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试验研究了蒙古红鲌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等系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2~3龄的蒙古红鲌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其雌性的成熟系数为15.5%~26.2%,绝对怀卵量为23万~42万粒,相对怀卵量160~243.5粒/g。人工催产时水温在25.0~27.0℃,亲鱼经一次性注射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10h,平均催产率为81.2%,共产卵663万粒,平均受精率83.0%。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为22~35h,孵化积温600~900℃·h,平均孵化率为75.0%,共得鱼苗361.2万尾,平均出苗率为86.0%。采用“豆浆法”培育鱼苗,经30~40d培育,共得全长达3.6~3.8cm的夏花鱼种80.4万尾,平均成活率69.0%。  相似文献   

2.
云南裂腹鱼全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室内静水孵化,在平均水温12.4℃、最低水温9.4℃、最高水温16.0℃条件下,经过约210 h开始出膜,约48 h出膜完毕。在平均水温13.0℃、最低水温12.0℃、最高水温14.5℃条件下,经过约168 h开始出膜,约45 h出膜完毕。鱼苗生长良好。水温变幅对鱼卵孵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裸体异鳔鳅(鱼它)(Xenophysogobio nudicorpa)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规律,以从金沙江采集到的10尾雌鱼(平均体长17.5 cm,体质量22.3 g)、8尾雄鱼(平均体长15.6 cm,体质量17.5 g)作为亲本,分3批次开展了人工繁殖试验,并观察在水温(20.0±0.5)℃下该鱼的胚胎发育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15.0±0.5)、(18.0±0.5)、(20.0±0.5)℃的条件下催产,催产剂(雌鱼第1针注射LHRH-A3 2μg/kg,第2针注射LHRH-A3 10μg/kg+HCG 1 200 IU/kg+PG 8 mg/kg,间距12 h;雄鱼不注射)的效应时间分别为21、15、14 h,受精率分别为8.5%、76.8%、74.5%。将受精卵在水温(15.0±0.5)℃条件下孵化288 h,大部分仔鱼未能正常出膜;当水温升至(18.0±0.5)℃,大部分仔鱼在孵化168 h后破膜而出,但仍有小部分无法正常出膜;当水温升至(20.0±0.5)℃时,仔鱼正常出膜,且出膜时间缩短至120 h。裸体异鳔鳅(鱼它...  相似文献   

4.
温涛  何斌 《淡水渔业》2012,(4):94-96
2011年5~12月,对金沙江屏山以下江段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的资源现状、繁殖特性进行了调查,并在实验室对该鱼的人工繁育进行了探索。所获中华沙鳅雄鱼(n=251)平均体长81.3 mm,平均体重8.7 g;雌鱼(n=486)平均体长109.7 mm,平均体重15.9 g。屏山调查点中华沙鳅占总渔获物(尾数)的2.68%,日均单船产量平均为0.12 kg;安边调查点中华沙鳅占总渔获物(尾数)的0.17%,日均单船产量平均为0.06 kg。雌雄性比为1.31∶1;雌、雄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雌鱼的绝对怀卵量最大值为5 948粒,平均为4 455粒。中华沙鳅属一次性产卵类型,在流水中产漂流性卵;繁殖高峰期在5~6月。人工繁育时,受精卵在水温25~26℃孵化29 h仔鱼出膜,孵化率约70%,刚出膜仔鱼全长4.9~5.1 mm。半年后幼鱼的成活率为11.13%,全长约30 mm。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催产花亲鱼9组,雌鱼平均体质量105 g,催产率82%;获受精卵1.2万粒,受精率85%;获水花1.0万尾,孵化率84%。水花鱼苗于池塘中养殖120 d,收获鱼种7200尾,平均体长12.45 cm,平均体质量20.47 g,养殖成活率72%。平均水温21.5℃,花受精卵120 h破膜;破膜后第15 d,臀鳍出现,平均全长12.5 mm,外部形态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6.
于2017年4月底至6月初,进行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亲鱼为天津鸿腾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4年春天从我国台湾省引进。共选用台湾泥鳅约2 500kg,其中雌鱼约1 800kg;雄鱼约700kg,雌雄比例约为2.5∶1,雌鱼、雄鱼平均体重分别为121.88g、126.98g。雄亲鱼平均"胸鳍长/体长比"为15.71%,显著大于雌亲鱼的10.08%(P<0.001),并且雌、雄鱼之间数据不重叠。雌鱼背部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加鲫鱼脑垂体催产,雄鱼不使用催产素。人工授精后,将受精卵均匀地洒在孵化池内的网框上进行孵化,孵化水温18.5~22.5℃,受精约48~52h后破膜孵化。雌鱼每尾产卵量28.7g,平均每克卵数2 061粒,受精率82.98%,平均孵化率97.4%。2017年获得水花约7亿尾。  相似文献   

7.
齐口裂腹鱼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艳珍  邓思红 《水产科学》2011,30(10):638-640
流水培育齐口裂腹鱼,选择3龄以上雌雄亲鱼各60尾,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和地欧酮3种药物混合对雌鱼进行注射催产,催产率为85%,受精率为79%,适宜催产的水温为9~16℃;在14~16℃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在202h内全部出膜,孵出仔鱼约61万尾,孵化率为80%。对孵出的61万尾仔鱼进行了逾90d的培养,共计出塘45万尾,成活率约为74%。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培育的齐口裂腹鱼亲鱼性腺能够发育成熟,经催产能成功繁殖。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拉萨裸列尻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选择发育良好的野生鱼作为亲本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采用3种催产方法对雌亲鱼进行催产,试验结果显示,采用二次注射法对雌亲鱼进行催产效果较好,第1针剂量为促黄体素释放素(LHRH-A_2)1.5μg/kg+脑垂体(PG)0.75 mg/kg,间隔24 h注射第2针,剂量为LHRH-A_23.5μg/kg+PG 1.75 mg/kg,效应时间48 h,催产率为90.7%,受精率为88.3%。在水温13~14℃,溶解氧6~8 mg/L的条件下,受精卵在219 h内全部出膜,孵出仔鱼约61.97万尾,平均孵化率为73.2%。采用3种不同的方式对出膜36 d的30.98万尾仔鱼进行了34 d培育,结果发现,在池塘网箱中培育的拉萨裸列尻鱼苗,其体长和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在圆形塑料盆和长方形水泥池中培育的(P﹤0.05)。苗种培育试验共获得3 cm以上的苗种26.98万尾,苗种成活率达72.0%。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笔者观察16、19、22、25、28、31℃6个温度条件下四川华鳊的胚胎发育过程,描述总结(25±0.5)℃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四川华鳊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在(25±0.5)℃下孵化总历时44.83 h;在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19℃时孵化率为30.00%,其中畸形致死占87.19%,显著高于其余4个温度组(P<0.05);温度由19℃升至31℃时,胚胎发育所需时间变短,各温度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器官分化阶段均用时最长,占整个胚胎孵化历时的72.53%~77.07%;胚胎畸形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1℃的胚胎畸形率约为28℃的2倍;在22~28℃时,胚胎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成活率最高,畸形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19±1)℃,卵径(y)与胚胎孵化时间(x)的关系为y=49.56-44.36x+47.92x^2(r^2=0.996);水温22~28℃为适宜孵化温度,最佳水温约为25℃;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69℃,有效积温为522.35~595.11℃·h。  相似文献   

10.
史氏鲟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连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 )孵化管理   1.水温管理   对不同水温下孵化胚胎的出膜率统计表明,孵化水温 13~ 15℃时,出膜率为 25%左右, 17~ 19℃时为 65%, 20~ 22℃时为 30%左右。可见,在人工孵化条件下, 17~ 19℃时,胚胎死亡率低,发育正常,为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 13~ 15℃发育缓慢,时间延长,坏死的胚胎数增多。 9~ 11℃时,胚胎发育至大卵黄栓期,几乎全部停滞。 24~ 25℃时,开始发育较快,同时畸变率也较高,约有 1/3,最后接近 100%,最终导致全部死亡。因此史氏鲟的胚胎发育水温应尽可能控制在 17~ 19℃之间。   如果是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