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冈市水稻种植面积大、种植结构复杂、病虫种类多、为害重,特别是混栽区一季中稻因生育期较长,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从秧苗期至水稻成熟全程都对水稻造成为害。2010年进行50%吡蚜酮等三种药剂配合使用防治水稻多种病虫的全程防控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水稻纹枯病是我市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常年发生程度较重.为试验24%噻呋酰胺悬浮剂(满穗)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探索其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最佳施药时期、用量、施药次数等,笔者2013年在宜城市郑集镇进行了24%塞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试验.  相似文献   

3.
水稻纹枯病是湖北省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常年发生程度较重.为了了解24%噻呋酰胺悬浮剂(满穗)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探索其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最佳施药时期、用量、施药次数等,笔者2013年进行了满穗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试验,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12.5%井冈霉素·蜡质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县每年都有较大面积的发生,局部地方发生较为严重,极大地制约了水稻产量的提高,对粮食生产安全也构成了一定威胁.因此,搞好水稻纹枯病防治,意义十分重大.为了筛选出防效好、增产作用明显、经济安全的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农药品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5.
水稻纹枯病是正安县水稻生产上常年发生的重大流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本县水稻的安全生产.为了控制其为害,笔者2007年开展了不同氮、磷、钾配比与水稻纹枯病发生关系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水稻纹枯病是危害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较高水平的抗源.王子斌等~([1])研究表明,对水稻纹枯病进行苗期鉴定会缩小品种间抗感差距.而目前对水稻纹枯病成株期的鉴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方法,使得抗病品种的利用受到较大的限制,影响了水稻抗纹枯病育种工作的进展~([2]).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国内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中,由于残毒问题稻脚青正在被淘汰.井岗霉素持效期短,施用次数多,病菌易产生抗药性。为开辟防治水稻纹枯病药剂多种来源.1982—1983年在浙江奉化县莼湖区对硼素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和增产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马克西姆公司所提供的Aprop0200SC、CUSTODIA 320SC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等试验,分别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末期和齐穗期三次施药,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最佳.且Apropo200SC、CUSTODIA 320SC对水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可使水稻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稻粒色泽鲜亮,增产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9.
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是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基因敲除、荧光定量PCR和靶向代谢物差异分析等方法,初步探索了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JP2-270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机制.首先,选取了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香蕉枯萎病...  相似文献   

10.
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通过离体抑菌试验,温室盆钵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离体抑菌试验表明,丙环唑能够强烈抑制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生长,EC50为0.045 μg/mL,并能够强烈抑制菌核产生,但不能抑制菌核萌发.温室试验表明,纹枯病菌经丙环唑处理后,致病力随药剂浓度提高而显著减弱;丙环唑可以很好地被水稻叶片和根系吸收,并输送到水稻的茎部和叶鞘;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400 μg/mL丙环唑处理水稻,抑制病斑长度分别达到82.16%和76.61%,并随药剂处理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丙环唑对立枯丝核菌有较长的持效期,800 μg/mL处理水稻11 d后再接种的防效为40.1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5%的丙环唑乳油在有效剂量150 g/hm2下3次喷药后14 d的防效达到89.15%,丙环唑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表明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可为生产上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离体条件下,申嗪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0.200 9χ-2.0904(r2=0.9681),其EC50为0.08μ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植株喷施申嗪霉素有效成分剂量6.45μg/mL后第1、8、15天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00.00%、99.37%和81.23%;喷施申嗪霉素3.23μg/mL后第1、8、15天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00.00%,60.54%和64.58%,且与喷施井冈霉素有效成分剂量50μg/mL的防治效果94.43%、64.17%和30.49%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常用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纹枯病是宝应县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常年为中等以上发生,每年发生面积在5.3万hm2以上,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损失。目前宝应县农药市场上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很多,为了解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宝应县植保植检站于2010年选用生产中常用药剂对水稻纹枯病进行了防治对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索并掌握化州市水稻纹枯病流行规律,提高病害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利用化州市1986—2014年早稻纹枯病病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早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与4—6月水稻生长季降水日数、相对湿度、降水量、降雨系数、温湿系数、温雨系数等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气温呈负相关.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为0.9327,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预报符合率为95.9%.利用预测模型对2015—2018年化州市早稻纹枯病进行预测,平均试报符合率达95.0%,预测和试报效果均较理想.[结论]所建立的气象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应用于生产中水稻纹枯病的监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14.
小麦纹枯病病情的分级标准,过去有关报道是参照水稻纹枯病的分级方法。然而,小麦纹枯病和水稻纹枯病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发生,形成了不同的发病特点,导致产量损失也不相同。因此,有必要进行小麦纹枯病分级标准的探讨和损失率测定。现将我们的调查研究结果和同行们商榷。一、分级标准小麦纹枯病与水稻纹枯病相比,其发病方式有三个不同点:首先,是发病生育期不同,水稻纹枯病通常在秧苗移栽后(分蘖末期)见病,初病时普遍率低;而小麦纹枯病在麦子出苗  相似文献   

15.
水稻纹枯病稻飞虱同步防治效果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炎  兆留 《植物医生》2004,17(4):38
纹枯病和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病虫,尤其对长势好、产量高的稻田危害更重.这2种病虫关系密切,一般稻飞虱发生数量多,纹枯病就会相对严重.因为稻飞虱危害水稻后,不仅在茎杆造成大量伤口,便于纹枯病菌的侵入,且其排出的蜜露能促进纹枯病菌的生长、侵入和危害.因此,两者要同步防治.施药时,避免施用单一防效的农药,应采用对稻飞虱和纹枯病能兼治的复配农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单独或混合施用不同浓度的两种药剂,造成水稻纹枯病不同发生程度,继而观察接茬小麦纹枯病病情,结果进一步证明,水稻纹枯病与接茬小麦纹枯病极显著正相关,其后效应明显。指出在实行水稻—小麦种植方式地区,要注意水稻与小麦纹枯病的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采集病株标本、室内人工接种、大田病情调查等方法,对小麦纹枯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侵染小麦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是导致小麦纹枯病的优势种,水稻纹枯病菌虽然可以侵染小麦,但致病力弱。前茬为水稻或旱作物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水稻纹枯病是由死体营养型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A亚群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在世界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是限制水稻高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虽然国内外学者针对纹枯病菌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由于该菌寄主范围较广、抗性水稻资源缺乏及其田间抗性鉴定的不稳定性等问题,该病害的研究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挖掘自然界中存在的纹枯病抗源材料,选育抗病水稻品种是防控该病害、降低水稻产量损失,从而最大限度保障全球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水稻纹枯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分子机制、抗性水稻基因资源挖掘及其抗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下一步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机制解析及抗纹枯病水稻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丙环唑25%乳油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试验,丙环唑25%乳油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等较好的农药.用量丙环唑25%乳油15-30 mL加水50kg在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期喷雾,14d后,防效均在90%以上,且对水稻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来,水稻纹枯病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连年大发生,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笔者通过对本区多年调查资料的分析,认为造成水稻纹枯病连年重发的主要因子为7~8月降雨日数、氮肥施用量、水稻种植耕作制度、种植密度、防治技术到位情况等。据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水稻纹枯病的综合治理应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选准药剂、加大用水量、提早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