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卫东 《现代渔业信息》2011,26(5):27-27,32
在高寒地区利用电厂温排水进行人工繁殖革胡子鲶试验,一次获得革胡子鲶夏花鱼种10万尾。  相似文献   

2.
革胡子鲶秋季人工繁殖试验为了解决工厂化温室养殖革胡子鲶苗种需求,江苏省盐城市鱼种场科技人员大胆探索,于1996年9月首次开展了革胡子鲶秋季人工繁殖试验,获得成功。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亲鱼选择亲鱼系本场人工养殖的足1龄成鱼。♀鱼生殖...  相似文献   

3.
胡子鲶以其适应性强,生产性能好,营养价值高而著称。在我国南方养殖广泛,是家庭和工厂化养鱼的优良种类。胡子鲶人工繁殖曾有过一些报导,但如何形成适合养殖户育苗实用技术,提高产卵、受精、出苗率的报导较少。笔者于1996年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亲鱼来源与选择一是来自龙海海澄鱼种场,春季投喂螺、鱼肉强化培育;另一种是在繁殖季节购自当地的野生胡子鲶。选择的雌鱼下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轻压有卵粒流出;雄鱼肥满无伤病。亲鱼体重在100g以上。2.催产催产时间、药物、剂量见表l。采用胸腔一次注射或二次注射…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六须鲶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采用混合使用DOM、LHRH-A2和HCG的方法,对在池塘驯养了2~4年的六须鲶亲鱼进行人工催产试验。试验结果:催产的11批45组亲鱼中,顺产39组,催产率达86.7 %;收集鱼卵310.6万粒,获得受精卵244.6万粒,平均受精率78.8 %;孵出全长0.6~0.8 cm的鱼苗177.9万尾,平均孵化率达72.7 %;投喂丰年虫、水蚤、水蚯蚓、鱼肉等饵料,经17~25 d,培育出2.5~10.0 cm的鱼种114.3万尾,平均培育成活率64.2 %。试验还获得了具不同时期变态特征的胚胎发育图谱。试验结果表明,采用2 mg·kg-1 DOM+10 μg·kg-1 LHRH-A2+1 000 IU·kg-1 HCG对六须鲶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在水温23~26 ℃,微流水+充氧的条件下,可以成功孵化出六须鲶鱼苗;以浮游动物作开口饵料,按1 000~1 500尾·m-2的密度培育鱼苗,培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今年,苍梧县鱼种场和藤县新庆、和平、太平三个公社五个点,进行了胡子鲶人工繁殖试验,初获成功。试验从4月15日至6月21日,共催产26批、362组,顺产214组,产卵229400粒。催产率59.1%,出苗l32510尾,孵化率60.1%。  相似文献   

6.
我在胡子鲶品种改良研究中,继1984年取得本地胡子鲶早(Ckrias fuscus)×革胡子鲶♀(Clarias Leather)杂交组合(称正交组,子1代记作F1,下同)试验成功及发现其杂种优势之后,在这个基层上,1986年作了反交组合试验(革胡子鲶♀×本地胡子鲶♂,子1代记作-F1,下同),旨在获得杂种优势的同时,能直接发挥革胡子鲶雌鱼在繁殖上怀卵量大的长处,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青鱼人工繁殖技术,我们在总结过来青鱼人工繁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1983年冬,确定以江永县鱼苗鱼种场为基点,开展青鱼人工繁殖试验,从青亲鱼培育和人工催产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探索。1984年催产二组青鱼,一组人工授精成功,一组未产;1985年催产二组青鱼,一组获得自然产卵成功,一组人工授精;1986年又催产二组青鱼,均获得自然产卵成功。三年的试验结果不同,究其原因,一是青亲鱼培育管理逐年有所改进,二是催产技术作了一些  相似文献   

8.
革胡子鲶鱼种生长阶段饲料蛋白质适宜需要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革胡子鲶(Clarias leather),俗称埃及塘虱鱼。自引进我国以来,在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技术等方面许多单位进行了研究,为了发展这一淡水养殖新品种,摸索其饲料配方,笔者应用正交试验法,就革胡子鲶饲料蛋白质适宜需要量及其他营养素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革胡子鲶卵脱粘人工孵化试验我厂于1988年7月从广州水产良种场引进革胡子鲶乌仔3万尾,1989年至1992年鱼苗繁殖均采用人工催产自然孵化,1993年8月第一次搞脱粘人工孵化并获得成功,现将脱粘孵化试验作简要介绍。一、亲鱼培育亲鱼培育是在40平方米的...  相似文献   

10.
蟾胡子鲶仔、稚、幼鱼食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蟾胡子鲶(Clarias batrachus)自1979年引进以来,人工繁殖和养殖已获得成功,并显示出其生产效益。为了发展生产,解决苗种问题,有必要弄清蟾胡子鲶尤其是仔鱼到幼鱼阶段的营养变化规律。几种胡子鲶的食性曾有学者研究过。如葛国昌(1981)认为胡子鲶(C.fuscus)是一种肉食性鱼类。Carreon等(1976)认为C.macrocephalus是终生肉食性鱼类。Gosse(1963)认为C.lazera是底栖杂食性  相似文献   

11.
<正> 胡子鲇(Clarias fuscus)俗称塘虱(广东)、塘角鱼(广西)、土虱(台湾、闽南)。关于胡子鲇的人工繁殖,黄绍勤等(1964),韩传英等(1978),都获得成功,但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特别是培苗的成活率都比较低。作者于1979年进行了胡子鲇的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观察,现把试验和观察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革胡子鲶个体大、生长快、杂食、耐低氧,能在小型或微型水体(10M^2以下)中养殖,是农村或山区养鱼的良好品种。为了更好地推广革胡子鲶的人工养殖技术,作者于1985、1986年先后对其受精卵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发育过程作了观察,并从中求得胚胎发育及孵化的适宜水温,给革胡子鲶人工繁殖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蟾胡子鲶人工繁殖技术与本地胡子鲶相类似,我场去年六月中旬试验成功,共培育6~9朝(2~3.5cm)鱼苗32177尾。在人工繁殖过程中,对不同注射位置和不同孵化器具的效果,做了一些探讨,现将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六须鲶苗种繁育关键技术,采用混合使用DOM、LHRH-A2和HCG的方法,对在池塘驯养了2~4年的六须鲶亲鱼进行人工催产试验。试验结果:催产的11批45组亲鱼中,顺产39组,催产率达86.7%;收集鱼卵310.6万粒,获得受精卵244.6万粒,平均受精率78.8%;孵出全长0.6~0.8cm鱼苗177.9万尾,平均孵化率达72.7%;投喂丰年虫、水蚤、水蚯蚓、鱼肉等饵料,经17~25 d,培育出2.5~10.0 cm的鱼种114.3万尾,平均培育成活率64.2%。试验中还获得了具不同时期变态特征的胚胎发育图谱。试验结果表明,采用2mg·kg~1DOM+10μg·kg~1LHRH-A2+1000 IU·kg~1HCG对六须鲶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在水温23~26℃,微流水+充氧的条件下,可以成功孵化出六须鲶鱼苗;以浮游动物作开口饵料,按1000~1500尾·m-2的密度培育鱼苗,培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革胡子鲶是热带鱼种,喜暖怕冻,水温低于8℃时就会死亡。我们通过电厂的余热水,从2005年开始进行革胡子鲶的养殖并取得成功,2008年取得催产孵化、育苗的初步成功,2009年又进一步地提高繁殖技术使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均有大幅度提高,成功地一次繁育革胡子鲶夏花鱼种10万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养殖胡子鲶品种,有本地的和引进的两种,本地的适应性强、品质好,但生长较慢,产量低;引进的革胡子鲶生长快,但适应性与品质较差。为此,我们进行了胡子鲶的杂交试验,以本地宾阳县野生胡子鲶Ctari as fuscus作母本,与引进的革胡子鲶为父本杂交。从1984年至  相似文献   

17.
革胡子鲶(Clarlas Leaher)是我国八一年由泰国引进。八二年人工繁殖成功的新品种。我校实习鱼场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在八六年六月中旬,由广东良种场引进我校,进行了养殖试验。越冬试验,人工繁殖试验,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任卫东 《齐鲁渔业》2003,20(3):18-19
埃及胡子鲶又名革胡子鲶,即塘虱鱼,原产非洲尼罗河水系,属胡子鲶科、胡子鲶属,现在我国很多地区推广养殖。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系与上海市南汇县水产养殖场承担上海市水产局下达的“革胡子鲶引养”课题,于1984年6月与8月从广东引入革胡子鲶二批,先后经过越冬;低温忍耐力;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等试验,取得了引养试验的初步成功。现将试验过程和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黑尾近红鲌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29 ℃的条件下,给亲鱼一次性注射不同组合的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5~16 h,平均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9.47%、85.08%和86.64%;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在36~39 h;试验共获得鱼苗116.82万尾,经40~50 d的培育,育成全长5 cm左右的夏花鱼种35.6万尾,成活率30.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