m3,但空间分布差异极大,并且与中心渔场分布无关。其次为箭虫类、桡足类和糠虾类,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9.18mg/m3、2.32mg/m3和1.38mg/m3,与中心渔场分布关系显著,并可作为渔场分布的指示种类。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文蛤浅海增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地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254.37km,滩涂面积97万亩,-10m等深线浅海面积约350万亩,文蛤等贝类自然资源丰富,可供开发文蛤增养殖的浅海达100多万亩。该海域富营养,无污染,初级生产力高,滩涂贝类生长繁殖密度大,也是全国著名的自然文蛤苗种及成品蛤生产基地,为该地区进行浅海贝类增养殖,建立文蛤育苗、生产基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一、养殖场地的选择选择风浪较小、底质稳定、潮流畅通;滩涂平坦,底质松软,细砂含量为65%~80%;无工业污染,海水相对密度为1.015~1.024的海区。二、围建防逃设施严密围建养殖场是保证养殖过…  相似文献   

8.
据1988年及1989年于长江口羽状流锋区调查及东海水产研究所多年调查资料综合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生物量在丰水期的平均生物量为438毫克/米^3,变异系数为0.78;1989年8月平均生物量为350毫克/米^3。生物量分布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部水域递增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据1988年及1989年于长江口羽状流锋区调查及东海水产研究所多年调查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生物量在丰水期(1988年8月)的平均生物量为438毫克/米↑(3),变异系数为0.78;1989年8月平均生物量为350毫克/米↑(3)。生物量分布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部水域递增的趋  相似文献   

10.
南通市大型海洋排污海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在即将建设的南通市大型海洋排污海区附近区域,设置3个断面进行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共调查发现潮间带生物24种,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最高(占37.5%),环节动物次之(占33.3%).优势种为:托氏虫昌螺、文蛤、四角蛤蜊、彩虹明樱蛤和泥螺,这5个优势种均为软体动物.该区域潮间带生物的平均生物密度为203.73 个/m2,平均生物量为72.42 g/m2,其中以软体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生物密度为最高(分别占89.22%和82.20%).  相似文献   

11.
盐城市共有滩涂面积45.3万公顷,滩涂上的主要增养殖品种为文蛤、泥螺等,为提高文蛤的增养殖技术水平和效益,2004年以来,笔者在东台新东水产养殖公司进行了浅滩文蛤围栏养殖技术开发,先后共实施围栏养殖面积550公顷,平均单产3200千克/公顷,平均效益21000元/公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苏州澄湖渔业资源调查及综合开发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3月-12月。对澄湖的水质理化因子,水生生物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为:pH值7.3-7.7,透明度0.3-0.8米,溶氧7.2-10.2毫克/升,COD13.3-17.3毫克/升,氨态氮0.5-1.3毫克/升,总磷0.090-0.156毫克/升,酚0.001-0.004毫克/升;浮游植物7门72属,生物量12.7331毫克/升;浮游动物63属91种,生物量3.27毫克/升;底栖动物(软体动物)73.6179克/米^2。澄湖属天然中-富营养型湖泊,适宜采取调整品种结构,保护和开发优质野生鱼类资源,走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13.
洋山深水港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5年每年2月、5月和8月按《海洋监测规范》中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方法,分别对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施工海域(30°30′~30°54′N、121°45′~122°30′E)20个取样点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该海域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群落多样性的分布与变化。监测结果显示:一期工程施工期,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逐年减少,2003~2005年种类数分别为21种、17种和16种;底栖动物栖息密度逐年下降,2003年(31.10 ind/m2)>2004年(12.50 ind/m2)>2005年(11.00 ind/m2);底栖动物平均总生物量总体表现为逐年降低,2003年(4.26 g/m2)>2005年(2.18 g/m2)>2004年(0.62 g/m2),2004年生物量下降尤为显著,2005年生物量略有回升;生物多样性指数也逐年降低,2003~2005年分别为0.81、0.36和0.16。三年监测结果表明,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海域施工期底栖动物种类数、总生物量、栖息密度以及多样性指数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说明工程海域施工期对大型底栖动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梭子蟹放流区本底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黄骅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放流区的本底调查,摸清了该海域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亲体数量,生态环境、基础饵料条件及敌害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共捕到2只三疣梭子蟹亲体,体重范围155~220g,均为雌性,性腺4期;未采到中国对虾亲体、卵或幼体;浮游植物17种,平均密度为29.54×104cells/m3;浮游动物8类,总平均生物密度为77.91个/m3,总平均生物量为0.103g/m3;小型底栖生物11种;大型底栖生物25种,敌害生物主要是虎鱼类,仅占底栖生物数量的0.06%。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为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理想的放流场所。  相似文献   

15.
黄海北部春季和夏季浮游动物生态特性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年3月(春季)和6月(夏季)对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的浮游动物调查结果,分析了两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丰度等群落结构特征。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春季42种,夏季34种。浮游动物以浮游幼虫和小型桡足类为主。桡足类幼虫、棘皮动物幼体、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为春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依次为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桡足类幼虫、小拟哲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12.09mg/m~3,平均丰度为15 522.18个/m~3;夏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18.84mg/m~3,平均丰度为7582.39个/m~3;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为春季较高。黄海北部辽宁沿岸海域的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较高。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湖底平坦,平均水深2.27米,年平均水温17.28℃,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水质基本良好。湖区饵料生物丰富,浮游植物年平均生物量为4.85毫克/升,浮游动物为4.77毫克/升,底栖生物的现存量平均是4.8克/米~2,是鱼类生长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17.
海州湾人工鱼礁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海州湾人工鱼礁建设已经开展了4年,为了解海州湾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的变动情况,对礁区大型底栖生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94种,其中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鱼类是构成人工鱼礁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三者占总种类数的88.30%。投礁前人工鱼礁海域共调查发现大型底栖生物32种,投礁一年后增加到38种,投礁后第四年增加到44种。投礁前人工鱼礁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0.560 3 g/m2和0.207 5 ind/m2,投礁一年后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增加到1.127 g/m2和0.387 5 ind/m2,投礁后第二年和第四年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也均高于投礁前。投礁前人工鱼礁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投礁后底栖生物群落系统出现扰动,鱼礁区的底栖生物群落系统处于一个暂时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5年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在诏安湾及毗邻海域开展的30个站位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丰富,夏、秋季共采获165种,其中多毛类(80种)、软体动物(32种)、甲壳动物(26种)是海区种类组成的优势类群。夏、秋季优势种均为多毛类,共有种包括奇异稚齿虫、角海蛹、梳鳃虫、寡鳃齿吻沙蚕和似蛰虫。夏、秋季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8.22 g/m2和8.18 g/m2,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0个/m2和73个/m2。生物量组成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为主,栖息密度组成以多毛类为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总体分布均呈现由近岸往外逐渐减少趋势。秋季的多样性指数略高于夏季,但都处于中等水平。3个不同区块比较,湾外的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都要比湾内和湾口高。与历史资料对比,本次调查平均总生物量和平均总栖息密度均有明显下降;生物量组成、栖息密度组成以及优势种都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文蛤生态容量,实验根据动态能量收支理论,基于R语言构建了文蛤动态能量收支模型,采用线性与非线性回归法估算模型参数,通过对比围塘环境下文蛤壳长、湿重、软体部湿重的实测值与模拟值验证模型,并应用于模拟黄海海域滩涂区文蛤的生长过程。结果显示,文蛤模型主要参数形状系数、阿伦纽斯温度系数和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能量分别为0.57、9 278 K和2 056 J/cm3;实测与模拟的文蛤壳长、湿重和软体部湿重相关系数R2平均为0.996,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为3.58%;如东沿海区域6月实测文蛤软体部干重为0.48 g,壳长3.12 cm,模型模拟的软体部干重、湿重和壳长分别为0.476 g,6.6 g和3.2 cm。研究表明,实验构建的文蛤动态能量收支模型的准确度较高,可真实地反映出文蛤在自然水域中的生长过程,为评估文蛤生态容纳量及构建文蛤相关的生态系统模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报道了江苏省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以及数量分布规律,调查结果表明,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105种,其中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鱼类是构成该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三者约占总种数的93.33%.底栖生物年平均生物量为0.3285 g·m -2,夏季高于春季;平均栖息密度0.5460 ind·m -2,也是夏季高于春季,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组成均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优势,北部海域生物量高于南部海域.按照生态特征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可以分为5个群落,各群落有自己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