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茭白(Zizania latifoli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水生蔬菜,温度对其田间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以浙江省主栽双季茭白品种浙茭911为对照,采用双向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对茭白耐冷栽培品种龙茭2号叶片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比较鉴定分析,获得蛋白点数分布在822~955,差异蛋白点筛选表明,低温及恢复处理中,龙茭2号差异表达蛋白上调数量均高于浙茭911,差异表达蛋白下调数量均低于浙茭911;质谱成功鉴定了6个耐冷相关差异表达蛋白:IAA(indole acetic acid)生长素水解酶(IAA auxin amido hydrolase,IAA-AH)、甲酸四氢叶酸连接酶(putative formate-tetra-hydrofolate ligase,FSH)、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6-磷酸甘露糖还原酶(mannose-6-phosphate reductase,M6PR)、ATP合成酶(ATP synthase CF1 alpha chain,ATPase)和分子伴侣cpn60-1(chaperonin cpn60-1,cpn60-1),分别与植物激素代谢、核酸合成、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及蛋白折叠等功能相关。IAA-AH、MDH和分子伴侣cpn60-1在两个茭白品种中均表现出低温处理后表达量上调,恢复处理后表达量下调,其他3个蛋白在两个品种间表达变化存在差异;5℃低温处理时,龙茭2号中差异蛋白表达较为稳定,并能较好地恢复至对照水平。基于茭白转录组测序信息查询,克隆获得6个差异蛋白点相关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分析。本研究从蛋白和分子水平阐明了双季茭白龙茭2号耐冷相关的部分蛋白及其表达变化,有助于揭示龙茭2号孕茭特性及其耐冷机制,为田间选育不同采收期的茭白耐冷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求鲜销茭白品质控制技术,以"浙茭3号"茭白为试验材料,采用产业中最常用的鲜销茭白保鲜方法碎冰贮藏和清水贮藏,分析茭白的感官、水分、硬度、褐变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抗坏血酸等各项品质变化,并进一步优化贮藏条件.结果表明,在水分、硬度、褐变度和抗坏血酸指标上,清水贮藏优于碎冰贮藏和CK组;在可溶性糖含量指标上,碎...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茭田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茭白田间种养结合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本研究通过在茭白-中华鳖种养结合模式中引入活体饵料,筛选优化茭田套养中华鳖的多级种养结合模式。结果表明,中华鳖对活体饵料的取食偏好性差异明显,中华鳖对泥鳅和白条鱼的取食量较高(每天平均取食量分别为5.0 g和5.6 g),少量取食克氏螯虾(2.0 g)和螺蛳(0.4 g);组合饲喂时中华鳖对各饵料的取食总量高于单一饲喂,中华鳖个体生长率较好,表明活体饵料组合饲喂有利于中华鳖的生长发育。茭白-中华鳖多级种养田间调查发现,多级种养组合茭白田间虫害有所减少,捕食性昆虫数量增加;茭白-中华鳖-白条鱼组合的茭白经济性状表现较好,其中净茭率为69.5%,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合;而茭白-中华鳖-白条鱼-螺蛳模式更有利于中华鳖体重和甲背增长,说明多级种养结合有助于提高茭白经济性状和中华鳖产量;此外,多级种养结合中的茭白与中华鳖品质检测均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本研究为构建茭白田套养中华鳖的多级种养结合模式,实现田间茭白与中华鳖的绿色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是菰(Zizania latifolia)植株体内的内生真菌,其二型态转换与茭白孕茭密切相关,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途径在真菌二型态转换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酵母型及菌丝型菰黑粉菌的差异蛋白表达及转录组分析数据,克隆了菰黑粉菌中一个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MAPKK)基因UeMkk1(GenBank登录号:KR870332).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2 204 bp,开放阅读框2 043 bp.与模式菌酵母的MAPK途径蛋白进行聚类分析表明,UeMkk1属于MAPKK蛋白,NCBI中Blast比对结果及进一步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UeMkk1与黑粉菌属真菌的Mkk1同源性较高,其中与大麦坚黑穗病菌(Ustilago hordei)的MKK1一致性达到84%,其丝/苏氨酸双特异性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在不同真菌中高度保守.同时,本研究通过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并从蛋白裂解上清液中纯化得到了纯度较高的UeMkk1蛋白.另外,对不同碳源诱导后菰黑粉菌的生长特征观察及UeMkk1的表达分析表明,蔗糖能诱导菰黑粉菌菌丝的形成及生长,UeMkk1的表达量在菌丝生长后期下调表达;PDA、葡萄糖及麦芽糖培养基中菰黑粉菌保持酵母型生长,UeMkk1呈周期性上调表达.以上研究工作为进一步开展UeMkk1基因的功能研究,阐明其在菰黑粉菌二型态转换及茭白孕茭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6.
刘伟  黄建中  郭得平  陈子元 《核农学报》2011,25(4):824-827,831
以"雄茭"为参照,研究了茭白肉质茎膨大期间的氧化胁迫状况。肉质茎膨大开始后,茎中H2O2和MDA含量快速上升,并分别在6和8d达到最大,约为膨大前的6.5倍和3.7倍,此后降至膨大初期水平。抗坏血酸(AsA)在肉质茎即将膨大前上升约30%,但膨大后快速下降处于较低水平,为0d的25%~30%。氧化型抗坏血酸比例在膨大开...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最适腌制茭白启动发酵剂,缩短腌制茭白生产周期、提高质量品质,从分离筛选保藏的4种乳酸菌菌株(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嗜柠檬酸明串球菌和戊糖片球菌)中优选出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2种优良乳酸菌,采用5种不同配比方式分别接种发酵,研究茭白腌制过程中p H、酸度、亚硝酸盐和微生物指标的变化,并对成品的色泽、质地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配比方式对茭白腌制过程中p H、酸度、乳酸菌数和细菌总数的影响不大;在不同配比方式接种中,接种1%植物乳杆菌和2%戊糖片球菌复合菌作为茭白腌制发酵剂,其腌制茭白的"亚硝峰"值最小,为1.62 mg·kg-1,色泽与鲜茭白最为接近,质地口感最好;不同配比方式接种茭白腌制共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118种,1%植物乳杆菌和2%戊糖片球菌腌制的茭白成品所含风味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均较高。因此,最终确定的最佳发酵剂为1%植物乳杆菌和2%戊糖片球菌。本研究结果为茭白的腌制及干制加工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减压贮藏保持茭白采后品质及调控细胞壁物质代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明确减压贮藏对茭白的保鲜效果。以常压冷藏为对照,研究减压冷藏对“龙茭2号”茭白采后品质和细胞壁代谢的影响。减压贮藏可以较好的保持茭白壳的绿色,降低其失水,减轻木纤化,70~80 kPa压力效果较好。贮藏至第60天时,40~50和70~80 kPa处理组可溶性总糖(1.2%、1.5%)、维生素(Vc)的质量分数(2.8、3.94 mg/100g)和硬度(2.67和3.47 kg)都保持较高,对照组与70~80 kPa处理组差异显著;对照组和40~50kPa处理组过氧化物酶(peroxide enzyme,POD)的活性分别为70~80 kPa压力组的1.90和1.54倍;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分别为70~80 kPa压力组的1.49和1.23倍,差异显著;70~80 kPa压力下水溶性果胶含量分别为对照组和40~50 kPa处理组的1.65和1.15倍,差异显著;70~80 kPa压力处理木质素质量分数为0.47%,对照组和40~50 kPa处理组分别为其1.6和0.98倍,与对照差异显著。2种压力水平相比较,70~80 kPa压力贮藏保鲜效果较好,经2个月的贮藏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外观品质,可溶性总糖和Vc也保留在较高水平,POD、PAL和肉桂醇脱氢酶活性(cinnamyl-alcohol dehydrogenase,CAD)的活性维持较低水平,木纤化程度较轻,保持了茭白独特的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茭蒿与其他2种蒿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茭蒿种子质量很小,千粒重仅为(0.090 1±0.005 1)g,这种特性有利于其种子的传播;茭蒿种子质量虽然很小,但在相同条件下,与其他植物种子发芽率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即种子质量的大小没有对茭蒿种子的萌发造成影响。茭蒿在拥有小种子的同时又具有高的种子萌发率,是其对黄土丘陵沟谷的有效适应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种植业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光明的发展前景。将种植技术科学应用于我国的种植业之中,可以有效地加快我国的种植业步伐。缙云县是我国的茭白的重要产地之一,种植茭白的历史悠久。开展茭白覆膜促成种植技术要点分析,将覆膜促成种植技术灵活的、科学的应用于茭白的种植工作中,促进缙云县茭白种植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矮壮素在茭白、茭白植株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茭白、茭白植株样品采用乙腈提取,乙二胺-N-丙基吸附剂净化,电喷雾正离子反应监测模式监测。结果表明,在0.000 5~0.5 mg/L范围内,矮壮素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8,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0 1 mg/kg和0.005 mg/kg。在0.005、 0.05和0.5 mg/kg添加水平下,矮壮素在茭白植株和茭白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2%~97%,相对标准偏差为3.2%~7.1%。所用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检测要求。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矮壮素在茭白植株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7 d。根据急性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采样间隔期为7、 14、 21d时茭白中矮壮素残留浓度对我国不同人群的急性膳食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1微加工(净菜)茭白挑选健壮、无损伤的茭白,去壳后,用流动水清洗1次,无菌水清洗2次,沥于保鲜液中,捞出后装入净菜茭白专用保鲜袋,每袋3根,放入保鲜库保存,销售过程中保持低温冷藏。保鲜期达一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3.
全年淹水种植茭白对水田土壤性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田全年淹水种植茭白是南方地区一种特色的土地利用方式,为了解其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多点分别采集了全年淹水种植茭白(5 a以上)与长期种植水稻的水田耕层土壤样品,比较了它们之间在土壤理化性状上的差异;同时以长期种植水稻的水田为对照,选择种植茭白4、12、19 a的3块同类型土壤的水田,观察分析了土壤剖面的物理、化学和形态学性状,探讨水田长期种植茭白后土壤性态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水田全年淹水种植茭白后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呈现明显的增加,但土壤结构逐渐退化,土壤分散性增强,并容易出现黏闭、起浆、僵硬和水气矛盾等问题。全年淹水种植茭白后,水田土壤犁底层逐渐变薄最终消失,上部软糊土层加厚,种植茭白19 a时软糊土层厚度已达40 cm;全年淹水种植茭白20~4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明显地增加,0~40 cm土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下降,土色变暗,无定形氧化铁和铁的活化度显著地增加;相应地土壤类型也逐渐由水耕人为土向滞水潜育土演变。  相似文献   

14.
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本选择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鸢尾(Iris tectorum)、菖蒲(Acorus calamu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连续5年研究了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特征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结合微生物群落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研究了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土壤环境因子及其对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碱解氮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芦苇菖蒲茭白鸢尾,而不同人工湿地全磷差异不显著(p0.05)。(2)人工湿地对土壤微生物量有较大的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芦苇菖蒲茭白鸢尾,不同人工湿地微生物量碳和氮差异均显著(p0.05),微生物量磷差异不显著(p0.05)。(3)物种丰富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E)、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均表现为芦苇菖蒲茭白鸢尾,而优势度指数(Ds)则表现为鸢尾茭白菖蒲芦苇。其中不同人工湿地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差异均显著(p0.05),不同人工湿地优势度指数(Ds)差异均不显著(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人工湿地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指数(H)与SOC,TN呈显著正相关,芦苇和菖蒲的相关系数高于茭白和鸢尾,说明芦苇和菖蒲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于茭白和鸢尾;RDA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生态梯度,SOC,TN是影响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
软包装贮藏切片茭白微生物及感官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茭白不易贮藏的现象,对软包装切片茭白(Zizania lactifolia Turz)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及感官特性进行研究,同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贮藏在-2℃和4℃时,微生物菌落总数分别在贮藏第10天和第7天超过106 cfu/g,感官质量在贮藏第11天和7天显著下降。改进的Gompertz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茭白贮藏过程中腐败微生物的生长,其拟合度(R2)在0.945~0.984。乳酸菌和酵母菌是茭白贮藏过程中的主要优势菌,并与茭白的整体感官分数、硬度、色度、色泽和脱水程度等感官质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6.
选取环太湖14条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河流水质和水生植物优势种(水花生和茭草)中氮磷含量,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自实施综合整治以来,环太湖河流水质有所好转,氮污染是目前环太湖河流的主要污染特征,有效削减其入河量是太湖入湖河流治理的重要任务;水花生总氮(TN)和总磷(TP)累积能力均强于茭草,水花生叶(茎)中TN、TP含量分别是33.88~55.70 g·kg-1(22.10~29.96 g·kg-1)、4.44~8.96 g·kg-1(3.43~8.02 g·kg-1);茭草叶(茎)中TN、TP含量分别是12.30~21.41 g·kg-1(21.75~31.22 g·kg-1)、2.06~6.58 g·kg-1(2.60~7.81 g·kg-1)。水花生和茭草叶茎中TN含量与水体中TN浓度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两种植物叶茎中TP含量与水体中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水体中P浓度越高,水花生和茭草体内P的累积量越大。  相似文献   

17.
北方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冬初(11月中旬)和冬后(3月上旬)调查了北方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的生物学特性.二化螟越冬幼虫龄期均在4龄以上,茭白田冬初6龄幼虫的比例比稻田高17.5%;冬后稻田和茭白田高龄幼虫比例均高于冬初.冬初和冬后稻田二化螟雌雄比分别为1:2.0和1:1.7,茭白田分别为1:1.4和1:1.2.冬初幼虫历期高于冬后,同一时期不同寄主田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冬初茭白田幼虫历期比稻田长14.0%;稻田幼虫体重和蛹重均显著低于茭白田.冬初采集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在65%以上,茭白田幼虫的主要致死因子为真菌,其致死率在90%以上;稻田幼虫的主要致死因子是寄生蜂和细菌,其致死率分别在50%和25%以上,其中二化螟绒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是优势寄生蜂.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茭白采后主要致腐真菌的种类,通过组织分离法对茭白在常温下自然腐烂的致腐菌进行分离,根据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和TEF-1α基因序列分析对所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自然腐烂的茭白上分离出3种真菌,其中1种经过回接试验能使茭白腐烂,经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该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适宜培养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5℃(10 min);该菌适宜在偏中碱性环境中生长,在pH值4~11时均能产孢,且最适产孢pH值为6;以甘露醇为碳源、酵母浸出粉为氮源最利于该菌菌丝生长,以D-果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最利于该菌产孢。茭白采后主要致腐菌的确定为后续采取针对性的防腐保鲜措施提供了依据,亦为延长茭白采后货架期奠定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詹乃才  刘云根    王妍    梁启斌    侯磊    王书锦  张慧娟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167-172
以滇东南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法布点方式,探讨岩溶湖滨湿地在湖岸—湖心过程中沉积物全磷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与湿地挺水植物茭草全磷的关系。结果表明:(1)普者黑湖滨湿地沉积物w(TP)空间变化规律明显,水平方向总体按照湖岸—湖心方向依次递减,且变化范围分别为0.68~0.42 g/kg(0—5 cm),0.65~0.35 g/kg(5—10 cm)和0.59~0.27 g/kg(10—15 cm);垂直方向沉积物w(TP)均以表层最高,并依次向下层递减;(2)湿地植物茭草茎中TP含量沿湖岸—湖心方向总体呈现递减的变化规律,茭草叶对TP的吸收量明显高于茎的吸收量,且叶中w(TP)约为茎含量的1.35倍;(3)湿地植物茭草茎w(TP)与沉积物w(TP)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性,茭草叶w(TP)与沉积物w(TP)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137Csγ射线对陆地棉花粉及其M1的辐射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以浙棉9号和浙102花粉为材料,研究了^137Csγ射线对陆地棉花粉及其M1,F1M1的辐射诱变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辐射剂量与芬分活力呈高度负相关,浙棉9号和浙102花粉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5.17和4.69Gy;2.7.51Gy以上剂量辐射花粉后,对其AM1,F1M1的出苗,幼苗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辐射的致畸作用因品种而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