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例,从生源选拔优质化、培养方案实践化、基地实践全程化、师资队伍"双师化"、考核评价制度化、论文督导全程化等方面构建了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重视实践与应用的"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学生的研发、推广、实践能力明显提升,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社会的认可度逐渐攀升。  相似文献   

2.
主创设计师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灵魂人物,也是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理想的目标岗位。从专业角度看,主创设计师需具备方案构思、方案表现、项目成本控制、工程实践经验等专业能力;从岗位需要的角度看,主创设计师需具备创新思维、调查分析、解决问题、领导及协作、表达沟通等岗位能力。针对我国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专业能力、轻岗位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以及“缺少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等问题,在参考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以主创设计师能力要求为导向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途径:首先应构建“双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要具备专业能力,也要具备岗位能力;其次应采取“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典型案例、学科竞赛、学术论文写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双能力”;最后,应建设高水平的教学队伍,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双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提升了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之一.分析目前面向农林装备行业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即专业分散、资源共享不足、教学模式落后、工程实践能力缺失等,在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政策指导下,以面向农林装备行业的机械类专业为试点,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机制、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探索并实践了具有南京林业大学特色的“3+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从学生毕业设计、参与科技创新、毕业生就业统计与企业反馈等多方面看,该模式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值得发展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以南京林业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为例,在阐述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林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现有的培养方案难以适应行业需求的变化、实践教学环节薄弱2个方面指出我国现行的林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是与企业需求脱节的。最后,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提出提升卓越林业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措施,包括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增强校企合作的动力;建立林业工程“产学研”发展体系,促进校企合作的双赢;强化校企的深度结合,共同制定林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以校企联合培养为突破点,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培养标准为指导的课程体系,制定以企业培养方案为指导的完整的实践实习计划,培养“双师型”和“生产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5.
森林经理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培养必备人才的重任。在此背景下,森林经理学作为林学一级学科下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需对“如何为高效、精准的森林经营活动培养掌握必要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高级专门人才”进行深入思考,并以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开展积极探索。根据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对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按照“培养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的高水平综合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创新地提出森林经理学研究生“6+1”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即从导师团队、课程体系、科研平台、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国际联合培养平台的建设等6个方面,构建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六保障”培养机制;从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目标、决策、实施过程、反馈和跟踪改善等方面入手,构建针对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从而使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3部分实现了有机结合。在“6+1”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在对森林经理学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了“方向式”导师指导制,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在“二”路平行设计统筹兼顾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培养的前提下,按照融通培养、专业提升、专业实践与创新“三”个培养模块以及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个培养阶段搭建了“二三四”森林经理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从科研平台的基础建设、自身建设和项目支撑建设3个层面,构建了以协同创新中心平台、重点实验室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主,以学科基础实验室平台和校内外合作共建科研平台为辅的科研平台保障模块;此外,还构建了覆盖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平台、为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支持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及有助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提高其科研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的国际联合培养平台;特别是基于一体化设计构建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使培养评价与培养过程相结合,促进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自我进化。  相似文献   

6.
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不仅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也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途径。“森林土壤学”是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森林土壤学”课程教学存在的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等问题,教学团队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一流课程建设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实训、考核评价”4个维度对“森林土壤学”课程进行了实践探索。首先,打造“知识要点、科技前沿、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优质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行同向;其次,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优化课程实验和实习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实现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等实践环节的有效贯通;最后,建立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相配套的多元化、过程化、能力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保障一流课程改革的成效。实践表明,以一流课程建设理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后,在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农林高等院校林学专业“...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立足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是大数据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授课方式陈旧、教材建设滞后、实验条件不完善、校企联合环节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为满足社会对智能决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对理论基础、技术及多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多维能力培养模式为先导,以大数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科研元素融入教学各环节,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辅助教学资源和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理论教学上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采用科研专题化教学方式,并加强课程间融合和教学团队间的相互融合;实践教学上实现项目驱动的校企联合实训,实施科研任务化的课程设计;辅助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多样化和辅助教学资源的平台化共享;课程考核方式上细化平时考核,并加强期末考核的深度与广度。多维能力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实践,全面提高了大数据专业...  相似文献   

8.
根据“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需要,结合东北林业大学教学条件和社会调研情况,确定了“家具与室内装饰工程材料”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即“转变教育观念、实行校企合作、优化培养方案、强化能力素质、促进成人成才”。从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研究,探讨了我国室内与家具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生命科学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科学领域,需要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的学术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地方林业院校是我国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力量,但在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创新能力培养有待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区别度较低等问题。为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探索了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即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在招生选拔、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位考核5大模块中引入多元化机制,科学统筹安排招生选拔、人才培养和学位考核工作。该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为:既充分利用现有师资队伍的资源,又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积极引进外援,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抓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学实践证明,该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使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促进了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高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协调的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改革发展方向。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创新与改革建议: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共同指导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栽培”是北京林业大学面向林学和森林保护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的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2部分内容。针对“食用菌栽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确、选课人数太多,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与食用菌栽培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教学形式过于传统、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不符等,提出如下改革建议:①明确以培养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的教学目标;②限制选课人数,更改开课学期;③优化教学内容,开设食用菌产业发展动态的专题内容,编制实验指导手册;④改进教学方式,引入“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问题导向型的“互动课堂模式”;⑤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这些改革措施活跃了“食用菌栽培”课程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实践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将该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食用菌相关工作提供重要的技能保障,为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北京林业大学理科生物学基地经过10多年建设,已成为具有森林生物学特色的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但是,目前基地科研能力培养的良好模式仍需进一步推广,优秀团队的培养还需要重点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科研培训水平。为此,有必要加强科研训练平台的主体支撑作用,力争将科研训练纳入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主渠道。理科生物学基地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应结合高校SRT项目,优化本科生“导师制”,着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建立健全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通过科研训练加强研究与教学的融合,将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寓于整个教学和科研系统工程之中,形成以提高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是以培养方案为依据,由校内外导师组成导师团队,在一定保障措施基础上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自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以来,与企业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学生获得了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双丰收;教师的科研合作能力也得到提升,获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4.
北京林业大学设计类专业的“人体工程学”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整合程度不足、缺少教学实践、缺乏专业课之间统筹以及评价维度不灵活等问题。以北京林业大学“人体工程学”课程为例,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的优势,培养学生多维度的智能,结合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情景化教学实现教育共情,结合交互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适应性,结合多元化教学评估强化过程管理。从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多样化3个方面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在“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途径,通过项目驱动、以赛促学等方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创建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机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5.
“科技写作”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技能,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素养。然而,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材和课程内容与林学专业不契合、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结合高等农林院校的林学专业特点,从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进,考核方式调整等方面进行了林学专业本科生“科技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研实践运用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都有了很大提升,有效提高了“科技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等林业院校“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学”是高等林业院校林学、水土保持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气象学》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和考试模式的改革,从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向双向互动启发式教学,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转向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解与自学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气象学”课程的兴趣,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西南大学以学科平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为基础,提出了开展“光炯行动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理念与思路;并从“光炯”创新实验班、大学生科技创新“光炯”培育项目、“光炯”学术论坛、创新型研究生后备生源“光炯”抚育计划、“光炯”奖学金等方面入手,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西南大学“光炯行动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突出体现了以下特色:以“光炯”创新实验班作为实施单元,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光炯”培育项目为平台,培养科研型人才;以研究生后备生源“光炯”抚育计划为保障,优化“本—硕—博”连读培养机制;以“光炯”学术论坛为平台,加强名家大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光炯”奖学金作为奖励手段,激励学生奋发有为.  相似文献   

18.
章璐  张莹 《绿色科技》2022,(3):278-280
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提出了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发第二课堂、打造竞赛体系、建立实践基地以及完善激励政策等措施,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高职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内容的认知与实践,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打造园艺专业...  相似文献   

19.
在阐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CDIO培养模式的工程教育理念、基本原理和要求的基础上,根据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培养标准以及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对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确立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其次,从“一体化”教学计划的构建、“设计—实现”经历的体验、非专业素质的培养、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指出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应以完整的工程项目研发为载体,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学生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室内装饰工程”课程以培养从事装饰设计、装饰施工、工程管理、装饰预算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随着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行业对室内装饰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需求旺盛,针对目前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潜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基于教育部新工科“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体系和“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定位,从创新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优质教学实践资源平台共享以及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教学成效,对复合应用型室内装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