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云南省夏秋塑料大棚栽培西芹,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每公顷大棚骨架投资约11250元;镀锌薄壁钢管塑料大棚,每公顷大棚骨架投资约15万元。品种以圣地亚哥、高路华、文图拉较为适宜,2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4月中下旬幼苗4~5片真叶时定植。定植成活后保持棚内土壤湿润状态,15d后开始追肥,每公顷施入纯氮135㎏、纯钾105㎏,每隔10d施一次,分5次分别以15%、20%、30%、20%、15%追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青钱柳高效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温室控水条件下,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对生根诱导剂类型及K系、I系生根剂浓度、扦插季节、插穗处理时间、扦插基质、积温、基质理化特性等对青钱柳插穗生根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生根诱导剂、不同浓度K系和I系生根诱导剂对青钱柳插穗生根数量、生根率有极显著影响,扦插季节、插穗浸泡处理时间及扦插基质对青钱柳插穗生根率有极显著影响。使用K系生根诱导剂,25d以600ppm效果较好,生根率达84.35%,30d以600ppm效果较好,生根率达98.01%、每插穗生根数达3.8根;扦插季节以5月中旬效果较好,生根率可达98.0%,其次为6月中旬生根率达94.01%;插穗基部浸泡时间以1h较好,生根率达97.94%;采用无纺布容器袋或育苗穴盘,扦插基质以泥炭土:珍珠岩=2.5:1(体积比)效果较好,其生根率分别达95.86%、91.43%;青钱柳插穗开始生根所需要的最低空气积温为440℃、基质积温为446℃,开始大量生根所需要的最低空气积温为536℃、基质积温为542℃,能够稳定生根所需要的最低空气积温为662℃、基质积温为664℃;在基质的理化特性中影响青钱柳插穗生根率主要为总孔隙度、容重。据此可构建青钱柳高效扦插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3.
晚冬早春田间阶段性覆膜增温促进冬小麦产量提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杜雄  张维宏  张永升  曹彩云  李科江 《作物学报》2016,42(10):1530-1540
针对华北平原北部冬春温度变化与冬小麦生长发育所需适宜温度间的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冬小麦相对低产问题,于2012-2013和2013-2014连续两个生长季,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晚冬早春搭建棚室阶段性升高田间温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月20日前后麦田塑膜覆盖每提前1周积温提高23.0~49.7℃,1月下旬至3月上旬的整个升温阶段内可增加积温167.7~176.8℃,从而小麦生长发育提前。塑膜揭除后形成的相对低温环境使后续各生育阶段持续时间延长4~10 d。与常规种植(对照)相比,最早增温处理的开花期干物质产量提高18.8%,叶面积指数提高14.7%,花后光合势增加43.6%,花后净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延长10 d以上;返青后各生育阶段的延长促进了干物质积累和向籽粒转移,有效穗数增加48~98万hm-2、单穗粒数增加3.9~4.5粒、千粒重增加2.5~5.6 g。在全生长季积温较少的2012-2013年度,最早增温处理的籽粒产量提高37.5%,在积温较多的2013-2014年度增产18.2%,并提前5 d成熟。晚冬早春农田阶段性覆膜增温是有效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的新型方法,提前并延长了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累积的时间是改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获得高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核桃种子催芽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桃种子催芽处理一是可用土法催芽,即将待催芽种子混入干净、新鲜等量河沙并将其装入容器,上部留出空隙,用新薄膜盖住容器口并捆扎,放室外接受自然光照加温并加强管理,经过10~15 d,90%的种子能破壳,60%的种子胚根能伸出.二是将待催芽种子装入塑料袋或盆钵等容器,封口后放入自然光温室或加温温室或恒温设备条件下催芽(温度控制在25~35℃之间).用自然光温室催芽比混沙容器催芽方法出苗时间提前3 d,加温温室或恒温设备条件下容器催芽方法出苗时间提前7 d左右.出苗时间比未催芽直接播种的提前10~15 d;出苗率比未催芽直接播种的提高35%;苗木整齐度比未催芽直接播种的提高30%;当年育成实生苗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5.
孙世贤 《种子科技》2001,19(1):59-61
1 玉米1.1 通单 2 4 :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选育 ,2 0 0 0年吉林省审定。在吉林通化生育期 12 2 d,比对照本育 9号长1d,需≥ 10℃活动积温 2 540℃。株高 30 2 cm,穗位高12 7cm,出籽率 84 .2 %。籽粒黄色 ,马齿型 ,千粒重312 g。籽粒含粗蛋白 8.99% ,粗脂肪 5.0 9% ,粗淀粉72 .73% ,赖氨酸 0 .2 7%。高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 ,中抗弯孢菌叶斑病 ,不抗玉米螟 ,抗倒伏性中等。 1998年、1999年参加国家玉米区试 ,亩产分别为 663.7kg、669.1kg,比对照本育 9号增产 2 1.8%和 11.1%。播种期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 ,清种每亩 30 0 0~ 330 0株 ;在施足…  相似文献   

6.
1970-2012年山西省负积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霞  钱锦霞  韩普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3):243-247
为了揭示山西省负积温的变化规律,科学合理利用冬季气候资源,在山西省境内选择7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作为代表站,利用代表站1970-2012年冬季逐日气温资料统计负积温,分析负积温的变化趋势及其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43a来,山西省平均负积温和日平均气温0℃以下持续日数均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分别通过了 和 的显著检验,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87年和1995年;突变后,全省平均负积温减少了103.4℃,日平均气温0℃以下持续日数减少了约10天;代表站负积温的气候倾向率为-8~-78℃/10a,全省各地一致为减少趋势,约80%的代表站通过了 的显著检验,日平均气温0℃以下持续日数的气候倾向率为-7.9~0.1d/10a,只有一个站为增加趋势,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山西省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发生暖冬年的频次明显增加。负积温减少有利于山西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可种植北界北移0.2个纬度,可种植区域增加3.0×106hm2,增加52%,但同时会增加病虫害的越冬几率,对山西省农业的影响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7.
基于山西省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3a以上冬小麦主要发育期观测资料,利用线性拟合、相关分析和积分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其基本特征、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影响敏感期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各主要发育期的多年平均情况看,各站之间以播种期差别最小、返青期差别最大;2)南部和中部冬小麦的播种主要与降水有关,东南部则与气温关系密切;3)越冬开始期以及冬后各发育期随纬度、海拔高度而变,纬度愈高、海拔高度愈高,越冬开始期愈早、冬后各发育期愈晚,而且海拔高度的影响比纬度的影响明显;4)从各发育期的变化趋势上看,拔节期和抽穗期表现为提前趋势,尤其是抽穗期的提前趋势明显,其余发育期变化趋势不明显;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提前趋势与冬前、冬季和春季的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关系不大,主要与冬季和春季平均气温有关;5)不同时期的气温波动对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影响不同,南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3月上旬-3月中旬和4月上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提前0.6d和0.5d;中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3月下旬-4月中旬和4月下旬-5月中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年拔节期和抽穗期提前0.5-0.8d和1-2d;东南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为9月下旬和4月下旬-5月上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年拔节期和抽穗期提前0.5d和1d。  相似文献   

8.
针对华北地区种植春玉米面临的灌浆期高温胁迫问题,2011-2012年在河北省吴桥县开展了2个春玉米品种(郑单958播种于2011年,金海5号播种于2012年)的播期试验,以探讨气象因子与玉米产量间的关系,为通过调整播种期减轻春玉米灌浆期的高温胁迫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初步表明,不同播种期使春玉米灌浆时期发生变化,因而灌浆期气象因子特征表现出差异。4月上旬播种与其他播种期处理相比,春玉米灌浆期光水资源丰富,降雨量增加5.0~47.4 mm,日照时数增多41.0~70.0 h、气温日较差大0.2~0.6℃,但是,高温胁迫严重(≥33℃天数多达15 d,日均温高达28.4℃);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轻(≥33℃天数仅有8 d,日均温平均26.0℃),而光水资源相对充足;4月中旬、4月下旬和5月上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相对严重;5月下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相对较轻,但阴雨寡照严重。两年的籽粒产量由高到低的播种期依次是,4月上旬、5月中旬、5月上旬、4月下旬、4月中旬、5月下旬;郑单958和金海5号在4月上旬播种的产量分别达9912 kg hm-2和11 046 kg hm-2,在5月中旬播种的产量分别达9906 kg hm-2和10 852.5 kg hm-2,其他4个播种期的产量比前两个播种期低6.0%~28.2%。通径分析表明,4月上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气温日较差大、光照时数长,对千粒重和穗粒数的直接正效应大,从而缓解了高温胁迫负效应;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产量较高是因为躲避了灌浆期高温胁迫,但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正效应比4月上旬播种期的低,因此比4月上旬播种的产量低;4月中旬、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下旬各播种处理的千粒重和穗粒数受高温胁迫或阴雨寡照影响较大,且气温日较差和光照时数正效应较小,产量下降明显。针对华北地区种植春玉米面临的灌浆期高温胁迫问题,2011-2012年在河北省吴桥县开展了2个春玉米品种(郑单958播种于2011年,金海5号播种于2012年)的播期试验,以探讨气象因子与玉米产量间的关系,为通过调整播种期减轻春玉米灌浆期的高温胁迫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初步表明,不同播种期使春玉米灌浆时期发生变化,因而灌浆期气象因子特征表现出差异。4月上旬播种与其他播种期处理相比,春玉米灌浆期光水资源丰富,降雨量增加5.0~47.4 mm,日照时数增多41.0~70.0 h、气温日较差大0.2~0.6℃,但是,高温胁迫严重(≥33℃天数多达15 d,日均温高达28.4℃);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轻(≥33℃天数仅有8 d,日均温平均26.0℃),而光水资源相对充足;4月中旬、4月下旬和5月上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相对严重;5月下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相对较轻,但阴雨寡照严重。两年的籽粒产量由高到低的播种期依次是,4月上旬、5月中旬、5月上旬、4月下旬、4月中旬、5月下旬;郑单958和金海5号在4月上旬播种的产量分别达9912 kg hm-2和11 046 kg hm-2,在5月中旬播种的产量分别达9906 kg hm-2和10 852.5 kg hm-2,其他4个播种期的产量比前两个播种期低6.0%~28.2%。通径分析表明,4月上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气温日较差大、光照时数长,对千粒重和穗粒数的直接正效应大,从而缓解了高温胁迫负效应;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产量较高是因为躲避了灌浆期高温胁迫,但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正效应比4月上旬播种期的低,因此比4月上旬播种的产量低;4月中旬、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下旬各播种处理的千粒重和穗粒数受高温胁迫或阴雨寡照影响较大,且气温日较差和光照时数正效应较小,产量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冬小麦主要发育期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山西省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3年以上冬小麦主要发育期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和积分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其基本特征、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影响敏感期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各主要发育期的多年平均情况看,各站之间以播种期差另q最小、返青期差别最大;(2)南部和中部冬小麦的播种主要与降水有关,东南部则与气温关系密切;(3)越冬开始期以及冬后各发育期随纬度、海拔高度而变,纬度、海拔高度愈高,越冬开始期愈早、冬后各发育期愈晚,而且海拔高度的影响比纬度的影响明显;(4)从各发育期的变化趋势上看,拔节期和抽穗期表现为提前趋势,尤其是抽穗期的提前趋势明显.其余发育期变化趋势不明显;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提前趋势与冬前、冬季和春季的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关系不大,主要与冬季和春季平均气温有关;(5)不同时期的气温波动对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影响不同,南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3月上旬~中旬和4月上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提前0.6d和O.5d;中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3月下旬~4月中旬和4月下旬~5月中旬,气温每升高l℃可使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提前O.5~0.8d和1~2d:东南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9月下旬和4月下旬~5月上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提前O.5d和ld.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四倍体刺槐的根段进行容器苗繁殖,方法简单快捷,成本低成活率高,易于移栽和运输,是扩繁和推广四倍体刺槐种植地域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下面介绍利用农村普通的蔬菜温室大棚进行种苗扩繁的方法。大棚准备工作1.环境设施:农用节能日光温室大棚,大棚后墙每间隔8米、距地1.5米处应有一换气通风口(最好安装有双向排风扇和挡风棉帘)。光照:光照强度控制在5000Lux 左右。温度:控制在15~25℃,基质温度能保持在15~20℃,避免空气与基质温差太大。湿度:育苗期保持在60~90%,湿度达不到70%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增加湿度。2.工具:剪刀、塑料盆、温度计、湿度计、地膜、石蜡、铁铲、喷雾器等。  相似文献   

11.
为减轻葡萄越冬掩埋的劳动强度,2013/2014 年冬季,在新疆吐鲁番进行双层覆膜、再生棉被和土埋下温度的逐日观测。结果表明,双膜覆盖比再生棉被和土埋的热性能好。双膜最低温度高于-18℃冻害临界值,有较高的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的补偿温度,可以缓解最低温度时的冷冻。双膜覆盖“春提早”的作用明显,增加了生长期,使得果穗大而重。双膜还比再生棉被和土埋廉价,容易起步,还可利用温室淘汰旧膜使成本更为低廉。  相似文献   

12.
天水地区蜂群室内与室外越冬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年室内外越冬试验结果表明,室内越冬蜂平均死亡率为8.30%,室外越蜂冬平均死亡率为14.63%。室内越冬平均饲料消耗量为3.59 kg,室外越冬平均饲料消耗量为4.77 kg,室内越冬蜂的死亡率和饲料消耗量都显著低于室外越冬蜂群。室内、室外越冬的蜂群春繁都能正常进行,且室内越冬蜂群发展较好;室内外越冬温湿度记录情况看,室内温度变化不大,蜂群能够安静结团越冬,而室外温度变化较大,蜂群在越冬期间结团、散团,蜂团不稳定,越冬蜂寿命缩短。通过试验充分说明在天水地区蜂群采用室内越冬效果优于室外越冬,室内越冬是西北越冬期漫长地区较好的越冬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冬季设施栽培韭菜已成为北方韭菜生产的主要模式。为明确冬季不同设施栽培韭菜韭蛆的发生规律,并探究影响其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系统调查了山东地区冬季3种主要的设施栽培韭菜韭蛆的周年发生动态,同时监测了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分析其与韭蛆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韭蛆在小拱棚、中型拱棚和日光温室韭菜中,发生规律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小拱棚中,韭蛆危害最轻,仅扣棚初(12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复苏形成1个危害高峰;中型拱棚韭蛆危害次之,除扣棚初越冬幼虫危害外,2月底为1代幼虫危害盛期;日光温室中,自扣棚后韭蛆每月可发生1代,为害最为严重。设施韭菜掀棚后进入露地养根期,春秋季韭蛆危害较重。棚内温湿度监测结果显示,5 cm土壤温度日光温室中型拱棚小拱棚,温度是影响不同设施条件下韭蛆发生危害差异的重要因素;土壤湿度基本可满足韭蛆正常的生长发育。研究为山东地区不同设施栽培韭菜韭蛆的发生预测及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改良型塑料大棚的设计及温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良型塑料大棚在普通型塑料大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技术参数改造,并增加了不透明覆盖材料。本试验对改良型塑料大棚和普通型塑料大棚的温度、利用率、建造成本以及收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良型塑料大棚在1月份的温度明显高于普通型塑料大棚,保温性和升温性都明显优于普通型塑料大棚,春季生产可以比普通型塑料大棚提早一个月,而秋冬季延迟收获一个月,同时冬季还可以进行耐寒类蔬菜的生产,收益明显高于普通型塑料大棚。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旱作粮食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61—2020连续60年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而分析80%保证率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的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后趋势,初终日期间持续天数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80%保证率下,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初终日期间降水量随年代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0℃和≥10℃积温随年代增加呈现增加趋势,日照时数随年代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造成小麦播种推迟,成熟提前,但生育期缩短主要体现在越冬期缩短上,有效生长期得到保证;夏季热量资源增加保证了玉米生长,成熟期提早为小秋作物收获后的秋播工作赢得了时间,有效扩大了作物种植面积。陇东塬区小麦、玉米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水份影响着陇东粮食产量的生育全过程,水资源短缺是陇东塬区作物生长的制约因素;平均气温对小麦、玉米是不显著的负效应,温度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对小麦、玉米的影响不一致,玉米受气候不确定性影响大于小麦。  相似文献   

16.
旨在为乐山稻区稻水象甲的检疫防控提供依据,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和危害规律,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成虫危害程度与幼虫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乐山地区1年发生1代,越冬代成虫迁入稻田时期不一致,且其产卵期长,幼虫发育、化蛹和羽化时期极不整齐,各虫态交叉现象明显。稻水象甲越冬成虫主要分布在离稻田10 m范围内的坡地和树荫下0~5 cm浅土中,其中树荫下的越冬虫量最大。开春后平均温度达12℃以上,越冬成虫逐渐复苏并取食周边寄主。调查表明,乐山地区共有5个县(区)发生稻水象甲疫情,涉及乡镇73个,发生面积约8000 hm2。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临沂小麦越冬期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临沂小麦越冬期的变化影响,合理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当地小麦生产能力,利用临沂气象台1981—2010年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临沂小麦越冬期期间各气象因素和越冬期变化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影响小麦越冬期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临沂市小麦越冬期间各种气象要素也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1981—2010年临沂冬小麦越冬期日平均气温平均升高0.3℃/10 a,升温趋势较为明显;降水量的平均变化倾向率为-2.8 mm/10 a,有减少趋势;越冬期日照时数的平均变化倾向率为-32.9 h/10 a,有明显减少趋势。临沂小麦越冬开始期平均推迟1.5 d/10 a,返青期平均提前1.6 d/10 a,导致整个越冬期平均缩短3.3 d/10 a;期间日照时数的变化是影响越冬期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18年陕西中北部50个气象站温度数据和1997-2017年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生育期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和GIS技术等方法,分析陕西中北部冬小麦关键发育期与界限温度的相关性,分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冬小麦返青前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的潜在影响.结果 表明:(1)陕西中...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品种三角梅的低温适应能力,以2年生健康成熟的‘巴西紫’、‘花叶大红’、‘绿樱’、‘云南紫’、‘珍珠白’、‘柠檬黄’和‘中国红’7种三角梅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自然越冬过程中的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三角梅的MDA、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H2O2含量在自然越冬期间的变化趋势显著不同,‘柠檬黄’的脯氨酸含量随着温度降低而逐渐降低;‘绿樱’和‘巴西紫’随着自然温度变化出现先降低后升高。‘巴西紫’、‘花叶大红’、‘绿樱’和‘云南紫’的H2O2含量在越冬期间均随着温度降低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然后又降低。‘云南紫’的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中国红’的POD活性则表现为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因此,不同的三角梅品种间的低温适应力存在极大差异,‘中国红’、‘巴西紫’和‘柠檬黄’表现了较强的低温适应能力;‘绿樱’、‘云南紫’低温抵抗能力稍弱,但也正常完成越冬;而‘花叶大红’和‘珍珠白’则需要通过落叶来适应越冬期间的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20.
黑色地膜对甘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探讨更为有效的甘薯覆膜栽培模式。采用田间试验与人工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覆膜栽培模式的生理特性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地膜模式垄内10cm土壤温度平均比透明膜低2℃,比不覆盖地膜高1℃;薯块产量比透明膜高18.0%,比不覆盖地膜高20.4%。黑色地膜模式具有地温适宜、茎叶生长协调、叶面积系数合理、地上下部养分分配合理、净同化率较高的优点,这是最终薯块产量较高的原因。且不用喷洒除草剂,无污染,省工省劲。覆盖黑色地膜将成为栽培甘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