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为使小麦新品种新麦29在生产上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利用2010-2012年河南省小麦春水组区域试验及2012-2013年度河南省生产试验汇总结果,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新麦29和对照偃展4110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省审小麦新品种新麦29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种植,具有较高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晚播情况下对新乡市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半冬性品种新麦45 和弱春性品种新麦29 两种类型小麦,在获嘉县开展了极限晚播试验,设置9 个播期、9 个播量。播期从2021 年11 月10 日开始,2022 年2 月13 日结束,播量从16.5kg/667m2 依次递增至24.5kg/667m2。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两种类型小麦生育期、灌浆高峰有所推迟,成产要素及产量持续下降;生产上,11 月份及之前播种选用半冬性小麦品种有利高产,12 月份及之后播种应选用弱春性小麦;半冬性品种新麦45 极限播期为次年1 月底,弱春性品种新麦29 极限播期为次年2 月中旬。该试验结果对于新乡及豫北地区等同一生态类型区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麦21是由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用含有英国抗源C39血缘的高产、抗病、早熟、多穗型亲本偃展1号作母本,含有波兰、意大利小麦血缘的高产、广适、抗病、晚熟、多穗兼大穗型品种新麦9号作父本,  相似文献   

4.
濮豆857是河南省濮阳市农业科学院运用新时期大豆育种理念,以濮豆6018作母本、汾豆53(晋豆29)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于2013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13002),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病性、抗逆性强,综合性状好等优良特点。适宜在河南省各地及山东、山西、河北等周边省份的大部分地区作麦垄套种及夏直播种植。  相似文献   

5.
新麦29是由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利用偃展4110/周麦16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在分析该品种特征特性的基础上,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2000年以来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和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公司先后育成新麦9号、新麦11号、新麦12号、新麦13号、新麦16号、新麦18号、新麦208、新麦19号、新麦9817、新麦21号、新麦26号等省级以上审定小麦新品种11个.其中10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新麦19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1994年配制的杂交组合,用自己创造的新种质(C5/3577)F3d1作母本,新麦9号作父本杂交,用系谱法经多年选择,于2001年出圃,2003年参加预试,2004—2006年分别参加河南省冬水组区试、国家黄淮南片高肥冬水组区试、河南省高肥冬水组生产试验、国家黄淮南片生产试验。2006年9月同时通过河南省、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豫审麦2006001和国审麦2006015。  相似文献   

8.
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辉县市开展播期(10月12日、18日和19日)和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和39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对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播期之间的平均容重是以10月12日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播期,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相同播期不同播量处理对农艺性状结实小穗数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不孕小穗数则无明显变化规律。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与播量相比较而言,播期对新麦29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播期的不断推迟,新麦29的产量不断下降且10月12日的产量显著高于10月24日的。播量210万/ha与播量390万/ha 之间的平均产量显著差异,但都与播量300万/ha相比差异都不显著。依据不同播期和播量组合的产量分析,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a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的产量潜力在播期10月12日至18日是较为适宜范围,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a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0~2003年先后育成GS新麦9号(豫麦69号)、GS新麦11、新麦12、GS新麦13、新麦16、新麦18等新麦系列小麦新品种6个,在国家、省品种区域试验中表现优异.6个品种全部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其中新麦9号、新麦11、新麦13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实现了半冬性与弱春性、早熟与中熟、中筋与强筋、旱地与水地品种类型上的配套.  相似文献   

10.
旨在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北部辉县市开展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区为播期(10月12日、18日和24日),副区为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390万/hm~2),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对‘新麦29’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10月12日播期的籽粒容重显著低于其他2个播期的籽粒容重,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m~2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产量潜力的播期是10月12日—18日,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m~2。  相似文献   

11.
新麦系列品种在黄淮麦区的表现与新麦18号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乡市农科院小麦新品种育种成绩突出,科研成果累累。从新麦9号2000年应用于生产以后,又连续推出新麦 11号、新麦12号、新麦13号、新麦16号、新麦18号品种, 共育成省审小麦新品种6个,国审小麦新品种4个,形成了新麦系列品种,实现了半冬性与弱春性,早熟与中熟,中筋与强筋的品种配套推广,被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东、陕西等黄淮麦区的千家万户种植利用,年种植面积超过 2000万亩。  相似文献   

12.
豫麦 69(原名新麦 9号 )系河南省新乡市农科所以大穗、丰产亲本百泉 30 4 7- 3作母本 ,抗病材料内乡 82 C6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1998年 11月获第五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金奖 ,被列为河南省重点示范品种。 2 0 0 0年 9月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现在黄淮麦区推广种植面积 10 0 0万亩以上。特征特性 该品种半冬性 ,幼苗茁壮 ,叶色浓绿 ,分蘖力较强 ,成穗率高 ,两极分化快。株型紧凑 ,叶片短宽直厚 ,株高 80 cm左右 ,茎秆粗壮 ,抗倒力强。穗层整齐 ,结实性好。根系发达。中早熟。长方大穗 ,穗码密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  相似文献   

13.
以新乡3577及其衍生种质(C5/新乡3577)F3d1为亲本材料,选育出新麦11、新麦13、新麦16、新麦18、新麦195个国审省审品种,这些品种有相似遗传背景却各具不同特点,本文分析了各品种系谱及遗传性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麦13(原新乡9178)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3年用宛原长白作母本,(C5/3577)F3d1作父本杂交,经过6年的系谱选择育成。1999-2001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均居第一位。其具有高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优点,在黄淮平  相似文献   

15.
鹤麦 601 是鹤壁市农业科学院以新麦 11 号和淮阴 9628 组配的 F 1 为母本、郑麦 9023 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系谱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大穗、高产、稳产、抗病、广适等特点, 2020 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 20200060 。该品种适宜在河南省冬麦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市场推广利用前景好。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王彩荣 《中国种业》2014,(12):80-80
新冬42号是新疆伊犁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于1995年以83113为母本、高品29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2013年9月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新审麦2013年04号。适宜伊犁河谷各冬麦区种植,也适合自治区北疆冬小麦区种植。1品种来源新冬42号是伊犁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于1995年以83113为母本、高品29为父本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7.
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系)产量稳定性与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为小麦新品种审定,特别是为其今后的市场推广提供了参考依据。利用R语言统计模型,分析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试验结果,评价17个冬小麦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单变量参数分析显示,‘新麦35’、‘周麦36’、‘中育1220’、‘郑麦103’和‘泛育麦17’的CV值较小,表明这5个品种静态稳定性较好;‘新麦35’、‘周麦18’、‘泉麦31’、‘郑麦16’、‘周麦36’和‘郑麦103’的Shukla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这6个品种平均动态稳定性好;‘新麦35’、‘郑麦103’、‘周麦36’、‘郑麦16’和‘禾丰3号’的Pi值小,说明这些品种产量高且试点间稳定性好,普遍适应性强。‘新麦35’、‘郑麦103’和‘周麦36’在各个试点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较好,适于黄淮南片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国豪麦3号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李生荣研究员用自育的优良矮秆新品系1227-185(审定名:绵麦185)作母本,选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99-1522(审定名:川麦4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F_1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99-1572(审定名:川麦42)配制复合杂交组合经改良系谱法选育的优质、抗病、高产稳产、熟期转色好、商品性好的小麦品种。该品种于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6001。国家麦3号由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生产和销售。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制度对水旱轮作田杂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成都平原稻田水旱两熟和新三熟定位试验各小区耕层土壤进行盆栽试验,观察不同种植制度对杂草生长的影响。发现小麦连作和麦油轮作条件下杂草生长较旺,油油连作次之,而麦油茹轮作和麦油国和下杂草生长较弱,且新三熟对杂草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充分证明新三熟栽培制度具有多种效应。  相似文献   

20.
以新乡3577及其衍生种质(C5/新乡3577)F3d1为亲本材料,选育出新麦11、新麦13、新麦16、新麦18、新麦19五个国审、省审品种,这些品种有相似遗传背景却各具不同特点,本文分析了各品种系谱及遗传性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