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肥染色剂:中看不中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化肥品种花样繁多,就连肥料颗粒也“穿”上了五颜六色的外衣,生产企业用各种化肥染色剂将颗粒染成红色、绿色、黄色……并搭配在一起,乍一看,仿佛是孩子喜欢的五彩糖豆,忍不住感叹:“真好看!”的确,这些好看的彩色化肥备受农资人和农民推崇. 然而,黑龙江庆丰农资集团副董事长曹经权对化肥染色剂的使用提出:“化肥染色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化肥染色剂对土壤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坏处.而且由于染色剂的使用,农民每用一吨化肥要增加30元的负担,对全国的农民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损失.”那么化肥染色剂是否会污染土壤?该不该用?为了解答这一质疑,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并采访了有关企业和权威部门.  相似文献   

2.
正近几年来,一些肥料厂家为自家的化肥穿上了五彩斑斓的"外衣",通过在化肥中添加染色剂,将肥料颗粒染得五颜六色。而化肥中添加的染色剂不仅污染环境,还增加了企业成本,增加农民的负担。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中国农资传媒通过本  相似文献   

3.
<正>化肥染色剂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在目前这样农资行业转型升级、环境保护日益加强的背景下,本该光荣退休。但它依然被有些人恋恋不舍。我认为化肥染色剂的存在体现了农资界一部分人故步自封、思维固化的羸弱状态。有句话叫"存在就是合理",放在早期化肥染色剂身上,是恰如其分的。从中国农资做的专项调研看,早期由于进口美国二铵的原料外观存在差异,影响了消费者对它的认可、购买。为解决销售难题,贸易企业采取添加染色剂的办法使产品外观达到并保持一致。从此染色剂开始进入化肥行业,并逐步成为一种行业常态。客观讲,早期的化肥染色剂用小成本解决了大问题,是化肥企业的功臣。但随着行业的发展,主要矛盾已经从需求巨大与供应稀缺转向了提质增效与环境制约。在这个历史阶段,如果还抱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在大农业、大生态的发展背景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国农业正阔步走在可持续、绿色生态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化肥产业作为中国农业的强大支柱,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年来,化肥染色伴随化肥工业的迅速崛起,也正在大行其道,并愈演愈烈。农资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任凭化肥染色剂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日益加深,对于土壤安全的威胁日益加重;任凭化肥染色剂为化肥产业平添"非必须"的成本;任凭对农作物毫无益处却增加亿万农民负担的化肥染色剂继续存在。一种行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呼唤"守护土壤安全,拒绝肥料染色"。然而,早就有肥料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首先扛起了"拒绝  相似文献   

5.
焦点     
正中华合作时报社编委、中国农资传媒执行总编辑孙立新:土壤安全是水肥之本当下"节水农业"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热词,水溶肥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在此大背景下,粮食安全和土壤安全成为国家和民众高度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化肥染色剂大行其道,作为化肥的添加剂,化肥染色剂  相似文献   

6.
<正>现在,肥料的卖相越来越精美。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一粒不起眼的肥料颗粒,其表面晶莹剔透、光滑圆润。这并不是肥料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加工的结果,其中包裹油对肥料的品相做出了贡献。在肥料生产中,包裹油的使用十分普遍,在磷酸二铵、复混肥的生产中基本都有添加。但是,就在包裹油越来越成为肥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时候,行业却提出了不同声音。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铁军在一次行业会议上提出:二铵企业使用包裹油,化肥的外观好看了,但对农作物无益,包裹油作为有机物不溶解,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因而企业添加包裹油纯属浪费,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增加了农民的投入,为此呼吁化肥企业要强化环保意识,不使用包裹油,并引导农民消费,让农民更加关注化肥含量和效果,而不是外观。这一  相似文献   

7.
<正>1998年11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的出台拉开了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随着市场的全面放开,各级农资企业的发展也是"各显神通"。在这个过程中,农资企业的品牌意识也开始"苏醒",越来越多的农资人开始思考:面对9亿农民,农资品牌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打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农资品牌?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江西沃尔得农资连锁集团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正>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了农民增收、农村建设、农业发展。从2004年起,国家的惠农倾斜政策为农资企业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土壤,对化肥生产企业的补贴和优惠、对农资流通企业在淡储、“万村千乡”工程等方面的扶持,让农资企业家们受益匪浅。这当然是值得我们高兴的现象。传统上我们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时社会的责任就是税收和就业,每年拿出一份好看又真实的年报,是一家企业向社会证明自己最实在的方式。然而,当我们的农资企业开始在市场中长大的时候,就应该学会如何向社会展示自己了。我们发现,不管在农资传媒上,还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本法所称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近年来,化肥染色伴随化肥工业的迅速崛起,也正在大行其道,并愈演愈烈。一种行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呼唤,不能听任化肥染色剂对土壤安全的威胁日益加重;不能听任化肥染色剂为化肥产业平添"非必须"的成本;不能听任对农作物毫无益处却增加亿万农民负担的化肥染色剂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正>据山东卫视不久前报道,滕州市工商局在全市农资经营户中推行农资商品存样制度,统一制作农资商品质量保证存样袋,免费分发到各农资经营点。农民购买化肥、种子等农资时,当场封存样品,由农民签字,商家盖章,再交给农民自己保管,用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农民可凭样品直接找商家索赔或向工商机关投诉举报。闻此,笔者为该市这一"秋后算账"的农资打假举措叫好。当前,市场上诸如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等之类的假劣农资产品事件时有发生,广大农民对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之年,是"供给侧改革"这个关键词深入人心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农业乃至农资产业经历调整与挑战的"大考"之年。一方面,农民收入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压和生产成本"地板"抬高的双重制约;另一方面,资源税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化肥增值税复征等新政让国内农资从业者感到迷茫:农资企业如何在风雨中求得生存?中国农业又要走向何方?农资的生命来自农业,农业的稳定在于农民。无论农资价格  相似文献   

12.
蔡明美 《新农业》2014,(6):37-35
<正>正所谓"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耕时节,农民朋友们纷纷忙活起来,为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播种时节做准备。无论是种子、化肥还是农机,都是影响咱们农民朋友一年收成的重要因素。今年备耕期的农资行情怎么样呢?小编走访了多家农资企业和农资市场,为您带来最新的农资市场动态。  相似文献   

13.
<正>本报讯看着刚运到家门囗的化肥,江西丰城市袁渡镇农民袁掌根高兴地说:"过去买化肥要自已推农用车到远离30多公里的市农资市场,如今一个电话,化肥就送到家门囗。"这是江西宜春市供销社和丰城市正丰农资公司在丰城市建设农资连锁网点给当地农民带来的贴心服务。据悉,宜春市供销社以正丰农资公司为龙头,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乡村农资网点,遍布丰城  相似文献   

14.
正树大招风,老大难做。今年农民用肥需求弱,单质肥、低端肥争抢市场,假冒充斥市场,一线品牌化肥日子究竟过得怎样?近日,《中国农资》记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采访调查。据了解,业内普遍反映,在农资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一线化肥品牌正在遭遇腹背受敌的困境,今年复合肥、磷肥销量减少20%左右,市场销售产品以尿素、碳铵居多,其中一二线品牌的中坚砥柱——中高端化肥销量受影响最为明显,且多方面因素时刻考验着一线化肥品牌背后的各条"大船"。  相似文献   

15.
<正>他是登上联合国演讲席的中国农民,他用20年执着,诠释对土地的深情厚爱"对人类来说,土壤具备农业经济范畴的功能,其目的为保障居民粮食并获得工业原料。农业经济是所有国家经济的重中之重,在农业生产中,很多物质都能对土壤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最为重要的为滥用化肥、农药。"这是一段来自于党永富编著的新书《土壤污染与生态治理》上的一段文字。"我是一个基层农民。"介绍自己时,党永富总喜欢用这句话作为开场白。性情谦和的他,被称为"中国治土人",是中国农资次生灾害污  相似文献   

16.
<正>春耕大幕已经拉开,化肥质量、农资打假再次成为农资行业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些已经登上化肥监管"黑榜"的企业更应该成为亿万农民高度警惕的"危险分子"。近日,农业部发布的《2013年肥料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名单》一文在网上热传。有网友将这一份化肥"黑榜"称之为"缺德榜",虽然带有情  相似文献   

17.
农资这一年     
“这一年总的说来,农资的事儿挺多。政策不错,生产不错,流通也不错,看着日历总不忍心把最后一页翻过,因为要告别农资快乐的一年,都有点舍不得。”用孙悦的《心情不错》来串起中国农资行业的这一年,再合适不过。要说在这一年,真的能“身体不错,劳动不错,心情也不错”的,就是真正使用农资产品的农民了。凭心而论,农机、种植的直补力度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农药出口市场也已经开始走出2004年的低迷状态,国家对农药管理和对有害农药品种的限制也加大了力度。而最出新闻故事的还是当属肥料市场的风云变幻了。从国家政策看,政府护农之心显而易见。所有的政策出发点都是为了把化肥留在国内,让农民不再为购肥而紧张。或许这会涉及到某些生产企业的利益,但其结果的确是调控了化肥价格,如果从大局出发,企业的牺牲是值得的。从坊间的呼声看,对农民进行直补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从各方面的反映看,这是解决目前农资价格上涨瓶颈的有效手段。从肥料行业看,用“春紧夏实秋积冬淡”来形容今年的肥料市场走势再准确不过。国家有关部委严查化肥价格、增加尿素出口关税尽管让饱受资源涨价之苦的生产企业郁闷了很久,连带着流通企业拿货也跟着紧张起来。虽说煤电油运等成本的上涨,是导致...  相似文献   

18.
赵锦华 《中国农资》2014,(41):26-26
<正>崔建杰,山西颂丰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天脊集团的一名县级经销商。有着近20年经营农资经验的崔建杰,于2004年开始接触天脊化肥,2010年取得天脊化肥在忻州市忻府区的代理权。在与天脊化肥相知、相交的10年里,他见证了天脊化肥给当地农业带来的增产实效。初识天脊抓住机遇2004年,化肥市场上的复合肥比较少,主要是二铵、硝酸磷肥。但当时全国范围内经营农资产品的人都知道天脊集团,"我早就知道天脊是一家国有大型企业,主要产品是硝酸磷肥,在忻府区使用后,玉米长势喜人,产量、品质优于施用碳铵、磷肥,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农民到用肥季节到处找天脊硝酸磷肥买,回头客特别多。"崔建杰说。崔建杰回忆:"天脊化肥进入忻府区以前,农民习惯施用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资》2013,(11):3
<正>本报讯近日,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2013年"质检利剑"化肥打假行动,统一组织指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川、湖南、湖北11个省(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对88个涉嫌制售假冒伪劣化肥的生产企业开展执法检查集中行动。此次行动一是继续开展"进千村、入千户、抽千样"农资打假下乡行动,对使用较多的农资产品免费检测,现场宣传识假辨假知识,接受农民投诉举报。二是组  相似文献   

20.
<正>2011年春天,在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一业为主,多元发展"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四川倍丰农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也标志着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向西南市场进军迈出了重要一步。近日,围绕着如何在竞争中准确定位?在困难面前怎样寻找机遇?公司未来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等话题,记者专程赴成都采访了该公司总经理宋奉武。一业为主多元发展《中国农资》记者:四川倍丰农资有限公司成立的背景是什么?其主营业务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宋奉武:黑龙江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内最大的农资企业,是黑龙江省化肥流通的主渠道。年产、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