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标题上“千载一时”的“时”,指的是明代制壶艺人时大彬。明清文人有关紫砂器的笔记、诗文里,对时大彬的赞誉可谓俯拾即是,下面信手拈来几句: “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仿佛大彬万一矣。”这是明代陈贞慧《秋国杂佩》中的记载。“明代良陶让一时。”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里,尊时大彬为“大家”。“余不及见供春手制,见大彬壶,叹观止矣。”清代乾隆年间著有《阳羡名陶录》的吴骞,对时  相似文献   

2.
生活百科     
传统文化﹃鱼化龙﹄邵大亨作品的技艺,已臻完美,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后”之慨,那么对于他的作品的辨识也就不难了。细观大亨之作,真可谓增至一厘则太胖,削之一厘则太瘦,所有部件、搭当,都可显出他的饱满、大度的精、气、神来,后世即有所仿,也很难达到他的那种气韵。凡大亨壶,一入眼,便给人以大度不凡的感觉,确为“大亨”也。且他的技艺功力一直受到当代制壶大师顾景舟的钦佩,令人肃然起敬。现就“鱼化龙”壶为例说明之。(附图)“鱼化龙”壶,盖印:大亨。香港茶具文物馆藏。这是邵大亨运用图案变化造器的杰作。题材取自传统文化鱼龙变化…  相似文献   

3.
筱草 《农业考古》2001,(2):160-161
20 0 0年 ,是宜兴紫砂高级工艺师王小龙、高丽君夫妇整 6 0岁的一年 ,两人同窗学艺 ,在“2 0 0 0江苏陶艺展”和“西湖世博会”高级工艺师和陶艺大师级的作品评展中 ,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双双获得一等奖的一年。几十年的辛勤磨励 ,王小龙的“龙头一捆竹”和高丽君的“鸣蝉瓜”在两个展中均获一等奖 ,终不同凡响。王小龙是我国本世纪初陶艺大师王寅春 ( 1 897- 1 977)的儿子 ,1 4岁就跟父亲学艺。在王寅春 80岁去世前曾对长子王石耕和小儿子王小龙说 :“我在三十年代就被上海的古董商请去仿制时大彬、陈鸣远、陈子畦、徐友泉等名家的壶并可以乱…  相似文献   

4.
读壶琐谈     
器物精粗之辨闲来读书,读到明代制壶名手徐友泉曾有过"吾之精,终不及时(大彬)之粗"的慨叹。读来,总感到徐先生无论是做壶还是做人的谦虚和大度。手工艺人,多是继承传统劳动人民气质最多的,我一直这样的认为。尤其是能够投机钻营、夸夸其谈、目无一切的这些特点几乎在他们身上难以找到。这是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目标追求的相统一。一个手艺人,他的最小目标无非就是做出  相似文献   

5.
《河南农业》2004,(6):43
邵大亨作品的技艺,已臻完美,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后"之慨,那么对于他的作品的辨识也就不难了.细观大亨之作,真可谓增至一厘则太胖,削之一厘则太瘦,所有部件、搭当,都可显出他的饱满、大度的精、气、神来,后世即有所仿,也很难达到他的那种气韵.凡大亨壶,一入眼,便给人以大度不凡的感觉,确为"大亨"也.且他的技艺功力一直受到当代制壶大师顾景舟的钦佩,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6.
有人认为紫砂茶壶在宋代已开始使用,他说在苏拭的诗词中都已提到。在《重阳·定风波》一首词中,就有“与客携壶上翠微”之句,又在《壶在九华卜诗中中,更有“五岭莫愁千蟑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句。这证词引得偏颇了,《重阳》携壶登高,此壶乃是酒壶,岂不见词的下阕有“酩酊但酬佳节了”这句么?再说“九华今在一壶中”的壶,更不知其玄妙,“一壶”是指盛放山石的盆景,苏武比作《神仙传》中的壶公,壶公常悬一壶在屋梁上,每天日落后,他就“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只有道士费长房能看到壶中别有天地山川,看到壶公孤独生活情景。实际…  相似文献   

7.
我读壶翁     
我知壶翁,在二年前,偶在一家茶文化的刊物上,看到有关壶翁的报道,“壶翁”便留在我的心中,并以为以翁称者,自然是一位老者,以“壶翁”自称,自然是一位资深的紫砂壶艺家。出于对紫砂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对心仪已久的壶翁和他的壶,由喜爱进而变得有些渴望了。终于,我收到了寄自台湾的《壶翁茗壶集》,当时激动的情绪和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捧读三过,始知壶翁者,真名邱显裕,1950年生人,台湾颖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自1991年开始,多次在台举办个人壶艺展,得誉颇多。我想,邱先生的以“壶翁”为号,是自己为求毕生精力致力于紫砂…  相似文献   

8.
林志宏的家让人惊羡 !上千件紫砂壶包容着上千阙故事。 1 999年 4月 2 3日至 5月 8日 ,这些壶中“故事”在澳门卢九花园向世人展示。林志宏老先生并不是有钱的收藏家 ,他只是个读书人 ,因而 ,他的收藏就有一种平民的亲切。大师陈鸣远的作品《蚕桑壶》原本为白泥调幼砂 ,壶身扁圆折腹 ,雕镂着蚕儿啮食桑叶的情景。原作价值不菲 ,以林老的退休金 ,不可能收到陈鸣远的真品。去年底 ,宜兴有人到澳贱卖顾佩伦的《蚕桑壶》 ,以换路费。林老识货 ,只见那壶呈深绿色 ,多条蚕虫蠕动于布满大小孔洞、仰俯不一的桑叶间 ,形象极是生动 ,壶注由叶片卷成 ,…  相似文献   

9.
在喜迎祖国五十华诞之际,由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蒋蓉、汪寅仙、谭泉海、徐汉堂和吕尧臣联袂创制的紫砂陶艺精品《跨世纪壶》在陶都江苏宜兴出炉了,目前正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99江苏陶艺展”上展出。此壶壶嘴作“2”字,三只壶脚由三个“0’’所组成,合为2000年。壶嘴又作成龙头样,以示2000年为龙年。壶盖顶端为“世纪”两字。壶体上凌驾着一个大半个圆形的提梁,含意跨越世纪之意。壶盖边上连续刻上一圈不同篆书的“禧’字,以表“千禧之年”的兆头。这只壶的底部刻有六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姓名。整个一只千禧壶浑…  相似文献   

10.
(一) 在北京、上海、杭州、福州的街头,常遇见有农民穿着的人诡秘地靠近身来,当你注意他时,他就亮出一把沾着泥巴的小壶,在你眼前一晃:“才挖到的,要不要?”有一回下乡,一老者说家中有古董,请我识宝。跟随进门,他开柜取出棉花包定小壶三把,说:“我孙子从挖河人手中买来的,康熙年间的呢。”壶如柿,上有龙,底有方印“康熙年制”。为不拂主人信任,我说:“壶上镌年号者唯有乾隆,但为数不多。尚不知康熙也有这玩艺儿。”主人看我眼神平平就说了真话:“孙子花200元上了个老当。这三把壶到上海也请人看了,假的。”  相似文献   

11.
“东坡提梁壶”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它与苏东坡的一些轶事趣闻有关。传说苏东坡曾四次到过宜兴,深深地被宜兴的山山水水所吸引,他曾在《乞常州宜兴居住得准》中表达了他的“归老湖山曲,躬耕二顷田,自种十年水”的愿望。在宜兴期间,他在游览、讲学、作诗之余,常常邀请二三知好,煮茶品茗。他依据品茗时的情况,别出心裁地构思了一种“提梁壶”,请当地紫砂艺人精心制作,烧制而成。这种茶壶可用三根杆子支撑,悬挂空中,燃薪煮茶。当茶香四溢时,踞座品之,倍添情趣。“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佳句,便是苏东坡登山抒怀  相似文献   

12.
做好自己     
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雄心勃勃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  相似文献   

13.
与茶结缘     
我爱喝茶。但这个嗜好是在年近而立时才开始染上的,可谓后知后觉,起步甚晚。当然,这并不是说我此前就不喝茶。只是说起初的所谓喝茶,多半只是为了解渴,还当不得一个“品”字。我的家乡天津并不产茶,但客来待茶的习俗还是挺“正统”的。家家都备有一个大茶壶,冬天时天冷,怕茶凉了,就在茶壶外头做一个大棉壶套。家里来了客人,奶奶就会从那只旧茶叶罐儿里抓一把茶叶,用滚开的水沏上,还要把壶盖盖上“闷”一阵儿。京津地区都爱喝花茶,据说“闷”一下是为了让茶中的花香充分挥发出来。我之所以对那个大棉壶套印象颇深,是因为在我儿…  相似文献   

14.
茶香催开文明花——茶文化走进闸北社区侧记上海闸北区图书馆卢祺义上海《闸北报》王智琦1994年4月17日下午2时30分,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缓步走到闸北公园门前的“壶王迎客”大铜茶壶旁,一按电钮,这具后来被吉尼斯确认的“天下第一壶”的壶嘴上,顿时水...  相似文献   

15.
名壶有位老茶客,珍藏一把祖传名壶。此壶深褐色,其状扁平,正合名壶四字要诀:小、浅、齐(壶口、滴嘴、把柄三山相齐)、老(茶锈密结)。如此名壶,孤寡一人的老茶客只知祖传,不详何朝何代之物,平日视若珍宝,从不示人,常一人于内室执壶摩挲再三,说不清品还是品壶。相熟茶文亦只晓他藏一名壶,供春还是孟臣,不得其详。一天晚上,老茶客茶后熄灯上床,无意碰落壶盖,只听“啪”地一声。他立时大惊失色,脑袋“嗡”然作响,料定壶盖必破无疑。辗转反侧,越想越悔,盖已没有,见壶伤心,要它作甚?起身拿壶隔窗扔去,“哗啦”一响,再…  相似文献   

16.
汪金友 《农友》2002,(12):30-31
有十个老头,相约每人带一壶酒来开酒会。一个老头有私心,他想,我带一壶水去,混放在一起,谁也不知道。于是就灌一壶白水去了。谁知别人也和他一样,大家都带了白水去。到喝酒时,可就热闹了。倒了一杯,发现一点酒味没有,以为是自己那壶水,不好说酒淡,反而喷啧称赞:“好酒!好酒!喷香,爽口!”就这样,大家喝了一肚子白水,还连连夸奖:“这酒真好,真好。”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有不少人喜欢品茶;也有不少人喜欢收藏紫砂壶。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几位“求壶不求官,干水不干禄”的文人学士,为人乐道并欣欣羡慕。但个中趣味,局外人是不易洞察的。清末解元、清仪阁主人张廷济在他写的一首诗中道破这个底蕴。这四句诗是“一厘香味非寻常,不用花瓷琢红玉。我亦想买阳羡田,再寻时子壶中天。”时子指的就是壶家“妙手”时大彬。出土器物是历史的目击者一部紫砂历史,开卷第一回过去总是从“金沙寺僧”和“龚供春”说起。其实,关于金沙、供春及其试制紫砂器的经过,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的宜兴人吴梅…  相似文献   

18.
“国兰壶”诞生中国明代茶具紫砂壶大兴之后,500多年来,壶的造型已达3500多种。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人喜爱的梅、兰、竹、菊、松等,除兰以外已问世数百年,兰花只是用刀刻在壶体上,没有以兰花本身为造型的。浙江湖州的寇丹先生不仅爱茶也爱兰花,他在进行紫砂壶设...  相似文献   

19.
闲话茶壶     
常言道:“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这实在是茶人茗客对茶、水、壶三者互为依存、相映成辉关系的独到精辟之见。中国的品茶艺术,从唐代开始就注重韵味、追求高雅情趣和深远意境。香茶配佳壶,佳壶倍添品茶意趣,香茗频增壶艺价值,恰似红花映衬绿叶,相得益彰。因而,自明代以降,会“玩”茶品茗的,必定会“玩”壶把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珠联璧合吧! 一茶壶,源于何年何代,出于何人之手,现已不可深究。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并没有茶壶的记载,《六之饮》中也只有“贮于瓶伍之中”。据考,壶是古代一种无柄、大口、无盖、短身、圆肚的盛水器或酒器。《周礼》在《夏官》、《秋官》两章中就分别注释为:“壶,盛水器也”“壶,酒器也”。《周礼》还提到一种祭祀用的玄  相似文献   

20.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一袋米”和“一壶油”工程重点实施单位,湖北洪森粮油食品集团进一步提出打造百亿远大产业,致力于油脂工业园、实业工业园、食品工业园建设和“家居园林水乡新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