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兔血清生化指标与小花棘豆中毒(Oxytropis glabra DC Poisoning,OgP)的关系,为小花棘豆中毒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以12只小花棘豆中毒家兔与10只正常家兔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α-甘露糖苷酶(AM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尿素氮(BUN)、肌酐(CRE)、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含量.采用t检验对两组资料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后,再采用简单相关分析方法对各指标与小花棘豆中毒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小花棘豆中毒家兔血清的AST、ALT、AKP、LDH、MDA、BUN、CRE、GLU、TC、GLO、LDL-C值均极显著升高(P<0.01),AMA、SOD、GSH-Px、CAT、TG和ALB极显著下降(P<0.01),HDL-C值显著下降(P<0.05),TP和VLDL-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与小花棘豆中毒相关的主要因素有AMA、CAT、GLU、LDH、GSH-Px、AKP、TG和CRE,并建立回归方程:OgP=0.714-0.078AMA-0.069CAT+0.038GLU+0.047LDH+0.045AKP.[结论]血清AMA、CAT、GLU、LDH、GSH-Px、AKP、TG和CRE对家兔小花棘豆中毒的早期诊断、治疗、疗效观察和转归判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和田羊小花棘豆中毒与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和田羊血清生化指标与小花棘豆中毒(Oxytropis glabra DC Poisoning,OgP)的关系,为和田羊小花棘豆中毒的诊治提供依据。分别以6只小花棘豆中毒和田羊与8只正常和田羊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α-甘露糖苷酶(AMA)活性以及尿素氮(BUN)、肌酐(CR)、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含量。采用t检验对两组资料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后,再采用简单相关分析方法对各指标与小花棘豆中毒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相比,小花棘豆中毒家兔血清的AST、ALT、AKP、LDH、BUN、CR、GLU、TC、GLO、LDL-C和VLDL-C值升高,AMA、TG、ALB值下降,部分组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TP和HDL-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与小花棘豆中毒相关的主要因素有AMA、GLU、LDH、AKP、TG、CR,并建立回归方程:OgP=0.681-0.073AMA+0.055GLU+0.036LDH+0.041AKP。血清AMA、GLU、LDH、AKP、TG和CR对和田羊小花棘豆中毒的早期诊断、治疗、疗效观察和转归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检测苦马豆素抗血清治疗山羊甘肃棘豆中毒的血清学和免疫学指标,评价苦马豆素抗血清对山羊疯草中毒的治疗效果。将18只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6只)、攻毒治疗组(B组,6只)和攻毒组(C组,6只),其中B、C组山羊于第1天拌精料饲喂甘肃棘豆草粉,开始攻毒剂量为10 g/(kg.d);C组山羊(第55天)出现死亡时停止攻毒。攻毒后第21天,B组山羊颈部肌肉注射苦马豆素抗血清,每只山羊每次0.25 mL/(kg.d),连续注射4 d。各组山羊于攻毒前进行第1次采血,以后每隔7 d采血1次,共采血8次。结果显示,攻毒后第7天,B、C组山羊AKP活性和AMA活性分别上升和下降,且均与A组差异极显著(P<0.01);第14天,B、C组山羊血清LDH活性明显高于A组(P<0.05);第21天,B、C组山羊的E-玫瑰花环率明显低于A组(P<0.05)。对B组山羊注射苦马豆素抗血清,治疗后(第28天)首次检测结果显示,B组山羊AKP、AMA和BUN活性较C组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第35天(第2次检测),B组山羊血清中苦马豆素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1),而E-玫瑰花环率明显高于C组(P<0.05);第42天,B组山羊LDH活性显著低于C组山羊(P<0.05)。研究证实,苦马豆素抗血清能够有效治疗甘肃棘豆对山羊肝脏、心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造成的损伤,可用于治疗山羊疯草中毒。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小花棘豆对家兔卵巢α-甘露糖苷酶(AMA)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小花棘豆的毒性作用机理。将24只雌性家兔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将小花棘豆全草粉碎后,按Ⅰ组添加15%(含苦马豆素30 mg/kg)、Ⅱ组添加30%(含苦马豆素60 mg/kg)、Ⅲ组添加45%(含苦马豆素90 mg/kg)的比例制作混合饲料,饲喂至典型临床症状出现为止。攻毒后第14、35、70天每次每组随机采集2只家兔的卵巢,检测家兔卵巢AMA活性及表达的变化。试验组及对照组家兔卵巢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Ⅱ(AMA1)和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AMA2)均有表达,但各试验组表达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试验Ⅰ组家兔AMA1、AMA2以及试验Ⅱ组AMA2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AMA1以及试验Ⅲ组家兔AMA1、AMA2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第70天时试验Ⅲ组家兔AMA1活性和表达均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小花棘豆中毒可影响家兔卵巢AMA的活性及其基因的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5.
苦马豆素-BSA免疫山羊的血清相关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评价SW-BSA免疫山羊的血清相关酶,探索SW-BSA免疫接种后对动物机体组织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山羊随机分为免疫对照组、免疫攻毒组和攻毒组,其中免疫对照组和免疫攻毒组接种SW-BSA,免疫攻毒组和攻毒组拌料饲喂10 g/kg BW/d甘肃棘豆草粉攻毒。【结果】血清GOT、GPT、LDH、AKP、BUN、AMA和抗体效价的检测结果表明,免疫攻毒组山羊较攻毒组山羊LDH活性升高延缓28 d,AKP活性升高延缓14 d,AMA活性降低延缓21 d,BUN活性升高延缓14 d,GOT活性升高延缓28 d。攻毒后免疫攻毒组山羊抗SW抗体水平降低,但在攻毒的第21天有一反弹,之后逐渐下降。【结论】这些酶活性延缓变化和抗体水平变化,说明在甘肃棘豆攻毒的前30 d内,SW-BSA能够有效地延缓SW对山羊肝脏、心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探讨小花棘豆对家兔脑组织α-甘露糖苷酶(AMA)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小花棘豆的毒性作用机理。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将小花棘豆全草粉碎后,按试验Ⅰ组添加15%,试验Ⅱ组添加30%,试验Ⅲ组添加45%的比例制作混合饲料,饲喂至典型临床症状出现为止。攻毒后第14、35、70 d每次每组随机采集2只家兔的全脑,检测家兔不同脑区AMA活性及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小花棘豆中毒可不同程度地导致家兔脑组织AMA活性和表达下降,从第14d起,所有试验组小脑AMA活性及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家兔大脑和丘脑AMA活性及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3个试验组海马和脑干AMA活性及mRNA表达量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不同剂量小花棘豆均可降低家兔脑组织AMA活性及其mRNA表达量,小脑、大脑和丘脑是其主要作用的靶区,而且小脑的变化较大脑和丘脑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花棘豆中毒对家兔丘脑-垂体-性腺轴α-甘露糖苷酶(AMA)的影响,揭示小花棘豆的毒性作用机理。【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对照组饲喂青干草,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添加15%,30%和45%小花棘豆全草的混合饲料(其苦马豆素含量分别为30,60和90mg/kg),分别于攻毒后第14,35和70天时每组随机采集2只家兔的丘脑、垂体和性腺,检测AMA在家兔丘脑-垂体-性腺轴中的分布、活性及其基因mRNA的表达量。【结果】AMA在家兔丘脑、垂体和性腺中均有分布,小花棘豆中毒可导致家兔丘脑-垂体-性腺轴AMA活性和分布明显下降。试验组及对照组家兔丘脑-垂体-性腺轴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Ⅱ(AMA1)和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AMA2)均有表达,但各试验组表达转录水平总体低于对照组,攻毒第70天时试验Ⅰ组家兔丘脑-垂体-性腺轴的AMA1和AMA2,试验Ⅱ组家兔丘脑-垂体-性腺轴及试验Ⅲ组家兔丘脑和垂体中AMA2的表达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家兔丘脑-垂体-性腺轴和试验Ⅱ组家兔丘脑、垂体、睾丸中AMA1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卵巢AMA1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家兔睾丸和卵巢AMA2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花棘豆中毒可影响家兔丘脑-垂体-性腺轴AMA的活性及其基因的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8.
将12只和田羊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按10和20g·kg-1·d-1剂量饲喂小花棘豆干粉,饲喂至典型临床症状出现为止.攻毒前及攻毒后每隔7d采血1次,检测和田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相比,试验组和田羊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极显著上升,α-甘露糖苷酶(AMA)活性极显著下降;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血糖(GLU)、总胆固醇(TC)含量均高于对照;甘油三酯(TG)和白蛋白(ALB)含量低于对照.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中毒对和田羊血液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并呈现出一定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小花棘豆对和田羊心、肝、肾等器官有一定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9.
将12只和田羊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按10和20g.kg-1.d-1剂量饲喂小花棘豆干粉,饲喂至典型临床症状出现为止。攻毒前及攻毒后每隔7 d采血1次,检测和田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相比,试验组和田羊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极显著上升,α-甘露糖苷酶(AMA)活性极显著下降;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血糖(GLU)、总胆固醇(TC)含量均高于对照;甘油三酯(TG)和白蛋白(ALB)含量低于对照。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中毒对和田羊血液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并呈现出一定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小花棘豆对和田羊心、肝、肾等器官有一定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吉林农业科学》2016,(1):95-99
探讨小花棘豆对大鼠卵巢α-甘露糖苷酶(AMA)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小花棘豆的毒性作用机理。将72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低、中、高3个剂量的小花棘豆至典型临床症状出现,攻毒后每7 d每组随机采集2只大鼠的卵巢,检测大鼠卵巢AMA活性及表达的变化。在63 d的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大鼠卵巢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Ⅱ(AMA1)和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AMA2)均有表达,但各试验组表达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试验Ⅰ组大鼠AMA1和AMA2的表达及活性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第63天时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AMA的活性及AMA1的表达均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试验Ⅲ组AMA2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试验Ⅱ组AMA2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中毒可影响大鼠卵巢AMA的活性及其基因的转录表达,且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3种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人工抗原对小鼠的免疫原性,筛选出最佳的蛋白载体,为制备疯草毒素疫苗奠定基础。活性酯法制备SW-OVA、SW-BSA、SW-HSA 3种SW人工抗原,冷冻干燥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偶联率。将56只昆系小白鼠随机分为SW-OVA大剂量组(A组)、SW-OVA小剂量组(B组)、SW-BSA大剂量组(C组)、SW-BSA小剂量组(D组)、SW-HSA大剂量组(E组)、SW-HSA小剂量组(F组)和空白对照组(G组),每组8只。A~F组分别接种3种SW人工抗原,首次免疫抗原的大、小剂量分别为50μg/只和100μg/只,第15天进行第2次免疫,抗原量均为第1次免疫抗原量的1.5倍,第29天进行第3次免疫,抗原量均为第2次免疫抗原量的1.5倍,G组对照,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28天开始检测血清中SW抗体效价。紫外光谱测定结果显示,本试验制备的SW-OVA、SW-BSA、SW-HSA 3种SW人工抗原偶联率分别为13、10和19。ELISA测定结果显示,A和B组的SW抗体效价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A和B组小鼠血清的SW抗体效价于第98天分别到达最高峰13(log2)和12(log2);C~F组的SW抗体效价较低。结果证实,SW-OVA作为理想的免疫原,能够刺激小鼠的免疫应答,诱导产生很高的SW抗体,在防治动物疯草中毒方面具有理想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小花棘豆黄酮体外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小花棘豆黄酮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还原力、螯合力,以及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评价小花棘豆黄酮提取液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样品具有较强的抗脂质氧化能力,对菜籽油的抗氧化性的强弱依次为维生素C>样品>维生素E>BHT>空白;对棉籽油的抗氧化性的强弱依次为样品>维生素C>BHT>维生素E>空白;对葵花籽油抗氧化性强弱依次为样品>维生素C>维生素E>BHT>空白;对猪油抗氧化性的强弱依次为BHT>维生素C>样品>维生素E>空白;样品DPP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均强于对照;样品还原力强于维生素E而弱于维生素C;螯合力弱于EDTA。可见,小花棘豆黄酮提取液有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疯草"中的主要毒性成分苦马豆素,属于一种多羟基取代吲哚兹定生物碱。其能抑制动物机体中的α-甘露糖苷酶,造成人和动物中毒;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抗肿瘤活性,而对人有益。全文概述了苦马豆素的生化特性、中毒机理、解毒制剂研制以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预防治疗苦马豆素中毒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苦马豆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发酵床饲养模式下,猪日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对发酵床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杆菌肽锌+硫酸黏杆菌素(抗生素组)和基础日粮+地衣芽孢杆菌(益生菌组)的试验日粮。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发酵床垫料蛋白酶活性(P0.05),对垫料脲酶活性和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第15 d时,抗生素组的垫料放线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35 d时,益生菌组的芽孢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第49 d时,益生菌组的芽孢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抗生素组的葡萄球菌数量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益生菌组、抗生素组的大肠杆菌低于对照组,抗生素组的细菌总数、芽孢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饲粮抗生素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垫料益生菌,但能有效减少垫料病原菌;各处理组间,垫料微生物DGGE的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用地衣芽孢杆菌显著增加垫料中芽孢杆菌分布数量,提高垫料中垫料蛋白酶活,没有显著影响垫料细菌多样性指数,一定程度上提高粪便原位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中药复方(复明片)对兔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组织中ATP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48只有色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西药对照组(C组)、复明片组(D组),每组12只。B、C、D组制作视网膜脱离模型。造模后第1天给药,A组、B组予温开水灌胃;C组予西药混合溶液灌胃,以上均1次/d;D组予复明片混悬液灌胃,1次/d。并于造模后7、21 d分别观察各组视网膜复位情况,取材后观察视网膜组织中ATP含量。结果 模型对照组视网膜组织ATP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西药对照组和复明片治疗组ATP含量明显升高(P<0.01)。至术后第3周,复明片治疗组ATP含量已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中药复方(复明片)能改善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组织的能量代谢,有助于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苦马豆素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疯草是中国西部影响草地生态和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毒草之一。主要有豆科棘豆属和黄芪属有毒植物等,在冬季牧草严重缺乏的时节,牛羊等牲畜被迫采食后可引起中毒和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每年给我国草地生态和畜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是危害最严重的毒草。目前,我国西部天然草地动物因疯草中毒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仍持续剧增。苦马豆素被认为是引起动物疯草中毒的主要毒性成分。由于疯草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如何改善草地生态,合理开发利用疯草成为研究的课题和方向。近几十年来, 随着对疯草研究的深入和扩展,人们发现苦马豆素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还可作为免疫调节剂、抗HIV及扩散抑制剂、抗病毒和细胞保护剂等药物使用。目前,国内在对苦马豆素抗肿瘤、调节机体免疫方面研究较热,但是,对苦马豆素在抗病毒活性、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尚无相关报道。为了探讨茎直黄芪中生物碱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作用机制,明确其体外抗病毒作用效果,为抗BVDV的药物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细胞培养技术,采用CPE观察法和MTT比色法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浓度SW对牛肾原代细胞(madin-darby bovine kidney cells,MDBK)的毒性作用,确定药物的安全浓度和TD50,并分别采用先加药后感染病毒、先感染病毒后加药、药毒作用2 h后加入、感染病毒同时给药后再加药四种作用方式,检测不同浓度SW对BVDV入侵的阻断作用、复制的抑制作用、直接杀伤作用和综合作用,并计算不同作用方式下的治疗指数。【结果】结果显示:SW浓度小于0.256 μg•mL-1范围内对MBDK细胞无毒性作用,在大于0.512 μg•mL-1浓度下MBDK细胞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病变,TD50为2.512 μg•mL-1,按Reed-Muench 氏法计算BVDV TCID50为10-4.7/0.1mL;在体外随苦马豆素质量浓度的增加,其抗BVDV作用具有很好的量效关系,且与作用方式有关,比较四种作用方式下的治疗指数1.05、2.47、2.08和3.21,说明SW对BVDV的综合作用(65.29%,P<0.01)和复制(65.05%,P<0.01)的抑制作用较好,亦有一定的直接杀伤作用,但对其入侵的阻断作用不佳。【结论】SW在体外有良好抗BVDV活性作用,并推测苦马豆素(SW)抗病毒的主要效应可能是SW能进入细胞内抑制BVDV的复制增殖以及直接灭活游离BVDV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鱼类恒定链类似蛋白(Iclp)能否作为免疫载体,提高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以拟态弧菌OmpU蛋白的黏附功能域(OmpU_(AP))为疫苗靶点,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OmpU_(AP)和基于草鱼Iclp的pcDNA3.1-Iclp-OmpU_(AP)。用2种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分别免疫草金鱼,同时设置空质粒pcDNA3.1(+)对照组与PBS对照组。于免疫后不同时间(7、14、21、28和35 d)采用PCR和RT-PCR方法检测重组质粒在鱼体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与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并于免疫后第35天进行攻毒保护性实验,检测其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免疫后第7天在肌肉、鳃、头肾、肝脏和脾脏中均有重组质粒分布,并在35 d内持续表达。pcDNA-OmpU_(AP)免疫组草金鱼的血清抗体水平缓慢上升,除第21天外,其余检测时间点的抗体水平与空质粒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cDNA3.1-Iclp-OmpU_(AP)免疫组草金鱼在免疫后7 d即有血清抗体产生,随着免疫时间延长,抗体水平不断上升,至28 d达到峰值,随后抗体水平开始下降;除第7天外,其余各检测时间点的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pcDNA3.1-OmpU_(AP)免疫组与空质粒对照组。攻毒后pcDNA3.1-Iclp-OmpU_(AP)和pcDNA-OmpU_(AP)免疫组草金鱼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别为46.7%和20%,而空质粒对照组和PBS对照组的实验鱼全部发生死亡。表明Iclp可以作为免疫载体,提高鱼类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急性操作胁迫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亲鱼血清生化指标及鳃和肝组织HSP70(Heat Shock Protein70)mRNA水平的影响。采用空气暴露方式对美洲鲥亲鱼进行了急性操作胁迫。实验设定应激零点对照组和15 s、30 s、60 s 3个操作强度实验组,操作后采样,测定皮质醇(COR)、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血清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总蛋白(T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溶菌酶(LZM)、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Na~+、K~+、Cl~-、Ca~(2+)以及鳃、肝HSP70 mRNA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OR、ALT、AST、GST、LZM、SOD、MDA、GLU、TG、TC、TP、K~+和Ca~(2+)均有显著增加(P0.05);CAT和T4出现显著下降(P0.05);T3、Na+和Cl-未见显著差异(P0.05)。血清生化指标显著变化表明,急性操作胁迫下美洲鲥亲鱼的肝脏、心脏损伤指标显著升高,表明肝脏以及心脏可能受到了一定程度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鳃HSP70 mRNA水平未有显著变化(P0.05),肝HSP70 mRNA水平在15 s、30 s和60 s空气暴露组均显著升高(P0.05)。表明急性操作胁迫可以提高肝脏HSP70 mRNA水平。  相似文献   

19.
豆类丝核菌发酵代谢产物中苦马豆素的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6株豆类丝核菌发酵代谢产物中的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豆类丝核菌发酵代谢产物中含有大量SW,其中02-6B与02-3A2株菌代谢产物中苦马豆素含量分别达到1093.17与1199.64mg/L,说明这2株菌可用于SW生物合成的研究,并有利于降低SW生物合成的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