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79年和1980年我们对金善宝教授命名的“云南小麦”亚种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查明“云南小麦”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和怒江下游十二个县,约在北纬22°54′—25°03′和东经95°36°—100°85′左右。“云南小麦”生长在海拔1500米至2500米之间的高山区,而以1900米至2300米地带种植较多。原产地年均温15℃、年雨量1480mm 左右。小  相似文献   

2.
(一) 贵州位于东经103°36′—109°33′,北纬24°38′—29′14′之间,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山区。总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1.81%。全省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大斜坡逐级下降,海拔由西部高原2200米降到中部丘原的1400~1000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市位于北纬34°33′—34°46′,东经119°13′—119°30′。地处我国沿海的中部,总面积5,882平方公里,境内云台山脉峰连成岭,东北至西南走向绵亘达150多公里。云台山青峰顶上的玉女峰,海拔625.2米,为江苏最高点。据地质考证,云台山属太古代晚期或元古代早期,距今约18亿年。连云港市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棕壤  相似文献   

4.
一、历史与现状毕节地区位于贵州西部,东经103°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海拔457.0——2900.3米。西北接云南高原,北介四川盆地,东南接黔中山原。区内高低悬殊很大,西高东低,有“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季、隔坎不同土"的特殊情况。全区年平均温度13℃左右,全年降水量103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130。小时左右,无霜期270天左右。是个低纬度、高海拔、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形复杂、土壤瘦薄、灾害频繁、人多土地少、人穷收入少的边远、贫穷、高寒山区。全区现有8个县,97个区镇,789个公社,4,439个大  相似文献   

5.
本庄公社地处我县西北部,北纬27°31′—27°38′,东径107°52′—107°59′。水稻是该社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占粮食总产的60.4%。水稻一般分布在海拔560—800米之间,以种植一季中稻(晚、中熟品种)为  相似文献   

6.
试论安顺地区发展油菜生产的对策刘寓雁(贵州省安顺地区农科所)贵州是我国南方冬油菜主产区之一,常年播种面积600万亩左右,总产约50万吨。安顺地区地处东经105°14′~107°17′,北纬25°22′~27°21′,海拔多在800~1400米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余庆县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庆县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观察郭世平(贵州省余庆县植保站564400)余庆县地处贵州省中部,遵义地区东南角,位于东经107°25′至108°2′,北纬27°28′至27°41′,海拔600—1000公尺,常年平均气温16.1℃,年降水1100—1200...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地处北纬24°30′~29°13′,是云贵高原中西起103°31′E,东延至109°30′E的高原东侧的梯级大斜坡,隆起在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地势东低西高,南北低,中部高,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省的西部大部分为海拔2,200米以上起伏较大的山原,由此向北、东、南倾斜,河流也分别向三方流去。中部为起伏较小的黔中丘陵高原,海拔为800~1,300米左右,是贵州高原的主体,成为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水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据调查资料表明,四川大茶树多分布在东经105°20′—107°,北纬31°—28°20′。在海拔600—1500米范围内。为了充分利用我国茶树资源,笔者将原有资料,加经整理,供研究参考。二、调查和实验方法 (一)调查方法:四川大茶树分布面积广,因此,依照地理位置分区,分年完成每年春、秋  相似文献   

10.
不同海拔夏播小麦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年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夏播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的生态因素,是小麦灌浆期和全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不同海拔产量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海拔在1200米以上是张家口坝下丘陵山区夏播小麦种植的适宜海拔范围,亦即全生育期日均温为14.7—19.8℃,灌浆期日均温为13.6—19.2℃.不同海拔与日均温、产量和生育性状回归关系表明,海拔由80O—1800米每升降100米,日均温减增0.9—O.8℃,亩产量增减141公斤,千粒重增减0.54克,植株高度增减3.7厘米.根据不同海拔梯度上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与产量的双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北纬39°50′的 蔚县,适宜品种以涿城1号为主,搭配公17和中7606;适宜播种期,在海拔1200米处为6月中下旬,1400米处为6月中旬,1600米处为6月上中旬,1800米处为6月上旬.而在北纬40°58′的崇礼县,适宜品种以公17为主,搭配涿城1号和中7606;适宜播种期,在海拔1200米处为5月中下旬,1400至1600米处皆为5月下中旬,1800米处为5月下旬.由于崇礼县比蔚县纬度北移1度,其播种期相应提早20天左右.小麦成熟期分别在当地早霜期之前的9月份陆续到达.不同海拔不同纬度的播种期,是由当地的温度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用STS标记检测春化基因Vrn-A1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晓科  夏先春  何中虎  周阳 《作物学报》2006,32(7):1038-1043
在证实Vrn-A1春化基因的STS标记与CAPS标记结果一致的基础上,用STS标记检测了全国主要麦区历史上大面积推广和当前主栽的250份品种的春化基因Vrn-A1。结果表明,中国品种Vrn-A1基因平均分布频率为36.8%,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不同,依次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100%)>新疆冬春麦区(42.9%)>西南冬麦区(35.3%)>黄淮冬麦区(19.8%)>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7.4%)>北部冬麦区(3.0%),这与冬春特性有关。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品种中,Vrn-A1基因分布频率随着时间推移呈降低趋势;在黄淮冬麦区品种中,20世纪50到70年代呈上升趋势,随后呈下降趋势。在年最大推广面积大于66.7万hm2的58份品种中,Vrn-A1基因的频率为27.6%。这些信息有助于改良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和提高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收获时种子发芽率和面粉降落值法,于2000—2002年2个小麦种植年度,研究了黄淮、北部、长江中下游、西南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1950年以来的781个主要推广品种和新品系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小麦穗发芽抗性测定值在年度间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差异较大。1990年以来育成品种的穗发芽抗性与20世纪80年代相近,但明显弱于50、60以及70年代。黄淮、西南和春小麦3个麦区种子发芽率低于2%的高抗品种数分别占各自麦区供试总数的1.7%、4.5%和5.7%,而长江中下游和北部2个冬麦区的种子发芽率都在10%以上;东北春麦区品种的抗性较强,种子发芽率平均为11.2%。利用等电聚焦电泳从发芽率和降落值均偏低的品种中鉴定出异源2号、蜀万24、蜀万761、陕160、孟县4号、京411、京9428、鉴26、燕大1817、农大45、衡水6404、晋麦5号、8号、鄂麦14和克辉等15个携带迟熟α-淀粉酶基因的品种,分布在5个不同麦区。对这些品种及其亲本进行SSR分子标记分析,发现有些与其亲缘关系密切的品种,却不携带迟熟α-淀粉酶基因。上述结果说明,该基因在我国五大小麦产区均有分布,但具该基因的品种数量少,占供试品种数的1.9%,通过育种程序容易选择出不携带该基因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麦育成品种和农家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Lr34/Yr18是重要的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 携带该连锁基因的小麦品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许多国家。利用STS标记csLV34对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Lr34/Yr18进行分子检测的结果表明, 我国231份育成品种(系)中仅有14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 占6.1%。不同麦区分布频率不同, 其中北部冬麦区为零, 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3.0%、21.4%、16.7%和33.3%。在422份农家种中, 359份含有Lr34/Yr18基因, 占85.1%。Lr34/Yr18基因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也存在差异, 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89.6%、77.4%、93.1%、93.8%、96.6%和61.1%。csLV34标记扩增产物为150 bp和229 bp的片段, 能有效鉴别品种是否携带Lr34/Yr18基因, 是一个重复性好、准确率高的分子标记, 可用于小麦Lr34/Yr18基因的鉴定与选择。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兰州商学院小麦研究所引进国际冬小麦改良项目(IWWIP)半干旱地和水地兼性及冬小麦优良品系产量试验(8THEYT-SA,2004—2005和9THEYT-IRR,2004—2005)两套。每套试验实际参试品种(系)20个。试验结果表明,旱地试验中9906、9914、9916、9920和9921等5份材料在生产上有直接利用价值。水地试验中9806和9825等2份材料虽然产量低于对照,但与对照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可以考虑在生产上直接利用。试验中对在不同方面(抗锈性、抗旱性、丰产性和品质等)表现突出的材料,应扬长避短进行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5.
白粉病采用自然病圃鉴定。赤霉病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病圃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66份小麦品种(系)中,对白粉病免疫的品种(系)有贵农21、贵农775、三属麦、92R178、92R149、A552,高抗的品种(系)有斯燕93-1、JYP-1、JYP-2、JYP-3、小白冬、C39、兴麦17等;对赤霉病没有免疫的品种(系),多数品种(系)不抗赤霉病,只有JYP-1的抗赤霉病性比苏麦3号略强,92R149、92R178、毕麦10号、80(107)、小白冬、黔麦14、黔麦早2号和JYP-3的抗赤霉病性与苏麦3号近似,其中JYP-1、92R149、92R178、小白冬、JYP-3为白粉病和赤霉病的兼抗性抗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麦育成品种和农家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r34/Yr18是重要的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 携带该连锁基因的小麦品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许多国家。利用STS标记csLV34对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Lr34/Yr18进行分子检测的结果表明, 我国231份育成品种(系)中仅有14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 占6.1%。不同麦区分布频率不同, 其中北部冬麦区为零, 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3.0%、21.4%、16.7%和33.3%。在422份农家种中, 359份含有Lr34/Yr18基因, 占85.1%。Lr34/Yr18基因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也存在差异, 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89.6%、77.4%、93.1%、93.8%、96.6%和61.1%。csLV34标记扩增产物为150 bp和229 bp的片段, 能有效鉴别品种是否携带Lr34/Yr18基因, 是一个重复性好、准确率高的分子标记, 可用于小麦Lr34/Yr18基因的鉴定与选择。  相似文献   

17.
Gra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in wheat and barley grown in pure and 2:1,1 : 1 and 1 : 2 mixed stands (Wheat : barley row ratio) as well as a 1 : 1 seed blend mixture under dryland agriculture conditions of the Ind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New Delhi. Wheat as well as barley produced significantly longer and more ears/m and higher grain yield in mixed stands than in their pure stands. The 2 : 1 wheat : barley mixed stand gave the highest grain yield; 35 % relative yield advantage over mid-monoculture yield. The 1 : 1 seed blend mixture was inferior to 1 : 1 (Wheat : barley row ratio) mixed stand.  相似文献   

18.
1BL/1RS易位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62,自引:10,他引:52  
采用SDS-PAGE和SCAR标记对我国小麦主产区近30年来主要推广品种和新近育成的部分品系共179份进行了1BL/1RS鉴定,结果表明: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育成的小麦品种中约38%为1BL/1RS品种,其中北方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频率较高,分别为59%和42%;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频率较低,均为20%;东北春麦区未发现1BL/1RS品种。大多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适宜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抗穗发芽白粒小麦品种或种质资源,以36份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品种(系)及地方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已报道的4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Vp1B3、Xgwm155、Xgwm269和Xbarc170进行有效性验证。测定参试材料种子萌发指数(GI),并用上述4种标记进行PCR扩增,对扩增条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GI值显示,红粒品种(GI均值为5.1%)明显较白粒品种(GI均值为28.0%)低;4种标记扩增出的带型中仅Vp1B3的845 bp片段能有效地区分36份小麦品种(系);GI值筛选出6份抗穗发芽品种(系)中,其中3份为Vp1B3标记鉴定,可作为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中首选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