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西北—西南—东北”的轨迹共移动了17.3 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东北—西南—东北”的轨迹移动了223.3 km,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和粮食产量大致呈反向变化。当两者距离拉近时,粮食产量减少,当两者距离增大时,粮食产量增长。【结论】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粮食产量变化对耕地变化的敏感性呈增强趋势。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的报酬递减趋势日益明显,粮食增产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亟需创新机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2.
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各生产资源要素,是促进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选取全国第一夏粮大省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并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对未来一个时期内河南省粮食产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影响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各个因素中,化肥使用量作用最为明显,其次为农药使用量和播种面积,受灾面积的影响程度最低.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河南省粮食产量预计将以一定的速度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豫西地区不同类型农田化肥增产效益及增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化肥在豫西地区不同地形农田的增产效益与增产潜力,为引导和实现化肥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施用、提高豫西地区粮食产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豫西地区平川地、坡平地、坡地等3种典型地形农田化肥施用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对3种典型农田化肥消费量与粮食产量的多年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对豫西地区粮食增产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作物单产以平川地最高,坡平地次之,坡地最低。尽管在3种类型农田上使用化肥均可大幅度增加作物产量,但化肥增产效益以坡地最高,坡平地次之,平川地最低;对3种典型地形农田化肥消费量与粮食产量多年统计资料的分析也获得相同结论。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未来豫西地区粮食产量及增产潜力进行的预测表明,当采用本研究中最大施肥量时,豫西地区粮食总产量可达到4.24×109 kg,是2003年该地区粮食产量的2.1倍;并预测在增加粮食产量中,坡地贡献率占50.1%、坡平地占33.7%、平川地占16.2%,坡地和坡平地粮食生产对该地区粮食总产量具有决定作用。【结论】豫西地区3种典型地形农田中化肥增产效益存在差异,以坡地化肥增产效益最大。因此,加强坡地化肥投入,可有效地提高本区粮食总产量,对今后本区粮食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江苏省是我国主要的"粮仓"之一,其粮食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结合的方法,揭示建国以来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江苏县市间粮食产量的差异呈拉大态势,粮食总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域占多数,且呈集中趋势愈加明显;从区域尺度看,苏南地区在江苏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粮食生产重心由苏南逐步向苏北转移,尤其是里下河平原成为江苏粮食生产的集中地区.定量分析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是影响江苏省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EMD的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粮食安全问题是政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人口急增、消费扩张、耕地大幅度减少的现状下,分析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问题。【方法】利用经验模态(EMD)方法分别对1949-2006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及耕地面积波动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并构建动力学模型进行预测,分别从粮食的趋势产量和耕地变化的粮食供给量两方面分别与基于人口发展的粮食需求量进行比较。【结果】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产量以9.6年准周期波动为主;耕地总量以14.5年准周期波动为主。②若以每10年增加1×108 t左右粮食的生产能力增长,中国粮食的趋势产量能够满足至2030年中期内人口发展的消费需求,但进一步提高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的空间极为有限。③从耕地发展看,只要粮食单产达到预期目标,可以满足2030年人口的消费需求,但耕地资源的承载压力日益增大,超载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结论】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保障前景令人担忧。中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加后备耕地数量、努力提高土地质量以及提高粮食单产,才能缓解中长期粮食的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粮食生产分析与能力提升对策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其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现状与动态进行了分析,指出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呈上升态势,总结出科技和政策是粮食单产和总产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在分析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粮食科技支撑、增加粮食财政投入、激发粮食生产动力、保障粮食生产者利益等对策措施,以期为河南省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冠疫情的流行及国际局势的变化,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给本来就很脆弱的世界粮食格局带来巨大冲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粮食生产大省持续增产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通过对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与代价分析,明确生产资料投入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深入剖析新形势下山东省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寻求粮食增产策略。研究表明:1949—2020年,山东粮食产量增长5.89倍,达到5 446.8×104 t;粮食产量每增加1倍平均用时12.05年,播种面积平均减少4.34%,有效灌溉面积增加4.63%,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6.49倍,化肥施用量增加1.94倍,农药使用量增加1.14倍。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山东粮食单产每上一个1 000 kg/hm2台阶平均用时12.52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5.19%,农机总动力增长1.59倍,化肥施用量增长37.97%,农药使用量增长0.33%。通过对生产资料贡献率分析看出,对山东省粮食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粮食播种...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复种指数的时空特征及其与粮食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国 《湖北农业科学》2011,(17):3653-3656
复种是区域粮食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大省,研究复种指数对河南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有现实意义。该研究计算了河南省复种指数和潜力复种指数,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同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近30年河南省复种指数和粮食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来,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和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二者之间显著相关,且复种指数是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2)河南省再依靠提高复种指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余地不大;(3)现有潜力复种指数计算未考虑人为因素,值偏低。  相似文献   

9.
周刊  田长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98-12699,12703
以江西省地级市为研究单元,根据2003 ~ 2012年江西省各地区的粮食生产、耕地面积和人口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各市粮食产量的比重,分析该地区粮食供需格局的变化特征,揭示江西省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原因,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省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正北方向移动了4.23 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相似的轨迹移动了9.00 km,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粮食增产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因此,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亟需创新机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10.
1978年至2012年山东省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出明显的“三阶段”波动特征。借助主成分分析与岭回归的方法,对不同阶段影响山东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近阶段山东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长的主导因素是农业生产条件的持续改善,主要包括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折纯量、农村用电量及支农支出的有效保障。但同时也存在化肥使用量增速过快、复种指数偏低等制约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粮食持续增产的可能性。加强水利建设、保证复种指数、提高补贴力度等可以作为进一步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增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