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化杰  刘凯  欧玉哲  陈子越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21,45(12):2099-2111
随着微塑料在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中的发现,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海洋微塑料的来源、类型、分布规律、毒性以及对不同食性、不同栖息地海洋鱼类的影响进行了梳理,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瞻望。结果表明,微塑料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分布在海洋的各个角落,其毒性主要由自身毒性和联合毒性两部分组成。微塑料在海洋中垂直分布特点为底层沉积物含量较高,其次为底层、上层水域,中层水域较少;水平方向上分布特点为河口区含量较高,流场区次之,大洋区较少。不同栖息环境的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数量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近岸底栖性>底层性>大洋性>大洋底栖性;摄取种类也不同,并主要受微塑料密度的影响,中上层鱼类主要摄取密度较小的微塑料,中下层鱼类主要摄取密度较大的微塑料。不同食性鱼类对微塑料摄取量也不相同,滤食性鱼类摄取量最高,植食性和掠食性鱼类摄取量略不相同。海洋鱼类的摄食特性对不同形状、大小、密度的微塑料摄取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后续研究应结合渔业生物、生态学,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等  相似文献   

2.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水平是评估其生物效应的基础。本研究以象山湾为例,研究了10种常见海洋生物(贝类、头足类、甲壳类和鱼类)的消化道、鳃和肌肉等组织内微塑料污染状况。结果显示,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的消化道和鳃等组织内,在61.0%的生物个体内共检出131个微塑料,平均丰度为(1.3±1.5)个/个体;其化学成分包括人造丝(RY; 74.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14.5%)、聚丙烯(PP; 3.8%)和聚酰胺(PA; 3.1%)等9种类型。检出纤维状、碎片状和颗粒状3种形状的微塑料,分别占95.4%、3.1%和1.5%;所有检测物种中均出现人造丝和纤维状微塑料。微塑料粒径在110~4796 μm之间,平均为(1246±1119) μm,以≤1000 μm的微塑料占比最高(55.2%)。养殖设施产生的典型泡沫状微塑料或聚乙烯(PE)、聚丙烯和聚苯乙烯(PS)塑料类型在生物体内出现频率和丰度较少。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近海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特征及其生物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其污染特征及生态环境风险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城市近岸海域往往是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其海底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状况可能更为复杂。但至今为止,城市近岸海域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分布特征仍不清楚,亟待研究。为此,本研究以典型滨海旅游和海洋城市青岛市为例,对其崂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形状、颜色和聚合物类型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处于9.06~34.48 ind./kg之间,平均丰度为(21.97±8.32) ind./kg;微塑料主要形态为纤维状,占比53%,其余为颗粒状和薄层状;主要颜色为透明色,占比66%,其余为黑色、白色和其他颜色;粒径主要分布于0.5 mm以下,占比76%;聚合物类型主要为聚丙烯,占比45%,其余为聚苯乙烯、聚乙烯和纤维素。与国内外其他海域沉积物相比,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程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考虑到沿岸城市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其微塑料污染状况和分布特征需要长期关注。本研究结果将为城市近岸海域微塑料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和管...  相似文献   

4.
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其中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微塑料)更是倍受全球关注的新型污染物。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广泛存在,而且,作为人类优质蛋白重要来源的海洋渔业生物也已受到微塑料的污染。因此,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的污染现状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了海洋渔业水域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及污染现状,归纳了微塑料对海洋渔业生物的主要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探讨了微塑料沿食物链的传递作用及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影响,剖析了当前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科学评估微塑料对海洋渔业资源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洋渔业》2021,43(4)
微塑料因其性质稳定,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并能够在风力和洋流的作用下实现远距离输送,已成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从表层海水到深海沉积物中均有微塑料被检出。海洋中的微塑料不仅可被生物摄食,随着食物链的传递危害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还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有吸附作用,并可作为一个新的生态位为微生物提供定殖空间。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微塑料在典型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归纳了微塑料的毒性效应,诸如对生物体生理机能、氧化应激、免疫应答、神经毒性和繁殖遗传等的毒性,阐释了微塑料致毒机理,包括微塑料作为异物入侵生物体后因其颗粒效应所产生的毒性、微塑料产品中添加剂在环境中的释放,以及由于微塑料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的吸附而产生的复合毒性。最后探讨了微塑料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成熟完善的微塑料研究系统与标准的重要性,提出未来毒性暴露实验设计需更贴近真实环境,可为今后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海洋微塑料的来源及分布;介绍了海洋微塑料分析方法,包括海洋微塑料的提取方法和海洋微塑料的检测技术;分析了海洋微塑料的摄入和转移、生理毒性和复合毒性。提出,未来海洋微塑料相关研究重点,应对海域中微塑料来源、归宿和影响进行评估;研究建立海洋微塑料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评估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毒性效应,有助于认识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和人类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7.
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已被证实,浓度过高会危害海洋生物的健康,而舟山团鸡山岛垃圾填埋场是一个潜在的微塑料的污染源,若管理不善导致微塑料泄露,可能会对舟山网箱养殖的发展及海水环境造成极大威胁。基于此,本文通过建立模型,研究当团鸡山微塑料泄露后,微塑料的迁移特性及分布规律,同时分析可能对舟山渔业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微塑料的迁移将受到季节性洋流和季风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和迁移特性。其浓度分布除大量聚集在释放点附近外,还会聚集在舟山岛与宁波之间的深水航道中,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深水航道中的微塑料占比分别为38%、36%、44%和42%。在冬季,大概2%的微塑料会进入到象山湾,对象山湾的网箱养殖带来一定影响。此外,本文探讨了微塑料的分布与海洋锋面的关系,研究表明,锋面会阻止微塑料向外扩散而聚集在近海。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近海微塑料污染,同时为微塑料污染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上海松江地区河道微塑料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利用表层现场采样、密度悬浮法分离、光学体式镜和拉曼光谱结合的观察分析方法,研究了上海市松江区4条流经不同功能区的河道水体中微塑料的含量、粒径范围、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江地区4条河道中微塑料含量为2~5个·m-3,微塑料含量与河道水径流量成线性负相关(R2=0.81,P<0.05),水流较缓的河道微塑料更容易停留在水体中。河道中微塑料粒径在0.5~5.0 mm范围内,粒径较大,属于刚形成的微塑料。微塑料主要来源于人类生活塑料垃圾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塑料包装。研究结果可为分析城市河道微塑料污染现状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防控城市微塑料污染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微塑料广泛存在于海洋中,是全球十大新兴环境问题之一。微塑料可以被鱼类、贝类和底栖动物等海洋生物摄入,危害海洋生命。为了更好地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和检测微塑料,本研究优化了一种新方案。以斑马鱼(Danio rerio)为原料,对其中的微塑料进行分离提取。首先,通过消化率、回收率、拉曼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KOH、H2O2、HNO3和胰蛋白酶4种消化液进行选择,选定KOH溶液为最适消化液。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KOH溶液为消化液的最佳消解条件。研究表明,消解最适条件为浓度4%、温度47℃、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的消化率为97.38%。KOH消化液显著提高了消解效率,为微塑料的进一步检测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汪新 《福建水产》2021,(1):89-97
海洋环境是海洋渔业资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间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对水产养殖等渔业生产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微塑料由于分布广、粒径小、难降解和持久性等特点已成为威胁海洋环境和渔业生产的新型污染物.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方面的研究进展,理清了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主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日益加剧,长山列岛附近海域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现状亟待研究。本文研究了长山列岛附近海域7种常见海洋野生鱼类的胃肠道和肌肉中微塑料的污染情况。结果显示,在鱼类肌肉中并未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微塑料普遍存在于鱼类胃肠道中,其丰度范围为0.19~3.79个/个体;微塑料的尺寸以<300μm为主,占微塑料总丰度的85.91%;微塑料的形状以纤维为主,其次为碎片和颗粒;微塑料的颜色大多为透明色;在鱼类胃肠道中检测到的聚合物类型为赛璐玢(Cellophane)、纤维素(Cellulose)和聚乙烯(Polyethylene),其中,以赛璐玢为主要类型。研究结果为探明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中鱼类生物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海洋生物体多环芳烃污染残留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PAHs)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及其他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和裂解过程,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具有潜在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AHs引起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列为有机污染物的研究重点。海洋环境中的PAHs可以通过生物积累和食物链传递作用进入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体中,不仅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繁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还会通过水产品影响人类健康。文章重点对近年来国内外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体PAHs残留分析方法、残留水平的影响因素、来源解析以及人体暴露健康风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疗向。  相似文献   

13.
颜涵 《现代渔业信息》2007,22(6):17-18,21
随着全球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洋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海洋生物资源和人民生命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积极采取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工程措施,利用好经济高速发展这把“双刃剑”,也成为海洋科技工作者和决策人严重关注的问题。为了开发海洋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时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并在海洋生物体中富集积累,对海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海洋贝类因其特殊的生活习性和摄食途径,对石油烃有着高度的富集能力。开展石油对海洋贝类质量安全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及现状、石油烃的检测方法、贝类对石油烃的富集与释放、石油烃安全限量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和科研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海洋生物多糖的种类——海洋动物活性多糖、海洋植物活性多糖、海洋微生物活性多糖,阐述了海洋生物多糖对水产动物的生理功用,指出了海洋生物多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和展望,这对配制、推广应用高效环保型、功能性水产配合饲料,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春梅  曹樟  严晨冰  朱国平 《水产学报》2023,47(5):059109-059109
海洋微塑料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南极周边海域的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关于南极微塑料的研究多集中于南极附近海水与企鹅粪便等,对南极海域鱼类体内微塑料研究较少。由于侧纹南极鱼是栖息于南极陆架海域数量最多的中上层鱼类,其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验以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侧纹南极鱼为对象,探究其体内微塑料污染情况对于养护该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南极带回的样品解冻并记录好生物学信息后,将其胃肠道部分取出。在60°C条件下,使用10%KOH在恒温摇床消解24 h以上,待溶液基本澄清后利用0.45μm的滤膜过滤。抽滤后置于体式显微镜下,挑出疑似微塑料,再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定性检测,最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微塑料的微观形貌。结果显示,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水域侧纹南极鱼体内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36±0.51)个/尾。侧纹南极鱼胃肠含物中微塑料丰度与鱼类体长之间存在正相关。整体上,南设得兰群岛北侧侧纹南极鱼胃肠含物中微塑料出现的概率略高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南侧,但整体上处于低污染水平。侧纹南极鱼体内微塑料类型分为纤维状和碎片状,以纤维状为主。微塑料颜色以蓝色为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球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导致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本文介绍了常见海洋污染物的分类,并根据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分析了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生存的危害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渔船废水存在潜在危害美国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商业性渔船废水是一个被忽视的海洋污染来源。研究人员认为当评估环境对渔业的总体影响时,这种类型的污染应该进一步纳入考虑,因为它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海洋生物构成威胁。通常在分析环境对渔业的影响时会包含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以及废弃塑料渔具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在一般情况下,海砂静静地躺在海底,为海底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隐藏和庇护场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保护海砂就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另外,海砂和海洋中的其他海洋自然要素一起,还能吸纳海洋中的大部分能量,减缓、消释潮汐、波浪、海啸等对大陆坡、海岸带等的侵蚀和冲击,保护海洋和沿岸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海砂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20.
新型海洋生物制品产业技术创新是指针对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海洋生物制品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可持续利用的海洋藻类、鱼虾类海洋生物资源为原料,以海洋生物多糖、蛋白和酯类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生物酶工程,生物化工及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通过海洋生物制品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的集成,实现新一代海洋工业生物技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