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浙江省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为例,探讨了省域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的构建方法,并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了浙江省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元数据三部分.自主研发的土壤界线自动识别和半自动识别技术的采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图数字化的精度与效率;土壤数据库标准的制定保证了数据库建设的规范、有序;参考地形图、遥感影像等信息,对土壤图图面错误进行了拓扑学和土壤学修正,解决了原图中存在的土壤界线遗漏、界线不连续、图斑注记缺失等问题,显著提高了土壤图的质量;对县、区土壤普查分类、省普查汇总分类及国家标准分类的归属关系进行了整理,解决了原普查成果存在的“同土异名”和“异土同名”问题.建立的浙江省土壤空间数据库共划分156 581个土壤图斑,搜集整理土壤剖面2 677个,实现了全省土壤图的无缝拼接、空间与属性数据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浙江省“数字土壤”的基础.此外,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其改进的方向,期望在完善浙江省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的同时,也为其他省区的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构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MAPGIS的莱西市土壤数据库建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莱西市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资料,野外采样分析资料,土壤与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MAPGIS软件平台,建立了以村级土种类型图斑为基本单元的空间数据库.应用Visual FoxPro数据库软件输入相关属性数据,采用"村名+土种类型+数字"方法建立关键字段,连接属性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构建了莱西市土壤数据库.探讨了建立莱西市土壤数据库的流程和技术要点,可为莱西市土壤资源管理与决策服务,并为其它县域土壤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部分土地利用分类信息为空间框架基础,结合1∶10 000乡镇土壤详查图、1∶50 000土壤图,以及其他影响土壤特性的地形、地质等图件信息和野外剖面调查,探索1∶10 000大比例尺土壤图制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得到的土壤图不仅在分布上更贴近于实际、分类图斑更细腻、土壤分类的面积精度更高,而且制作方便,易于土壤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在实际应用中与土地利用等的无缝叠加.该方法适于县级大比例尺制图,可为更好地掌握区域土壤分布现状、精准农业和土地利用提供准确的土壤信息.  相似文献   

4.
土壤注记是土壤图制图表达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土壤的发生、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在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进行大比例尺土壤图分幅制图过程中,若对拥有海量土壤空间信息的多分幅大比例尺土壤图实现注记表达,不可能再依赖于传统的制图方式生成注记。为了实现注记上图的自动化和以交互方式解决多个步骤判断问题,构建了土壤图注记自动配置系统。该系统采用图廓边界注记压盖检测与处理技术,解决了注记压盖图廓边界的问题;采用图层、分级码、要素对象的三级控制方法,实现了注记在图层级别上进行整个图层以及背景层注记的设置,在分级码级别上结合统计结果,实现了注记的条件判别与阈值过滤,在要素级别上实现了特殊要素注记的生成。基于数据库驱动技术并以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土壤图注记的自动化配置,实现了批量土壤图分幅注记的快速生成,不仅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适用于不同比例尺土壤图及其他类型地图的注记表达,而且大大提高了数据生产的效率和自动化处理程度。该研究为今后不同比例尺土壤图制图实现注记的自动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曾志远 《土壤学报》1985,22(3):265-274
自动识别的非监督和监督分类图(谱类图)变成正式土壤图的关键,是根据谱类的内在序列、聚类树系图、波段辐射曲线和地理控制系统,建立谱类与实际土壤类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在谱类图上勾绘地理控制线并进而勾绘土壤累线。再后调整纵横比例尺并转绘成正式的土壤图。把这样编出的土壤图与用常规方法编出的土壤图进行了比较。结论是以卫星遥感数据自动识别为基础,同时运用常规调查、编图资料进行分类制图的方法,是能够在中、小比例尺土壤分类制图的实践中加以采用的。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及制图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新建立的浙江省1∶5万土壤数据库,对土壤发生分类土种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亚类进行了参比,编制了土壤系统分类亚类分布图.结果表明,发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归属较为清楚,但高级单元关系较为复杂.99个土属有62个参比归属唯一,277个土种有252个参比归属唯一,通过参比将大比例尺土壤普查成果转换成系统分类体系是可行的,可以满足1∶10万的系统分类亚类制图要求.浙江省土壤参比后归属于8个土纲,以雏形土土纲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1.3%;人为土次之,占总面积的21.4%,有机土面积最小.在系统分类土纲层次,土壤区域分布规律较为明显.研究结果对指导土壤系统分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省域范围的系统分类制图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7.
以安徽宣城样区为例,就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的组织与设计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分析了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的特点及组织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空间制图单元构建及其属性数据的采集、组织、管理等问题作了详细地探讨,并在GIS软件支持下完成了样区土壤数据库设计。  相似文献   

8.
李锦 《土壤学报》1988,25(4):336-348
本文对小比例尺土壤制图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认为土壤制图是研究和表达土壤在空间分布的群体结构形式。提出了土壤组合发生的制图原则,以及提高定量化程度的单区与复区并重的制图方式。论述了土壤制图单元的组成分、确定的根据、相应的分类级别;土壤制图单元系统的等级及其排列;土壤制图单元与土壤分类单元的关系和异同。概括了单区与复区两种图斑结构形式及其形成因素,提出首先将复区图斑划分为地形、母质、历史演化、耕作等成因系列,然后再根据土壤群体组成分间的发生联系,细分为许多成因类型的分类观点和实例。还阐述了图斑组合所显示的我国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性。概述了制图综合在小比例尺土壤制图中的重要意义,综合概括的途径和注意事项。最后简述了小比例尺土壤制图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土壤通报》2015,(5):1040-1048
小比例尺土壤图制图单元内土体构型往往不一致,以土壤图为评价单元,土体构型往往难以作为一个评价指标。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基于1∶5万比例尺土壤图,根据县域土种志记载的典型剖面信息,将全省428个土种按照质地构型和障碍土层归纳为32种土体构型,然后在GIS中概括生成1∶50万土体构型图,并分析了该图与1∶50万河南省土壤图在空间表达方面的差异以及土体构型指标对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构型图图斑多样性低,面积变异系数大,但图斑平均密度大,图斑形状指数复杂,既实现对生产性能变异较低区域的图斑简化,又保持生产性能变异较大区域图斑表达的高精度;在统一的评价体系下,若土体构型参与耕地评价,1∶50万土壤图的评价结果与土体构型图的评价结果在省级尺度上趋势相似,但后者与市级、县级耕地地力评价相比产生的尺度效应较低,与小麦单位产量拟合度更高;若采取剔除土体构型指标的技术路线,评价精度较前两者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按照中国发生分类对新采集的68个北京市山区的土壤剖面进行了分类命名,并与剖面点所在土壤普查图上的分类名称进行比较,结果是只有18个剖面的分类名称一致。造成分类名称不一致的原因:1发生分类以区域典型土壤剖面分类命名,而区域内很多土壤不同于典型土壤剖面;2发生分类往往以现代生物气候带为主要分类标准命名区域土壤,而不是根据土壤性质;3分类不一致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制图精度不够。研究认为,土壤分类必须依据土壤性质本身,而不是土壤形成因素;采取野外单土壤性质调查制图,室内叠加单土壤性质图形成多属性图斑,根据分类系统对它们进行综合分类,以提高分类制图精度。  相似文献   

11.
吴霞  王琛  王长军 《土壤通报》2017,(3):540-54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数据库、GIS等技术手段加快土壤科学研究进展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宁夏土壤科学在近7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详实的基础数据和丰富的研究资料,但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宁夏土壤数据库尚未建立。本文在收集整理宁夏土壤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基于WebGIS的宁夏土壤数据库,数据库采用三层网络结构的B/S模型进行设计,分别为客户端浏览器、中间应用服务器和底层数据库服务器,其中客户端采用了基于Silverlight的富客户端技术,增强了数据库的访问和交互效果。运行试验结果显示,数据库界面友好、响应灵敏、操作便捷且稳定性高,可向农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基层农技部门等提供宁夏土壤数据资料的访问查询、统计计算、空间分析等功能,基本满足农业管理和技术推广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传递函数的土壤数据库缺失数据的填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光中  杨银华  吴彬  李山泉 《土壤》2019,51(5):1036-1041
数据缺失在土壤调查研究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处理不当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土壤转换函数(pedotransfer functions,PTFs)是简单、快速、大批量填补土壤数据库缺失信息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分析和厘定我国土壤数据库缺失数据特征的研究较少,针对土壤数据库缺失数据的填补方法也亟待规范。本文对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库进行分析,探讨该数据库的数据缺失特征,并对数据缺失严重的土壤属性进行预测,以期为今后的土壤数据库缺失数据填补工作提供参考。总体来看,质地(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是土壤普查中最基础的调查项目,这些土壤属性信息的完整性最好。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数据有一定的缺失。碱解氮、容重、砾石含量、各种类型氧化铁数据缺失严重。在填补缺失数据时,建议首先考虑模型的稳定性,尽量使用那些相对稳定且数据完整性好的土壤属性来预测缺失数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库基本都缺少空间属性信息,在填补缺失数据时最好采用简单而相对稳定的回归模型。利用回归分析得到的土壤传递函数可以较好地实现容重、碱解氮和部分阳离子交换量缺失数据的填补工作。尽管如此,由于部分土壤属性信息有一定的时效性,应用传递函数时要注意数据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3.
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凌  章莉萍  张淑杰  周增坡 《土壤》2011,43(5):842-849
本文在研究和分析现有国内外土壤数据库建设方法及其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土壤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的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探讨了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的编码设计、结构设计及数据组织与存储方式,并以江苏省土壤环境质量数据为案例建立了示范性的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数字土壤”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数字土壤"的渊源、定义、功能以及如何建设我国的"数字土壤"进行了讨论。"数字土壤"渊源于"数字地球",是土壤学科发展的产物、是土壤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进行土壤科学研究的现代技术体系;"数字土壤"具有管理与提供土壤科学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制作士壤专题图、指导土壤调查、查询与传播土壤信息、构建运用模型、土壤质量预警等功能;历史土壤调查资料是研制我国"数字土壤"的骨干材料;中国需要同时研制不同精度的"数字土壤";"联合共建",是建设我国"数字土壤"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研究通过分析2005~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采集的大量土壤样品,明确了不同地区农田耕层土壤pH的空间变异特征,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比探讨了土壤pH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目前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pH分布在3.8~9.1之间,平均值为6.5。不同类型农田土壤pH的高低顺序为:黑钙土风沙土草甸土黑土白浆土≈暗棕壤水稻土。空间上,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以西部白城市的通榆县最高而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最低。时间上,与第二次土壤普相比,吉林省各种土类的pH存在共性的土壤酸化趋势。不同土类间pH的降幅存在较大差异,代表性的黑土下降约0.5个单位,酸化程度较大的草甸土和水稻分别下降了1.4和1.6个单位,而酸化程度较小的白浆土下降了0.1个单位。吉林省农业生产中应控制化肥用量,调整肥料品种,合理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从而缓解土壤酸化趋势,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6.
GIS支持下豫东地区土壤野外采样布点方法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梅  张学雷  武继承 《土壤》2011,43(3):459-465
以河南省通许县潮土区中低产田为例,介绍了一种GIS支持下的土壤野外采样布点方法,并对所取得的结果进行了讨论。根据要求覆盖研究区中低产田潮土的面积、涵盖所有土种类型、表层采样与剖面采样相结合、网格点与类型控制点相结合等原则,确定采用2 km×2 km网格布点方法。室内初步布点157个,涵盖了研究区16种土种类型,其中普通网格点141个,类型网格采样点6个,类型参考采样点10个。将布点图层与土壤图进行叠加分析,建立了空间数据库,完善布点属性表,作为野外精确采样的依据。实际采集普通网格点135个,剖面点15个。将室内布点与实际采样点位信息在数据库中分层管理,方便查询与更新。特别在剖面采样过程中发现实际采样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土种图比较,存在某些差异,应该根据实际采样诊断土壤类型并在GIS界面修正原始土壤分布图,将此改动作为建议提出,以便完善当地的土壤图。  相似文献   

17.
李超  张凤荣  王秀丽  奉婷 《土壤》2017,49(1):177-183
土壤温度和水分状况作为表征土壤特性的重要参数,在土壤系统分类中是某些分类单元划分的重要依据。而现有的土壤水热状况估算方法存在数据不易获取、计算过程复杂等问题,在野外土壤调查及土壤系统分类工作中的适用性不强。本文提出一个基于气象数据的土壤水热状况快速估算方法,并结合山西省实地调查的75个剖面数据,对其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区域野外土壤调查及土壤系统分类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结果表明:1基于气象数据的土壤温度估算方法在山西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其估算结果能代替土壤温度实测值来研究该区域的土壤温度状况;2基于气象数据的土壤水分状况估算结果仅适用于不受地下水影响的地带性土壤水分状况的确定,而对于受地下水影响的区域需根据土壤所处的实际水分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和判定;3土壤水热状况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分选性强,在野外土壤调查及土壤系统分类时,应特别注意区域土壤水热状况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亚热带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准确揭示区域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及其原因对于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地处亚热带的福建省1982年36 777个和2008年236 445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属性建立的1∶25万耕地土壤数据库,借助GIS技术与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探讨了26年间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及其原因,为省域耕地土壤酸性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82—2008年间福建省67.60%的耕地土壤发生不同程度酸化,其中强度、中度和弱度酸化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0.83%、18.26%和48.52%。就行政区域差异而言,强度酸化耕地主要分布在龙岩市,占全省强度酸化耕地总面积的86.88%,其次为泉州市,占比为8.39%;中度酸化耕地主要分布在南平市、龙岩市和泉州市,分别占全省中度酸化耕地总面积的29.88%、18.10%和16.94%,弱度酸化耕地则遍布全省各县市区。从土壤类型差异来看,潜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和酸性紫色土亚类的酸化面积比例较大,分别占相应亚类总面积的82.87%、72.37%和69.20%;但渗育和潴育水稻土亚类的酸化程度较为严重,强度、中度和弱度酸化的渗育和潴育水稻土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相应酸化程度总面积的98.94%、84.51%和87.36%。从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分析,水田和水浇地的酸化面积比例较高,分别占相应利用类型总面积的70.35%和60.78%。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分析表明,1982—2008年间酸雨、高温多雨气候及化肥大量施用是引起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外因,故严控工业含硫等酸性废气排放进而控制酸雨和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是减缓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慈溪市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宏  厉仁安 《土壤》2006,38(4):499-502
本文对浙江省慈溪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进行了修订,并建立了慈溪市土壤系统分类,依据浙江省土系建立的原则和要求,初步建立了慈溪市土壤的土族和土系。  相似文献   

20.
Florence Carr  M. C. Girard 《Geoderma》2002,110(3-4):241-263
Nowadays, French soil scientists tend to gather new and existing soil data into a common database. The use of this database potentially allows for resolv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largely through soil mapp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esent a methodology for mapping soil types illustrated by typical observations in the soil database, in this case from the La Rochelle area on the French Mid-Atlantic Coast. The main hypothesis underlying the method is that soil types result from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landform, parent material, and land cover. The metho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first step is to construct a local soil type classification from the database by a two-stage continuous classification procedure. The result of this procedure is that at each observation point, the soil is described by a vector of taxonomic distances to each of k centroidal soil types. In the example given, k=18. The second step involves fitting soil–environment equations, one for each centroidal soil type, by regressing taxonomic distances on layers of multivariate environmental data observed on a fine 20-m grid, by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In this case, the layers are terrain attributes derived from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and land cover attributes derived from three bands of a SPOT image. The third step is to predict k maps or raster GIS layers representing taxonomic distances to soil types on the 20-m grid, using the soil–environment equations and the kriging of the residuals from the regressions. This results in many potential maps: a summary map depicting the nearest centroidal soil type (the soil type for which the taxonomic distance is least) at each location is possibly the most useful, and another one representing the minimum taxonomic distance which, if considered too large, might suggest locations for further field survey to refine the soil types. A map of standard errors of the kriged taxonomic distance residuals to the nearest centroidal soil type can be made to indicate spatial uncertainty. Continuous fuzzy membership maps can also be constructed from the distances. The fourth step involves validation with an independent soil data set allowing discovery of the nature of the actual prediction errors. Thirty-eight percent of sites in a validation sample of 1234 sites was unequivocally validated, 23% was equivocally validated, and the remainder was predicted wrongly by the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