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活性氧代谢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四个抗病和感病的玉米品种时,叶片内部活性氧代谢酶及细胞过氧化产物含量的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的SOD、CAT及POD酶活性在病茵侵染后都变化显著,抗病品种各酶活性变化幅度比感病品种大。叶片内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则相反,抗病品种沈试29在接种第13天时叶片MDA含量只为18.46nmol/g,而感病品种铁单9为23.14nmol/g,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增加幅度小。说明活性氧代谢在植物抗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抗病品种对活性氧代谢的酶调节能力强,病菌侵染后细胞过氧化程度低,在痛菌侵染时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最大增加值与发病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烟草抗病品种(Burley21)和感病品种(NC82)在烟草低头黑病菌毒素诱导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毒素的诱导下,MDA含量的增减比率抗病品种Burley21低于感病品种NC82。不论Burley21还是NC82,SOD、POD和PPO活性皆在前期表现为上升后期下降,但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下降速度慢,而且POD在后期还表现为高活性。表明抗病品种(Burley21)具有比感病品种(NC82)更强的防御能力和抗膜脂过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白菜幼苗叶片抗氧化酶系统对黑腐病菌入侵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白菜抗病品种秦白2号和感病品种06J31为材料,研究其接种黑腐病菌种YL-17后保护酶活性、超氧阴离子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接种后不同抗性的材料总体上表现为超氧阴离子(O2-.)含量先降后升,SOD活性逐步降低,POD活性MDA含量逐步升高,CAT活性则二者变化不一致(抗性材料表现为升-降-升,感性材料表现为先降后升)。由此表明:黑腐病菌侵染大白菜后,抗病材料与感病材料相比,能迸发较多的O2-.并刺激抗氧化物酶SOD和POD活性升高,使MDA含量处于较低的水平,有利于提高秦白2号抗黑腐病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活性氧及膜脂过氧化与棉花对枯萎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萎病菌侵染后,抗病品种棉苗及经氟乐灵诱发处理产生对枯萎病诱导抗性的棉苗茎与根组织中,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膜系统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表明有膜脂过氧化的发生,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H2O2的积累水平及脂氧合酶(LOX)活性也明显增加,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差异。与此相反,感病品种棉苗受侵后MDA含量、O2·产生速率、H2O2的积累及LOX酶活性增加幅度较小,SOD及CAT酶活性则明显上升,膜系统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仅有小幅度下降。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可诱发棉苗对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同时也增加了LOX酶活性及活性氧(O2·、H2O2)的积累。这些结果说明,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体内活性氧的积累、LOX酶活性的上升以及由此引起的膜脂过氧化,可能在棉苗对枯萎病的抗性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Glomus versiforme (Karsten) Berch和西瓜枯萎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对西瓜根系中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西瓜根系中MDA含量、组织自动氧化速率和膜透性均低于对照,先接种G. versiforme,后接种F. oxysporum f. sp. niveum处理的MDA含量、组织自动氧化速率和细胞膜透性均低于只接种F. oxysporum f. sp. niveum的处理。接种G. versiforme感枯萎病西瓜品种"郑杂5号"MDA含量、组织自动氧化速率和膜透性降低幅度大于抗病品种"京欣1号"的接种处理,说明G. versiforme可降低感病西瓜品种的膜透性和MDA的产生,从而有效地保护细胞膜系统,减轻F. oxysporum f. sp. niveum对西瓜的为害程度。  相似文献   

6.
玉米抵御玉蜀黍尾孢菌侵入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探讨玉米抗灰斑病的机制,以抗/感玉米灰斑病自交系78599-1、OH43Ht N和掖478、K12为材料,采用比色皿法和RT-PCR法相结合研究了接种玉蜀黍尾孢菌毒素后玉米叶片中防御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防御酶合成相关基因SOD、CAT、APX和GR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接种该病菌毒素后,抗、感材料叶片中防御酶活性均升高,多数在接种7 d时达到峰值,且抗病材料防御酶活性峰值高于感病材料;供试材料叶片中MDA含量均降低,且抗病材料低于感病材料;供试材料叶片中SOD、CAT和GR的表达量均上升,其中CAT的表达量在78599-1、掖478和K12接种5d时达到峰值,灰度值分别为228.67、161.33和178.00,与其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SOD和GR的变化规律与其酶活性变化不一致;APX的表达量仅在OH43Ht N中上升,接种7 d后达到峰值。表明抗病材料调控防御酶活性的能力强,防御酶基因的表达与其酶活性变化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旱芹粗提物对棉花枯萎病菌丙二醛(MDA)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粗提物处理过的棉花枯萎菌菌体发生膜质过氧化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MDA累积量增大,8h时达到最高,为对照的3.9倍,48h时降到最低;同时电导率也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2h时达到最高,为对照的1.20倍,48h时降至最低。结果还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3种保护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SOD、CAT在10h时达到最高值,分别是对照的1.40倍和1.23倍,48h时降至最低,POD略有不同,在12h达到最高值,是对照的1.47倍,48h时降到最低。上述结果表明,粗提物破坏了枯萎病菌体内SOD、POD及CAT酶系统原有的动态平衡状态,导致自由基清除系统出现障碍,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MDA含量的增加,破坏了膜系统的完整性,对枯萎病菌产生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枯萎病菌对不同抗性黄瓜品种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枯萎病菌接种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研究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抗感品种POD、PPO和几丁质酶活性基本都呈现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抗感品种均在接种后12 h时出现第1次POD活性峰值,抗病品种中农13号、津优3号分别在接种后60、72 h、感病品种在84 h出现第2次POD活性峰值;接种后24 h时抗感品种均达到第1次PPO活性峰值,抗病品种在48 h、感病品种在60 h时达到第2次PPO活性峰值;接种后抗病品种在48 h时达到第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72 h时达到第2次峰值,而感病品种只在60 h时出现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抗感品种的POD、PPO、几丁质酶活性的2次峰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各自的对照,在接种后的早期阶段,感病品种的POD、几丁质酶活性的第1次峰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抗病品种,PPO活性的第1次峰值极显著地低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诱导辣椒抗青枯病的效应及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以感青枯病品种粤红1号和抗青枯病品种辛香8号辣椒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浓度为0.025、0.05、0.1、0.5、1.0 mmol/L的MeJA浸种12 h和喷雾48 h处理后,接种浓度为107CFU/mL的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测定MeJA对青枯病菌的抑制活性以及辣椒幼苗的病情指数、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0.025~1.0 mmol/L MeJA对青枯病菌无抑制作用;MeJA浸种处理对粤红1号和辛香8号辣椒幼苗的诱导效果最高,分别为21.38%和25.17%,而喷雾处理的诱导效果可依次提高至31.64%和37.30%,且诱导效果随MeJA浓度先升高后降低。与对照相比,MeJA处理后2个品种辣椒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随MeJA浓度先升高后降低,而丙二醛(MDA)含量则先降低后升高;CAT、POD、APX和GR活性最大值均为抗病品种辛香8号经MeJA喷雾处理后所达峰值,依次为13.51、49.27、11.58和5.28 U/g FW,MDA含量最低值为13.58μmol/g FW,而SOD活性最大值为感病品种粤红1号经MeJA喷雾处理所达峰值,为364.31 U/g FW。表明MeJA预处理可有效诱导辣椒抗青枯病,其诱导效应与其激活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降低丙二醛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用枯萎病菌接种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研究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抗感品种POD、PPO和几丁质酶活性基本都呈现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抗感品种均在接种后12h时出现第1次POD活性峰值,抗病品种中农13号、津优3号分别在接种后60、72h、感病品种在84h出现第2次POD活性峰值;接种后24h时抗感品种均达到第1次PPO活性峰值,抗病品种在48h、感病品种在60h时达到第2次PPO活性峰值;接种后抗病品种在48h时达到第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72h时达到第2次峰值,而感病品种只在60h时出现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抗感品种的POD、PPO、几丁质酶活性的2次培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各自的对照,在接种后的早期阶段,感病品种的POD、几丁质酶活性的第1次峰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抗病品种,PPO活性的第1次峰值极显著地低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1.
水稻叶鞘3种氧化还原酶活性在褐飞虱胁迫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水稻抗褐飞虱的机制,分析了褐飞虱为害对感、抗虫水稻品种叶鞘中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苗期群体接虫方法对水稻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褐飞虱为害前后水稻叶鞘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受褐飞虱为害后,抗虫和感虫品种叶鞘中SOD活性均上升,表明无论是抗性植株还是感性植株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能力;POD活性在抗虫品种中下降,而在感虫品种中增加,表明抗性品种较感性品种具有更强的酶促抗氧化性能,从而对褐飞虱胁迫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CAT活性在抗虫品种中增加,而在感虫品种中大幅下降,这与其对褐飞虱抗性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豇豆与锈菌互作中的活性氧代谢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不同抗性水平的豇豆(Vigna sesquipdalis Wight)品种与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互作中活性氧(ac-tive oxygen species,AOS)的发生、防御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豇豆抗锈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接种后,免疫品种(益农)和感病品种(揭上和金迪)的超氧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比活性均升高,且升高幅度都在12 h出现高峰;抗病品种(金山和特青)开始时降低,至12h时回升,在24 h(高抗)和48 h(中抗)出现高峰;在24 h时,免疫和抗病品种的SOD比活性高于感病品种。在接种后12 h内,免疫和抗病品种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比活性都下降;而感病品种均上升,并在12 h出现第1个高峰。受锈菌侵染后,豇豆各品种都产生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O2·),在多数测试时段中,免疫和抗病品种的O2·产率净变化值低于感病品种。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变化幅度与品种抗性呈负相关,与O2·产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吻合。这些结果表明AOS代谢在豇豆与锈菌互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花椰菜幼苗叶片抗氧化酶系统与抗黑腐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盆栽条件下,花椰菜抗病品种雪峰和感病品种2003X-106的幼苗在接种黑腐病菌后,叶片组织内O2·产生速率,SOD、POD、PAL活性,MDA含量和膜透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增加。与2003X-106相比,雪峰的O2·产生速率和SOD、PAL活性的增加更为显著,POD活性也要高于2003X-106;而MDA含量和电导率的增幅要明显低于2003X-106。表明抗病品种雪峰比感病品种2003X-106具有更强的抗黑腐病能力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野生黄瓜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机制,采用温室盆栽苗期人工接种技术,研究了线虫侵染对黄瓜抗感品种植株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南方根结线虫的侵染显著降低了感病品种津春4号的株高、叶面积、地上部鲜重与干重及根系活力,并显著增加其根系鲜重与干重,而对抗病品种西印度瓜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未造成明显影响。西印度瓜中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幅度均小于津春4号,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增加幅度均显著高于津春4号。研究表明西印度瓜遭受的氧化胁迫较小,其抗氧化系统有效清除了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5.
儿茶素在棉苗对枯萎病抗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枯萎病菌接种后棉苗组织内儿茶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儿茶素对枯萎病菌及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影响。健康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随着棉苗的生长而增加。枯萎病菌接种后,病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而且抗病品种棉苗儿茶素含量的增加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经氟乐灵预处理的棉苗接种枯萎病菌后,儿茶素含量增加更快,增幅更大。说明儿茶素是品种抗性和氟乐灵诱发棉苗对枯萎病诱导抗性的机理之一。儿茶素可抑制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对培养液中病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有抑制作用。儿茶素化学制品及棉苗组织提取液经TLC分离后获得的含儿茶素组分提取液对初步纯化的PG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儿茶素可能通过抑制病菌的菌丝生长、产孢以及其PG活性而在棉花对枯萎病的抗病性中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被菊枯萎病由镰孢菌引起,是一种土传性病害,严重威胁地被菊生产.本试验用2个强致病力镰孢菌菌株,即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镰孢菌(F.solani)接种5个地被菊品种的幼苗,测定了病菌侵染下不同品种的形态、生理和生化响应的差异,以建立抗病品种筛选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地被菊品种间抗性水平可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