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江苏省几种低硒土壤中硒的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利用连续浸提技术研究了江苏省低Se地区 3种土壤 (旱作土和太湖地区水稻土 )的Se含量及其形态分布。结果表明 ,3种土壤Se含量均偏低 ,尤其是长江沉积物发育的砂土属于贫Se土壤。对土壤Se形态分析表明有机物 硫化物结合及元素态Se是这些土壤中Se的主要存在形态 ,其次是残渣态 ,二者之和约占土壤总Se含量的 70 %~ 80 %。 5种形态中 ,除盐酸可提态Se趋向于向犁底层富集外 ,其他几种形态均为耕作层接近或高于犁底层。可溶态Se含量受其他形态Se影响较小 ,受土壤 pH值的影响较大 ;可交换态Se则相反 ,与除可溶态Se外的其他形态和土壤全Se含量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但与土壤 pH值和土壤有机质无关。 5种有效Se浸提剂中 ,0.5mol/LNaHCO3浸提的Se与植株含Se量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可作为低Se土壤的有效Se浸提剂  相似文献   

2.
采用外源硒加入土壤中得到硒污染土壤,6种有效硒的浸提剂NaHCO3、KH2PO4、K2SO4、EDTA、AB-DTPA和DTPA+TEA+CaCl2的最佳浸提时间和土液比进行了筛选,并通过盆栽试验对所选择的土壤有效硒浸提剂进行生物学校验,以找出石灰性土壤有效硒提取适宜的浸提剂及其浸提条件。结果表明,NaHCO3、KH2PO4、K2SO4、EDTA、AB-DTPA和DTPA+TEA+CaCl26种浸提剂有效硒浸提量都随着浸提土液比的减小而增大,且随浸提时间的增长而增大。其中NaHCO3和KH2PO4最佳土液比为1/15,振荡时间90min;K2SO4和AB-DTPA的最佳土液比为1/15,振荡时间60min;EDTA和DTPA+TEA+CaCl2的最佳土液比则为1/20,振荡时间30min。6种浸提剂在各自最佳的提取条件下提取的土壤有效硒量与白菜地上部分硒含量达极显著正相关,但土壤有效硒的提取量以DTPA+TEA+CaCl2及K2SO4最少,只占KH2PO4、AB-DTPA及EDTA提取量的14%~48%,故不适用于作为石灰性土壤有效硒的提取剂。NaHCO3适用于土壤硒含量高于5mg·kg^-1的石灰性土壤有效硒提取。KH2PO4、AB-DTPA及EDTA3种浸提剂既可提取土壤中水溶态硒,亦可提取部分的吸附态硒,提取硒数量较多,过程简单,重复性好,都可作为石灰性土壤有效硒提取的浸提剂。  相似文献   

3.
为正确表征云南文山三七种植区土壤中植物可利用态砷,选取NaH2PO4(0.5mol·L-1)、H2O、H3PO4(0.2mol·L-1)、EDTA(0.0625mol·L-1,pH=7)、NH4C(l1.0mol·L-1)和(NH4)2SO(40.05mol·L-1)6种提取剂,比较了它们对土壤中砷的提取效果,及其所提取的砷与三七植株各部位砷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NaH2PO4、H3PO4和(NH4)2SO4这3种提取态砷与土壤总砷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59、0.8177和0.8810。NaH2PO4和H3PO4的提取效率较高,平均提取效率分别为6%和11%;而(NH4)2SO4提取效率较低,平均仅为0.084%。NaH2PO4和(NH4)2SO4提取态砷与三七主根、须根和茎部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H3PO4提取态砷与三七主根和须根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认为NaH2PO(40.5mol·L-1)是最佳提取剂,H3PO(40.2mol·L-1)提取剂次之,这两种提取剂均可较好地表征土壤中砷的三七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4.
几种浸提剂对土壤有效硫测定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岩山  王庆仁  董艺婷  李海峰 《土壤》2003,35(2):136-139,144
采用4种浸提剂(CaCl2、Ca(HzPO4)2(pH=4.0)、KH2PO4、NaHC03(pH=8.5)),对来自我国不同区域的7种土壤样品及北京近郊昌平平西府中科院遗传所试验基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麦田土壤进行了土壤有效S的浸提,同时对不同区域土壤的有效S、全S和小麦不同生育期植株的含S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效S与植株含S量的相关性中,4种方法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采用电感辊合等离子体原于发射光谱法(ICP—AES)和BaS04比浊法对Ca(H2PO4)2浸提的土壤有效S进行测定,二者的结果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r值达0.867^**。二者测定的土壤有效S与植株含S量的相关性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r值分别为0.794^**和0.684^**,说明了两种方法都适用于对土壤有效S的测定,但ICP—AES法的结果相对更稳定。4种浸提剂测定重复结果间的变异系数以Ca(H2PO4)2平均最小,只有5.3%,NaHC03最高,达8.3%。根据浸提剂的性质、土壤有效S与小麦植株含S量的相关性、测定结果重复间的变异系数得出,Ca(H2PO4)2浸提与离子色谱测定是判定土壤有效S最稳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实验及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比较了HOAc、MgCl2、NH4OAc、EDTA和EDTA-NH4OAc等5种浸提剂在不同提取时间、不同土液比下对土壤中有效态钒的提取效果。实验表明,不同浸提剂对土壤有效态钒的提取率明显不同,提取率均随土壤钒含量的升高而升高。浸提剂对土壤有效钒的提取率顺序依次为HOAcMgCl2NH4OAcNH4OAc-EDTAEDTA,其中0.05 mol L-1 EDTA的浸提效率最高,最大提取率61.1%。最佳提取条件为:平衡时间60 min、土液比1∶10。将拟定的提取方法用于玉米盆栽土壤中有效态钒的提取,土壤中有效态钒量与玉米根、茎叶中钒含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742和0.9497,故EDTA提取的有效态钒能很好地用于评价土壤中钒的植物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6.
用于液体肥料的堆肥浸提液提取工艺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堆肥浸提液是一种很好的液体肥料和生防剂。为了获得用于液体肥料的堆肥浸提液提取工艺参数,以腐熟猪粪堆肥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水和0.5 mol/L硫酸钾溶液为浸提剂,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不同浸提比例(分别为1:10、1:8、1:6.67、1:5和1:4)和浸提时间(12~144 h)对堆肥浸提液中可提取的主要速效养分含量和可浸提主要成分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水作为提取剂时,最适工艺参数是通气良好,浸提比例1:5,提取时间72 h;用0.5 mol/L硫酸钾溶液提取时,最适工艺参数是通气良好,浸提比例1:5,提取时间36 h。说明水和0.5 mol/L硫酸钾溶液作提取剂,在常温下采用合适的提取比例和提取时间都能获得较好的养分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7.
不同浸提剂处理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咸庆  柏菁  项文化  侯红波  彭佩钦 《土壤》2020,52(3):518-524
为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特征规律,采用培养离心的方法获取土壤溶液测得DOC含量,对比传统水溶性有机碳(WSOC)提取法间的差异。选取湖南大山冲森林公园保存完好的3种亚热带典型次生林地,按10cm一层采集剖面土壤,采用不同方法提取测定土壤DOC和WSOC含量,分析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及方法间的显著性关系。结果表明:①典型森林土壤DOC或WSOC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培养离心提取测得的土壤DOC含量明显较低,仅0.82~9.52 mg/kg,超纯水浸提的风干土WSOC含量达10.56~249.19 mg/kg,而0.5 mol/L K_2SO_4提取的鲜土WSOC含量达155.70~576.94 mg/kg,0.5mol/L K_2SO_4浸提的干土WSOC含量最高,达158.94~797.56 mg/kg,含量表现为:DOC干土超纯水浸提WSOC鲜土K_2SO_4浸提WSOC干土K_2SO_4浸提WSOC;②3种次生林土壤DOC或WS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方法测定的含量均表现为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林;③培养离心法测得土壤DOC含量与其他测定方法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土壤DOC和WSOC均与土壤pH、总有机碳、胡敏酸、富啡酸、全氮、全磷、速效态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率和容重显著相关(P0.05)。培养离心法测得土壤DOC含量远低于水溶液提取WSOC含量,该方法下的测得值更接近于原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实际值。  相似文献   

8.
不同浓度螯合剂和浸提时间对土壤磷素提取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螯合剂活化土壤磷素的最佳浓度和最优浸提时间,参考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室内浸提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0,0.05,0.1,0.25,0.5,1.0g/L)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柠檬酸螯合剂(pH=4)在不同浸提时间(1,12,24,48,72h)下对粮田、菜田土壤和有效磷被钝化后菜田土壤中磷素提取效果。结果表明:EDTA和柠檬酸在粮田土壤上对磷素提取中最佳条件为螯合剂浓度0.05g/L,浸提时间12h。EDTA和柠檬酸在菜田土壤、明矾钝化和混合钝化(明矾∶白云石为1∶1)菜田土壤上提取磷素的最佳条件为螯合剂浓度0.5g/L,浸提时间12h;而在白云石钝化土壤中则为螯合剂浓度0.5g/L,浸提时间1h。总体来看,柠檬酸的活化提取磷素效果优于EDTA,尤其是在采用明矾和白云石钝化的土壤上。  相似文献   

9.
几种酸和盐对As污染土壤的化学萃取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浸泡试验,研究了4种酸溶液和2种盐溶液对As污染土壤化学萃取修复的效果及其机理,同时从土壤pH的改变和土壤组分的溶出2个方面研究了化学萃取对土壤的负面影响.结果表明,4种酸溶液中,H3PO4对土壤As的去除效果较好.其次是C6H8O7,HCl和HCIO4则没有明显效果;2种盐溶液中,KH;PO4的效果较好,NH4HCO3的效果不理想.5~200 mmol/L的H2PO4和KH2PO4对土壤As的去除率分别为7.76%~22.85%,6.81%~20.21%.H3PO4对土壤As的去除是风化溶解土壤组分带来As的释放与PO3-4置换土壤As这2种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PO3-4发挥了主要的作用;KH2PO4对土壤As的去除则完全归因于PO3-4对土壤As的置换.在去除As的同时,酸溶液不同程度地造成土壤酸化,导致Ca,Mg,Si等土壤组分的溶出,而盐溶液对土壤pH值影响较小,导致土壤组分的溶出也很少.KH2PO4能有效去除土壤As,而且对环境友好,是修复As污染土壤较理想的萃取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评价酸性土壤中汞的生物有效性和生态风险,以酸性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比较国内外几种常用的土壤有效汞的浸提剂的提取效果,筛选适合于酸性土壤的有效汞浸提剂并优化相应的提取条件,从而建立酸性土壤有效汞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在0.1 mol·L-1HCl、1 mol·L-1NH4OAc、0.005 mol·L-1DTPA、0.03%TGA-1/15 mol·L-1Na2HPO4这4种常用浸提剂中,0.03%TGA-1/15 mol·L-1Na2HPO4是最佳的浸提剂,因为它具有最高的提取率,且其所提取的有效汞与相应稻米中Hg含量的相关性最好。0.03%TGA-1/15 mol·L-1Na2HPO4的最佳浸提条件为土液比1∶10、振荡时间120 min、振荡速度250 r.min-1,浸提出的有效汞量与油菜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相关,能较好地指示田间条件下土壤汞对作物的可给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Cs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CsCl(0、1、5、10、20 mmol·L-1)和石英砂培处理菠菜幼苗15 d,分析测定了Cs在菠菜中的积累分布以及Cs对菠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类囊体膜电子传递速率、类囊体膜吸收光谱和77k低温荧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Cs处理显著降低菠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着Cs处理浓度的增加,尤其在处理浓度大于10 mmol·L-1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蒸腾速率(Tr)显著下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表明,Cs处理浓度大于10 mmol· L-1时,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遭到破坏;类囊体膜电子传递活性分析表明高浓度Cs处理抑制PSⅡ放氧侧的电子传递活性;类囊体膜室温吸收光谱和77K低温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高浓度Cs会破坏类囊体膜的结构,导致叶绿素的结合状态受损,从而使类囊体膜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分配受到抑制,并且会导致类囊体膜上PSⅡ和PSⅠ的色素蛋白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本研究可为Cs污染的植物修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膜污染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论述了我国残膜污染的原因、现状及残膜给环境和农业带来的危害 ,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人工纳米材料对植物—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纳米产品的广泛使用,人工纳米材料(ENMs)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本文整合了ENMs的毒性机制,综述了ENMs对植物和微生物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鉴于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概述了植物和微生物对ENMs生态效应的反馈作用,揭示了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影响ENMs对植物-微生物体系的生态效应。因此,将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作为一个整体是全面评价ENMs生态效应的关键,也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最后分析了目前研究中方法和技术等方面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后研究中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稀土铽(Tb)对辣根生理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b在低浓度范围内,可以诱导叶绿素的合成,高浓度时对其产生破坏作用;对于辣根过氧化物酶,酶活性先升后降;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则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TbCl3浓度为3mg/kg时各指标达到最值;辣根中毒阈限为10mg/kg左右。通过分析,辣根过氧化物酶对Tb反应敏感,这表明过氧化物酶可能成为研究稀土毒理的生物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对农田腾发过程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下水浅埋区地下水参与和影响了SPAC系统的水分、生物、化学等过程。文中从研究方法、试验和模型3个方面论述了地下水对农田腾发过程作用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发展趋势。分析认为,应把地下水层和SPAC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野外试验入手,研究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地下水参与SPAC系统水分过程、生物过程和化学过程的机理,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沙袋沙障对沙丘植被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铺设沙袋沙障沙丘植被生长情况及其与麦草沙障对植被影响的差异,采用样方调查法对乌兰布和沙漠实验地铺设沙袋沙障沙丘植物种数、植株密度、平均高度和平均盖度进行了连续3a的调查,并与铺设麦草沙障沙丘及未做任何处理的裸沙丘作对比,研究了不同规格、不同铺设位置和不同铺设时间的沙袋沙障和麦草沙障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袋沙障和麦草沙障铺设时间越长,所在沙丘植被生长情况越好。随着沙障布设时间增大,2种沙障的植被种数、平均高度无显著变化,植被平均密度能够增加到35%以上,植被盖度也分别能够达到36.8%和33.0%。2种沙障对植被的促进作用排序依次是3m×3m方格沙障最大,2m×2m方格沙障次之,1m×1m方格沙障最小;沙障设置部位不同植被生长情况也存在差异,2种沙障植被最好的位置均是在背风坡底,其次是背风坡中和迎风坡,坡顶植被长势最差。通过方差分析认为,沙袋沙障和麦草沙障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p=0.14),但是2种沙障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05)。  相似文献   

17.
围栏禁牧对退化草原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5年5月19日至2005年9月13日研究了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区自由放牧和围栏禁牧对0~110 cm土壤水分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围栏禁牧对草原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为提高20~70 cm土层的水分含量,而放牧提高了0~10 cm表土水分含量。呼伦贝尔典型草原自然降雨和冰雪的融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为0~90 cm,在该范围内的土壤水分明显受降雨的影响。90 cm以下土壤在年内变化幅度较小,含水量在3%~5%之间。  相似文献   

18.
研究流域径流演变情势及其对生态治理的响应,可为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生态治理提供重要指导。该文依据北洛河上游1964—2014年逐日平均流量和年降水量资料,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双滑动平均法(MASH)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径流过程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水文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对5组30个径流指标及其改变度进行了评估,对径流演变成因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年径流呈现减少趋势,且以1979年和2002年为界可划分为基准期、水土保持治理期和生态恢复影响期;汛期流量下降较非汛期明显,减少幅度为35.6%;生态治理影响下径流指标整体水文改变度为74.35%,属于高度改变;5组30个径流指标中发生高度改变的指标占比增加,其中年极端流量组变化度最大,为94.77%。人类活动使得流域河川径流显著减少且波动性减弱,而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草)措施是核心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玉米花粉多糖对猪瘟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醇沉淀法从 350 g玉米花粉提取得粗提复合物 38.3 g。经用蒽酮反应、α萘酚反应、间苯二酚反应、碘化反应及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 ,证实为多糖。用上述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按剂量 50、 1 0 0、2 0 0 mg分别与猪瘟弱毒细胞冻干苗共同免疫猪 ,测定其免疫效果。结果表明 ,各剂量组的 IHA抗体效价均高于对照组 ;T细胞活性 E花环试验测得各剂量的活性 E花环百分率分别为 2 1 .84 %、2 5.4 6%、2 1 .92 % ,均高于对照组 1 5.91 % ;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显示 ,各试验组的 T淋巴细胞转化率分别为 55.32 %、 56.39%、54.2 7% ,均高于对照组 4 7% ,上述三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均显示显著差异。对 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结果为 ,各试验组的 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测定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 NK细胞的变化不显著。根据试验结果选取 1 0 0 mg剂量组在两个猪场进行田间扩大试验 ,测得的 IHA抗体效价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 ,玉米花粉多糖既可增强体液免疫 ,又能增强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20.
城市尺度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中不同参数选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钰  詹望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6):151-156
针对生态足迹模型在城市尺度上应用中的均衡因子、产量因子和平均产量3个参数的不同取值方式,分别对不同参数应用模式下城市生态足迹核算的内涵和结果进行影响分析。基于对参数的应用条件和效果的解析,指出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中存在误差模糊化处理和全球可比性差的问题,"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消费来源分解更贴切的体现区域特征。基于参数的尺度效应分析,指出生态足迹模型存在空间可比性和体现区域特征的悖论。通过对参数内涵和模型缺陷分析,探讨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核算中的问题,空间可比性来源于平均产量的引入,并指出模型应用中的贸易调整过程存在缺陷,进而为生态足迹理论及方法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