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云南高原葡萄主要产区弥勒县进行了8种不同规格的避雨栽培模式对主要葡萄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对葡萄品质和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凡是能有效避免雨水淋到葡萄植株上的避雨栽培模式均能有效地控制葡萄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等重要病害的发生危害,但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差。各种模式的避雨栽培均能明显改变葡萄植株冠层的微气象条件。不同模式的避雨棚均能明显增加植株冠层的温度和昼夜温差,日最高温很少高于32℃。湿度监测结果表明,晴天各种避雨栽培模式下植株冠层的平均湿度均大于露天栽培,但植株冠层最高相对湿度均小于90%;雨天避雨栽培植株冠层的平均湿度小于露天栽培,相对湿度均小于95%,均不会导致棚内湿度过高而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各种避雨栽培模式对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改变也不会影响葡萄植株和果实的生长,还能提升葡萄的含糖量和外观品质,增加商品价值。综合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云南省特殊的高原葡萄产区采用适宜的避雨栽培模式可以有效调控葡萄植株冠层微气候因子,从而达到控制葡萄病害,提升葡萄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避雨栽培对宿迁地区早熟桃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桃品种‘金陵黄露’为试验材料,对其果实纵径、横径、裂果率、坐果率、产量及果实品质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避雨栽培对宿迁地区早熟桃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栽培虽未改变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但纵、横径比露地栽培增长要快。避雨栽培显著减少桃裂果现象,露地栽培裂果率20.3%,避雨栽培只有6.5%。果实内在品质方面,避雨栽培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V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总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单果重与露地栽培无明显差异。此外,避雨栽培显著提高了桃果实的坐果率和产量,666.7m2产量为3 600 kg,比露地栽培提高28.6%。  相似文献   

3.
酿酒葡萄赤霞珠避雨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低雨水对酿酒葡萄生长的影响,提高酿酒葡萄品质。[方法]2011—2012年在赤霞珠葡萄上开展避雨栽培试验,研究避雨栽培对赤霞珠葡萄病害发生与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避雨栽培能够有效降低赤霞珠霜霉病、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在葡萄生长后期降雨较多的年份,避雨栽培可确保葡萄顺利通过成熟期;在葡萄生长后期降雨较少的年份,避雨栽培赤霞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有机酸等指标相比露地栽培差异不明显;在同等酿造条件下,避雨栽培赤霞珠酿造的葡萄酒在口感、色泽等方面明显优于露地栽培。[结论]避雨栽培能够有效降低雨水对酿酒葡萄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湖南山坡地刺葡萄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雨栽培技术在南方各省的鲜食葡萄种植中已经普及,但在山坡地刺葡萄种植中运用较少。对刺葡萄在避雨栽培模式与露天栽培模式下进行物候期的观测、果实品质分析、霜霉病病情发生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模式下刺葡萄的物候期整体延后,避雨栽培比露天栽培条件下果实完熟期延后了20 d,落叶期延后了33 d;避雨栽培模式下的刺葡萄较露天栽培的果实品质更优,其中果实增重11.4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升39.74%,果皮变薄17.65%;避雨栽培的病情指数最低为0,低于露地栽培0.75,最高为27.57,低于露地栽培46.37。以上结果表明山坡地避雨栽培是非常好的刺葡萄栽培方式,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巨峰葡萄在不同海拔地区最有效的栽培模式,提高葡萄果实品质,增加南方葡萄产业经济效益,以390m和1 150m钢架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的巨峰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海拔和栽培模式对巨峰葡萄果实可溶性糖及相关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的巨峰葡萄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为主,蔗糖含量少,酸性转化酶(AI)和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SSI、SSc)活性较高,而中性转化酶(NI)、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SSII、SSs)酶活性较低。高海拔(1 150m)地区和钢架避雨栽培模式均可以提高巨峰果实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和相关糖代谢酶活性,提高葡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6.
葡萄的种植模式包括露地栽培、大棚栽培和葡萄避雨栽培。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均存在一定问题,制约着葡萄的种植效益。而避雨栽培是介于前面2种模式之间的一种种植模式,既能减少裂果和病虫害的发生,而且投入相对较少,使果农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基于此,介绍葡萄避雨栽培技术,为果农提供参考,提高地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葡萄在避雨和露天2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等微环境条件差异及环境条件变化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栽培环境下,湿度、日较差、土壤水分等小气候要素更有利于葡萄的糖分形成和积累,夏黑、红富士、维多利亚3个葡萄品种的糖分含量在避雨栽培模式下均高于露天栽培。  相似文献   

8.
以‘户太八号’葡萄为试材,测定露地栽培与避雨栽培2种模式下,葡萄果实大小、硬度、果梗拉力、糖酸等基本指标及避雨栽培对浆果酚类物质、香气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栽培下,果粒粒径及果穗均小于露地栽培,去皮果实硬度比露地栽培高13.56%,带皮果粒硬度与果梗拉力分别比露地栽培低7.04%和9.73%;避雨栽培可提高糖质量浓度,但差异不显著,固酸比显著提高;pH及总酸在果实发育时期极显著低于露地栽培葡萄;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葡萄果实总酚、单宁及总花色苷质量分数均呈现显著降低趋势,而香气物质总相对含量则比露地栽培提高4.95%;另外,避雨栽培会降低葡萄的抗氧化活性,葡萄果皮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显著降低,但葡萄果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以桐乡槜李为试材,分析比较设施避雨、透湿性反光膜覆盖、避雨+透湿性反光膜覆盖等3种栽培措施对槜李果实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避雨+反光膜处理可显著降低槜李果实裂果率,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1.45和11.91百分点;两者都显著提高果实的果粉等级和果实商品性,而透湿性反光膜覆盖对果实商品性提升作用不明显。避雨与避雨+透湿性反光膜处理都显著提高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风味等级,降低了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对果实品质有显著的提升。不同栽培措施对槜李果皮色泽的影响有差异,透湿性反光膜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的红色饱和度值(a~*)和色泽饱和度值(C),而避雨处理显著提高了黄色饱和度值降低了a~*值,避雨+透湿性反光膜处理显著降低了色度角(h),且没有降低a~*值,改善了果皮色泽。避雨栽培与透湿性反光膜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槜李果实的商品性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阶段性避雨及基肥施用时期对毛葡萄两性花新品种野酿2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覆盖薄膜及不同时期基肥施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毛葡萄生育期间采用阶段性避雨栽培对产量增加和品质提升均有明显的效果,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07.4%、5.8%。在采取阶段性避雨栽培模式下,分别在采后、落叶初、萌芽前三个不同时期施用基肥也对毛葡萄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以阶段性避雨采收后即施用基肥对野酿2号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产量为22 211.1kg·hm-2,比阶段性避雨萌芽前施基肥增产57.4%;该处理对毛葡萄野酿2号品质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1.6%,比阶段性避雨萌芽前施基肥增加6.4%。阶段性避雨采收后即施用基肥处理是野酿2号较优基肥施用时期,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上市早、品质好的早熟葡萄需求逐渐加大,兴化地区相继发展促成避雨相结合的葡萄栽培模式,该模式能减轻病害、提高坐果率、减少裂果、提高果实商品性,并且成熟期提前,经济效益高。早熟葡萄有夏黑、京亚、京秀等品种,经过连续多年的对比试验,从中筛选出夏黑作为设施栽培品种。该品种原产于日本,  相似文献   

12.
巨峰葡萄因其良好的口感和品质深得消费者的喜爱,其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得到进一步增大。葡萄的避雨设施栽培是一种相对比较成熟和高效的栽培技术,在葡萄种植中应用较多。本文就巨峰葡萄在避雨设施栽培下的品质控制进行阐述,分析出现裂果等现象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为果农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宁波地区栽培的油桃品种紫金红1号和紫金红2号为试材,在其果实发育期分别实施避雨大棚覆盖、地膜覆盖、果实套袋和常规露天栽培四种不同栽培措施,最后对其成熟果实品质及裂果率、疮痂病和褐腐病的发病率进行综合评测。结果表明,紫金红1号和紫金红2号在避雨覆盖条件下,其果实单果重、色差值、可溶性固形物和类黄酮含量为最高,而地膜覆盖处理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仅次于避雨覆盖组。同时,在避雨覆盖栽培条件下,果实裂果和疮痂病的发病率均低于其他处理,而着色度高于其他处理组。此外,地膜覆盖处理组裂果率和疮痂病发病率为1~5级,其防病效果仅次于避雨覆盖处理组。因此,综合考虑生产劳动成本和果实品质及防病效果,可以尝试在本地区生产上选择地膜覆盖措施替代避雨栽培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棚膜颜色对避雨栽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棚膜颜色对避雨栽培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果实品质的影响,分别对露地栽培和不同颜色棚膜(红、黄、蓝、紫、白)避雨栽培下果穗周围空气温湿度、风速以及果实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降低葡萄果穗附近的空气温度,其大小为空白对照白色棚膜蓝色棚膜紫色棚膜黄色棚膜红色棚膜;避雨栽培提高果穗周围空气的湿度,棚膜颜色对湿度的影响结果与温度相反;避雨栽培能降低果穗周围的风速,不同颜色棚膜处理之间的风速无显著差异。2避雨栽培中蓝、黄、红色棚膜均能提高赤霞珠葡萄果实的糖酸质量浓度,其中紫色和红色棚膜处理分别对还原糖和总酸质量浓度影响最大,而白、紫色棚膜在提高其含糖量的同时降低总酸质量浓度。3紫色棚膜处理下葡萄果实的单宁质量分数最高,其次为蓝色棚膜和露地栽培,白色棚膜最低;总花色素质量分数在紫色棚膜和露地栽培下最高,其次为蓝色棚膜,红色棚膜最低;露地栽培、紫色棚膜、蓝色棚膜、黄色棚膜、红色棚膜、白色棚膜下的总酚质量分数依次降低。因此,采用紫色棚膜覆盖能够提高酿酒葡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以避雨栽培的10年生夏黑、早玉葡萄为试材,研究在葡萄果实转色期至成熟期铺设反光膜对葡萄叶片、果穗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黑和早玉葡萄果实转色期铺设反光膜能降低根系土壤温度,增强地面反射光强,改善葡萄叶幕下的光环境,增加叶片厚度,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和氮含量,提升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  相似文献   

16.
不同避雨栽培措施对樱桃果实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避雨栽培措施对樱桃果实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樱桃接近成熟时遇雨的年份,采用避雨设施栽培,对樱桃的生态环境和果实品质影响不大,但可以显著地降低其裂果率,且果实采收期比露地栽培推后了5~7 d。  相似文献   

17.
避雨设施栽培对中晚熟水蜜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雨设施栽培是南方桃产区产业水平提升的重要技术措施。本研究以霞晖5号、丹霞玉露和迟玉露3个中晚熟水蜜桃品种为试材,以露地栽培为对照,分析避雨栽培对不同熟期桃品种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提高了桃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和蔗糖含量,特别是晚熟品种迟玉露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都显著高于露地栽培;总体来看,中熟品种果实总酸和有机酸各组分含量在避雨栽培后呈下降趋势,晚熟品种迟玉露则与之相反;避雨栽培也提高了果皮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花色苷含量,降低了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变化的幅度因品种而异;此外,避雨栽培也使部分品种果实平均单果质量和色泽参数明显下降。因此,相对于露地栽培,避雨栽培能够明显改善桃果实的风味品质,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果实的产量和外观着色产生不利的影响,避雨栽培措施要根据种植品种特性和具体天气条件变化进行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8.
摘要:研究比较露地栽培、避雨栽培和大棚促早栽培等不同栽培模式下葡萄生产成本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露地栽培葡萄成本低于设施栽培葡萄,但果实品质和效益最低;钢架大棚促早栽培模式下葡萄成本最高,但品质最佳,经济效益好于其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同一地区露地和避雨栽培下‘赤霞珠’和‘霞多丽’葡萄果实中4种有机酸含量进行了比较,同时利用Real—timePCR分析了葡萄果实中酒石酸合成关键酶——艾杜糖酸脱氢酶基因(L—VvldnDH)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显著提高了发育中的‘赤霞珠’果实酒石酸、苹果酸和草酸含量,但在采收期,2种栽培方式下的果实中有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避雨栽培对‘霞多丽’果实发育过程4种有机酸积累无明显影响;避雨栽培显著上调了幼果期‘赤霞珠’果实中L—VvldnDH基因的表达,并在发育中后期保持较高转录本。这可能是导致该品种果实避雨栽培下酒石酸积累较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葡萄晚熟品种魏可为材料,测定分析套袋及喷钙处理对其矿质元素、果实品质、果皮着色程度及裂果率的影响。魏可葡萄果实套微孔袋和塑料袋后,膨大期和转色期果皮中Ca和Mg含量明显下降,而K和B含量无明显变化;果实单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减少。套袋前分别喷施氨基酸钙和硝酸钾钙,果实单果质量和Ca含量均明显增加,而套微孔袋效果更好。对不套袋的魏可葡萄分别喷施2种钙,果实单果质量和Ca含量增加。魏可葡萄套微孔袋前分别喷2种钙,对防治葡萄裂果的效果较好,裂果发生率分别降低了78%和88%。与对照相比,套袋及喷钙使魏可葡萄果皮颜色明显加深,且喷施硝酸钾钙比氨基酸钙更能降低果实表皮明亮度,加深果皮颜色。可见,袋套及喷钙可以增加魏可葡萄果实的单果质量和Ca含量,降低裂果发生率,并对果实成熟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