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淡水轮虫的高密度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对壶状臂尾轮虫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净生殖率以及全部后代的混交雌体百分率等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胚胎发育历时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其他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净生殖率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有显著影响。0.2×106cells/m l组生殖前期延长,平均寿命缩短,净生殖率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显著降低;12.0×106cells/m l组各发育阶段历时和平均寿命均显著缩短,其他浓度组的各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低食物浓度下,轮虫生命周期缩短、繁殖力降低;食物浓度过高,能抑制轮虫生长,但对繁殖力影响不大;提高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有性生殖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种群试验条件下,睾丸酮和孕酮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殖参数(受精率、混交雌体比率、休眠卵/雌体百分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睾丸酮的48 h-EC50、NOEC、LOEC分别为511.0、0.1、1.0μg/L。睾丸酮为10μg/L时,可显著诱导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和休眠卵的产生;100、1 000μg/L时,添加睾丸酮能使萼花臂尾轮虫的休眠卵孵化率分别显著提高83.67%、85.71%;100μg/L时,可使轮虫交配率提高87.5%。孕酮的48 h-EC50为4.3 mg/L,2.0 mg/L的孕酮可使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率提高20.89%;2.5 mg/L时最适宜促进混交雌体和休眠卵的产生;2.5、3.0 mg/L时可使萼花臂尾轮虫的孵化率分别提高51.98%、1.47倍;3.0、3.5 mg/L时可显著提高轮虫受精率。  相似文献   

3.
卢文轩  张静  杨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511-14513
[目的]研究低剂量UV-B辐射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测定低剂量UV-B辐射对轮虫种群动态及有性生殖的刺激效应。[结果]结果表明,低剂量UV-B辐射能对轮虫试验种群动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当辐射间隔时间在12 h以下时,雄轮虫种群和产休眠卵的混交雌体种群的高峰值均比对照组提前1 d出现;当辐射间隔时间为12 h时,轮虫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高出对照组近9个百分点,休眠卵日产量的高峰值达259 ind./10 ml·d,总产量达496 ind./10 ml·10 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休眠卵日产量的高峰值较对照组提前1 d出现。[结论]适宜的低剂量UV B辐射后,轮虫形成休眠卵的时间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4.
鱼类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阶段在其生活史中极其重要,为避免仔鱼进入饥饿期,必须要明确仔鱼开口摄食的确切时间。淡水鱼类仔鱼的开口饵料基本以轮虫为主,影响仔鱼摄食的因素主要有饵料的密度、饵料的运动能力、仔鱼的口宽,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和光照等。对淡水鱼仔鱼开口摄食及其饵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以浓度分别为2.5×106、5×106、10×106、20×106cells/m L的蛋白核小球藻为食物,在温度分别为25、28、30℃条件下对萼花臂尾轮虫进行群体累积培养研究。结果表明,食物浓度对轮虫的种群动态、最大种群密度、种群增长率及非混交卵的日产生量动态、产量均有明显影响;温度对轮虫的种群动态、最大种群密度及非混交卵的产量、形成效率、最大形成效率均有显著影响。食物浓度为20×106cells/m L的小球藻投喂轮虫,在25~30℃均能达到较高的种群密度,但25℃培养的轮虫较28℃和30℃推迟到达峰值。非混交卵的日产生量与种群密度有相似的变化趋势,28℃和30℃培养的轮虫非混交卵较25℃提前到达峰值。当轮虫的种群密度还处于增长阶段,非混交卵日生产量已达峰值。因此在轮虫的培养过程中可考虑监测非混交卵的动态变化预测轮虫密度达到峰值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的最适形成和最适孵化条件,对不同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的休眠卵进行了促产和孵化研究,结果表明,外界环境因子的刺激是诱导轮虫两性生殖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pH为7.5时壶状臂尾轮虫的休眠卵产量最大,混交雌体百分率也最高;30℃时休眠卵孵化率最高;光照对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的形成和孵化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密度及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方法]将产过1次冬卵的隆线溞雌体按不同密度和不同雌雄比例进行分组,研究不同密度及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结果]当密度为0.1、0.2、0.5、0.8、1.0个/mL时,冬卵率和夏卵率无显著差异;当密度为2.0个/mL时,冬卵率显著高于其他5组(P0.05),而夏卵率显著低于其他5组(P0.05)。不同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产冬卵的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将枝角类作为水产动物饵料生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池塘有机污染可分为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两大类,外源性污染,主要指由池塘养殖过程中施用有机肥、投喂饲料、动物的粪便以及使用消毒剂、抗生素等药物所带来的污染;此外,池塘引进的被有机污染的水也属外源性污染范畴。内源性污染,则是指池塘中水生植物和藻类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生物残骸分解所产生的有机物以及气提作用和絮凝作用形成的颗粒有机物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现代茶学与医学研究已证实茶叶中含有近500种成分,其中不少成分具有医疗和保健功能,如清除人体自由基、抗氧化、防衰老、抗癌、抗突变、抗辐射、消炎杀菌、利尿、提神醒脑、降血压血脂、预防冠心病、糖尿病等等。茶叶有如此之功效,本文试图从茶叶成分对清除人体自由基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一、自由基的产生自由基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自由基,外源性自由基是由物理、化学因素使生物体产生的或生物体从酶反应和非酶反应产生的,内源性自由基是氧自由基及其活性衍生物。在生理正常的情况下,自由基是不断产生,不断被清除,因而看不出…  相似文献   

10.
鲫鱼卵子发生──Ⅰ.皮层小泡的形成和卵黄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鲫鱼卵母细胞的皮层小泡,首先在外周卵质中出泡,然后向内部卵质扩散,接近成熟的卵子中,皮层小泡又重新集中在外周卵质部分,皮层小泡是由液泡体和高尔基复合体产生的囊泡融合而成,鲫鱼卵黄核是由一些致密的无定形物质和纤维网状物质组成。在Ⅲ2期卵母细胞中,观察到卵黄有3种来源(即外源性卵黄,内源性蛋白质卵黄和内源性脂质卵黄).鲫鱼卵母细胞中的卵黄球大多数是均质的,但有时包含一些电子致密的颗粒。  相似文献   

11.
以杏林湾水库1999年10月至2001年8月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选择透明度、水温等8项环境因子与浮游轮虫密度进行回归统计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并确定与浮游轮虫密度关系显著的环境因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南池透明度、盐度、纤毛类生物量是影响浮游轮虫密度的显著相关因子,北池浮游植物生物量,细菌总数量,纤毛类生物量、透明度量是影响浮游轮虫密度的显著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2.
杏林湾水库环境因子对浮游轮虫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杏林湾水库1999年10月至2001年8月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选择透明度、水温等8项环境因子与浮游轮虫密度进行回归统计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并确定与浮游轮虫密度关系显著的环境因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南池透明度、盐度、纤毛类生物量是影响浮游轮虫密度的显著相关因子,北池浮游植物生物量,细菌总数量,纤毛类生物量、透明度量是影响浮游轮虫密度的显著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3.
控制螺旋藻中轮虫为害的理化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螺旋藻和轮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10.5时,轮虫种群密度最低,为90个/mL,而且螺旋藻生长良好,OD560值为0.353。当氮源的浓度为6.25 g/L时,最有利于螺旋藻的生长,而且可以抑制轮虫的危害。碳酸氢铵加入培养液48 h后轮虫数下降为0。培养时,2.0 L/min的通气不仅可以控制轮虫,还可以促进螺旋藻的生长。以每天14 h光照/10 h黑暗的光照条件最有利于增加螺旋藻的产量,而且轮虫为害最轻。  相似文献   

14.
日本高密度培养轮虫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本高密度培养轮虫Brachionus spp.的方法、原理和技术进行了综述:1)采用浓缩的淡水小球藻作为新食物以取代微绿球藻和面包酵母;2)培养液中充入氧气以防止缺氧;3)自动添加HCI使pH控制在7左右,以促进总氨解离为NH4 和OH-;4)用尼龙滤板清除过量的悬浮有机质;5)加入去泡剂以减少培养液和轮虫被泡沫吸附而流失.采用这些技术可使轮虫培养密度增加到1~2万个/mL,比传统方法提高100倍以上,并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最近,日本采用连续的滤膜装置(CMFU)开发了一种新的流水培养系统,其中NH4 和溶解有机质都被滤除,轮虫密度可达到16万个/mL,成功地开发了轮虫的超高密度培养.  相似文献   

15.
淡水轮虫土池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轮虫是淡水水产动物育苗的优质饵料之一.在总结传统的土池水花鱼苗培育技术的基础上,确立了土池培育淡水轮虫的技术,旨在建立一种高效低耗的淡水轮虫培育技术.结果表明,在水温22 ~ 25℃下利用豆浆对浮游植物和轮虫进行同步培育,投入豆浆后第6天轮虫密度可达高峰期,所培育的轮虫高峰期时密度可达40 ~50个/ml.将培育的轮虫运用于花鱼骨和黄尾密鲴的苗种培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土池中进行淡水轮虫培育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使传统的淡水鱼苗培育技术更具有科学性和确定性,同时也可为工厂化的水产动物育苗提供优质、适口的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用50-DE微囊强化剂对褶皱臂尾轮虫进行强化培养,找出新的强化培养方案。[方法]用不同浓度的50-DE微囊脂肪酸强化剂对褶皱臂尾轮虫进行营养强化。[结果]轮虫浓度为250 ind/ml时,强化剂有效浓度为3×106-3×108ind/ml,最佳浓度为3×107ind/ml。强化最佳效应时间为12~16 h,强化48 h后强化组轮虫脂类含量仍高于对照组(酵母培养组)。[结论]强化剂浓度太高不仅不能有效提高轮虫的总脂含量,而且会导致被强化轮虫的密度下降,水体环境质量改变也与之有关。轮虫的生活需要洁净的水体,水体中含有过多的脂质强化剂微囊时,轮虫的活动空间以及水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轮虫的存活和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两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林  刘昌利  韦传宝  李军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72-14174
[目的]研究常见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轮虫的24、48 h急性毒性大小。[方法]以广州品系萼花臂尾轮虫为受试动物,采用标准毒性试验方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机率单位法测定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轮虫的LC50值。[结果]氯氰菊酯对萼花臂尾轮虫的24、48 hLC50分别为3 376.87、5.87μg/L;溴氰菊酯对萼花臂尾轮虫的24、48 hLC50分别为594.56、74.17μg/L。[结论]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轮虫24、48 h的急性毒性大小不同;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轮虫的48 hLC50值比其24 hLC50值用来监测水体中的此类化学污染物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张菁菁  虞蔚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756-9757,9800
[目的]证明生活污水中的氨、氯化物、磷对萼花臂尾轮虫具有急性毒害作用,探索利用轮虫来监测水质的方法。[方法]利用24 h标准化急性毒性试验法测定3种毒物在6个试验浓度下对轮虫的毒害作用,设1个对照浓度,每浓度4组重复,各放10个轮虫。[结果]NH4+、Cl-和普通洗衣粉在24 h之内,轮虫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依次为49.00、4.90和24.00 mg/L,此时的半数死亡(LD50)时间分别为8、6和8 h;全部存活的最高浓度依次为11.50、2.40和1.35 mg/L。当毒物的浓度降低到一定限度时,对轮虫就无急性毒害作用。随着毒物浓度的上升,LD50时间出现的越来越早,轮虫的死亡速度也越来越快。[结论]生活污水中的氨、氯化物、磷对轮虫的影响是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死亡率不断上升,半数死亡的时间不断提前,急性致死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9.
三疣梭子蟹是大型可食经济蟹类,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为发展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试验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饵料选择、投喂策略及最佳捕食密度进行了探讨。实验设置小球藻组、扁藻组、小球藻与扁藻混合组、轮虫组(加小球藻50×104个/ml)和卤虫组(加扁藻8×104个/ml)5个因素,分别设4、4、4、6和6个梯度。结果表明,小球藻浓度50×104个/ml或扁藻浓度8×104个/ml或小球藻(25~40×104个/ml)+扁藻(2.5~4×104个/ml)可使Ⅰ期溞状幼体(Z1)存活较长时间,但仅投喂单胞藻类不能使Z1正常变态;自Z1开始投喂轮虫可使幼体正常发育至Ⅲ期溞状幼体(Z3),以后幼体发育迟缓,出现Ⅲ期、Ⅳ期溞状幼体(Z4)和大眼幼体(M)同时存在的现象。Z1对轮虫的最佳捕食密度为5个/幼体、Ⅱ期溞状幼体(Z2)为10个/幼体,存活率可分别达到95.7%和94%;从Z3开始应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存活率达到最高值为84.5%。从Z4开始投喂卤虫成体,Z4、M和Ⅰ期幼蟹(C)的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存活率分别为90%、85.7%和82.9%。因此,三疣梭子蟹Z1和Z2应该投喂轮虫,最佳捕食密度分别为5个/幼体和10个/幼体;Z3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Z4开始投喂卤虫成体,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同时,育苗水体中添加一定量的单胞藻类。  相似文献   

20.
卜氏晶囊轮虫对4种臂尾轮虫形态可塑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内研究了4种臂尾轮虫Brachionus(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lorus、十指臂尾轮虫B.patulus、壶状臂尾轮虫且urceolaris和方形臂尾轮虫B.quadridentatus)的形态对捕食性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lii的可塑性反应,并讨论了轮虫形态可塑性的进化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培养于晶囊轮虫培养过滤液中的臂尾轮虫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表现轮虫的被甲棘刺显著增长,而轮虫的被甲长和被甲宽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