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蚕豆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蚕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对加快蚕豆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蚕豆不同品种(系)的生育日数(x_1)、株高(x_2)、有效分枝数(x_3)、结荚节数(x_4)、单株荚数(x_5)、单株粒数(x_6)、每荚粒数(x_7)、百粒质量(x_8)、荚长(x_9)、荚宽(x_(10))和单株产量(Y)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株高、结荚节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蚕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为:百粒质量每荚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结荚节数株高荚长荚宽生育日数,其中生育日数与荚宽两个性状直接效应为负效应。所以蚕豆高产品种选育应从百粒质量、每荚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入手,兼顾结荚节数、株高、生育日数等性状综合考虑选择。  相似文献   

2.
蚕豆高代材料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蚕豆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为蚕豆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对2014—2015年385份蚕豆高代纯合品系的单株产量及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程度为单株粒数有效荚数有效分枝数株高百粒质量;偏相关分析表明,5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均极显著相关;各农艺性状对产量都有直接的正效应,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为单株粒数百粒质量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株高;关联度分析表明,单株粒数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有效荚数。在重庆地区蚕豆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中,应以选育和选用多粒型品种为主,同时兼顾百粒质量、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和株高等性状。  相似文献   

3.
用当地常用鲜食蚕豆品种慈蚕1号,在春化栽培条件下,进行2个播种时期,3个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春化栽培的慈蚕1号单株荚数、3粒荚数和3粒荚重量占比、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不同密度下,蚕豆的单株荚数有显著差异,但3粒荚数和3粒荚重量占比、产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选用性状差异明显的4个青海蚕豆为母本和对青海蚕豆具有互补性状的4个外来种质作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16个组合,研究了株高、始荚高、有效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荚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等8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蚕豆杂交后代性状都有重要作用,且这些性状的基因加性效应均对杂种后代的性状起主导作用,尤其有效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完全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②根据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大小,因育种目标要求选择合适的亲本和较优的杂交组合;③8个主要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百粒重>株高>荚粒数>有效枝>单株荚数>始荚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百粒重>株高>有效枝>荚粒数>单株荚数>始荚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在改良品种粒重时,可进行早代选择,而其他各性状的遗传力中等偏低,说明这些性状易受环境因素影响,遗传稳定性一般,早代选择的效果较差些,要连续多代选择.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来源的8个蚕豆品种为研究对象,观测其生育期、鲜荚产量、鲜籽粒产量、株高、主茎粗、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荚长、荚宽、百荚重、百粒重等指标,筛选适宜四川果园间作的蚕豆品种。结果表明,鲜籽粒产量与鲜荚产量、单株有效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有效结荚节数呈显著正相关。江苏的通蚕鲜8号鲜荚产量、鲜籽粒产量分别达到16 362.79 kg/hm2、5 905.06 kg/hm2,比对照成胡10号分别增产28.86%、16.18%,适宜作为鲜食蚕豆品种在四川果园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不同播种期对蚕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播期的延迟,蚕豆成熟期变短,供试品种80%都在第2期产量水平表现最高,大部分品种的株高、单株荚数、有效分枝数等农艺性状从第2播期之后呈下降趋势,播期变化对蚕豆单荚粒数、荚长、百粒重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选用4个耐荫性不同的宁夏主栽大豆品种(系),对比研究在单作和大豆间作玉米条件下大豆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的大豆平均有效分枝数减少,降幅为53.78%;平均株高、底荚高分别增加14.39%和6.10%;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别减少39.9%、30.83%、27.53%;大豆百粒重也有下降,降幅为7.46%。不同种植方式下4个大豆品种(系)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豆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呈正相关,与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在大豆新品种(系)的选育过程中要把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作为首选对象考虑,同时降低株高和底荚高;提高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也是提高单株产量的途径之一。本试验中适合单作和间作的耐荫性大豆新品系是宁黄48,单作产量较对照增产26.99%;间作宁黄48产量最高为1 238.7 kg·hm~(-2),较对照增产4.72%。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早熟鲜食蚕豆主要农艺性状对鲜食产量性状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及其决定系数,为鲜食蚕豆品种选育过程中相关优良性状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3份早熟鲜食蚕豆的15个主要农艺性状与2个鲜食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单株粒数、实荚数、成荚节数、鲜籽粒百粒重、鲜荚宽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8.57%、19.56%、18.56%、17.51%、17.39%,其可选择性较强,可通过育种、栽培等方式获得较大程度的改善;2个产量因素中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鲜豆米产量鲜荚产量。相关性及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枝数、成荚节数、实荚数、单株粒数与鲜荚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出米率与鲜豆米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鲜荚产量、鲜豆米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枝数、实荚数对鲜荚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向,且相关系数为极显著正相关,品种选育时,应结合各因素直接、间接作用的重要性,着重2因素的选择;出米率是影响鲜豆米产量的直接因素。【结论】在云南地区早熟鲜食蚕豆的选育过程中,鲜荚产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应以其为主要育种目标,并以有效枝数、实荚数为主要参考性状,协同成荚节数、单株粒数进行选择;以鲜豆米产量为育种目标时,应在鲜荚产量表现较好的品种中,以出米率为主要性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蚕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蚕豆(Vicia faba L.)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蚕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性状与小区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单株产量(0.844 3)、单株荚数(0.835 6)、单株粒数(0.763 1)、株高(0.759 8)、百粒重(0.694 1)、荚长(0.652 5)、生育期(0.620 6);相关分析表明,小区产量与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两种分析方法结果一致,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来提高蚕豆产量。  相似文献   

10.
对7个不同基因型蚕豆品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蚕豆品种间的产量表现为差异极显著;在不同基因型蚕豆籽粒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有效分枝数和荚粒数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47**,r=0.820**),单株粒数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659*),单株有效荚数与籽粒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r=0.276),分枝有效荚数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有效荚数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9**,r=0.816**)。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陕西夏播大豆的16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应用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次关系的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单荚粒数结荚高度。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株高百粒重有效分枝数生育期结荚高度单荚粒数。通过两种不同分析方法,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株高被认定为影响大豆高产最为重要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确定果园间作条件下,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粒用豇豆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本试验以粒用豇豆“辽地豇2号”为材料,在3年生大榛子果园内,采用间作形式,进行比较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分别以播期和密度为主因素和副因素,研究比较粒用豇豆的籽粒产量和主要性状表现。结果表明:果园间作条件下,播期和密度对“辽地豇2号”的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分别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播期和密度单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呈抛物线型分布。相关分析表明: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呈弱负相关,其余各性状间皆为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百粒重、主茎节数呈负相关,与单株荚数呈弱正相关,与主茎分枝数和单株粒重成正相关。结论认为,果园间作条件下,粒用豇豆在辽宁地区的适宜播期为5月29日,适宜密度16.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大豆窄行密植与垄三栽培主要性状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试验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大豆产量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确定在垄三和小垄密植不同栽培模式条件下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大豆育种和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对大豆主要性状关联度的计算及关联序的排列。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产量与主要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株高单株粒重主茎节数有效荚数百粒重地上部干物重单株粒数底荚高;在垄三栽培模式下,关联度顺序为单株粒重百粒重有效荚数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地上部干物重。  相似文献   

14.
为寻求最佳玉米间作花生模式,以玉美头105、桂花22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花生的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的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株高、穗位高、茎粗这些植株性状上。不同间作模式对花生的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株高、单株荚数及单株粒数方面。与单作相比,不同的间作模式下,间作玉米及花生产量均有所减产。8种不同的间作模式下,T4的总产值及总利润最高,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T7。建议根据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间作模式,如以玉米为主,选择行比为T5和T6的模式;以花生为主,则选择行比为T4和T7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秋播蚕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凤豆14号、苏03021、启豆2号等12个秋播蚕豆品种为参试材料,考察了生育期、株高、荚长、单株夹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等7个主要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通径分析建立了单株产量(Y)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7个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其中单株荚数与单株产量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而生育期与单株产量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单株荚数荚长株高生育期百粒重单株粒数;单株产量(Y)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8.423+1.281X4+1.757X3;单株荚数(X4)、荚长(X3)被保留在最优方程中。  相似文献   

16.
单间作条件下大豆经济性状的变异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耐阴性大豆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比较,并就性状间以及有关产量因素与单株产量的相互关系的初步分析,结果间和大豆的株高普遍高于单作大豆,尤以不耐阴 显。同等条件下,耐阴品种的株高、主茎节数和秕英数等性状显著或极显著地小于不耐阴品种,而单株荚数、粒数、粒重和粒茎比等产量性状都是极显著地超过不耐阴品种,表现了较强的耐阴特性,10个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关,在单间作大豆中都表现得较为一致和稳定,尤其是单株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陕西夏播大豆的16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应用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次关系的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单荚粒数>结荚高度。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株高>百粒重>有效分枝数>生育期>结荚高度>单荚粒数。通过两种不同分析方法,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株高被认定为影响大豆高产最为重要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选取7个大豆品种与玉米品种‘陕单650'进行间作种植,分析了间作和单作模式下大豆品种各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大豆的株高、结荚高度和主茎节数比单作大豆高,但单株荚数和结荚密度比单作大豆低,间作大豆的生育期比单作大豆长;间作大豆的粗脂肪和蛋白质比单作大豆高,间作大豆的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单作大豆降低,而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比单作大豆高;间作大豆的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比单作大豆低,百粒重在不同的品种间变化规律不一致,7个大豆品种在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比单作模式平均低49.88%。通过各性状的分析,为我们在不同的区域筛选合适大豆品种进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给大豆品种耐阴性鉴定和耐阴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不同行比间作对黔豆08014、黔豆7号和天隆1号大豆品种鼓粒期产量、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大豆行比为2∶4、2∶2和2∶1模式下,随遮阴胁迫加剧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豆荚鲜重和单株产量呈递减趋势,且各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显著,但百粒鲜重变化不显著。主要农艺性状中有效分枝数、茎粗、单株叶片数和每片叶片厚度、单株叶片鲜重和单株鲜重呈下降趋势,其中,茎粗、每片叶片厚度、单株叶片鲜重和单株鲜重间作遮阴处理与净作间差异显著,有效分枝数和单株叶片数差异不显著;随间作遮阴程度增强,黔豆08014的株高先增加后降低,黔豆7号和天隆1号的株高呈递增趋势;遮阴降低了生物量和比叶重,从而降低大豆干物质的积累量且差异显著,库源比差异不显著。3个大豆品种中,黔豆08014的耐阴性较强。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玉米与大豆间作的高产栽培模式,进行了玉米大豆不同行比(1∶1,1∶2,1∶3,1∶4,2∶1,2∶2,2∶3,2∶4,3∶1,3∶2,3∶3,3∶4)间作对黔豆7号鼓粒期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黔豆7号的单株荚数、单株鲜荚重、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单株鲜粒重和理论产量随玉米行数增加呈降低趋势,随大豆行数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行比黔豆7号的百粒重差异不大。除百粒重外,玉米、大豆行数对其他产量性状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在玉米大豆行比为1∶3时黔豆7号的产量及产量性状表现最优,单产可达9 418.8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