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土约佔我省耕地18%以上,以江淮丘陵地区分布最广而且集中。白土旱地約佔白土总面积30%左右,它的輪作制度有山芋——麦类,玉米——麦类,以及部份棉花——豆类(豇豆、绿豆、大豆),而以山芋——麦类(小麦)为主。由于山芋、小麦生育期长、耗肥多,在目前施肥较少、耕作较粗放和地面逕流较重的情况下,采用这种輪作制度易加重旱地“白土化”,影响稳定增产。因此,如何找出合理的白土旱地輪作制度就成为土壤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題。作者从1961年秋季作物开始,在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試驗采取三种輪作制度:第一种是,小麦——大豆——小麦——山芋——小麦——大豆;第二种是,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作者对泗县的輪作制进行了調查。以小麦为主体,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泗南地区:泗县南部草沟、长沟等区,地势低洼。地多畜弱,每人負担耕地十亩以上,是广种薄收地区。实行二年三熟和一年一熟制,以二年三熟为主。1.小麦——山芋——体閑——高粱;2.小麦——玉米或豇豆、綠豆——小麦——休閑;3.小麦——休閑。第一种是在一个輪作周期中山芋茬休閑,不种麦;第二种是在一个輪作周期后休閑,实行夏季大晒垡,以恢复地力;第三种是因为地势低洼,秋作不保收,且劳畜力弱,而实行的一麦一水。二、泗北地区:泗县北部大庄、黄圩等区,一般劳畜力較强。实行一年二熟和二年三熟制,以一年二熟为主。1.小麦——黄豆或玉米間作豆类;2.  相似文献   

3.
四川丘陵地区传统的旱地耕作模式是:套种为玉米——红苕——小麦或玉米——红苕——小麦——青菜(作饲料用)3~4熟,净作为红苕——小麦2熟。这两种常见耕作模式每亩(1亩  相似文献   

4.
麦套西瓜是我县近年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套种方式,是正在建立的“立体农业”内容之一的小麦——西瓜——玉米和小麦——西瓜——蔬菜(白菜、萝卜)一年三熟栽培形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种植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缓解粮经争地矛盾,有效地提高农田经济效益。一般亩产小麦250公斤,西瓜1500公斤以上,总产值近500元,比纯作春瓜亩增值100元以  相似文献   

5.
秋大豆的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秋大豆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全年产量.一般种植方式是:夏熟蚕豆,3.8~4尺组合,春播套种玉米,收获前套种秋大豆.它与玉米间作夏大豆的不同处,主要是玉米组合由5.6~6尺缩小到3.8~4尺,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玉米产量.秋大豆在玉米收获前7~10天套种,每亩种植密度4.5万株左右,比间作的夏大豆增加3万株以上,可达到间作更大豆的产量水平.同时,一年三熟中有两熟是豆科作物,养用结合,不负地力,有利促进农田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据1981~1983年典型四调查资料,玉米套种秋大豆全年亩产为1337.4斤(蚕豆315.9斤,玉米812.6斤,大豆208.9斤),比玉米间作夏大豆亩产1090.3斤(蚕豆327.5斤,玉米557斤,大豆205.8斤)提高22.67%.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多熟立体种植模式、效益和发展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多熟立体种植。其种植模式主要有:(1)粮食套种复播模式:如小麦、套种玉米“一年两收”吨粮田,小麦、地膜复播玉米“一年两收”吨粮田,小麦、玉米套种复播“一年三收”超吨粮田,麦稻“一年两收”吨粮田等;(2)提高经济效益模式:如麦棉套种、玉棉套种、麦瓜套种、棉花套种小茴香、芝麻、大蒜、葡萄长廊、葡粮间作、毛渠栽桑、粮桑间作等;(3)提高土壤肥力模式:如粮豆间作、粮肥间作,林带及林带过苜蓿等。塔里木盆地发展多熟立体种植有广阔的前景和较大的潜力,是加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其措施是:(1)搞好塔里木盆地多熟立体种植规则;(2)抓好多熟立体种植的配套栽培技术;(3)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4)抓好示范,搞好宣传。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法,对冀北一年一作种植区粮粮间作型“双千工程”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玉米小麦1.8m-带间作套种大豆”和“玉米小麦1.5m一带间作套种大豆”模式多效应灰色关联度较高,在无条件种植小麦的地方,“玉米大豆2:3间作”和“玉米大豆2;2间作”多效应灰色关联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8.
1 合理轮作 大豆忌连作,也不能和豆科作物轮作倒茬,可与小 麦、胡麻、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轮作倒茬。因其具有固氮 作用,能调节土壤养分,培肥地力,故又是多种作物的好 茬口。宁南山区旱地轮作方式一般:大豆——小麦——小 麦(马铃薯);大豆——小麦——胡麻;大豆——小麦—— 玉米。水地一般与其它作物套种,套作方式大豆 小麦;  相似文献   

9.
小麦套种玉米间种大豆寄生菟丝子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套种玉米间种大豆寄生菟丝子四种四收是一项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高效种植模式。经1999~2000年2年在中宁县大战场乡五窑村4队示范,一般亩产小麦360kg,玉米520kg,大豆50kg,菟丝子60kg,产值1700元左右,高于小麦套种玉米5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一 石家庄地区的种植习慣及六区八作輪作制度的創立經过 石家庄地区气候溫暖,土質肥沃,水利以及劳动力等条件都很好,是河北省棉、麦的主要产区,棉花、小麦各占耕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在种植制度上主要有一年一作、二年三作与一年两作三种形式。其中棉花、春甘薯多为一年一作,尤其棉花多是逐年連作,甚至有的十数年不换茬。粮食作物有两种种植法:一种是二年三作,即春作——小麦——夏作(在当地春作多用春谷,夏作多用甘薯);另一种是一年两作,即小麦——夏作(夏玉米)。  相似文献   

11.
四川轮套作体系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2种三熟套作体系和"小麦-大豆"、"小麦-甘薯"、"蚕豆-玉米"3种两熟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体系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单作小麦,套作玉米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对应单作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种三熟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提高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提高38.5%,玉米/甘薯套作降低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降低46.0%;全年总收益2年平均以三熟套作"麦/玉/薯"体系最高,比三熟套作"麦/玉/豆"体系高13.1%,比两熟轮作体系小麦-甘薯、小麦-大豆和蚕豆-玉米分别高14.7%、2.4%和41.2%。综上,三熟套作相对两熟轮作能提高体系产量和产值,与大豆套作能提高体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的适宜熟期品种与最佳共生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玉米中晚熟种(农大108、农大3138)和早熟种(唐抗5)两种熟期类型品种,通过不同播期试验,从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植株生育性状、籽粒灌浆进程等方面探讨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耕作技术适宜熟期类型品种与最佳共生期。结果表明:适宜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种植的玉米品种为中晚熟种农大3138;在北京地区麦田生态条件下,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与小麦的最佳共生期为21天左右,玉米幼苗在田间受抑制程度较小,植株健壮,全生育期光温配置充足合理,籽粒成熟度好,产量和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3.
川西平原稻田高效可持续三熟复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 5种三熟复种新模式 ,即“中早熟水稻 -生菜 -小麦”、“中早熟水稻 -大豆 -小麦”、“中早熟水稻 -玉米/ /甘薯 -小麦”、“中迟稻水稻 -莴笋 /油菜”和“中迟稻水稻 -马铃薯 /油菜” ,以“水稻 -小麦”传统模式作对照 ,于1 996~ 1 998年在广汉市三水镇进行同田大区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①新种植模式对土地、劳力及光热资源的利用率都比传统模式有了显著提高 ,纯收益以“中早熟水稻 -生菜 -小麦”模式最好 ,其次为“中早熟水稻 -大豆 -小麦”、“中迟熟水稻 -马铃薯 /油菜”和“中迟熟水稻 -莴笋 /油菜” ,而“中早熟水稻 -玉米 / /甘薯 -小麦”模式的经济效益最差。②通过品种选择与茬口调节 ,采取连作和套作两种方式 ,形成的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稳定性能的稻田三熟制 ,较好地满足了本区“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14.
1 非传统套种方式的概念非传统套种方式是由著名小麦专家恽友兰提出并主持 ,5个单位的 1 1位高工、研究员和农艺师参与。这项新技术试验 ,目前在本地区尚属首例。常规麦套玉米的种植方式是 :小麦、玉米均为春播 ,带状间作 ,麦带占播种面积的 2 /3左右 ,玉米带占播种面积的 1 /  相似文献   

15.
1980—2010年东北地区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元尺度上种植结构的分布信息,构建以像元内种植面积比例超过30%和占比前三位的种植结构类型的判定方式,利用空间叠加方法分析种植比例及其结构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运用像元结果初步阐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变化特征,首先种植规模的优先顺序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变为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其次,30年间共出现14种组合类型,包括6种水稻及其组合类型由1980年的8.30%增至2010年18.64%,主要分布于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等地;7种玉米及其组合类型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累积比例增长3.7%,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中西部,是该地区的主要种植作物;5种大豆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减少4.2%,空间上发生了显著的置换,由散布在三省的格局迅速北移集中于黑龙江;7种小麦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从26.82%降为3.17%,是变化最为显著的种植结构类型,现有少量集中于黑龙江嫩江附近。再次,3种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较多,一是由开垦耕地带来的新类型,占所有变化类型比例为20.91%,特别是黑龙江省拓荒带来的大规模水稻种植;二是单一作物型变化为两种或以上作物类型组合,占比为34.90%,组合作物主要为水稻和大豆;三是多种作物组合型变为单一作物型,将种植结构类型集聚,占比为41.36%,主要为玉米种植区的调整。【结论】过去30年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规律为种植结构类型分布受玉米和大豆主导,其中大豆空间转移至黑龙江,水稻正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种植类型,而小麦则持续萎缩至局部地区,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趋势将以玉米、大豆和水稻为主,单一化趋势显著。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应从减少单一玉米型和增加水稻和大豆组合型入手。  相似文献   

16.
玉米地膜覆盖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通地区玉米的种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旱粮地区,玉米5.6~6尺组合,前茬元麦或蚕豆,空幅2.2~2.5尺间作冬绿肥.春播时绿肥埋青,套种中晚熟品种玉米,株距0.6尺,株间间作赤豆.玉米小行距0.4尺左右,大行距5.6尺.元麦或蚕豆收获后,再在玉米大行内套种夏大豆(少数田块套种山芋).另一种方式是水旱轮作地区,玉米组合3.6~4尺,前茬麦豆(蚕豆)夹种,空幅2~2.3尺,间作冬绿肥.春播时绿肥埋青,套种早熟品种的春玉米,株距0.45~0.5尺,小行距0.4尺左右,大行距3.2~3.6尺.麦豆(蚕豆)收获后套种夏绿肥(也有休闲),玉米收获后移栽三熟制水稻(少数田块复种胡萝卜或大头菜).  相似文献   

17.
小麦预留行套种玉米是利用小麦、玉米共生期"空间差"和"时间差",较复播玉米多获得≥10 ℃的积温600 ℃左右,实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双高产的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与小麦蔬菜或大豆等一年两作的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小麦青贮玉米一年两作更容易增产增收。收集了14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套种和复播2种不同种植模式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在山西中部与小麦套种的青贮玉米品种有豫青贮23和金岭青贮10;适宜在小麦收割后复播青贮玉米品种有豫青贮23和金岭青贮67;套种模式比复播模式更易获得高产。该研究为山西中部小麦青贮玉米植模式提供理论基础,为农民种植多样性和增产增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耕地资源约束的背景下,通过调整品种类型、改变产品用途及田间套种等措施,使荞麦的前茬作物提早收获。在荞麦生产上,利用农家品种如皋甜荞进行育苗移栽、田间套播和常规撒播等多种技术,建立"油菜—花生—荞麦"、"小麦(或油菜)—大豆(或毛豆)—荞麦"、"小麦—玉米—荞麦"等一年三熟荞麦抢茬栽培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0.
由北京市农机推广站(邮编:100000)研制出的“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耕作技术”是国家“九五”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其主要核心技术为:可控制作物种子延迟发芽,研制出窄轮高架套播机组,种植行距布局与农机田间作业定位运行.因此,可以实现我国小麦套种玉米传统的人工种植模式向全过程机械化的模式转变,可在我国小麦一年一熟有余两熟热量不足区域采用机械化小麦套种技术实现一年两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