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微滤机过滤对循环水养殖系统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别在试验第1天、第30天和第60天对无微滤机的池A及微滤机过滤的池B两个养殖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的循环水养殖系统采集水样,平板计数法测定养殖水体弧菌、异养细菌总数后,以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养殖水体弧菌属(Vibrio)、红细菌科(Rhodobacteraceae)的空间分布。同时,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对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计数结果显示,池A养殖水体弧菌总数均高于池B。除试验第1天外,池A养殖水体异养细菌总数亦均高于池B;FISH检测结果显示,随养殖时间的推移,弧菌数量增长迅速,池A养殖水体中弧菌属聚集成点状,而红细菌科依然较均匀地分布于养殖水体中,池B养殖水体中弧菌属、红细菌科均较均匀地分布于养殖水体中;16S rDNA扩增子测序结果显示,池A和池B养殖水体的细菌组成存在差异,池A养殖水体的弧菌属所占细菌总量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池B;除试验第30天存在波动外,池A养殖水体的红细菌科所占细菌总量的比例显著低于池B;除试验第1天外,池A与池B养殖水体细菌丰度和多样性均无显著变化。同时初步研究表明系统运行至60 d左右,建议对微滤机滤膜进行更换或清洗。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微滤机使用与否对循环水养殖系统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可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一种北方池塘循环水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态养殖模式。在跑道池内养殖大口黑鲈,跑道池与净水池塘连通,池塘净水区域养殖鲢、鳙,种植角果藻,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根据大口黑鲈投放密度、规格、摄食、排便及水质理化指标等情况开启微滤机、增氧机、底排污等设施设备,进行水质调控,当氨氮≥1 mg/L,亚硝酸盐≥0.2 mg/L时,开启外循环。经过142 d养殖,1200 m2跑道池,2000 m3水体,共收获大口黑鲈45104 kg,养殖成活率94%,产值191.7万元,利润36.38万元。试验表明开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流水水泥池养殖以及池塘养殖3种不同的养殖方式对达氏鳇性腺发育及成活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达氏鳇性腺发育成熟系数为12.3%,成活率为99.2%;流水水泥池养殖性腺发育成熟系数为10.1%,成活率为97.7%;池塘养殖性腺发育成熟系数为9.3%,成活率为96.9%.结果表明:利用...  相似文献   

4.
选取经食盐水浸浴10 d后平均体重为40 g左右的健康尼罗罗非鱼,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饲养于水族箱中.试验组按3 g/m3水的添加量投放包膜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每2 d投放1次,试验期20 d,试验期间不换水,24 h增氧,每天两次投饵,不捞残饵,研究包膜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对尼罗罗非鱼养殖水体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1)试验组和对照组水体的溶氧和pH值没有明显的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COD浓度均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相同时间点试验组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和COD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氨氮在第12、15和20天达到显著水平(P<0.05),亚硝酸盐氮和COD在第9、12、15和20天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养殖水体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尼罗罗非鱼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分别提高40%(P<0.05)、40.9%(P<0.05)和14.2%(P<0.05),饵料系数降低12.3%(P<0.05).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火山石和细菌屋2种生物滤材对锦鲤养殖池的水质净化效果,分别设置火山石组、细菌屋组、空白对照组,在水泥池中开展了为期7周的循环水过滤养殖试验,养殖对象为同一亲本繁育的锦鲤苗种。试验结果显示,火山石的比表面积[(14.12±0.37) m2/g]显著大于细菌屋[(7.83±0.39) m2/g]的(P0.05);自试验第2周开启循环过滤系统后,火山石组和细菌屋组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含量逐渐下降,最终趋于平稳,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火山石组和细菌屋组水体中的硝化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火山石组最高。试验结果表明,火山石更有利于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是较好的锦鲤养殖池生物滤材。  相似文献   

6.
正乐亭县水产中心技术推广站承担的河北省渔业产学研一体化科技示范项目—南美白对虾工厂化高效生态多茬接续养殖技术示范,于2016年2月在乐亭县向光海水养殖场的2个工厂化养殖车间共2046m2水体开始关键技术内容的实施。2016年2月23日调入第一茬优选南美白对虾苗种130万尾,苗种标粗后分池投放到62个33m2的水泥池示范养殖。通过前期的池塘改造、苗种选优、标粗分池及入车间前养殖用水处理、室内养殖用水生物调  相似文献   

7.
换水率和密度对刺参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日换水率(0、10%、20%、30%和100%)和养殖密度[0.980±0.008、1.760±0.005、2.810±0.007和(3.640±0.006)kg/m3]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率和养殖水质的影响,养殖试验首先在非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测定各组刺参综合特定生长率(ISGR)及养殖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结果显示,日换水率为10%和20%处理组的ISGR分别达到每天(1.330±0.161)%和(1.410±0.18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密度养殖试验证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ISGR逐渐降低,分别达到每天(0.610±0.500)%,(0.570±0.030)%,(0.560±0.045)%和(0.320±0.040)%,各组换水率及养殖密度组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氮均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波动;养殖结果显示,循环水养殖试验组刺参的ISGR高于非循环水养殖组,可达(0.130±0.007)%,且氨氮及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在0.020 mg/L以下,而非循环水养殖的分别积累到(0.600±0.015)mg/L和(0.076±0.002)mg/L。研究表明,在换水率15%,养殖密度(2.810±0.007)kg/m3的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可以保证水体水质稳定,刺参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调控高密度海水养殖池塘的水环境状况,构建了以人工湿地为核心的"鱼-虾-贝-草"海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比较人工湿地连续流与间歇流,以及种植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时的净化效率,研究适用于海水池塘养殖系统的人工湿地运行方式及植物种类。通过比较不同养殖模式下池塘水质及养殖对象生长情况,分析人工湿地对养殖池塘水体的调控效果,探讨循环养殖模式对池塘产量的提升效果。结果显示:人工湿地间歇运行时(水力负荷为300 mm/d),其净化效率相比于连续运行有显著提升;盐角草湿地出水中的氮、磷质量浓度显著低于互花米草湿地;虽然排、换水频率有较大差异,循环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下养殖池塘水体氨氮(NH^+_4-N)和亚硝酸盐氮(NO^-_2-N)质量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采用基于湿地循环水处理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分池组合混养模式能进一步提高脊尾白虾的单位面积产量,并有效控制养殖废水排放。研究表明:基于人工湿地的海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较强的环境效益,可为江苏地区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型循环水处理系统在工厂化养鱼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对自行研发的由功能性滤料、以观赏水草栽培为特色的人工湿地和施用复合菌制剂有机组成的生态型循环水处理系统在工厂化养殖鲟鱼中的应用效果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套系统具有理想的水处理效果,运行一年中使养殖水体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平均含量分别维持在0.44mg/L、0.26mg/L和3mg/L水平。史氏鲟放养平均规格105g,密度46.2尾/m3,经6个月养殖,出池平均规格625g,单位水体产量30.88kg/m3,饲料系数1.12,成活率99.1%,与每天换水养殖相比,总用水量节省98.12%,总利润增加4.29倍。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池塘养殖水异位生态治理技术工艺,比较处理工艺不同环节水质指标,分析了治理工艺对池塘养殖水的水质净化效果及其应用价值.结果表明,与原养殖池相比,生态处理工艺中的沉淀池、曝气氧化池以及生态净化池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余氯、总氮、总磷等质量浓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溶解氧呈上升趋势,池塘养殖水生态处理...  相似文献   

11.
《科学养鱼》2007,(10):82-82
发病的病因是,养殖中水温在28℃以上,水质老化,池中氨态氮含量超标,饵料营养不全,或者饵料腐败变质,引起甲鱼抗病力降低而发生此病。2.防治方法(1)经常换水和排污:日常管理中要定期换水,并及时清理池底污物。在工厂化养殖中,池内水要经常流动,最好是循环水,并经常曝气,使水中含氧量增大,降低氨态氮以及  相似文献   

12.
海参自净式养殖系统设计及除氨氮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制作了"双层底"、带有净化槽的循环水海参养殖系统,研究了不同换水方式下该系统除氨氮的效果,为海参自净式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加入硝化细菌后,高密度、短周期换水养殖其硝化系统建立比低密度、长期不换水时快。短周期换水养殖在硝化系统稳定后,氨氮与实验初始和峰值相比分别减少63.9%和75.3%,每个水循环平均除氨率为14.2%;长周期换水养殖在硝化系统稳定后,氨氮与初始和峰值时相比分别减少35.9%和86.8%,每个循环平均除氨率为13.6%。2种养殖方式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最终均能保持在安全范围内,海参的成活率分别为100%与95%。  相似文献   

13.
不同养殖模式下加州鲈营养成分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州鲈营养品质差异,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了两种不同养殖模式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组分和氨基酸组分,并对两者的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循环水养殖加州鲈肌肉中灰分、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池塘养殖加州鲈,其中粗蛋白含量达到极显著水平;共检测出10种脂肪酸,循环水养殖加州鲈的总脂肪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和EPA+DHA均高于池塘养殖加州鲈,总不饱和脂肪酸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循环水养殖加州鲈肌肉中各种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均高于池塘养殖加州鲈,除苯丙氨酸外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赖氨酸含量最高,亮氨酸次之,蛋氨酸含量最低;循环水养殖加州鲈肌肉的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和总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池塘养殖加州鲈,前三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根据ASS和CS评分结果,池塘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加州鲈肌肉中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和蛋+半胱氨酸,循环水养殖加州鲈肌肉中EAA的ASS和CS均大于池塘养殖加州鲈,且数值均大于或接近1。结果表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州鲈肌肉较之池塘养殖加州鲈的营养品质更好,更加符合人类膳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夏念丽 《河北渔业》2020,(4):16-17,62
将传统养殖池塘划分为养殖区和净水区,养殖区进行高密度养殖,净水区通过生物絮团技术、生物操纵技术、添加微生物制剂等多种方式对养殖区的水体进行有效净化,通过气提推水装置在养殖区和净水区形成水循环,实现养殖水循环利用,构建起一种“零换水”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春节假期刚过,垦利县海洋与渔业局技术人员迅速打消年气,到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永安镇等地海参养殖池塘进行现场指导,特别是针对今年暖冬开春后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一是换水条件好的要加大换水力度,对换水条件不好局部缺氧的池角及时使用增氧剂或开动增氧机;二是改善养殖环境,对氨氮含量高的参池使  相似文献   

16.
一、工厂化繁殖淡水小龙虾 建立室内水泥池进行工厂化繁殖淡水小龙虾苗种,采用流水或充气结合定期换水的方法,为虾苗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因而可以进行高密度育苗,为养殖生产提供所需的、充足的虾苗。  相似文献   

17.
以高密度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鳙(Aristichthys nobilis)分隔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养殖期间(2013年4月—10月)池塘浮游生物和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池塘水体温度、p H、DO和总氮指标在养殖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Duncan's多重比较显示,温度在6—8月显著高于其他时间(P0.05);总氮在7—9月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氨氮和亚硝态氮在8—10月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池塘浮游生物的变化表现为:枝角类和桡足类物种数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其中秀体溞属(Diaphanosoma)占优势;轮虫物种数呈上升趋势,其中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占优势;原生动物物种数在各月份之间差异不明显,以球吸管虫属(Sphaerophrya)为优势种;藻类物种数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类占优势,其次为裸藻门(Euglenophyta)种类。基于Dice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和Pearson相关系数的MDS排序均显示池塘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在整个养殖期间可分为2大类,4、5、6、7月各样本聚在一起,8、9、10月各样本聚在一起,表现为前4个月(4—7月)相似性高,而后3个月(8—10月)相似性高;说明池塘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随养殖时间延续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8.
正澳洲宝石鲈又名宝石斑、宝石鱼,原产于澳大利亚,是名贵淡水鱼品种,后引入中国开展人工养殖及其繁育研究等。目前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水泥池养殖等养殖模式,也有部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宝石鲈的试验研究,但是利用养殖尾水结合瓜果培育,实现一水多用、循环使用的研究不多。本试验利用自主研发的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实现了另一种模式的鱼菜共生。一、试验材料1.场地本试验在张家港市凤凰镇纽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区内开展,水处理系统为自  相似文献   

19.
产乳酸芽孢杆菌对对虾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度(28±1)℃、盐度28下,将产乳酸芽孢杆菌制剂添加到养殖10尾凡纳滨对虾、容水200L的0.3m~3室内玻璃钢桶中,使芽孢杆菌终密度为10~4、10~5、10~6 cfu/mL,以无益生菌添加组为对照组。定期测定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含量,以及总异养菌、弧菌和芽孢杆菌的数量。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结束时,添加芽孢杆菌各试验组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弧菌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高密度芽孢杆菌试验组(10~6 cfu/mL)养殖水体中总异养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体中的硝酸盐氮含量未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添加芽孢杆菌后养殖水体中的芽孢杆菌数量在第4d后会出现下降趋势。试验还发现,在养殖后期初次投入芽孢杆菌时会引起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的短期升高。试验结果表明,芽孢杆菌能改善对虾养殖水体水质,可作为益生菌用于对虾养殖中。  相似文献   

20.
该文旨在探讨在罗氏沼虾养殖后期放养白鲢对池塘水质及浮游植物种类与数量的影响。试验选取规格为80尾/kg白鲢鱼种,按放养数量分别为0(1号塘)、1000尾/667m^2(2号塘)、1500尾/667m^2(3号塘)、2000尾/667m^2(4号塘),投放到4个养殖条件相近的罗氏沼虾池塘中,每隔10d检测池塘水质指标和浮游藻类,共5次。结果显示,池塘pH值呈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各组溶氧均有显著的提升;2号和4号池塘透明度提升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氨氮、亚硝含量变化不明显。各组化学需氧量(CODCr)、总氮、总磷、修正营养状态指数(TSIM)均呈下降趋势,且试验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其中4号池塘下降最为明显。试验组池塘蓝藻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投放鲢鱼数量的增大,蓝藻占水体浮游植物的百分比越小。结果表明,在罗氏沼虾养殖后期放养白鲢,能够改善养殖水体环境,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