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用2008—201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16个小麦品种,在绵阳通过田间自然诱发,评价小麦抗条锈性,意在选择较抗条锈病小麦品种,为四川小麦生产降低条锈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小麦育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对小麦几个生育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川育26、川麦59、川麦67、绵麦51、川育23、西科麦9、绵麦112表现为中抗,绵麦367表现为中感,其他品种均表现为高抗。不同生育期小麦的抗条锈性表现不一致,部分小麦品种的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存在差异性,且各抗性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川育26、川麦67、川育23、绵麦112、绵麦367抗条锈性减弱,且绵麦367出现感病,已不适合于该地区,其他品种依旧表现出较好抗条锈性,同时生产上及时防治条锈病才能减缓病情加重、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2.
一、品种来源绵麦39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用自育的优良小麦新品系绵阳96-78作母本,引进贵州农业大学选育的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材料贵农21-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绵麦40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用自育的优良矮秆种质绵阳01821作母本,引进贵州农业大学选育的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材料贵农19-4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3.
绵麦367是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2010年10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定名并推广。该品种产量高,两年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6.9 kg,比对照增产13.95%,高产试点亩产达594.7 kg,慢条锈病、高抗白粉病,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绵麦367和绵麦51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大穗型小麦新品种,突出特点是株高适中,茎秆韧健,耐肥抗倒,穗层整齐,穗子长大方正,穗粒数多;抗旱耐瘠、耐寒性强,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高产稳产好,适应性广泛,是小麦高产创建和高产示范的首选品种,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为了更好地发挥绵麦367和绵麦51的高产潜力,本文重点阐述了两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特点,为大面积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大桥 《农技服务》2009,26(6):58-58,154
为了研究不同小麦品种时条锈病的抗性,选择绵阳31、川麦107等12个小麦品种进行条锈病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间抗条锈病性差异明显,其中绵阳31、思麦早、一根株属高感品种,川麦107、西科276、绵阳28、雅安早、大豆黄属中感品种,绵阳30属中抗品种,黔麦16属高抗品种,绵农6号、黔麦15属免疫性品种。  相似文献   

6.
川麦93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多抗优质白皮小麦新品种。2018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80001),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210001)。川麦93高产稳产、多抗、优质、大穗特性明显,是参加国家区试与省区试品种中穗粒数最多的品种。国家区试平均产量5 913.00 kg/hm2,较对照川麦42增产4.3%;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5 786.10 kg/hm2,较对照绵麦367增产16.89%。川麦93兼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品质优、面粉白度高,适合制作酒曲、蛋糕、饼干等。根据国家、四川省区试数据和课题组多年多点试验数据,本文对川麦93的特征特性(产量、品质、抗病性等)进行了阐述,并简要总结了其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麦条锈病在陕西省宁强县发生频率高,每年发生早且重,推广抗(耐)条锈病品种是有效防控小麦条锈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为进一步了解宁强县主栽小麦品种抗(耐)条锈病性能,开展了小麦不同品种抗条锈病对比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7 d调查1次,详细踏查每个小区,调查发病情况,至乳熟期为止。试验结果表明,特来繁、川育25、蓉麦2号苗期不易发病;特来繁、川育25、蓉麦2号、商高2号4个品种穗期发病较轻或不发病,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蓉麦2号、商高2号、川育25、绵阳31产量表现较好,折算产量均超过450 kg/亩,最高为523.9 kg/亩,最低为453.7 kg/亩。综合各品种苗期和穗期条锈病、白粉病发病情况及产量表现,生产中建议推广种植抗病高产品种蓉麦2号、川育25,适度种植商高2号,淘汰高度感病、产量表现欠佳的绵阳19。  相似文献   

8.
小麦诱变育种新品系鉴定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绵麦367为对照,对16份小麦诱变育种稳定新品系进行品系鉴定试验,鉴定主要性状和产量,推荐品系参加区域试验。根据田间记载及抗性鉴定、考种、产量分析结果可知:品系16γ-208全生育期169d,株高75.0cm,穗粒数35.9粒,千粒重61.7g,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较相邻平均对照增产21.9%,产量位次第1位;品系14γ-162全生育期168d,株高76.7cm,穗粒数35.5粒,千粒重61.9g,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较相邻平均对照增产17.9%,产量位次第5位。结合小麦新品种审定要求,综合生育期、苗情动态、形态特征、抗病性及产量情况,可提供16γ-208和14γ-162两个品系参加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9.
高产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西科麦9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生产上提供高产抗条锈病小麦品种,以4301为母本、绵阳31为父本杂交组合,利用系谱法通过田间多年连续选育,育成了小麦新品种西科麦9号,于2015年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11—2012年及2012—2013年四川省15个区试点中,有14个点增产,2年平均产量为361.74kg/667m~2,比对照品种绵麦37增产4.1%,增产显著;在2013—2014年6个生产试验点中全部表现增产,平均产量为316.37kg/667m~2,比绵麦37增产9.23%。西科麦9号中抗条锈病,品质指标达到优质中筋小麦标准,适宜于四川平原、山区及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小麦后备品种及二线育种材料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较好的综合抗病性材料和为品种审定提供依据,2007年度在病害鉴定圃对22个小麦区试后备品种及71份二线育种材料进行了田间抗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和纹枯病的多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没有发现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免疫的品种,大部分品种综合抗病性不强,仅发现1份既抗赤霉病、又抗白粉病和条锈病,有11份同时抗两种病害,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1%和11.8%.  相似文献   

11.
川麦93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多抗优质白皮小麦新品种。2018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审定编号:20180001),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20210001)。根据国家、四川省区试数据和课题组多年多点试验数据,本文对川麦93的产量、品质、抗病性等进行了分析,川麦93高产稳产、多抗、优质、大穗特性明显,是参加国家区试与省区试品种中穗粒数最多的品种。国家区试平均产量 5913.00?Kg/hm2,比对照川麦42增产4.3?%;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5786.10?Kg/667m2,比对照绵麦367增产16.89?%。川麦93兼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品质优、面粉白度高,适合制作酒曲、蛋糕、饼干等。  相似文献   

12.
小麦新品种“内麦866”系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川麦104”为母本、以“川08品32”为父本,2011年进行配组杂交,采用系谱法,在内江和马尔康两地历时6年9代选育而成。2018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84.95kg/667m2,比对照品种绵麦367增产8.31%。2019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95.62kg/667m2,比对照品种绵麦367增产6.74%。2020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17.19kg/667m2,比对照绵麦367增产0.46%。该品种穗层整齐、穗长方型,分蘖力中等,熟相好,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穗数21.70万穗/667m2,千粒重47.63g左右。2022年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将选育过程与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国审小麦新品种绵麦367和绵麦51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麦367和绵麦51是由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最新育成、来源于同一组合的大穗型高产抗病广适小麦新品种。2010年和2012年分别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成为国家级推广品种;2011年和2013年分别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示范推广,绵麦367被农业部推荐为2013-2014年度全国小麦主导品种。重点阐述了绵麦367和绵麦51的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22 个小麦品种田间抗条锈病鉴定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010—2017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22个四川地区栽培的小麦品种,对其抗条锈病能力进行鉴定并筛选出高抗品种,然后设置自然诱发产生条锈病的大田鉴定试验。对小麦生育期抗条锈病能力的鉴定结果包括反应型、病叶率和病情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显著正相关。针对反应型、病叶率和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综合分析结果将22个小麦品种分为三大类,6个品种为高抗条锈病,7个品种为中抗条锈病,9个品种为中感条锈病,其中高抗品种为资阳1号、国豪麦15、绵麦1501、西科麦7号、西科麦10号和川育24号。结果表明,由于CYR34的出现使得部分新培育的小麦品种快速丧失抗病性。  相似文献   

15.
绵麦1403和绵麦185是选用自育的优良品系和中间材料与引进的具有不同遗传背景,以及地理生态远缘的抗病、优质材料杂交育成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两品种共同特点是:植株矮健,穗层整齐,穗大粒多,抗倒伏力强;综合抗性好,抗条锈病,兼抗白粉病;丰产性突出,四川省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369.4kg/667m2和379.1kg/667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0.9%和13.3%。  相似文献   

16.
小麦新品种宛麦1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宛麦18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选育的弱春性早熟小麦新品种,2005~2008年参加河南省区试,平均产量为6492.0kg/hm2,比对照豫麦18增产8.24%。该品种高抗纹枯病,中抗条锈病、叶锈病和叶枯病,中感白粉病,综合抗病性好,适宜在河南省南部及周边中高肥力地种植,目前,该品种在豫南及周边地区已累计推广16.67万hm2。  相似文献   

17.
小麦新品种"宛麦18"特征特性比较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宛麦18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选育的弱春性早熟小麦新品种,2005~2008年参加河南省区试,平均产量为6492.0kg/hm^2,比对照豫麦18增产8.24%。该品种高抗纹枯病,中抗条锈病、叶锈病和叶枯病,中感白粉病,综合抗病性好,适宜在河南省南部及周边中高肥力地种植,目前,该品种在豫南及周边地区已累计推广16.67万hm^2。  相似文献   

18.
田景峰  王丽娟 《农技服务》2011,28(9):1256+1262-1256,1262
就不同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品种间对条锈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不同品种感染条锈病程度轻或重,与产量关系不大。品种的抗病性是相对的,条锈病发生程度轻或不感染条锈病,但可能易感染叶锈病,如绵农6号、黔麦16条锈病发生轻,而叶锈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9.
2001—2010年铜仁地区小麦条锈病监测与防控研究结果表明,贵州铜仁地区小麦条锈病病原为外来菌源,主要来自贵州西部和云南小麦越冬区。孢子始见期早,田间发病始见期早,当年菌源量大是条锈病流行的重要条件。当年3—4月发病中心点在160个以上,4月降雨量在100 mm以上,降雨日数在15-17 d,为大流行;当年3—4月发病中心点在40-160个,4月降雨量在40-90 mm,降雨日数在10-15 d,为中等流行;当年3—4月发病中心点在20-40个,4月降雨量在40 mm以下,降雨日数在10 d以下,为轻流行。该地种植的小麦品种中绵阳30、绵阳31、川麦107、思麦早、西科276、早一根株、大头黄表现为高感品种;绵阳26、绵农6号为中感品种;西科2号、雅安早、黔麦16、黔麦15为抗性较强的品种。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于44%,条锈病将大流行;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在29%-44%将中等流行;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在29%以下为轻流行。防控小麦条锈病,铜仁地区以10月下旬末左右播种最佳;种子处理以药剂湿拌效果为好,而拌种药剂以15%三唑酮为好,田间药剂防治以15%三唑酮和50%代森锰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河北省小麦品种抗病性水平,对2013—2021年河北省审定的212个冬小麦品种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3种病害的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审定品种对条锈病整体抗性水平较好,抗性品种占审定品种的53.78%;审定品种对叶锈病和白粉病抗性水平较差,但年际间波动较大,其中2014年审定小麦品种抗叶锈病最好,抗病品种占比100%,2016、2018、2021年抗病品种占比分别为3.44%、6.67%和11.11%,其余年份表现抗病的品种占当年审定品种的比例变幅为22.23%~36.36%;2014、2016、2020年审定小麦品种抗白粉病相对较好,抗性品种占比分别为33.33%、24.14%和29.72%,其余年份审定品种的抗病性占比均小于20%,对叶锈病和白粉病表现抗病的品种分别有37、35个,抗性品种占审定品种的17.45%和16.50%;兼抗2种以上病害的品种偏少,其中兼抗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品种占比为7.08%,无兼抗叶锈病和白粉病的品种,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品种占比为4.72%,兼抗3种病害的品种占比为4.72%。对叶锈病和白粉病表现高抗以上品种的亲本来源进行系谱分析发现,河北省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