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海市位于辽宁西部,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大于10℃活动积温3450℃左右,无霜期170~180d,80%的保证率为165d。属于一季绰绰有余、两季略有不足的旱作农业区。作物复种一般需要积温3500℃~3700℃,特别是3~6月上茬作物生长期间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很丰富,  相似文献   

2.
夏谷不同种植密度的生理基础和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谷是华北地区近几年发展较快的粮食作物。夏谷生育期间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例如山西省太谷县(1958—1978年统计)7至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3%,≧10℃积温占全年52%,日照时数占全年25.8%。前茬作物(冬小麦、冬油菜等)收获后复播谷子,两茬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全年可达95%以上。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发展夏谷是旱地农业种植制度经济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粮食总产量,促进农牧结合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景泰县位于甘肃中部,河西走廊东端。全县耕地面积4.57万hm2,其中水浇地2.41万hm2。当地年日照时数2725 h,无霜期141 d,年平均气温8.2℃,年降水量185 mm。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水利设施完善配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自2009年实施甘肃省冬油菜北移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来,通过3a的试验与实践,景泰县探索出一条适宜于景电灌区种植的新模式,即夏粮(小麦、胡麻)收获之后,于8月下旬播种冬油菜,翌年6月中旬收获,6月中下旬及时复种油葵、糜子、谷子、豆类等作物,从而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既提高了光热资源利用率,又能调整种植业结构,还能增加冬春植被覆盖度,减少沙尘源,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陇东地区麦后复种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省陇东、天水等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年日照时数2250h,无霜期165d左右,小麦收获后≥10℃的有效积温在2000%以上,小麦收获到早霜来临前尚有100~120d的生长日。在冬油菜或冬小麦收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播种夏玉米,平均亩产可达500kg左右,是一年两熟两收实现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宾县地处我国北方中纬度寒温地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均活动积温2600~2800℃,无霜期120~140d左右,年均降水量550~600mm,雨热同季,阳光充沛,土质肥沃,境内丘陵起伏,岗地较多,昼夜温差大,是种植甜瓜的良好区域.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地处南部山区,海拔在1 900~2 100 m,无霜期180 d,年均降水量700 mm,其中6—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为了充分利用当地高山地区夏季凉爽、雨热同期、光能资源丰富的气候资源优势,陇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在充分考察、论证、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大蒜间套复种栽培模式,实现了产量和效  相似文献   

7.
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属温带干旱气候,年降水量36.8~85.3 mm,蒸发量2 148.8~3 140.6 mm,平均气温6.9~9.3 ℃,≥0 ℃积温3 398.0~4 085.3 ℃,无霜期130~143 d,太阳辐射量609.6~643.9 kJ/cm2,丰富的光热资源给全区夏季休闲地复种饲用油菜创造了条件.笔者根据近年复种栽培饲用油菜及生产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区复种饲用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试验通过在甘肃省天水市南部山区开展葵花后茬种植玉米、冬小麦、马铃薯、冬油菜、大豆、胡麻6种不同作物,研究葵花后对不同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葵花后茬种植玉米、冬小麦和马铃薯其生育期提前1~3d,大豆生育期延长2d,冬油菜生育期影响不明显。葵花茬口种植马铃薯,其产量较玉米茬口和马铃薯茬口增产效果明显;玉米、小麦、大豆、胡麻4种作物其产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冬油菜产量变化不显著,马铃薯重茬种植对其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石嘴山地区种植的冬小麦在6月28日左右收获,收获后尚有100天左右的无霜期,可以复种蔬菜等作物。经过实践,总结出冬麦复种西瓜高产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长葛市位于河南省中部,许昌市北部,北纬34°09′~34°20′,东经113°34′~114°08′。年平均气温14.3℃,年有效积温4670.5℃,无霜期217d左右,年总日照时数2283.4h,年平均降水量691.6mm,全年降水的50%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是典型的冬小麦-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