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采用人工授精法以美洲虎鲷鱼(Heros managuense)为母本,彩鲷鱼(Cichiasoma trimaculatum)为父本,获得了能正常发育的杂交F1代。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Howell的方法(银染)和Sumner的方法(C-带),制作染色体标本。首次报道了彩鲷和美洲虎鲷及杂交F1代的核型及银染和C-带。结果表明:美洲虎鲷染色体数目为2n=48, 核型公式为2n=2m+6sm+28st+12t,染色体臂数NF=56,Ag-NORs的数目为2,出现在sm2染色体的短臂末端,所有的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均显示出一个深浅不同的C-带,C-带类型为着丝粒型C-带.彩鲷鱼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n=2m+8sm+26st+12t.,NF=58。在st7型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出现银染位点,C-带类型多为着丝粒型,有2条染色体st9和st13为整臂深染型C带。F1代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n=2m+8sm+26st+12t,染色体臂数NF=58。银染点位于sm2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多数染色体为着丝粒C-带,未发现有异形性染色体。比较分析,杂交后代是遗传双亲的染色体的特点,而不是雌核发育。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直接敲片法制作紫万年青植物染色体标本,通过体细胞染色体计数确定其染色体数目为12条,核型分析表明紫万年青植物染色体总长度为57.35μm,全组染色体平均长度9.56μm,其核型公式为K(2n)=12=3m+3Sm。同时通过观察、测量发现其染色体绝对长度变异范围为11.36~7.72μm,其相对长度细成为2n=12=6M2+6M1;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1.47:1,臂比的变异范围为1.01~2.56,臂大于2的染色体占全组染色体的33.33%,属于“2A”类型。另一方面,是期附加核型特征确定紫万年青属于复杂染色中心型。本研究将对紫万年青植物的起源、系统演化及品种改良等提供必要的细胞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彩鲷(Cichiasoma trmaculatum)为父本、美洲虎鲷(Heros managuense)为母本,通过人工授精方法获得了能正常发育的杂交F1代.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Howell的方法(银染)和Sumner的方法(c-带).制作染色体标本.结果表明:彩鲷的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公式为2n=2m+8sm+26st+12t.染色体臂数NF=58,在st,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出现2个银染位点,C-带多为着丝粒型,有2条染色体st9和S13,为整臂深染型C-带;美洲虎鲷的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公式为2n=2m+6sm+28st+12t,NF=56,在sm2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出现2个银染位点.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均显示出深浅不同的c-带,C-带为着丝粒型;杂交F1代的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公式为2n=2m+8sm+26st+12t,NF=58,在sm2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出现2个银染点,多数染色体具着丝粒c-带.未发现有异形性染色体.比较分析,杂交F1代的染色体数日及多数染色体具有着丝粒C-带的特点与父母本相同,染色体臂数与父本一致,银染位点与母本相同,这显示杂种F1遗传了双亲的染色体特点,而非雌核发育.  相似文献   

4.
秋水仙素诱导青岛百合四倍体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青岛百合试管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浸泡法和混培法研究了秋水仙素对青岛百合进行染色体加倍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以0.05 %的秋水仙素浸泡处理24h的诱导效果最佳,诱导频率高达53.3%;经秋水仙素诱导的多倍体与正常二倍体植株比较,植株叶片变大,根系粗壮,气孔显著增大而单位面积气孔数减少。对变异材料的细胞学研究发现, 四倍体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48。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对小梨竹(Melocanna humilis Kurz)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梨竹染色体数为2n=2x=72,全组染色体总的绝对长度为99.87μm,平均绝对长度为2.78μm,属于小染色体类型;其核型公式为2n=72=28m+8sm(SA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72=4L+12M2+17M1+3S,染色体组型为“2A”型,属于原始类型。这一细胞学结果不仅填补了小梨竹相关理论空白,而且可作为小梨竹与其它种的区分依据,同时也为竹类植物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秋水仙素诱导党参四倍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 Nannf.)为诱变材料,用改良秋水仙素涂抹法进行多倍体诱变以获取四倍体,研究了秋水仙素对党参的诱导效果以及变异株的形态学与细胞学变化。本试验利用0.2%秋水仙素琼脂凝胶处理党参幼苗获得了四倍体材料,结果表明党参经秋水仙素诱导后,以处理24h加倍率最高,为34.14%。四倍体植株形态学变异表现为苗期生长受阻,叶片变大变厚,叶形指数变小;花器变大,茎杆加粗,茎节变短;结实率下降而千粒重增加等。党参四倍体植株的细胞学表现为叶下表皮气孔器变大,气孔密度下降,保卫细胞内叶绿体的含量增加;花粉粒变大而花粉育性降低;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为2n=4x=32,其对照为2n=2x=16。四倍体党参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复杂,同源染色体出现了多种联会方式。  相似文献   

7.
以合肥董铺水库为水源、天然纯棉绳为人工基质培养自然水体生物膜,研究了该生物膜对Pb^2+和Zn^2+的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单一重金属离子体系中,生物膜对两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RP2b=0.9900,RZ2n=0.9989)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RP2b=0.9823,RZ2n=0.9792);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二级动力学方程(RP2b=0.9992,RZ2n=0.9999);在pH6-7、温度25-30℃的条件下,Pb^2+和Zn^2+有较高的去除率;在Pb^2+-Zn^2+两元混合体系中,生物膜对Pb^2+的吸附选择性明显比Zn^2+强。  相似文献   

8.
蔡华  钱立生  张丽  韦朝领 《核农学报》2006,20(6):490-493
对入侵杂草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L.)的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及核型分析,同时与二倍体高粱(SorghumL.)作比较。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假高粱的染色体数目为2n=34,染色体基数x=17,与原产地同物种(x=10)相比,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其核型公式为2n=2x=34=24m(2SAT)+10sm,为异源四倍体植物,核型类型为2B型,第15号染色体上有一对随体,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为2.30,臂比>2的染色体比例为18%,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0.02%。与核型为2A型的高粱相比,二者的染色体数不成倍性关系,表明该假高粱种可能是由入侵种假高粱和禾本科其他植物通过远缘杂交形成的新变种。  相似文献   

9.
康文  刘琼茹  李元英 《核农学报》1993,7(3):175-179
本文研究了较低剂量辐照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的染色体变异及F_1不育情况。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的正常染色体为n=31,属多着丝点染色体。较低的辐照剂量也能诱导当代产生大量染色体变异,F_1的不育与亲代染色体变异有密切关系,但这种关系仅传递一代,到F_2代,育性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0.
斯卑尔脱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鉴定分析了80份斯卑尔脱小麦(Triticum spelta L.)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特点,3个位点上一共检测到13种不同的亚基类型,其中在Glu-Al和Glu-Bl位点上,以1和6+8亚基出现频率最高,分别高达93.75%和78.75%,与普通小麦(T.aestivum L.)相比,斯卑尔脱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具有其明显的组成特点。在Glu-Dl位点上,斯卑尔脱小麦以2+12亚基出现频率最高(87.5%),5+10亚基次之(11.25%)。表明2+12亚基和5+10亚基为其主要变异类型,这与普通小麦的研究结果相似,但远低于粗山羊草(Aegilops squarrosa L.)1D染色体上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变异形式。另外,研究还筛选出9份具有5+10优质亚基的材料,为提高斯卑尔脱小麦与普通小麦是杂交种的品质杂种优势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人工处理方法激活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的机理相似,但其激活效率存在差异。本研究以昆明(KM)、129/Sv×KM F1和C3H×KM F1雌鼠来源的卵母细胞为对象,利用氯化锶(SrCl2,Sr2+)联合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Sr2++CB)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联合6-二甲胺基嘌呤(6-dimethylaminopurine,6-DMAP)(Ion+6-DMAP)两种激活方法处理下对比分析不同品系小鼠卵母细胞的激活效率,并以卵母细胞原核形成率、原核数量和孤雌胚胎体外发育来评价两种激活剂的激活效率。研究结果表明,Ion+6-DMAP激活卵的1原核比率显著高于2原核(p〈0.05),Sr2++CB激活卵的2原核比率显著高于1原核(p〈0.05);KM、129/Sv×KM F1和C3H×KM F1各组孤雌胚胎卵裂率和激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129/Sv×KM F1和C3H×KM F1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KM组(p〈0.05)。3种小鼠品系的卵母细胞用Sr2++CB处理的孤雌胚胎发育率显著高于Ion+6-DMAP。结果证明,Sr2++CB处理小鼠卵母细胞的激活效率明显优于Ion+6-DMAP;129/Sv×KM F1和C3H×KM F1的孤雌胚胎体外发育率显著高于KM小鼠,为研究小鼠遗传背景影响孤雌胚胎发育的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陕西果区苹果始花期预测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陕西省苹果产区2000—2008年气象资料和6个苹果物候观测县站始花期资料,在果树物候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基于气象因子的苹果始花期预测模型:y=-1.4T1-1.13T2+0.11r+95.1(n=42,R=0.84;F=29〉F0.01),y为各县始花日期的预测日序,T1为该县1月份平均气温,T2为该县3月份平均气温,r为该县3月下旬日照时数。根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比较,结合对当年前期气象因子的分析,提出了该模型的订正因子。根据陕西果区冬、春季气温变化趋势,模拟显示该区苹果始花期将偏早1~5d。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工授精法以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为母本,鳜(Siniperca ahuasti)为父本,获得了能正常发育的后代。利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奥利亚罗非鱼、鳜及它们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奥利亚罗非鱼染色体数目为2n =44,核型公式为 6sm+24st+14t,染色体臂数(NF)=50;鳜鱼为2n =48,核型公式为 8sm+4st+36t,NF=56;杂交后代为2n =44,核型公式为 6sm+26st+12t,NF=50。经对比分析,杂交后代与奥利亚罗非鱼的核型相似。  相似文献   

14.
以堆肥作为3株功能芽胞细菌液体菌剂的载体,通过优化载体含水量、温度和接种浓度等关键影响因子,以不同时间载体中有效活菌数的变化为指标,探讨堆肥代替草炭作为功能微生物载体的可行性和最适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载体C(鸡粪)、P(猪粪)、M(1∶1鸡粪猪粪)和TP(猪粪+草炭)在72 h内的有效活菌数均显著低于草炭;混合载体TC2(50%草炭+50%鸡粪)和TM1(25%草炭+75%1∶1鸡粪猪粪)的有效活菌数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72 h时TC2的有效活菌数达到11.40×109 cfu.g-1,TM1的有效活菌数达到2.64×109 cfu.g-1,均与草炭无显著差异,因此适宜代替草炭作为功能微生物的载体。采用单因素实验,载体TC2和TM1的最优化影响因子为含水量30%、吸附温度30℃、菌液接种浓度为108cfu.mL-1。  相似文献   

15.
以薄片牡蛎(Dendostrea folium)成体鳃组织为材料制备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标本,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将18S-28S核糖体RNA基因定位于中期染色体上。FISH探针是通过PCR扩增介于18S-28S rRNA基因之间的ITS和5.8S rRNA基因序列,并在PCR扩增过程中掺入了Biotin-11-dUTP进行生物素标记。结果显示,薄片牡蛎的单倍染色体数目为n=10,全部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与大多数已知巨蛎属牡蛎的染色体核型相似。ITS探针在薄片牡蛎中期分裂体相上产生两簇FISH信号,分别杂交于2号染色体短臂的近端粒区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薄片牡蛎的中期染色体核型以及18S-28S核糖体RN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相似文献   

16.
黑麦(Secale cereale)含有丰富的优良基因,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为了鉴定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与奥地利黑麦杂交后代选育的抗白粉病品系N9436-1的黑麦遗传物质,对其进行了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iemsa-C分带、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标记以及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分析。结果表明,N9436-1形态学和细胞学稳定,2n=44=22Ⅱ,对白粉病免疫,携带奥地利黑麦的多小穗性状。以奥地利黑麦总基因组DNA为探针的原位杂交结果及Giemsa C-分带显示,N9436-1含有2条奥地利黑麦的1R染色体, SCAR标记鉴定及A-PAGE分析进一步证实N9436-1携带有黑麦遗传物质,表明N9436-1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不同于Pm8和Pm17,是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可作为白粉病抗源用于小麦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7.
青海湖芨芨草干草原浅层土壤温度和导温率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解析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干草原原生植被生长季中期5、10、20、40、60和80cm 6个土层连续监测的土壤温度资料,探讨其生长季土壤温度和土壤导温率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芨芨草干草原表层(<20cm)土壤温度日变化明显,遵循正弦波动规律;20-40cm为正弦波动和线性振荡的过渡层,40cm以下无显著日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振幅(A)和相位(φ)随土壤深度(z)增加分别呈现几何级数衰减(A=4.60e-6.74z,R2=0.93)和线性延迟(φ=6.14z+7.67,R2=0.95)模式;表层土壤温度对脉冲式降水表现为渐变式响应并出现同温层;典型晴天下土壤导温率(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指数升高(κ=2×10-7e4.21z,R2=0.92),34.7cm土层的土壤温度日变化与5.0cm反相,而土壤温度日变化恒温层为86.0-102.0cm土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