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羊草草地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羊草草地的轻度放牧、适度放牧、重度放牧、过度放牧和未放牧生境的土壤动物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轻度放牧和适度放牧对土壤运动的生存有利。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均呈递减趋势。土壤动物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以适度放牧的表聚性为最明显,而过度放牧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牦牛、藏羊六种不同组合放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试验选择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基因组扩增子技术,分析相同放牧强度不同放牧方式下植被、土壤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放牧显著降低植被地上生物量,其中豆科生物量降幅达到90.9%,放牧对植被地下生物量以及盖度影响较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在牛、羊混合放牧下增加,在牛、羊单牧下降低;各放牧方式对土壤真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没有显著影响,单牛放牧增加真菌Chao1指数和细菌的Shannon指数,而单羊放牧和混合放牧均降低细菌多样性指数;放牧显著降低了真菌担子菌门比例,不同放牧方式对细菌门水平丰度影响不大。本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强度下,不同牛、羊放牧组合对草地植被指标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显著改变了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相比牛、羊单牧,牛羊混合放牧有助于提高土壤碳氮磷含量。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表明,绵羊在同一放牧时期,随着放牧率的增大,鲜粪量有所减少,粪中干物质含量有所增大,但只有处理1.33羊/hm2·138天与6.67羊/hm2·138天问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同一放牧率条件下,不同放牧时期相比,以8月份粪中干物质含量最低;在各种处理之间,放牧绵羊全天干粪量均无显著性的差异。在同一放牧时期,随着放牧率的增大日采食量显著减少,而同一放牧率不同放牧时期的日采食量保持相对稳定。粪便的干重与干物质采食量的关系很小,与干物质消化率呈负相关。放牧绵羊白天排粪量为晚上的2倍,但粪中干物质含量几乎没有差异,同时,不同放牧率和不同放牧时期对粪便的颜色和形状等均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育肥方法 放牧育肥法放牧肥育的关键是水、草、盐,缺一不可。放牧前半期可用差一些的草场、草坡,后半期尽量选择好的草场放牧,最后阶段,在优质草场如苜蓿草场或秋茬子地放牧。  相似文献   

5.
放牧对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 种群生殖对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种群水平上系统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内蒙古冷蒿小禾草退化草原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种群克隆生长,有性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星毛委陵菜匍匐茎长度在轻牧处理最大,而重牧条件下显著缩短;分株密度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加。种群营养枝密度在不放牧与放牧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尤其是不放牧与重牧之间,而相邻放牧强度之间差异不显著。星毛萎陵菜生殖植密度在放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不放牧与重牧差异显著,与轻放,中牧差异不显著。种群生殖分化率不放牧显著高于中牧和重牧,但与轻牧间差异不显著。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生殖植上花序数目增加,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优势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对放牧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依托6年的长期放牧平台,分析了不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4种放牧处理对优势植物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叶解剖结构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干扰造成紫花针茅叶长减小、叶保护组织厚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放牧强度的增加导致矮生嵩草叶长减小、叶厚变薄、最大导管直径减小,角质层厚和近轴面表皮细胞厚呈上升趋势。放牧会缩小优势植物最大导管直径在不同运输路径长度间的差异。因此,放牧促使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的叶形态结构产生适应性变化以适应放牧干扰,反映了叶解剖结构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并且矮生嵩草对放牧的敏感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放牧是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适度放牧可维持草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为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如何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物量,本研究依托2016年在山西典型农牧交错带建立的草地放牧试验平台,采用收获法监测了不同放牧强度干扰下植物群落优势种赖草生物量(Leymus secalinus Tzvel. biomass,L.s.B)、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 AGB)和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 biomass, BGB)指标。结果表明:放牧降低了该地区群落地上现存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P<0.01),提高了群落的根冠比(P<0.05);放牧影响优势种赖草生物量在群落地上生物量中的占比,与不放牧相比,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对赖草生物量的影响大,而中度放牧的影响小。因此,放牧降低了群落的地上、地下生物量,但中度放牧对优势种赖草生物量的影响小,符合中度干扰假说,为农牧交错带草地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1秋季天凉爽.增膘又配种 (1)放牧补料。秋季放牧,应坚持早出、晚归,延长放牧时间。中午可让羊在树荫下休息1~2h,傍晚让羊吃饱后再赶回圈,每天让羊饮水2次。每只羊每天取食盐5~15g,将其化成1%的溶液,在上午放牧前让羊饮服,放牧回来后最好给山羊饮用井水。羊群白天放牧。夜间应适量补喂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9.
李永宏  陈佐忠 《草地学报》1999,7(3):173-182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中国科学院草原生态定位站研究不同放牧率,放牧方式和放牧季节对草原植物和家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加而降低,但达到峰值的日前提前了。地上生物量与放牧率无明显趋向性变化。家畜增重随着放牧率的增大下降,公顷总增重与放牧率成二次曲本关系。  相似文献   

10.
裴雯  陈清  张洛梓  贾丽英 《草地学报》2021,29(7):1499-1506
本研究以内蒙古草原为期十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地为平台,分别在中度和过度放牧样地添加水分和氮素,研究放牧强度、水分和氮素三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构成比例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减少,微团聚体含量增加,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显著减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下降;长期水分添加显著增加了过度放牧样地大团聚体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中度放牧样地无显著影响;长期少量氮素添加显著降低过度放牧样地微团聚体含量,增加大团聚体比重,对中度放牧样地无显著影响。综上,过度放牧会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过度放牧样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对水分和氮素投入的响应比中度放牧样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放牧制度和放牧强度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作者就本世纪60年代以来放牧制度和放牧强度对家畜放牧行为,采食植物组成和生产性能影响进行综述,阐明了不同草地状况,不同植被条件,放牧制度和放牧强度下各种家畜采食行为,植物组成及生产性能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绵羊是节粮型草食性动物,具有强大的消化系统,消化能力强,而且合群性强,可食性植物种类繁多,非常适于放牧。另外,放牧可以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生产力,降低产品成本。有经验的放牧员把羊放的膘满肉厚,不懂放牧技术的人东奔西跑,人累羊还吃不好,所以,放羊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掌握放牧技术,科学进行放牧。  相似文献   

13.
1放牧 养羊要有可观的效益,要以放牧为主,尤其对妊娠母羊更重要的是放牧运动,有的养殖户越冬饲草贮备充足,再加上天寒地冻,就不外出放牧,圈在舍内饲喂,这种管理方法不但浪费草料,又影响胎儿发育,还不利于母羊的消化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分娩时还易出现难产和畸形羔羊,故提倡秋冬季节仍要坚持放牧,喂草补料,特别是要抓好溜豆茬,抓秋膘,每天要坚持有6小时以上放牧运动时间。行走里程不少于5公里,放牧分上、下午进行,午间时间为1.0~1.5小时,路程要由远而近,有的养殖户采取终日放牧,晚出早归,午间不休息的放牧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放牧强度对牦牛生长和草地第二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试验研究了6种放牧强度对牦牛生长及草地第二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牦牛日增重有明显影响,日增重以0.24牦牛单位/hm^2处理组最高,达707.9g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牦牛日增重明显降低。其中,放牧强度对1岁牦牛影响最大,2岁牦牛次之,3岁牦牛再次。试验全期当放牧强度于1.2牦牛单位/hm^2时,增大放牧强度,草地第二性生产力明显提高,当放牧强度高于1.2牦牛单位/hm^2时,增大放牧  相似文献   

15.
汪诗平  李永宏 《草地学报》1999,7(3):182-182
(1)绵羊个体增重与放牧率呈线性负相关,个体最大增重临界放牧率,因季节不同而变化,随着个体增重与放牧率回归系数b绝对值的增大而降低,以始,终放牧期间所得临界放牧率最小。(2)公顷增重与放牧率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达到公顷最大增重以前,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增大,之后则随着放牧率增大而下降,平均5.43羊/hm^2。(3)公顷最大增重并不一定获取公顷最大利润,主要视买卖价格及其差值而定。(4)以冷蒿小禾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在湖南南山牧场研究了两种放牧制度(分区轮牧和连续放牧)和三种放牧强度(0.467,0.667和0.867ha/头)对处于泌乳中后期的黑白花奶牛在多年生黑麦草/由三叶人工草地上的放牧来食量、采食植物组成、营养摄入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牧制奶牛的采食量低于连续放牧制,但其口粮组成中黑麦草和白三叶的比例高于连续放牧,故粗蛋白质、总能、钙和磷的日摄入量也低于轮牧制奶牛。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奶牛的来食量、以及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总能、钙和磷的摄入量均有所增加,但三种放牧强度间差异并不显著。放牧强度越大,家畜日粮组成中黑麦草和白三叶的比例越大,而枯草和杂草所占比例越小。这说明在南山试验条件下,放牧制度和放牧强度对奶牛的采食量及各种营养物质的日摄入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放牧对鸭茅能量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荣  孙国钧 《草业科学》2001,18(3):7-10
通过长期放牧试验,探讨了不同放牧强度下亚热带高山草地鸭茅种群能量积累规律及能量在不同构件之间的分配特征。在无放牧的对照草地及采食率分别为55%、65%、80%的放牧草地,鸭茅热值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呈单峰曲线型变化,一定强度范围内的放牧干扰提高了鸭茅热值及能量的积累;根部能量的积累随放牧强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少。在禁牧草地,鸭茅种群能量主要被低密度的大分蘖丛所分摊,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种群能量则逐渐均摊给高密度的小分蘖丛。  相似文献   

18.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但长期不合理的放牧使其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发生变化,草地生态和生产功能受到影响。因此,为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本试验于2016年设置4个放牧强度,分别为不放牧(No Grazing,NG)、轻度放牧(2.35 Sheep Unit (SU) hm-2·生长季;Light Grazing,LG)、中度放牧(4.80 SU hm-2·生长季;Medium Grazing,MG)和重度放牧(7.35 SU hm-2·生长季;Heavy Grazing,HG),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采用顶盖埋管培养法测定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无机氮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生长季不同月份土壤无机氮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重度放牧的净氮矿化速率最大,轻度放牧最低;放牧主要通过影响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可见,短期内重度放牧会使土壤无机氮累积,提高植被可利用氮含量,显著提高土壤的净氮矿化速率,但造成地上生物量减少,地表裸露,草地有退化的风险,因此,为更好地维持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还需进行长期的试验监测来确定适宜的放牧强度。  相似文献   

19.
短花针茅草原上放牧强度对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85~1989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哈雅教学牧场选用杂种羯羊在短花针茅草原上进行放牧强度试验,分析各处理对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旨在探讨放牧强度与绵羊生产之间的关系,确定适宜的载畜率。研究结果表明,轻度放牧的绵羊体重显著高于中度和重度放牧(P<0.01);放牧期间轻度放牧绵羊的总增重量显著高于重度放牧(P<0.01),各处理间绵羊掉源量无明显差异(P>0.05);轻度放牧绵羊净毛量显著高于中度和重度放牧(P<0.01),而两者之间净毛量无显著差异(P>0.05);经济效益分析表明,载畜率为1.07ha/只·年的中度放牧是最为经济合理的放牧强度。  相似文献   

20.
雏鹅放牧的管理要点雏鹅一般指0~30日龄的鹅,雏鹅从舍饲转为放牧,必须掌握好循序渐进。初次放牧时间最好是在外界与育雏室的温度接近时进行。热天在出壳后3~7天,冷天在15~20天进行初次放牧,任其自由下水几分钟,待其毛干后赶回育雏舍。放牧场地要近,路要平,要有水源、青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