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鹿璐 《花卉》2020,(4):106-107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识也不断认知,城市园林设计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需要根据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对其进行挖掘,这样会更有利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在现阶段还需要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探索,发掘我国历史文化的深刻思想,推动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城市园林设计中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表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食用菌种类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其不仅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还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食用菌文化在城镇设计中的作用,为更好的利用食用菌文化元素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大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仅是宝贵的遗产财富,更是重要的文化指引和文明象征,因此,在今天仍然要重视利用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更多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可以给园林景观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想象空间,开拓园林景观设计思路,从而实现现代园林景观建造工艺与传统元素的结合。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渗透与应用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提供优美的环境体验,同时还肩负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作用。从景观叙事方式、内涵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研究历史街区中景观的传承作用、历史街区中景观叙事表现方式等,以常州市青果巷为例,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景观叙事手法的现实运用、历史街区在景观传承方面的表现,以及历史街区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孔德龙 《蔬菜》2023,(8):42-47
摘要:葱原产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栽培技术方面,中国先民对葱的选地、栽培耕作、留种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其中精耕细作和保温措施为主的技术提升与现实社会需求有着重要的双向促进作用。食用方面,葱作为调味和蔬菜兼用的一种作物,既在调味中与姜、椒一起为人们所喜爱,除此之外,葱还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为人们所食用。作为药食同源的作物之一,食用葱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味觉上的体验,同时也可以对人们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葱在中国的古代文化和佛道五荤中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其研究,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医药食同源的传统与发展,也可以作为一个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可对人类思想、文化素养予以教育,还可在艺术领域发挥自身独特魅力。文章通过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研讨,以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钟运辉 《花卉》2016,(20):16-17
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元素可以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在现代的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可以使这些园林景观的设计散发出独特的韵味。本文将主要介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现状,并针对二者的关系和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文化的传承和悠久的历史上,在园林植物景观方面也有所体现。在当今城市化环境中,园林植物景观如果能够保留传统的文化内涵,将会为城市忙碌的居民提供视觉感官上的享受。基于此,从传统园林植物景观方面探讨其内涵,以此为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真正实现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对杭州老街区进行保护时,南宋御街和河坊街为主要代表。这两个街道是杭州市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街区,也是当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旧街道,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浓缩。两条街区都结合了一些民间艺术,唤起历史的记忆,挖掘历史底蕴。告诉人们可以在生活中、旅行中挖掘艺术,为人们提供一个具有观光、休闲和文化体验等多重功能的街区。  相似文献   

10.
苏州市杨湾古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自南宋建村至今,历经数个朝代900余年时间,是太湖洞庭两山一带湖岛型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杰出代表。文章通过对杨湾古村的现状空间格局和空间格局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从自然格局、街巷空间、建筑风貌和空间视廊4个方面提出杨湾古村的空间格局保护方法,以期为古村落历史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设计类型.在现代城市扩张建设过程,会出现许多各类遗址,对该类遗址的合理规划并加以利用,可以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国内系统的、针对性的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较少.现从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背景起源、概念、发展、实践等方面,简要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借鉴国外工业遗址景观的设计实例,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与建筑、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特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莉 《花卉》2016,(20):29-30
植物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人们长期生产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重要精神财富,对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优秀的植物文化可以在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直接凸显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征,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造景设计理念相结合,不但延续了地域文化的特色,还展现了现代园林造景设计的时代感。因此,本文以广西壮族植物文化为例,简要分析其深刻内涵,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布满众多各具风情、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自然生态景观,村落景观充分展示着中国农民的生活物质、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正确掌握传统村景观的营造手法,才能更好地通过景观手段来保护传统村落的景观资源,也为我们获得新的设计借鉴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内容具有深刻意义,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大幅充实城市景观类型,展现地方特色,避免文化趋同,还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前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还存在文化属性相似,表达方式和载体过于单一的问题。基于地域文化融入城市湿地景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理解,以柳州市城市湿地景观为例,结合存在的问题,从自然生态、历史文脉、民俗习惯、时代特征及表现手法等方面,探析地域文化融入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策略,旨在加强区域环境和地域文化的联系,提升城市湿地公园的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单冬籴 《花卉》2019,(18):121-121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历史悠久、经天纬地,在中国的文化发展的过程,传统文化逐步形成,并且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遗留下来。因为传统元素的注入,给园林景观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关注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景观设计的含义入手,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是如何应用的,可以为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拥有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古都洛阳为研究基地,通过探寻洛阳历史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探讨对历史文化元素借鉴与传承的设计方法,从而有效地传扬洛阳文化,体现洛阳地域特色,为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园林小品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艺术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具有"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价值,可以为人类所共享。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地体现,是全人类现有的非常宝贵的财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是一种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记录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作用于非遗的学术研究和遗产保护已不能很好的体现和传承非遗文化,现在要以知识分享、文化探索、文化旅游甚至文化创意产业等作用手法成为地方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可见,将文化遗产中的"艺术遗产"的价值作为民族艺术来源进行资源转化和产业开发具有广阔的创新市场前景和发扬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然而,有系统化的产业开发机制尚未提出,中国的文化遗产IP成功案例更是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8.
安阳市历史文化悠久,城市的文化定位、风格和特色是城市园林的命脉。提升城市的园林文化,丰富园林内涵,应该从园林的理念、元素、个性等方面努力。安阳市园林绿化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需要对城市园林文化建设进行反思,其中国园林文化的元素还严重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从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入手,丰富安阳园林文化内涵,唱响安阳园林品牌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由武汉市观赏协会和武汉客厅联合主办的201 6第二届世界奇石文化博览会10月15日至31日在武汉客厅成功举办。本次博览会旨在为全国各地的奇石爱好者提供一个共赏奇石,同品传统文化的平台,推进各界人士了解和欣赏奇石、传承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原湖北省人大副主任谢培栋、原武汉市政协主席刘善璧等省、市领导,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武汉市观赏石协会会长刘明利,《中华奇石》总编陈  相似文献   

20.
古典园林是结合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的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植物景观的配置不可缺少。植物景观配置不仅能表现古典园林的生机,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分析这些文化意蕴,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弘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