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为退化草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样方法,调查研究区退化草地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并分析生态经济类群及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草地中优势种紫花针茅被小型禾草溚草取代;高寒草原退化标志植物天山赖草、绢毛委陵菜等杂类草重要值增加;禾本科、豆科等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群落内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了50%(P0.05),群落地上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结论】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退化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化,导致草地质量和生产力明显下降;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影响草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幂乘方法则模型探讨了鄂尔多斯3种不同类型草地在禁牧情况下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幂乘方法则在解析鄂尔多斯不同类型草地的空间异质性时具有很好的吻合性;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地、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fens)草地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草地均比随机分布呈现了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群落整体的空间异质性指数表现为油蒿灌丛草地>羊草草地>芨芨草草地;群落整体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油蒿灌丛草地>羊草草地>芨芨草草地;L-样方(50cm×50cm)内的平均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羊草草地极显著地高于油蒿灌丛草地,油蒿灌丛草地又极显著地高于芨芨草草地(P<0.001);L-样方内的平均生物量表现为油蒿灌丛草地极显著地高于芨芨草草地(P<0.001),而羊草草地与油蒿灌丛草地以及芨芨草草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这3种类型的草地其L-样方内的平均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都随着群落整体空间异质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年来松嫩平原羊草草地的退化问题,进行了围栏封育、轻耙补播羊草、深耕翻种植羊草3种改良试验研究,对草地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地上植物量及地下生物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3个改良措施可降低杂类草的入侵,有利于群落向着原始状态演替.物种丰富度指数(S)和群落多样性指数(H)显著低于退化羊草草地(P<0.05),均匀度指数(J)表现为退化草地>围栏封育草地>轻耙补播羊草地>深耕翻种植羊草地.3个改良措施草地的地上植物量均极显著高于退化草地(P<0.01),分别比退化草地增加151.95%、78.32%和200.43%.0~30 cm土层地下总生物量表现为轻耙补播羊草地>深耕翻种植羊草地>围栏封育草地>退化草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封育对草地群落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规律,为该类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和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玛纳斯县封育3a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的方法,测定不同生长季(5月、7月和9月)围栏内外的群落数量特征,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1)与放牧区相比,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短期封育(3a)后群落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52.55%~91.80%,40.28%~108.75%和44.36%~75.32%(P<0.05),但植物多样性指数对封育的响应较小;(2)5月围栏内外的群落盖度、密度、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高于7月和9月(P<0.05),群落高度均显著低于7月和9月(P<0.05),而围栏内外生物量在月际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短期封育(3a)有利于退化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但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2006年5-9月,诱捕法采集粪金龟子,以农田为对照,选择内蒙古武川县不同农田退耕管理方式为研究样地,分析了农田退耕后采取不同管理方式对粪金龟子群落的影响,以为农田退耕还草管理措施生态效应的评价和完善提供依据。共捕获粪金龟子21671头,隶属于3科5属25种。优势种为直蜉金龟(Aphodius rectus)和蜉金龟属(Aphodius sp.7),占总捕获量的比例分别为59.34%和11.71%。几种退耕管理方式都导致粪金龟子群落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和多度提高,且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粪金龟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和种数以及不同功能群和主要种的个体数与退耕年限、平均草高和植物群落盖度的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或P<0.05)。由于长期农业耕作以及缺少大型食草动物和较大面积放牧草地,研究地区的粪金龟子群落组成以功能群Ⅱ和Ⅲ为主,功能群Ⅰ的多度和物种丰度较低。可以认为,在研究地区以农田景观为主要基质的区域,采取多样化的农田退耕管理方式,提高了生境的空间异质性,在减少人为耕作活动对粪金龟子影响的基础上,对粪金龟子物种丰度和多度的维持起到了促进作用。农田退耕、保留适当面积放牧草地或适当数量大型放牧家畜将有利于功能群Ⅰ物种丰度和多度的提高,有益于粪金龟子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整体生态功能的维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滇西北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火烧和施肥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为退化草地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火烧和施肥两因素,其中火烧因素设火烧和未火烧2个水平,施肥设0、30和60 g/m~2 3个水平,所用肥料为氮磷钾复合肥,采用裂区试验。【结果】火烧和施肥降低了大狼毒(Euphorbia jolkinii)的优势度和重要值,改变了亚高山草甸的植物种类及优势种,提高了植物地上生物量(P0.05)。另外,观察到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与试验因素及经济类群有关,其中,火烧+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降低了杂类草的生物量(P0.05),而施肥则提高了豆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5)。据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可知:火烧倾向于增加植物多样性,而施肥的作用则相反。上述变化导致群落的相似性发生改变,例如火烧、火烧+施肥30 g、火烧+施肥60 g与CK间的群落相似性系数均低于50%,改变了群落的演替方向。【结论】火烧和施肥改变了亚高山草甸的植物种类及优势种,降低了大狼毒的重要值,增加了草地地上生物量,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草地群落均匀度、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相似性系数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限黑土滩人工草地(1、3、7、12、17、21和24龄)及其周边黑土滩(CK)为对象,从植被群落结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角度,探究三江源区黑土滩人工草地植被变化特征及适宜利用年限,为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建植年限增加,人工草地草层的高度和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且人工草地比CK高;人工草地的禾本科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均高于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CK样地杂类草高于其他经济类群;各建植年限人工草地优势种和伴生种分别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青海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且其重要值均随建植年限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各经济类群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波动式增加趋势,建植3 a人工草地的植物香农维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分别为0.66、0.48,建植21 a时最高;在植物NMDS分析表明,建植24 a、建植21 a和建植12 a的人工草地与CK样地无重合部分,其植被群落差异度很大。研究得知:建植21 a的黑土滩人工草地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建植年限的人工草地,与黑土滩退化草地相似度最小,群落组成相...  相似文献   

8.
于2019年夏季在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湿地设置26个采样点,退耕湿地设置6个采样点,进行软体动物样本采集及水体理化指标监测。将自然湿地、退耕还湿地内软体动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判断自然湿地和退耕湿地软体动物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共鉴定出软体动物9科16种,其中腹足纲的个体数占比高达92.35%。优势种为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等。2014年退耕还湿地与自然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2017年退耕还湿地与自然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除个别位于自然湿地的采样点的物种相对丰富外,其余采样点的软体动物群落差异不大。水体理化对比结果与软体动物群落的生态指示结果相吻合,退耕还湿5 a后(2014年),退耕还湿地与自然湿地差别不大,恢复情况良好;退耕还湿2 a后(2017年),退耕还湿地仍在恢复之中。  相似文献   

9.
禁牧休牧对藏北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藏北高寒草甸禁牧3a(JM3)、禁牧5a(JM5)、禁牧7a(JM7)、休牧5a(XM5)和自由放牧(FM)等不同管理措施样地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探讨了禁牧和休牧对藏北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禁牧样地的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休牧和自由放牧样地,而禁牧3a和5a显著高于禁牧7a;禁牧3a的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禁牧5a和7a,其禾草和莎草的重要值则高于其他样地;禁牧5a样地地上生物量最高,为84.2 g/m2,并且其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最小。在藏北地区,禁牧5a不仅可维持较高的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而且还能够明显提高高寒草甸可利用生物量,但是禁牧5a以上将不利于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草地可利用生物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滩不同人工草地光稃香草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方法】以4个不同人工草地的光稃香草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物种组成、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结果】结果表明,4个群落共有23种植物,属15科22属,不同样地的优势种和共优势种植物分别为麦宾草+光稃香草、麦宾草+草地早熟禾+光稃香草、草地早熟禾+光稃香草+短穗兔耳草、草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光稃香草。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表现为样地1光稃香草+麦宾草群落最小,其余各样地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样地3群落地上生物量最大,为809.33 g/m2,地上生物量较样地1、2和样地4分别提高了10.36%、68.61%和52.13%差异显著。【结论】因此优势种的不同是驱动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和生物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灌丛化是全球性的热点问题,草原区灌丛化必然会改变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文通过研究灌丛化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对后续治理和控制草原区灌丛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灌丛化样地进行群落生态学调查,依据灌丛特征及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特征,提出典型草原灌丛化指数(TSSEI),并对草原灌丛化等级进行划分,分别定义为轻度灌丛化草原(Ⅰ级)、中度灌丛化草原(Ⅱ级)和重度灌丛化草原(Ⅲ级);对不同灌丛化等级样地内的灌丛特征指标、灌丛间地草本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及草本群落的生物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LSD多重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发现:(1)Ⅰ级与Ⅱ级灌丛化样地之间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均显著高于Ⅲ级灌丛化样地,即当灌丛化程度从中度灌丛化向重度灌丛化发展时,灌丛间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显著降低的,重度灌丛化样地灌丛间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低。(2)不同灌丛化等级样地中的灌丛间地地上生物量与灌丛间地枯落物的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灌丛间地地下生物量与灌丛间地总生物量在Ⅱ级灌丛化样地中最低,Ⅲ级灌丛化样地中最高,其中Ⅰ级灌丛化样地的灌丛间地地下生物量和灌丛间地总生物量与Ⅱ级和Ⅲ级灌丛化样地无显著差异。(3)TSSEI与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与丰富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TSSEI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灌丛间地枯落物及灌丛间地总生物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研究认为,典型草原轻度及中度灌丛化对于灌丛间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并不构成显著影响,重度灌丛化将显著降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典型草原灌丛化对灌丛间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及枯落物质量没有显著影响,重度灌丛化样地的草本群落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显著高于中度灌丛化样地。典型草原灌丛化现象显著影响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而对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生物量的影响较小,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在江河源区披碱草(Elymus na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flora)混播人工草地上进行了两个放牧季(2003年6月29日~9月20日和2004年6月29日~9月20日)的牦牛放牧试验,研究了放牧强度对混播草地群落特征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个放牧季内,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草地群落的盖度、地上现存量和优势种植物(披碱草和星星草)的株高降低,且放牧强度与其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对照处理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中度放牧组最高,该结果支持“中度干扰理论”。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增加,且放牧强度与其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放牧强度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土壤盐渍化水平对杂草群落多样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在松嫩平原西部选取3个不同盐渍化水平的采样点,T1(低盐渍化),T2(中盐渍化)和T3(高盐渍化)。采用“样方法”分析玉米灌浆期不同土壤盐渍化条件下杂草群落组成,并调查蜡熟期的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杂草群落总密度、总盖度和总地上生物量随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其中高盐渍化(T3)条件下的最高,总密度为41.51株/m2,总盖度为35.11%及总地上生物量为227.07 g/m2。不同盐渍化水平的土壤杂草群落中共有的杂草物种数越多,其杂草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越高。其中,中盐渍化(T2)和高盐渍化(T3)条件下的杂草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为0.82。杂草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盐渍化水平均呈不显著正相关,这3个指数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然而,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土壤盐渍化水平呈不显著负相关,该指数随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而降低。此外,同低盐渍化(T1)相比,高盐渍化(T3)条件下的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长、行粒数和穗粒重都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23%,23%和22%。杂草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均会导致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长、行粒数和穗粒重降低,但不显著,然而,杂草群落丰富度指数与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长、行粒数和穗粒重均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综上,在一定的土壤EC范围内,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植被群落种类增加,多样性增加,丰富度降低,地上生物量增加,玉米产量性状指标降低,但均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北方草地过度放牧和刈割造成植被严重退化和土壤养分缺乏。本研究探讨施用氮、磷肥料对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方法】 在呼伦贝尔退化草地连续进行4年氮、磷添加试验,设置2个施氮水平(0、10 g N·m-2·a-1)和6个施磷水平(0、2、4、6、8和10 g P·m-2·a-1),共计12个处理,5次重复。每年5月下旬返青时施肥,8月中旬生物量最大时期进行群落调查,主要进行群落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及4种功能群相对生物量的分析。【结果】 2014—2017年物种丰富度降低明显,完全对照处理(既不施氮也不施磷)4年的物种丰富度平均分别是20.2、17.1、14.7、15.2种;对植物群落α多样性(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研究表明,氮添加降低了群落物种多样性,而磷添加及磷的累积效应均对群落物种多样性无影响。多样性指数年际间差异显著,氮和年交互作用对其具有显著影响。草地群落地上生产力(ANPP)年际间变化显著,2014年最高,2015年最低,变化范围从400 g·m-2降到100 g·m-2左右,干旱年份显著低于正常降水年份,磷对群落生产力影响较小,氮添加显著提高了群落地上生产力,而且氮和磷共同添加的影响大于磷单独添加;生长季正常降水年份,氮素是草甸草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氮添加显著影响了各功能群相对生物量,磷添加对各功能群相对生物量影响较小,各功能群相对生物量年际间具有显著差异。氮单独添加显著增加根茎型禾草的相对生物量,但降低了多年生杂类草和丛生禾草的相对生物量,而磷单独添加增加了多年生杂类草和豆科植物功能群的相对生物量,但没有影响根茎型禾草和丛生禾草的相对生物量;氮磷复合添加显著增加了多年生根茎型禾草的相对生物量,但显著降低了其他功能群的相对生物量。此外,氮、磷添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结论】 氮、磷添加引起不同功能群植物的差异化响应导致群落间原有的等级关系发生变化,尤其是氮添加引起喜氮的根茎型禾草相对生物量迅速增加,最终导致植物群落组成向着根茎型禾草优势度增加的方向发展,物种多样性降低,导致群落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Nutrient addition can affect the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grassland plant communities, thus alter the grassland productivity. Studies on grassland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response to nutrient addition hav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grassland, protection of plant diversity and the recovery of degraded grassland. A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six blocks of eight treatments each: control(no nutrient addition) and K, P, N, PK, NK, NP, and NPK addition. We evaluated plant composition, height, coverage, density,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to estimate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plant diversity.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reatments increased primary productivity significantly(P0.05)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K and the NPK treatments had the greatest effect, increasing aboveground biomass 2.46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P0.05). One-way ANOVA and factorial analysis were used for the species richness, Shannon-Wiener index, Pielou index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iversity indices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linear regression. We found that fertilization altered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N(but not P or K) addition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perennial rhizome grasses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at of perennial forbs(P0.05), thus it presented a trend of decrease in species richness, Shannon-Wiener and Pielou indexex, respectively. Only the main effects of N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both the diversity indices and the aboveground biomass(P0.05),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N-P, N-K, P-K and N-P-K could be neglected. With fertilization, plant diversity(correlation coefficient, –0.61), species richness(–0.49), and species evenness(–0.51) were all negatively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primary productivity. The correlations were all significant(P0.01). Scientific nutrient manage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grassland productivity, protect the plant diversity as well as recover the degraded grassland.  相似文献   

16.
于2018年7(夏季)、10(秋季)、12月(冬季)和2019年4月(春季)在日照近海18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7门72科119种,其中:多毛类动物28科62种,为优势类群;甲壳动物26科36种、软体动物11科12种、棘皮动物3科4种和其他类群5种。主要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Micronephthys oligobranchia)、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中蚓虫一种(Mediomastus sp.)、圆筒原盒螺(Cylichna biplicata)和海稚虫科未定种(Spionidae und.)等。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91 ind./m;和6.71 g/m;。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的平均值分别为2.912、0.934和2.13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个季度的群落相似性系数均较低,分布格局存在季节性变化。ABC曲线分析表明,4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能存在轻微污染或扰动。对比分析历史研究数据发现,伴随海岸带开发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日照近海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变化明显,耐污种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逐渐成为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则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伊犁绢蒿荒漠群落数量特征、多样性对短期围封的响应规律,为退化蒿类荒漠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伊犁绢蒿荒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群落盖度、高度、密度、生物量的野外测定,并计算群落Simpson(D)、Shannon-Wiener(H)、Pielou(J)及Margalef(P)指数,研究短期围封对荒漠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 围封后,群落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了89.7%,153.9%,130.8%(P<0.05),而群落密度显著降低了19.8%(P<0.05)。(2)与围封区相比,放牧区的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显著高于围封区(P<0.05),Shannon-Wiener指数略高于围封区,而Margalef指数低于围封区,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围封已成为恢复及重建退化草地的最有效的措施,通过围封可以提高退化荒漠植被生物量,但植被多样性指数偏低,放牧降低丰富度指数。  相似文献   

18.
青草沙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4年1-12月在青草沙水库设置11个站点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22种底栖动物,隶属于4门14科19属,其中多毛类7种、寡毛类4种、节肢动物3种、软体动物6种、线形动物1种;主要优势种类为圆锯齿吻沙蚕(Dentinephtys glabra)、日本角吻沙蚕(Goniada japonica)和日本旋卷蜾蠃蜚(Corophium volutator)。底栖动物年均丰度为(155.99±92.61)ind/m2,年均生物量为(0.52±0.35)g/m2,丰度和生物量在采样站点、季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和Hilsenhoff生物指数(BI)时空差异不显著。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群落相似性聚类和MDS排序分析群落结构得出:青草沙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干扰或干扰较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