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水象甲种群消长动态与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在湖南稻区1 a发生2代,由越冬成虫从越冬场所迁入早稻田啃食稻叶、产卵繁殖。第一代幼虫蛀食早稻根系影响水稻生长,第二代成虫取食晚稻叶片获得充足营养后,又迁移到当地越冬场所蛰伏。重点对稻水象甲的周年种群变动及虫源转移规律,田间种群动态及发生规律,影响田间种群消长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该虫的测报技术和大面积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伊犁河谷地区越冬后稻水象甲种群田间扩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稻水象甲越冬代在返栽田和移栽田的种群扩散能力,为稻水象甲的有效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定点、目测调查,摸清越冬代稻水象甲在早移栽稻区和晚移栽稻区的发生、分布和危害.[结果]同一移栽期的返栽田越冬后成虫取食斑与移栽田无显著差异性(P>0.05);早、晚移栽稻区,越冬成虫扩散种群密度从田埂向田中逐步递减.早移栽田和晚移栽田越冬代稻水象甲虫口密度与距离之间的最优拟合关系分别符合曲线方程y=-0.004 7X2-0.805 8X+ 41.679,R2=0.9738和y=-6E-05X2-0.364 4X+ 46.115,R2=0.966,其中X表示距离,Y表示虫口数量.5月下旬晚移栽稻区,越冬后稻水象甲成虫种群密度移栽后在较短时间达到高峰,随后逐步下降直至消亡.[结论]在伊犁河谷稻水象甲发生区,早移栽田虫源主要来自于田埂,稻水象甲种群密度呈现从田埂向田中逐步递减趋势,从5月上旬开始扩散至5月下旬迁飞高峰;晚移栽田虫源主要来自早移栽田,其成虫种群密度移栽后随即出现高峰,随后逐步下降,6月上旬消亡.越冬后稻水象甲成虫种群约90;分布于距离田埂(越冬后水稻移栽前主要活动场所)40m以内的距离,表明其种群扩散距离有限,扩散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我国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稻水象甲生物学及发生规律,为科学防治稻水象甲提供依据.[方法]对察布查尔县纳达齐乡等伊犁河谷主要水稻生产区稻水象甲的系统观察、调查,研究稻水象甲越冬习性、越冬场所、取食寄主出土后的种群转移规律和生活史.[结果]稻水象甲在伊犁河谷一年发生一代,4月下旬出土,5月上中旬迁入稻田,5月底至6月初为产卵期,6月为孵化期和幼虫危害期,7月上旬为化蛹期,7月中旬为新一代成虫期.[结论]明确了伊犁河谷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为监测和防治稻水象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稻水象甲是水稻上一种检疫性害虫,黑龙江省东宁县稻水象甲的发生已有多年,为了进一步探明东宁县稻水象甲成虫的越冬分布情况,分别选取两处调查地点,对其稻田、田埂、沟渠、邻近山坡或林带等生境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了稻水象甲越冬成虫调查。研究表明,稻田边林带、山坡是稻水象甲成虫越冬的主要生境,其次是沟渠,田埂及稻田间无分布;土质疏松的土层,并且0~5 cm土层中相对湿度在10%~30%适宜稻水象甲成虫越冬。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稻水象甲在汨罗市的发生规律,明确其危害情况,并提出相应防控策略,于2006~2013年对汨罗市的田间稻水象甲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汨罗市一年发生1~2代,主要以成虫在沟渠及山坡杂草茂密处和灌丛下表土层越冬,以幼虫蛀食稻根,直接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稻谷产量,造成水稻产量损失率在21.57%~60.00%之间,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掌握发生规律,加强虫情监测;采取防控措施,控制扩散蔓延等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在陕南水稻收获后,逗留在田埂稻水象甲成虫绝大多数也迁移到沟渠,沟渠旁土层成为其最终的越冬场所。4月中旬越冬成虫出土活动,4月底开始产卵, 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进入高峰期,6月中旬始见蛹,峰期在6月底7月初,新羽化成虫于6月下旬始见, 7月中旬达峰期,山区发育晚平坝15-20 d左右,防治上关键是抓住秧母田,重点防治产卵前的越冬成虫。  相似文献   

7.
稻水象甲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水象甲是水稻检疫性害虫。安徽省2001年首次在桐城大关镇发现,通过多年大面积普查和田间定点调查、药剂防治试验,初步明确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稻水象甲在我市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越冬代成虫初见期在3月下旬,盛发期在5月中旬,成虫在田间从田边到田中间呈递减分布,成虫6月上旬终见;一代幼虫5月底初见。6月上旬大量转株为害,6月中旬后期陆续化蛹。防治药剂以阿维菌素、有机磷的复配剂、毒死蜱和辛硫磷颗粒剂为主。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稻水象甲在汉中的越冬场所、越冬深度等发生规律,开展了稻水象甲越冬调查,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汉中主要是以成虫在田埂及周边的沟渠的杂草、落叶下5cm以内的腐殖质中越冬。土层5cm内越冬虫口密度基数可作为翌年发生量预测预报的依据之一,为稻水象甲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稻水象甲的发生,对承德市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水稻产量。为控制疫情传播蔓延,依据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抓好关键时期的三次防治:第一次防治于5月下旬在水稻秧田揭膜后,用5%高效氯氰菊脂1000倍液,防治越冬代成虫,即防治水稻秧田及大沟埂杂草上的稻水象甲成虫,大大压低了本田发生基数,减轻对水稻的初期危害;第二次防治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水稻插秧缓苗后,  相似文献   

10.
稻水象甲是一种国际性重大植物检疫对象,2005年湘乡市首次发现。通过2 a对稻水象甲的观察研究,了解了稻水象甲种群在湘乡发生的规律、在大田各虫期的发生时间,成虫在频振式灯下的高峰时期,越冬密度及田间水浆管理对其发生的影响,从而为测报及防控提供相应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稻水象甲又名美洲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分布在我国南北各稻区。主要为害水稻、茭白、玉米、甘蔗、小麦、大麦、牧草、禾本科杂草等。成虫食害叶片,而幼虫为害稻根最重,水稻受害后植株黄化枯萎。一般产量损失10%~20%,严重田块减产40%~60%,少数田块基本无收。一、发生规律稻水象甲为半水生性昆虫,该虫分两性生殖和单性生殖型。我国发生的稻水象甲均为单性生殖型。成虫在稻草、稻茬、水田周围禾本科杂草、林带、沟渠、荒  相似文献   

12.
2001年5月,在双季稻北缘地区安徽省桐城市发现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后,开展了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和治理措施的研究,主要结果为①稻水象甲在桐城的寄主是水稻,其他禾本科植物稗草、李氏禾、狼尾草和雀麦只是偶然寄主。②在桐城,稻水象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初见期在3月下旬,早稻秧苗揭膜后即可为害,随早稻移栽向大田扩散。5月中旬为早稻大田成虫盛发期,田间成虫高峰期约20 d。第1代幼虫5月底初见,6月中旬大量转株为害,6月中旬后期陆续化蛹。第1代成虫于7月上旬始见,先集中于双季晚稻(双晚)秧田为害,随双晚移栽,分散到大田为害,田间终见期在8月中下旬。③稻水象甲虫卵产于稻苗基部叶鞘,每鞘卵量3~4粒。稻水象甲在双季早、晚稻大田初期,由田边向田中逐渐扩散。该虫在田间成虫激增期和减退期为聚集分布,在田间虫量高峰期呈随机分布。④成虫在有水饥饿和无水饥饿情况下,平均存活17.1,4.2 d;成虫平均寿命为56.5 d。⑤桐城稻水象甲与我国北方单季稻和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的稻水象甲相比,发生代次和消长规律略有不同。⑥通过人为控制,能够减缓稻水象甲的扩散速度。并提出了以植物检疫和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期开展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人为解除稻水象甲越冬成虫的休眠状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田间状况下,稻水象甲Lisorhoptrusoryzophilus在辽宁省一年发生一代为主,绝大多数新生成虫生殖滞育,进入越冬休眠状态的成虫在合适的条件下也不取食和发育〔1〕。这一现象制约了稻水象甲实验种群的连续研究。为解除越冬成虫的休眠状态,根据以...  相似文献   

14.
湖南稻水象甲成虫越冬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湖南稻区稻水象甲越冬成虫的越冬习性、越冬场所、取食寄主、出土后的活动规律及其寄主营养与产卵繁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该虫的发生规律和测报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YS03球孢白僵菌对田间不同时期稻水象甲成虫的取食、产卵和致病力,以及调查稻水象甲成虫迁入秧田及产卵高峰期,研究YS03球孢白僵菌防治稻水象甲的最佳防治时期。结果表明,YS03球孢白僵菌对田间不同时期稻水象甲成虫的取食、产卵没有显著影响,药后10 d对成虫均有较好杀虫效果。田间调查显示,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在插秧后3 d开始陆续迁入秧田,7 d虫量达高峰期,10 d产卵达高峰期,插秧后7 d稻水象甲成虫数与产卵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得出,插秧后3~7 d是施用YS03球孢白僵菌防治稻水象甲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6.
李秀文 《天津农林科技》2013,(2):F0002-F0002
稻水象甲是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枪疫性害虫。该虫分为成虫、卵、幼虫及蛹(土茧)4个虫态。成虫和幼虫均可危害水稻,成虫危害稻叶,幼虫危害稻根。  相似文献   

17.
稻水象甲是我国水稻生产上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危害水稻,该虫传播速度快,生命力极强,防治难度大。铁岭县自1998年发生以来,虫口密度越来越大(2008年平均越冬成虫数量为96头/平方米),发生时间越来越早。疫情控制越来越难。因此做好稻水象甲防治工作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01年以来对稻水象甲发生规律的研究表明,本地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田间虫量由田边向田中间逐步递减,5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向早稻回迁飞高峰期是药剂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9.
新疆首次发现水稻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稻水象甲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为新疆水稻种植区科学监测和防控稻水象甲提供参考.[方法]普查和定点调查,结合文献报道,明确目前稻水象甲发生、分布和危害,描述其形态特征,介绍国内外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研究成果,提出防治策略和措施.[结果]截止目前该害虫发生涉及伊犁河谷地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8个乡镇场,发生面积0.397 x 100 hm2(5.95万亩).在发生区稻田稻水象甲幼虫平均发生量3头/穴,最高达20头/穴;成虫平均发生量3.7头/m2.该虫危害造成产量损失约为5;,严重者可达25;以上.[结论]以国内外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稻水象甲人侵初期的特征和新疆水稻的生产实际,初步提出封锁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贵州稻水象甲越冬场所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稻水象甲在贵州山区的越冬分布情况,选取稻桩、稻草、稻谷、田埂、沟(河)边、路边、山坡或林带等环境进行了稻水象甲越冬调查.结果表明,沟(河)边表层土壤是稻水象甲主要的越冬生境,其次为田埂表层土壤,路边、山坡和林带有少量个体分布,稻桩、稻草和稻谷中未发现越冬稻水象甲成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