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变暖将使中国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产量下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专家预测:气候变暖将使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未来20年下降5%~1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马世铭日前在北京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因气候变暖可能会下降5%~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下降为主,2050年后受到的冲击会更大。  相似文献   

2.
2009年6月17日,在《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马世铭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因气候变暖可能会下降5%-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下降为主,2050年后受到的冲击会更大。他介绍,根据动力模式模拟的结果,在二氧化碳加倍的条件下,气候变化对中国作物产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与中国荒漠化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过去 10 0多年中 ,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 0 6℃ .根据全球多种气候模式的预测 ,到 2 1世纪中期 ,全球年平均气温将要升高 1~ 3℃ ,全球降水量增加 3 %~ 15 % .对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 ,到 2 0 5 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增暖 0 5~ 1 0℃ ,年降水量有所减少 ,2 0 5 0年以后年均温可能增加 2~ 3℃ ,降水量减少 1%~7 5 % ,未来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呈变暖变干 ,我国西北广大地区与东部相比将更暖更干 .因此 ,在西部大开发 ,从事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未来我国气候的这种变化 ,做出具体的战略部署 ,采取强有力的战术措施 ,在立足于保护好现有绿洲和植被的前提下 ,进一步搞好西部生态建设 ,促进防沙治沙和沙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农作物及自然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辽宁省1971年以来近40年气候资料和1981年以来25年物候期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地理信息系统精细化模拟等方法,对辽宁地区主要农作物及自然物候在气候变暖过程中的显著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辽宁地区增温趋势明显,气候变暖显著,2001~2006年全省平均大于10℃积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277.4℃,无霜期延长13d。农作物与自然物候对气候变暖反应敏感,近36年(1971~2006年)玉米适宜播期提前4d左右,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近8d,冬小麦可种植北界从盖州北移约250km;近25年(1981~2005年)草本植物春季展叶期每10年提前2-4d,草本、木本植物秋季枯黄期每10年推后5~7d。  相似文献   

5.
广西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1961-2005年气温资料,分析其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广西农业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近45年全区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变率分别为0.01204℃、0.00614℃、0.01688℃),全区的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增温最明显;增温幅度存在区域差畀,桂中和桂北的平均气温增幅较大.气候变暖将使热量资源增加,全区≥10℃活动积温将增加941-1 275℃ ,约平均增加14%;≥10℃的持续日数将增加5~50d,达291~365d.热量增加将改变作物品种布局,作物种植北界将向北移,种植高度将普遍提高,对桂北和山区的农业发展有利;但气候变暖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作物产量波动加大;病虫草害加剧;干旱、洪涝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繁.  相似文献   

6.
遂平县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遂平县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得出:遂平县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0.0094℃/10a;年降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12.225/10a;年日照时数趋于波动减少,气候倾向率-4.132/10a。掌握遂平县气候变化规律,旨在为提升气象灾害防御提供有价值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安县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新安县1979~2008年的气温、降水等资料,分析了新安县近30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探讨了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安气候向干暖方向发展,低温日数以每10年5.11d的速度减少;高温日数以每10年2.29d的速度增加;极端最低气温以每10年1.06℃的速度上升:极端最高气温以每10年0.26℃的速度上升;降水量以每10年3.97mm的速度减少;无霜期延长,积温增加;旱涝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增大。分析了气候变暖对新安的农业、林业、生态及生活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由于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气候变化将继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在SRES各情景范围之内,未来20a仍会以每10 a约0.2℃的速率上升,存在进一步变暖趋势.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实际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农...  相似文献   

9.
郭卫东  汪青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736-10739
利用青海省1961 ~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青海省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 ~2010年日平均气温通过0、3、5、10℃的初日均呈提前趋势,终日呈推后趋势,积温显著增加;在东部农业区及柴达木盆地积温指标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尤为明显;各界限温度普遍存在8 ~10、14~16年的周期,0、3、5、10℃初日、终日及积温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出北早南晚、北晚南早、北多南少的分布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一、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不可扭转 报载:2006年11月英国公布温室效应成本--全球变暖好比世界大战,其全球气候报告称,升温带来的经济破坏规模与重大战争和经济大萧条相比不相上下;肯尼亚山的冰雪在过去100年里消失了92%;未来50年内,100多万个物种将从地球上消失,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3℃;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监测报告显示,2006年10月份我国平均气温11.7℃,比常年同期偏高2.1℃,而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3℃~5℃;2007年我国平均气温为10.6℃,比常年(9.3℃)偏高1.3℃,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值.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显著的影响,将导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文章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全球和中国农业生产都将出现大幅波动,粮食供给的不稳定性会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79—2008年泊头市逐年及季平均地面和浅层地温资料,采用折线图、气候变率等分析方法,对30年来泊头市地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近30年泊头市年地面平均、最高、最低温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年和季地面温度中均以地面最低温度升温最快。5、10、15、20 cm地温的年变化均为上升趋势,以10 cm地温上升速度最为显著;春季5~20 cm地温均呈升温趋势,以10 cm地温升温速度最为显著;夏季以10 cm地温升温最为明显;秋季浅层地温均为下降趋势,以15 cm地温下降最为显著;冬季5 cm地温升温最快。该研究为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地面及浅层地面温度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春  郭磊  宋波  李永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779-15782
利用莱阳市1952~2007年冬小麦生育期内的气象资料,对该期的气候变化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气象要素变化对莱阳市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了调整播种期等农业气象建议和措施,为莱阳小麦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期间,气温上升,降水量以每10年2.56mm的幅度下降,日照时数以每10年21.02h的速率减少;气候变暖使小麦播种期推迟,全生育期缩短,干旱程度加重,气候产量下降,气候变化不利于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14.
王荣英  李春强  吴雁  李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10-5312,5316
基于1981~2010年衡水11个县市的气象资料和同期的果树冻害观测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衡水市果树冻害可能发生时段的气候变化,以及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不同冻害类型的发生规律及变化趋势,得出冻害发生的初步判定条件;随着气候变暖,气候不稳定性增加,果树遭遇晚秋初冬冻害和晚霜冻害的风险上升,而越冬冻害的发生率在下降;晚秋初冬冻害的发生程度受日平均气温下降幅度的影响较大;越冬冻害、晚霜冻害的发生程度与极端最低气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拐子湖1981—2017年逐年平均气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拐子湖近37年总体气候趋于变暖,其中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及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67、0.308、0.450℃/10 a;各月份平均日最高气温除12月略下降外,1—11月均趋于升高,日最低气温中除1月外,其余月份均趋于升高。气候变暖后利弊兼有,应趋利避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昆明市1999—2013年逐月降水资料,进行气候均值、距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异常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昆明市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夏季降水量减少尤为显著;干季总降水量是趋于增加的,增加率为2.1 mm/10年,雨季总降水量是趋于下降的,下降率为19 mm/10年,雨季降水量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干季降水量增加的幅度;冬春季降水总量呈增加趋势,夏秋季降水总量呈减少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云南干旱气候的大背景下,昆明地区气候趋于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应用山西省长治市11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春秋季及年平均气温、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期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对比法,分析了长治市气候变暖下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年际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增暖趋势,变暖速率为0.30℃/10 a;在秋季气候变暖前提下,初霜冻出现日期的推后速率为2.0 d/10 a;春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25℃/10 a,对应终霜冻出现日期呈现为提前趋势,其提前速率为4.0 d/10 a;无霜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其延长速率为7.0 d/10 a。  相似文献   

18.
正如不采取适当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5%~10%。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北方部分河流发生断流,大大加剧了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南方汛期降水增多,多次发生流域性或区域性大洪水,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最新预测结果显示: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比20世纪后20年升高0.5℃~0.7℃,到2050年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气候生产力时空分布及粮食产量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河南省59a的气象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i模型计算了河南省的气候生产力,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了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用灰色预测方法对河南省未来12a的粮食潜力进行预测.研究表明:59a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力呈上升趋势,1955年为气候生产力的突变年份;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豫南的气候生产力增速最快,稳定性最大;气候变暖对干河南农业生产是有利的,河南省粮食单产量仍有40%-45%的生产潜力,未来12a粮食产量呈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可达8740.8082×10<'4>t.  相似文献   

20.
采用1981~2010年西峡县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和近20年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得出西峡县30a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159℃/10a,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通过分析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影响,发现气候变暖使冬小麦的播种期推延,返青开春提前,既对冬小麦增产有利,也对玉米生育期的延长和产量提高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