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潜育性水稻土是湖南主要低产田,占稻田面积40%左右,一般比非潜育性水稻土每亩减产100-300斤,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几年,我省组织了对潜育性水稻土成因与改良的研究。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都是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我们配合研究了潜育性水稻土的微生物特性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潜育性水稻土是我国南方的一种主要低产水稻土,据我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已开展县的不完全统计,全省潜育性水稻土占稻田面积的40%左右,一般比非潜育稻田每亩减产100—200斤,严重受害的减产50%以上,对水稻大面积平衡增产障碍极大。  相似文献   

3.
潜育性稻田是我省主要的低产田之一,约占稻田面积的40%左右,一般比非潜育性稻田每亩约减产100-200斤,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改良潜育性稻田,提高共产量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对于潜育性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同内外已做了很多研究,但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目前还报道得很少。本试验研究了施肥、开沟排水改良潜育性稻田的土壤和根表微生物的数量、土壤酶的活性和呼吸强度。试图查明改良潜育性稻田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并探索是否可用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作为衡量改良措施优越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零陵地区位于湘江上游,潇水两岸。潜育性水稻土以表潜、中潜型为主,沼泽、强潜型为次。1984年全区土壤普查汇总统计,表潜中潜型面积有85.12万亩,占稻田面积的23.61%;沼泽、强潜型面积有1.53万亩,占稻田面积的0.42%。  相似文献   

5.
关于潜育性水稻土改良的研究,国内及我省各单位已做了大量的工怍,特别是在开沟排水、改变耕作制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但目前关于土壤还原程度、土壤中还原性物质的增减与养分供应强度的关系,以及潜育化作用对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资料尚较少。本试验拟从达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在潜育性水稻土上栽培双季稻,通过对还原物体系进行动态研究,观察其变化规律,了解其还原程度,探求合适的指标,为潜育性水稻土的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关于潜育性水稻土改良的研究,国内及我省各单位已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开沟排水、改变耕作制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但目前关于土壤还原程度、土壤中还原性物质的增减与养分供应强度的关系,以及潜育化作用对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资料尚较少。本试验拟从这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在潜育性水稻土上栽培双季稻,通过对还原物体系进行动态研究,观察其变化规律,了解其还原程度,探求合适的指标,为潜育性水稻土的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们对潜育性水稻土肥力特性的研究结果说明:潜育性水稻土还原程度大,土壤释放养分少;结果是水稻产量低。在此基础上,今年又进一步探讨,潜育性水稻土怎样影响水稻植株吸收养分及其后果,通过合理施肥能否提高潜育性水稻土水稻植株吸收养分的能力,促进正常的代谢作用,从而获得高产,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潜育性水稻土的改良,历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开沟排水为主的工程措施,另一种足以改变耕作制为主的生物措施。但当田间环境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不许可时,如合理施肥可以改良潜育性水稻土,则采用这个措施是合宜的。  相似文献   

8.
潜育性水稻土为我国广泛分布的低产水稻土,关于其微生物特性,国内外虽有一些报道,〔1-5〕但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为配合我省潜育性水稻土的改良利用,本研究试图查明在不同成土母质上发育的潜育性水稻土、非潜育性水稻土和旱土微生物区系组成上的差异,为潜育性水稻土的改良利用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院土壤教研室进行了潜育性水稻土成因模拟试验,我们配合这一试验进行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生物活性与环境因子是紧密相关的。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分析土壤微生物区系与土壤酶活性,综合分析潜育性稻田形成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潜育性水稻土,主要是受积聚水和易分解性有机物的影响,使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下而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和氧化铁都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变化,有机质含量与水分状况密切相关,氧化铁则受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分状况以及PH等制约。显然,潜育化过程与有机质及氧化铁的含量变化有关。过去,不少土壤工作者对于土壤有机质及氧化铁虽进行过许多研究工作,但针对潜育性水稻土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我们于1983-1984年采集省内几种不同母质上发育的潜育性水稻土和非潜育性水稻土样品,测定它们的有机质和几种形态的氧化铁含量,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潜育性水稻土有效磷含量比非潜育性者低50~90%;有效磷占全磷的比例和植株吸磷量都比非潜育性水稻土低。水稻土中以Fe—P与有效磷的相关系数最大,依次为Al—P、O—P和Ca—P。潜育性水稻土上Fe—P、O—P(酸性土)、Al—P及有机磷量均低于非潜育性水稻土,与有效磷的趋势一致,是其缺磷的主要原因。潜育性水稻土对磷的吸附固定能力强,磷酸吸持容量高,无定形铁含量高。这是潜育性水稻土缺磷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耐潜育性土壤水稻生态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育性稻田是我国南方稻区最主要的低产土壤类型之一。“七五”期间,作者以提高选育水稻耐潜育性品种的育种效率为目标,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即:育种新方法,筛选鉴定技术,综合鉴定指标,培育优异种质材料及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土壤亚铁、H_2S和缺素的耐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並已初步建立起“耐潜育性土壤水稻生态育种技术”,选育出了具有一定耐性的水稻新品系(组合)。  相似文献   

13.
潜育性水稻土是我国南方水乡尤其是我省面积较大的低产田之一,它已成为当前水稻生产上的突出问题。为了弄清它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以找出利用改良的有效途径,我们于1983-1984年间前往衡阳、湘乡、双峰、长沙和常德等地采集发育在不同母岩、母质上的潜育性水稻土剖面样与对照样进行室内研究,同时也结合进行过野外考察,以探讨潜育性水稻土形成的地质、水文条件和土壤特性锋。现将我们这一研究已取得的一些初步看法,分别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和方法一般认为,潜育性水稻土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还原程度强,含障害物多,对早稻的生长和发育有很大影响。本试验比较潜育性水稻土和非潜育性水稻土对早稻生长和发育为害的程度,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在潜育性水稻土上,防止早稻受害是否可能。试图通过合理施肥,改善植株的营养状况,来克服潜育性水稻土对早稻生产的为害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和方法一般认为,潜育性水稻土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还原程度强,含障害物多,对早稻的生长和发育有很大影响。本试验比较潜育性水稻土和非潜育性水稻土对早稻生长和发育为害的程度,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在潜育性水稻土上,防止早稻受害是否可能。试图通过合理施肥,改  相似文献   

16.
潜育性水稻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下水位过高,形成土壤孔隙为水分饱和、通透性不良、土温低、土壤僵性增强、还原性有毒物质增多等等不良的特性。本文仅对形成水稻土潜育化密切相关的某些七壤物理特性及其改良措施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国潜育性水稻土的形成、特性及增产潜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潜育性水稻土是我国主要低产土壤。多年调查研究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它是在淹水还原、有机物质存在和嫌气微生物活动条件下形成的。根据诊断层潜育层的位置、厚度和发育程度划分为全层潜育、上位潜育、下位潜育、犁底层潜育和中位潜育五个类型。土壤以强还原作用、Fe#++和有机物质积累、Fe、Si、P、K迁移和不良物理结构为特征。   明沟或暗沟排水和水旱轮作是改良潜育性水稻土的基本措施;合理施用磷、钾肥明显提高稻谷产量。通过上述综合措施,每亩每年可增产稻谷100公斤,全国6000万亩可增产60万吨。  相似文献   

18.
一、潜育性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形成和类型 (一)问题的提出 (二)潜育性水稻土的形成 (三)潜育性水稻土的类型 二、潜育性水稻土的性质 (一)潜育性水稻土的物理性质 (二)潜育性水稻土的化学性质 (三)潜育性水稻土的养分特性 (四)潜育性水稻土的微生物性状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潜育性稻田合理施肥的增产效果,1982年我们在长沙县朗木梨区龙华村进行了田间试验,1983年和1984年,我们在继续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的同时,又在朗木梨区龙华村和金托村进行了大面积试验示范工作。龙华村七组、三组和四组以及金托大垅,历年来水稻僵苗严重,产量很低。为了防治水稻僵苗,当地曾采用不少措施,但收效甚微。试验示范稻田成土母质是第四纪红色粘土。水稻僵苗一般都发生在潜育性稻田。这些潜育性稻田,由于土质粘重,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水冷泥温低,虽然有机质和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20.
潜育性水稻田是我国南方面积较大的低产田之一。我省红壤丘陵地区,主要是红壤母质上发育的青夹泥,由于土质粘重,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土壤长期渍水,水冷泥温低,青泥层厚,通气性能差。虽可积累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较高,但有效养分释放慢,磷钾养分易溶解、淋失,土壤供肥水平低。加之还原毒害物质多,对水稻吸收养分和生长发育障碍极大,常年水稻亩产只有三、四百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