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林业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联合发文,下达了2012年度80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任务,涉及全省15个州市72个县(市、区)。为加快森林云南建设,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加速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结构调整,培植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开始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重点安排在高等  相似文献   

2.
正云南省是长江、珠江等6大江河的源头和上游,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山区、河流沿岸陡坡耕作、过度垦殖等现象十分突出,针对全省陡坡耕地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局部生态脆弱、区域贫困程度较深、生态治理和恢复任务十分艰巨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在国家尚未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之前,作出了自筹资金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重大战略决策。2012-2016年,全省累计安排陡坡地生态治理计划任务220万亩,累计完成投资11.2亿元,涉及全省16个州市、101个县市区。  相似文献   

3.
《云南林业》2012,(6):30-31
临沧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森林云南”建设推进大会精神,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认真抓好25度以上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今年,省下达该市陡坡地生态治理任务8万亩,目前,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4.
《云南林业》2020,(2):42-45
2019年,云南全省林草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履职尽责,国土绿化、产业发展、生态扶贫、林草重点改革等9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明显。全年下达贫困地区林草资金95.14亿元,占全省林草资金的79.04%,完成营造林715万亩,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和陡坡地生态治理324万亩。  相似文献   

5.
《云南林业》2020,(2):46-51
2020年全省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提出,2020年,全省将争取落实中央和省级投资95亿元以上,完成营造林6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和陡坡地生态治理300万亩,实施退化草原修复治理250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4%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7.9%以上,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65%,森林蓄积量达到20.5亿立方米,林业草原产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6.
《云南林业》2012,(5):18-18
昭通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原则,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定位,以陡坡地生态治理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昭通市位于云南东北部、金沙江下游右岸,地处滇川黔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昭通有陡坡地600万亩,总体上看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较差。自"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陡坡地生态治理277万亩,对提高森林覆盖率的贡献达到4.7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平方公里,使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下  相似文献   

7.
林轩 《云南林业》2012,(5):16-16
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日前分别就全省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的启动和推进作出重要批示。秦光荣的重要批示指出: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是省委、省政府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攻坚克难的精神、敢于担当的气魄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陡坡地生态治理不仅是推进"森林云南"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举措,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整农村产  相似文献   

8.
陡坡地生态治理是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桥头堡战略、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森林云南建设推进大会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既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工程,又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事关国土生态安全,事关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准确把握陡坡地生态治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切实增强做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第一,开展陡坡地生态治理,是顺应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9.
陈林 《云南林业》2012,(4):29-29
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绿水青山计划,全面推进森林云南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今年年初召开的森林云南建设推进大会标志着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建设的正式启动实施。截止目前,陡坡地生态治理各项工作均已按计划和相应的时间表有序推进。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启动以来,按照森林云南建设推进大会确定的以  相似文献   

10.
红河州按照省委、省政府"森林云南"建设推进大会的安排部署,把陡坡地生态治理作为加快推进"森林红河"建设、全力构筑滇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举措,在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注重生态、培植产业,整合项目、汇聚力量,扎实有效推进陡坡地生态治理。红河州委、州政府将推进陡坡地生态治理作为加快实施生态立州、建设"森林红河"战略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陡坡地生态治理作为"一把  相似文献   

11.
金光  徐良 《云南林业》2014,(3):21-22
昭通市将陡坡地生态治理作为"森林昭通"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增强昭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昭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扎实推进。一、充分认识陡坡地生态治理的重大意义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右岸,地处滇川黔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总体上看,全市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承载能力较差。2012年,昭通市森林覆盖率仅为31.6%,与全省53%相比差距较大,在全省各州市排倒数第一。  相似文献   

12.
周润 《云南林业》2014,(4):22-23
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是省委、省政府决策实施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其根本目标是有效提升森林覆盖率,扭转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状况,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建设森林云南,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楚雄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开展以植树造林为主的陡坡地生态治理,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3.
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当前广为流行的时尚名词,绿色、低碳是践行“美丽中国”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云南省委、省政府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陡坡地生态治理”的战略决策,这是推进“森林云南”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举措,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会泽县的陡坡地面积在整个曲靖市中占了很大比重,因此,会泽县的陡坡地生态治理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将为会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生态会泽、和谐会泽、平安会泽、美丽会泽建设提供很大机遇。  相似文献   

14.
正一、核桃产业全市目前已种植核桃160万亩,投产近50万亩,进入盛果期近16万亩,年产量达上万吨,年综合产值近6亿元。林业主管部门整合育林基金、植被恢复费、陡坡地治理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低效林改造资金,不断加大对核桃产业的扶持力度,近年来在核桃产业上投入的补助资金超过2亿元。2012年,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以每亩补助250元的标准,支持示范种植美国山核桃  相似文献   

15.
昭通是世界天麻原产地,是优质的天麻种源基地,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天麻之都”,市委、市政府把天麻产业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天麻特产局,并设立了天麻研究院,昭通市通过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等措施,大力促进天麻产业发展,计划到2015年全市天麻种植达到五万亩,种植业产值达到20亿元,加工产值迟到40亿元。  相似文献   

16.
邓永兵 《绿色科技》2014,(3):199-201
以弥勒市2013年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作业设计为例,简述了陡坡地生态治理的必要性、规模和布局,对营造林、种苗、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分别进行了设计,并进行投资概算,提出了保障措施,为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作业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云南林业》2013,(1):36-37
陡坡地生态治理作为云南省委、省政府实施绿水青山计划、全面推进"森林云南"建设、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又一重大举措和重要内容,在云岭大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双江县把陡坡地生态治理同"四群"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在勐勐镇忙品组撒拉河打石头山陡  相似文献   

18.
陕西是全国林业重点省份之一,林业建设为改善全省生态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全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1999年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林业用地15991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52%,其中:有林地9552万亩(天然林701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0.92%。林木总蓄积3.3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森林  相似文献   

19.
冷华 《云南林业》2012,(6):18-19
我省2004年启动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了以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公益林覆盖了全省生态区位重要及脆弱的地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面积和蓄积快速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充分调动了林权所有者爱林护林积极性。截至今年,全省补偿资金累计投入37.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4.3亿元,省级财政投入12.9亿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成为全省林业建设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惠民最广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为实施森林云南建设和“两强一堡”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陡坡地生态治理是云南省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应对25°以上的陡坡地及重点生态脆弱区内的耕地进行结构调整,开展植树造林。从陡坡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入手,论述了昌宁县陡坡地生态治理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陡坡地生态治理的对策措施,为昌宁陡坡地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