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蚯蚓活动对锌污染土壤中氮素转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验室条件下,蚯蚓的活动能提高高沙土、黄泥土、红壤中氮素矿化量,但对3种土壤中矿质氮含量的影响不同,以对高沙土的影响最为显著,对黄泥土的影响最小。向土壤中加入0-400mg/kg的锌对土壤氮素矿化量没有明显影响。加锌量在200mg/kg以下时对土壤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有促进作用,高于该水平则有抑制作用。加锌量在0-400mg/kg范围内,蚯蚓对土壤氮素矿化、硝化和反硝化活性的促进作用不受加锌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几种主要红壤性水稻土的硝化与反硝化活性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4种红壤性水稻土硝化和反硝化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氮肥在4种土壤中的硝化率差异极显著,表现为灰泥土>浅灰黄泥沙土>灰黄泥土>黄泥土,培养642h后硝化率分别为85.6%、24.3%、22.5%和6.7%。不同土壤的硝化率与土壤中硝化细菌数(主要是亚硝酸菌)显著相关(r2=0.95),pH值最高和最低的土壤其硝化率分别表现出最高和最低,但浅灰黄泥沙土在pH5.1条件下,硝化率可达24.3%。在施氮肥条件下,不同土壤的反硝化活性差异也极显著,其中黄泥土反硝化活性最高,氮肥反硝化损失量达25.16μgN·g-1土,占施氮量的12.12%,反硝化作用可能是该土壤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3种土壤间反硝化活性差异不显著,氮肥反硝化损失量仅占施氮量的-0.15%~0.27%。反硝化菌数量与氮肥反硝化损失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可以认为反硝化作用在不同类型土壤氮肥损失中的作用和贡献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不同菜地土壤硝化与反硝化活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3种菜地土壤之间硝化反硝化活性的差异,反硝化作用利用乙炔抑制培养法对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培养33 d后红泥土、灰沙土和灰泥土的氮素硝化率均很高,分别为96.1%、88.3%和70.4%,其中红泥土与灰泥土的硝化率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而灰沙土与红泥土、灰泥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pH值最高和最低的菜地土壤其硝化率分别表现出最高和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在pH4.61条件下灰泥土的硝化率可达70.4%.氮肥的施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了 3种土壤硝化过程的N_2O排放量,占施氮量的0.59%~0.70%.3种菜地土壤之间氮肥的反硝化活性表现为灰泥土>红泥土>灰沙土,其差异也极显著(P<0.01),氮肥的反硝化损失量占施氮量的-0.02%~0.20%.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氮素损失累积量随时间t的变化均符合修正的Elovich方程:y=bln(t)+a.  相似文献   

4.
添加葡萄糖对不同肥力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转化特征以及添加葡萄糖的影响,可为正确认识碳源影响氮素转化的作用机制、并根据不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氮素养分管理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不同肥力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通过室内培育试验研究土壤氮素的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特征以及添加葡萄糖对氮素转化作用的影响在不同肥力土壤间的差异。【结果】红壤性水稻土氮素矿化作用及反硝化作用强度均表现为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培养的第一周,高肥力红壤性水稻土氮素矿化量和反硝化速率分别是相应中、低肥力土壤的1.9、5.3倍和1.1、2.9倍。添加葡萄糖后土壤氮素矿化量显著降低,但不同肥力土壤降幅不同,高、中、低肥力土壤分别降低了78.8%、109.2%、177.4%,彼此间差异显著。添加葡萄糖对不同肥力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亦不同,低肥力土壤反硝化速率提高了166.2%,中肥力土壤提高了14.4%,而高肥力土壤则没有明显变化。供试红壤性水稻培育试验一周后,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仅有0.62mg·kg-1,硝化率最高仅为0.33%,添加葡萄糖处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及硝化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性水稻土氮素矿化作用及反硝化作用强度有显著差异,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增强。添加葡萄糖抑制了土壤氮素矿化作用,促进了反硝化作用,但作用效果在不同肥力土壤间有显著差异,在较低肥力土壤上的作用效果大于较高肥力土壤。添加葡萄糖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的影响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玉米-潮土系统中氮肥硝化反硝化损失与N_2O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华北平原潮土上应用原状土柱培养乙炔抑制法测定夏季玉米地氮肥硝化反硝化气态损失量和 N2 O排放量。结果表明 ,潮土上尿素氮水解快 ,硝化活性较高。不施氮肥处理下土壤中 N2 O排放总量为 0 . 33kg N/ ha;施氮大大增加 N2 O排放量 ,氮肥表施时 N2 O排放量为 2 .91kg N/ ha,穴施时为 2 .5 0 kg N/ ha,分别为施氮量的 1.94 %和1.6 7%。不施氮肥时土壤氮的反硝化损失量为 1.17kg N/ ha,氮肥反硝化损失量表施时为 3.0 0 kg N/ ha,穴施时为2 .0 9kg N/ ha,分别占施氮量的 2 .0 0 %和 1.39%。硝化反硝化作用不是该地区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添加葡萄糖对不同肥力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转化的影响#br#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转化特征以及添加葡萄糖的影响,可为正确认识碳源影响氮素转化的作用机制、并根据不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氮素养分管理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不同肥力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通过室内培育试验研究土壤氮素的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特征以及添加葡萄糖对氮素转化作用的影响在不同肥力土壤间的差异。【结果】红壤性水稻土氮素矿化作用及反硝化作用强度均表现为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培养的第一周,高肥力红壤性水稻土氮素矿化量和反硝化速率分别是相应中、低肥力土壤的1.9、5.3倍和1.1、2.9倍。添加葡萄糖后土壤氮素矿化量显著降低,但不同肥力土壤降幅不同,高、中、低肥力土壤分别降低了78.8%、109.2%、177.4%,彼此间差异显著。添加葡萄糖对不同肥力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亦不同,低肥力土壤反硝化速率提高了166.2%,中肥力土壤提高了14.4%,而高肥力土壤则没有明显变化。供试红壤性水稻培育试验一周后,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仅有0.62 mg&#8226;kg-1,硝化率最高仅为0.33%,添加葡萄糖处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及硝化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性水稻土氮素矿化作用及反硝化作用强度有显著差异,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增强。添加葡萄糖抑制了土壤氮素矿化作用,促进了反硝化作用,但作用效果在不同肥力土壤间有显著差异,在较低肥力土壤上的作用效果大于较高肥力土壤。添加葡萄糖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的影响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有效碳源和氮源对黄土性土壤N2O逸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法 ,就不同碳、氮质量分数对黄土性土壤水稻土和旱地农田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氮质量分数和水分条件下 ,两种土壤的反硝化强度随碳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加 ,在有效碳源最高加入量 2 0 0 m g/kg时达到最大 ;而在一定的碳质量分数和水分条件下 ,供试土壤的反硝化强度并不随土壤 NO- 3- N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在水稻土和农田土壤上最大反硝化作用的氮源加入量分别为 30 0和 15 0 mg/kg;当氮源为亚硝态氮时 ,两种土壤反硝化强度均随加入土壤亚硝态氮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土壤生态系统与温室气体排放关系密切。蚯蚓参与调控土壤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对土壤温室气体如N_2O的产生与排放产生重要影响。蚯蚓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酶基因,特别是反硝化过程中的Nir与Nos基因比,调控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进程,影响土壤N_2O排放。蚯蚓促进土壤氮素分解矿化过程,与氮素可利用性密切相关,显著影响了N_2O的产生和排放。秸秆残体还田处理是一种常见的农田管理方式,有助于培肥土壤。但不同C/N的秸秆、秸秆施加方式(混施、表施)在接种不同生态型蚯蚓后,对土壤N_2O排放量的影响差异很大。蚯蚓在取食、活动包括死亡后,都可能直接释放出N_2O,尽管直接排放的N_2O量在田间的比例相对较低,但这在微系统中仍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建三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反硝化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三江地区农业用地的扩张和大量氮素化肥的使用,导致农田外环境中硝酸盐含量的增加,而减少硝酸盐含量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在农田与接收水体间合适的地方恢复自然湿地,以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径流中的硝酸盐含量.本文应用硝态氮剩余量法,测定建三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反硝化潜力.结果表明,湿草甸反硝化潜力最高,其次是水田、旱地、林地及各级渠道,荒草地的反硝化潜力最小.在有机质、总氮、硝酸盐这几个影响因子中,有机质含量对与土壤的反硝化潜力影响较大,在P<0.05下的相关系数为0.80,土壤中添加硝酸盐对土壤的反硝化潜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总N的含量对其有一定影响.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建三江地区湿草甸是恢复自然湿地较合适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是土壤氮素转化的主要途径,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对设施和露天栽培方式下有机菜地土壤氮素的矿化与硝化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培养第1d外,设施有机菜地土壤氮素矿化量、矿化率在整个培养期间都显著高于露天有机菜地土壤;设施有机菜地土壤硝化量、硝化率在培养前两周内高于露天有机菜地土壤;设施有机菜地土壤矿化与硝化作用总体比露天有机菜地土壤强烈.矿化作用可能与全氮、C/N、微牛物活性关系密切,而硝化作用强弱可能与微生物活性有关.无论施肥与否,设施有机菜地土壤N2O排放速率在培养期间总体高于露天有机菜地土壤,前者N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后者,这可能与土壤C/N有关.  相似文献   

11.
蚯蚓对黑麦草在土壤体系中镉迁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蚯蚓在高浓度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以便为进一步利用蚯蚓改善植物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灰漠土为供试土壤,在两种Cd浓度(200和500 mg/kg)处理下,模拟高浓度Cd污染土壤,设置了接种不同数量(10、30和50条)蚯蚓和不加蚯蚓的对照处理,并种植黑麦草以研究高浓度Cd污染土壤中不同数量蚯蚓活动对黑麦草富集Cd的影响.[结果]加入蚯蚓提高了黑麦草的生物量,在2个浓度的处理中加入10条蚯蚓黑麦草生物量增长最大,分别为对照的135.8;、146.3;.在200 mg/kg Cd处理下,蚯蚓提高了黑麦草地上部和地下部Cd浓度,30条蚯蚓对黑麦草地上部Cd的富集影响最大.在500 mg/kg Cd处理下,蚯蚓提高了黑麦草地上部Cd浓度,但对地下部Cd浓度影响不显著.[结论]蚯蚓活动不仅能促进黑麦草生物量的增长,而且能促进黑麦草对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海南西州密甜瓜园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西部乐东、东方主要甜瓜主产区西州密甜瓜园0~20cm土层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表明:部分甜瓜园长期连作导致土壤pH值偏低,全区甜瓜园土壤平均pH值为6.08,其中pH值低于6.5的地区占70.6%;全区土壤中82.4%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10g/kg、64.7%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低于60mg/kg、100%的...  相似文献   

13.
蚯蚓在自然土壤中既能促进植物氮(N)素利用、增加土壤N固持,也会导致土壤N素气逸和淋溶损失,但农田土壤中持续的N肥施用如何影响蚯蚓的这些作用却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提取了52篇文献中的202对数据,利用Meta分析从N肥类型、施肥量和施肥方式3个方面进行研究,评估N肥施用下蚯蚓活动对农田N转化的影响。总体结果表明,N肥施用下蚯蚓活动显著增加了作物生物量(地上部、地下部分别增加了12.00%、19.30%)及作物总氮(TN)含量(地上部、地下部分别增加了20.35%、21.06%),显著增加了土壤可利用N(9.16%)、微生物生物量氮(MBN,23.19%)及脲酶活性(23.73%),但与此同时也导致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和N淋溶增加了16.41%和16.15%。蚯蚓活动对不同肥料类型、施肥量及施肥方式下土壤N转化过程的影响不同。有机-无机N肥配施时,蚯蚓活动对作物生物量和TN含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7.90%、18.03%;地上部、地下部TN含量分别增加了37.62%、25.76%);无论N肥施用量为多少,蚯蚓活动均显著增加了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蚯蚓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方法]通过网室盆栽试验,将蚯蚓放入不同浓度(0、100、300、500、1000mg/kg)铅污染的土壤中,研究蚯蚓对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影响。[结果]当土壤铅浓度为0~300mg/kg时,加入蚯蚓提高了土壤的pH值。当铅浓度为500mg/kg时,加入蚯蚓降低土壤pH值,有利于植物吸收富集铅。当铅浓度为0、100、300、500mg/kg时,加入蚯蚓能提高土壤CEC,其增幅在无污染土壤中最大。随着铅浓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加入蚯蚓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当铅浓度为1000mg/kg时,加入蚯蚓对铅污染土壤的化学性质没有影响。[结论]在铅浓度为0~100mg/kg的土壤中,加入蚯蚓可减少作物对铅的吸收,增加作物的产量;在铅浓度为500mg/kg的土壤中,加入蚯蚓可提高植物的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15.
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测定了不同培养条件下Pb对蚯蚓的毒害作用,并通过牛粪、砖红壤培养试验,测定了蚯蚓对Pb的忍耐性,及不同形态Pb对蚯蚓体重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蚯蚓在在液、沙、泥土和干牛粪中的急性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354.41mg/kg、360.95mg/kg、1228.02mg/kg和3894.62mg/kg。蚯蚓在腐熟牛粪中对Pb有很好的忍耐性,当牛粪中Pb含量达到15000mg/kg时蚯蚓依然能够生存。蚯蚓在Pb污染砖红壤生活60d后回收率和体重均有下降,在土壤Pb含量分别为400mg/kg和444mg/kg时蚯蚓的回收率和增长率下降最快,分别为0.6403和-0.4358。限制蚯蚓增长的程度大小Pb形态依次为:碳酸盐结合态>交换态>有机态>无定形氧化锰结合态>晶形氧化铁结合态>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残渣态。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氮磷钾与锌肥配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Z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效Zn含量高于1.20 mg/kg的土壤上施用Zn肥,小麦和玉米增产效果不明显。不同施肥处理的小麦和玉米植株的Zn含量及Zn吸收量存在明显差异。土施Zn肥能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籽粒的Zn含量及Zn吸收量。与氮磷钾配施相比,氮磷钾配施锌肥小麦籽粒的Zn含量和Zn吸收量分别提高25.0%和25.7%,玉米籽粒的Zn含量和Zn吸收量分别提高12.0%和13.0%。  相似文献   

17.
根据西藏18个供试土类164个剖面有效锌分析资料,探讨了土壤有效锌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西藏土壤表层和表下层有效锌平均含量分别约为3.0、1.0mg/kg。不同类型土壤表层有效锌含依次为:山地湿润森林土(4.88mg/kg)〉高山草甸土(3.72mg/kg)〉河谷半水成土(2.25mg/kg)〉山地旱生林灌土(2.20mg/kg)〉寒冻土(1.61mg/kg)〉高山草原土(0.82mg/kg)。影响西藏土壤锌有效性的第1主因子为有机质含量,第2主因子为土壤pH值。  相似文献   

18.
纳米氧化锌对肉鸡免疫性能及组织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纳米氧化锌对肉鸡免疫性能及组织锌含量的影响。选用1日龄AA肉仔鸡19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在玉米-豆粕型日粮基础上添加纳米氧化锌0mg/kg(对照)、40mg/kg、80mg/kg、120mg/kg,全期分为0~21日龄、22~42日龄两个饲养阶段。按常规免疫鸡群新城疫(ND),每隔7d翼下静脉采血(8只/组)用HA-HI法测定ND的抗体滴度;并于21日龄和42日龄时各宰杀48只体重接近全群平均体重的试验鸡(3只/重复),取其胸腺、脾脏和法氏囊分别称重,同时采集肝脏、胫骨及血清样品,用于测定血清、肝脏、胫骨锌含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取抗凝血(4只/组),MTT法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表明:添加40~80mg/kg水平纳米氧化锌,显著提高了肉鸡的免疫能力(P<0.05),提高了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添加40mg/kg纳米氧化锌可显著提高肉鸡肝脏和胫骨中锌含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因此,纳米氧化锌在40~80mg/kg添加水平时能较显著的增强肉鸡的免疫能力,增加组织中锌含量。  相似文献   

19.
高锌日粮对断奶仔猪血清锌和粪便排泄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80头"杜洛克×长白×约克夏"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按公母各半、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即Ⅰ、Ⅱ、Ⅲ和Ⅳ组),每组20头仔猪,分别饲喂在相同基础日粮中添加100 mg/kg锌(氧化锌,Ⅰ组)、1 000 mg/kg锌(氧化锌,Ⅱ组)、2 000 mg/kg锌(氧化锌,Ⅲ组)、3 000 mg/kg锌(氧化锌,Ⅳ组)的饲料,试验期6周.在试验的第14、28、42 d分别从各组随机采集6头仔猪的血液样本,进行血清锌的检测;试验的第1~7 d每日收集各组6头仔猪的粪便,以后每周收集1次,测定粪便中锌的含量.结果表明:高锌日粮能显著增加断奶仔猪血清的锌浓度;也可使断奶仔猪粪便中锌排泄浓度显著增加,易造成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河北地区土壤环境对蚯蚓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挖掘法收集土壤与蚯蚓样品,蚯蚓个体清水洗净后放在吸水纸上吸干水分,称其鲜重,随后使用75%乙醇处死蚯蚓,全部个体保存于95%乙醇。个体形态鉴定依据《中国陆栖蚯蚓》。结果表明:在河北地区共记录12种蚯蚓,隶属于3科,6属。日本杜拉蚓(21.00条/m~2)、天锡杜拉蚓(14.09条/m~2)与梯形流蚓(16.91条/m~2)为该地区优势种。各采样点蚯蚓密度是8~216条/m~2,蚯蚓总鲜重1.60~530.12g/m~2。玉米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0.84),杨树林最小(0.451);杨树林的优势度指数最大(0.398),玉米地最小(0.179);玉米地的物种均匀度指数最高(0.365),杨树林最低(0.325);卷心菜地的丰富度指数最高(1.594),杨树林则最小(0.662)。卷心菜地与玉米地2种生境之间的物种相似度最高(0.80)。河北地区土壤为弱碱性,pH为7.52~8.96;有机质含量为0.12%~3.42%。全氮含量为0.01%~0.20%。速效磷含量最小含量为1.56mg/kg,最大值为270.76mg/kg。速效钾含量最小含量为60mg/kg,最大值为825mg/kg。卷心菜地有机质含量(1.689%)稍高于其他生境。各生境的全氮含量均偏低。玉米地速效磷含量(22.149mg/kg)略高于总体均值,且高于杨树林、卷心菜地的磷含量。卷心菜地速效钾含量最高(249.035mg/kg),杨树林速效钾、速效磷含量最低(184.454和6.175mg/kg)。河北中部地区速效钾含量最高(266.663mg/kg),东部为最低(110.478mg/kg)。北部地区速效磷含量较高(37.711mg/kg),东部地区最低(4.175mg/kg)。结论:土壤pH、有机质、全氮含量、作物类型是蚯蚓物种密度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