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们于1989~1991年。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2.67万公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亩产吨粮开发”研究。由于采用了相应的紧凑型玉米高产品种,配方施肥、适期套种、增施有机肥与适当增加密度等项配套栽培技术,使2.67万公顷夏玉米三年平均每公顷达8562.45kg。其中1989、1990、1991年依次平均为8269.2kg、8619.0kg、8799.0kg,比开发前三年平均每公顷增产1813.05kg,增产率26.86%。  相似文献   

2.
董竹蔚 《玉米科学》1992,(1):027-029
高寒区光照充足,降雨量较多,昼夜温差大,有机物质积累多。但是,由于有效积温的限制,只能种植一些生育期较短的作物,对上述优势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产量低而不稳。为了充分利用优势资源达到高产稳产,1987年以来,在晋西北高原进行了不同海拔高度的玉米高产开发研究,按照有效积温和无霜期分区,应用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采用相应的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1988~1990年共开发玉米1.8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玉米6135kg,每公顷增产3480kg,共增产粮食6659万公斤。  相似文献   

3.
东南欧是玉米最大栽培区之一,播种面积近115万公顷,每年收获玉米籽粒5500~5600万吨,平均产量为45~50公担/公顷。玉米高产的障碍之一是玉米螟(Ostrinianubilatis Nbn)。由于玉米螟危害各国平均减产10~20%,提高商品玉米杂交种对玉米螟的抗性,是各地区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许多品种群体可作为有价值的农  相似文献   

4.
我国玉米产量变化及增产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对1949~2006年玉米产量变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多年来,我国玉米单产提高了4270.5kg/hm2,增幅为380.1%,年均增加101.85kg/hm2;总产由1175万t提高到14548.5万t,增加了12.4倍,其中单产增加的贡献占82.1%,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为17.9%,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单产的增加。在总结分析不同年代玉米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技术特征和增产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玉米生产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睢县杂交棉生产有了迅速发展,棉花产量逐年提高。效益不断增加,仅1990~1992年,三年种植杂交棉(中杂019)达3.7万公顷,全部为麦棉套神。每公顷小麦平均产3439.5kg,棉花产1023kg,霜前花率81.5%。实践证明,杂交棉在麦棉套种棉田同样可创高产高效益。是夺取粮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1978~1980年对47个1934~1978年间育成的玉米杂交种和1个1930年通用的自由授粉品种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遗传改良1950~1980年玉米单产每年呈92公斤/公顷线性递增,其中1930~1955年每年递增72公斤/公顷,1955~1980年每年递增112公斤/公顷。在衣阿华州50年内遗传改良的产量增益占全部玉米增益的89%。如按单交种的数据,遗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惠满丰有机复混肥能明显改善夏玉米的穗部性状,与对照相比,公顷施惠满丰450~1050kg,能使果穗秃顶减少0.6~0.7cm、千粒重提高4.7~5.9g,公顷产量增加591.0~1650.0kg,平均1186.5kg;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公顷施惠满丰有机复混肥750~1050kg为好。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白城市种植棉花最初是由洮南市在1993年引进试种的,选用了特早熟品种和地膜覆盖技术,试种取得了成功,平均公顷产子棉1650kg,收入约7260元,效益是玉米的1.8倍。1995年普及到洮南市的21个乡镇,1997年发展到1000公顷,1998年白城市的5个县(市、区)纷纷开始种植,  相似文献   

9.
在吉林省玉米高产区,公顷产量由原来的7000~8000kg提高到11000多公斤,是种植耐密型高产品种,合理密植、增施肥料、精耕细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品种的增产作用是主要的,适宜密度因品种而异,即中晚熟、晚熟、中、大穗型品种,公顷6.0万株左右,中熟、小穗型品种7~8万株;在施肥上,应增施氮肥、补施钾肥,公顷施氮量应增加到220~230kg,钾(K2O)应补施到70~150kg,磷(P2O5)要保持原来75~80kg即可;采用综合措施,将田间小穗株率控制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0.
在吉林省玉米高产区,公顷产量由原来的7000~8000kg提高到11000多公斤,是种植耐密型高产品种,合理密植、增施肥料、精耕细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品种的增产作用是主要的,适宜密度因品种而异,即中晚熟、晚熟、中、大穗型品种,公顷6.0万株左右,中熟、小穗型品种7~8万株;在施肥上,应增施氮肥、补施钾肥,公顷施氮量应增加到220~230kg,钾(K2O)应补施到70~150kg,磷(P2O5)要保持原来75~80kg即可;采用综合措施,将田间小穗株率控制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主要玉米杂交种生产情况及种质基础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龚世琛 《玉米科学》1995,3(4):028-033
根据省种子管理局1983年至1992年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和推广面积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均种植50万亩以上的杂交种有11个,播种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62.8%~88.6%;种植面积5~50万亩的杂交种有20个.播种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10.0%~22.9%.播种面积由1983年的2159万亩增加到1992年的3251万亩,亩产由223公斤增加到328公斤.十年间我省种植20万亩以上杂交种的亲本数为16~22个,遗传基础较狭窄,在遗传上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和突发某种病害的隐患。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40年来,我国茶叶生产发展很快,产量由1950年的6.52万吨增加到1990年的54万吨,增长了8.28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43%;产值从1952年的7251万元上升到1989年的47069万元(可比价格),提高了6.49倍,每年增长5.19%。但是,40年来茶叶增长不是直线的、匀速的,而是以有波峰和波谷的周期性波动形式增长的(见下图)。  相似文献   

13.
吉单321     
吉单321由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1990年育成,现为生产试验示范新品种。一、产量和生育期1994-1995年参加吉林省玉米杂交种联合区域试验,25点次平均公顷产量9opkg,比对照本育9增产8.7%;1995年省生产试验,6点次平均公顷产量9596kg,比本育9增产7.2%;1994年大面积示范平均公顷产量9600kg,比本育9增产11.0%。吉单321属中晚熟单交种,出苗到成熟126天左右。生育期需)10T活动积温2650t左右。二、适应区域该品种可在我省肥力较好的中熟、中晚熟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上限及内蒙古哲盟等部分地区种植。三、栽培技术要点建议种植密…  相似文献   

14.
武夷岩茶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岩茶发展现状武夷岩条是闽北乌龙茶中的珍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建国后武夷岩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茶园面积从1978年的1666.7公顷发展到1996年的6400公顷,增加2.8倍,其中良种面积4906.7公顷,占总面积的76.6%,采摘面积由1000公顷扩大至4933.3公顷,增加3.9倍,茶叶产量从325.2吨上升至25085吨,增加6.7倍;产值从126.17万元提高到4545.4万元,增加了35倍,每百公斤产值由388元上升到1812元。尤其可喜的是,近几年发展了名优茶生产,经济效益明显增加。1996年名优茶产量达940.6吨,销售…  相似文献   

15.
印度棉花种植面积为803万公顷(1984年,联合国资料),占世界第一位,大约占世界棉花面积的22.8%,皮棉产量平均不超过2.5~3公担/公顷(籽棉8—10公担/公顷),籽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居世界第四位(中国、苏联、美国、印度)。印度棉花种植面积比独立前增加几乎一倍,从1947~1948年的450万公顷增加到1982~1983年800万公顷,这是由于,1947年与巴基斯坦分开后,有35%的植棉面积留在巴基斯坦,然而,大多数纺织厂仍在印  相似文献   

16.
一、茶园面积、产量较大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县茶叶生产有了很大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茶叶生产得到快速、持续发展。到1990年茶园面积94667公顷,茶叶总产7000吨,茶叶总产分别比1949年与1978年增长166倍和1.6倍,突破5千吨大关;到1996年茶园面积达16666.7公顷,总产12500吨,平均每666m2产50公斤,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茶叶总值由1990年6000万元增加到3.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四分之一,年税利3000多万元,占财政收入五分之一,成为我县支柱产业。出口创汇和国家税利都有较大幅度上升,茶…  相似文献   

17.
刘洪学  王会志 《玉米科学》1993,1(4):032-034
地膜覆盖栽培玉米,我地区从1984年开始试验到今天大面积推广,历经了9年时间,在这9年间,通过试验、示范、高产开发研究及推广,都证明它具有增产幅度大,适应范围广,经济效益高,收效稳定等显著特点。在应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中,采用“大、小三改一防”配套栽培技术,9年来,全区玉米覆盖地膜栽培面积5613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9716.96公斤,每公顷增产玉米3695.96公斤,共增产20746.5万公斤。纯增经济效益12447.9万元。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玉米施肥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和2018年对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农户进行施肥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017年和2018年黑龙江省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6 415 kg/hm2和6 216 kg/hm2。两年农户平均施氮量分别为208 kg/hm2和197 kg/hm2,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30.8 kg/kg和31.6 kg/kg,两年农户施氮量偏高和过高比例总和分别为57.1%和45.4%,黑龙江地区玉米施氮过量。2017年和2018年磷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78 kg/hm2和81 kg/hm2,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82.3 kg/kg和76.7 kg/kg,施磷量适宜农户比例分别为61.3%和65.8%,农户在施磷量方面表现较好。2017年和2018年钾肥平均用量为52 kg/hm2和55 kg/hm2,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23.4 kg/kg和113.1 kg/kg,两年钾肥施用过低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8.1%和50.7%,黑龙江对于钾肥施用量需要提高。通过优化施肥估算,黑龙江省每年可减少氮肥施用量80万~100万t,每年可减少磷肥施用量27万~40万t。  相似文献   

19.
对水稻抛秧栽培几个问题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抛秧是水稻栽种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属于轻型栽培技术。全国SO年代初开始试验研究,SO年代中期以后逐步进入大面积示范;90年代初局部地区投入生产应用。1987~1990年全国年平均抛栽面积达3.43万公顷;1991~1994年平均达18.33万公顷。从1995年起,加快了发展速度,达到了686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O6倍;1996年扩大到154万公顷,又比上年增长1.2倍,其中,早稻抛秧35.93万公顷,占抛栽总面积23.3%,中稻抛秧85万公顷,占55.2%,双季晚稻抛秧33.07万公顷,占21.5%。水稻抛秧东北起步早,至1996年东北三省面积达34.87万公顷,…  相似文献   

20.
杨为芳 《玉米科学》1993,1(3):019-022
桂南冬季具有优越的温光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适宜的冬闲田种植一槎玉米,对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增加饲料粮,促进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1972年试种成功后每年均有一定面积的种植,1990年后得到较大发展。各地通过多年的品比试验、播期试验及综合高产栽培研究,已初步积累了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冬玉米栽培经验,并涌现了一些高产典型。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范围内种植,只要选用适合的品种、合理确定播种期和加强栽培管理,冬种玉米即可获得成功,公顷产量可突玻3000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