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成功种植,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作者从抗咀嚼式口器昆虫转基因作物和抗刺吸式口器昆虫转基因作物两方面,对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在3个不同品系的抗刺吸式口器害虫转基因棉花与其亲本棉花品种上的体型差异、发育历期、成活率、成虫寿命、产卵量和生命参数,以分析不同抗刺吸式转基因棉花品系对Q型烟粉虱的抗虫效果.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的体型、发育历期、存活率以及成虫寿命等多个生长发育参数在转基因棉花品系与对应亲本间无显著差异;但Q型烟粉虱在转基因棉品系上的产卵量和种群净增值率明显低于其对应亲本棉,种群加倍时间高于其亲本棉,表明检测的3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系都对Q型烟粉虱有抗性.烟粉虱成虫单雌产卵量、种群净增值率和种群加倍时间等3个生命参数指标为评价其它抗刺吸式口器转基因棉花对Q型烟粉虱的抗虫效果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是一种用来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口针在寄主植物组织中刺探行为引起的电信号变化技术。本文对EPG技术基本原理及采用该技术分析常见刺吸式口器害虫在茶树上取食情况和目前该技术的应用作了相关阐述,并对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在茶树上半翅目害虫防治方面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高生物杀虫剂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明确作用机理选择适宜菌剂 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必须由昆虫口器摄入,经消化道感染寄主,因此,生物杀虫剂一般只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而无法作用于刺吸式口器害虫.  相似文献   

5.
四光 《新农业》2004,(11):41-41
美除是瑞士无正达公司生产的跟新一代取代脲类杀虫剂。药剂通过作用于昆虫幼虫,阻止脱皮过程而杀死害虫,尤其对果树等食叶毛虫有出色的防效,对蓟马、锈螨、白粉虱有独特的杀灭机理,适于防治对合成除虫菊酯剂的持效期较长,有利于减少打药次数;对作物安全、玉米、蔬菜、柑橘、棉花、马铁薯、葡萄、大豆等作物均可使用,适合于综合虫害治理。药剂不会引起刺吸式口器治理。药剂不会引起刺吸式口器害虫再猖獗,对益虫的成虫和扑食性蜘蛛作用温和。  相似文献   

6.
双季晚稻主要刺吸口器害虫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双季晚稻主要刺吸式口器害虫在时间和垂直序列上的生态位,测定出生态位宽度和相似性比例指数,评价它们在双季晚稻田中的竞争、共存机制、为制定双季晚稻刺吸式口器害虫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双季晚稻主要刺吸式口器害虫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双季晚稻主要刺吸式口器害虫在时间和垂直序列上的生态位,测定出生态位宽度和相似性比例指数,评价它们在双季晚稻田中的竞争、共存机制,为制定双季晚稻刺吸式口器害虫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1.概况 吡虫啉是一种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杀虫谱广,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持效期较长,且低毒安全。它的杀虫制,是阻断昆虫神经传导,继而造成昆虫死亡。用于防治蚜虫、蓟马、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对鳞翅目、双翅目的一些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效,比如潜叶蝇、潜叶蛾、黄曲条跳甲、种蝇等害虫。适用于蔬菜、果树等作物。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抗虫植物对昆虫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商业化种植的迅速推广,转基因作物在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风险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转基因抗虫作物在对靶标害虫有很好控制作用的同时,对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及其种群数量的影响是其生态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天敌个体及种群两个方面综述了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天敌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作物在有效控制靶标害虫的同时,对昆虫天敌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也有研究报道认为对某些天敌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除个别Bt棉田外,未发现转基因作物田中天敌种群数量受到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咨询热线     
山东读者付晓彬问:怎样提高生物杀虫剂的防治效果?答:宜从下列几方面着手:1.明确作用机理,选择适宜菌剂。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必须经昆虫口器摄入,经消化道感染而杀死寄主。该剂只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而无法作用于吸食汁液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  相似文献   

11.
当大田作物多种害虫混合发生时,单用一种杀虫剂往往对作物起不到理想的保护作用,需要不同杀虫谱的杀虫剂混用来扩大杀虫谱。安打(Avatar,通用名:Indoxacarb)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可有效防治甜菜夜蛾、小菜蛾、菜青虫、棉铃虫等咀嚼式口器害虫。吡虫啉(通用名:Imidacloprid)是一种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特效的高效、低毒杀虫剂。安打与吡虫啉的杀虫谱不同,二者混用扩大了杀虫谱,一次用药可同时控制鳞翅目和刺吸式口器害虫,减少劳动力投入。  相似文献   

12.
正一、落花落果的原因(一)生理性药害部分农户对辣椒病虫害提前用药预防意识较差,往往等到病害严重发生时才开始着手防治,这无疑要增加用药量,使病虫产生抗药性。随着施药量的加大,植株较易产生药害,对茬口较近或生育期较短的下茬作物,较大的药量也会增大农药残留量。生理性药害的发生会导致辣椒坐果难,从而进一步影响辣椒产量。(二)各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各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白粉虱、叶螨、红蜘蛛、蚜虫等,靠刺吸式口器取食叶片汁液,在取食的同时,  相似文献   

13.
刺吸电位技术在植食性盲蝽取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简称EPG)是昆虫电生理学发展的技术之一,主要用于研究刺吸式口器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取食行为。通过电子转换,将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中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取食波形显示出来。本文综述了刺吸电位技术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和植食性盲蝽的取食特点以及不同盲蝽取食行为中的EPG波形变化,同时概述了EPG应用中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刺吸式口器害虫给农业生产、产品的品质产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植物凝集素对刺吸式害虫有明显的的抑制作用。本文作者从植物凝集素的种类、杀虫作用原理进行阐述,简单介绍了植物凝集素在抗刺吸式害虫中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野生棉种多茸毛是一种形态抗蚜性状,其抗虫机理在于阻碍害虫特别是刺吸式害虫的取食,对幼虫的移动产生机械障碍作用,对棉蚜、棉叶螨、棉叶蝉、红铃虫等棉花害虫具有抗性。通过远缘杂交方式将野生棉种的多茸毛性状转育到栽培种陆地棉上,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t基因导入形态抗蚜棉,获得转Bt基因形态抗虫棉纯合系;对纯合系2种害虫的抗性检测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高抗棉铃虫特性导入到形态抗蚜棉,但转化株系仍然保留了受体材料的抗蚜性状。表明通过远缘杂交与转基因技术可以实现多茸毛抗蚜性状与转基因抗棉铃虫性状的融合,并可有效解决棉花生产上的主要虫害。  相似文献   

16.
30%乙酰甲胺磷(乳油)在鸡毛菜上的消解动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乙酰甲胺磷在我国农药分级标准中,属低毒杀虫剂,是一种内吸性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并可杀卵,有一定熏蒸作用。适用于蔬菜、茶树、水稻、小麦等作物,能有效防治多种咀嚼式及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它是通过抑制昆虫的乙酰胆碱酯酶来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其雄小鼠急性经口LD50为137mg/kg。  相似文献   

17.
<正> 目前,生产上种植的抗虫棉,主要是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具有毒杀作用的转BT基因抗虫棉。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玉米螟等的毒杀效果达95%以上,对甜菜夜蛾等的毒杀效果仅25%~50%,而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棉蚜、棉粉虱、棉盲蝽等则没有毒杀效果。因此,随着转BT基因抗虫棉的广泛种植,棉盲蝽等对棉花的为害日趋严重。2002年,在河北省棉花研究所只防治一次蚜虫的抗虫棉试验地,  相似文献   

18.
转Bt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利用外源基因培育优良品种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已培育出多个高抗水稻害虫的转基因水稻材料,并获准进入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但是,人们对转基因抗虫水稻潜在的风险尚存在疑问,这是目前转基因水稻未能进一步获准商品化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转Bt基因水稻研究现状与安全性评价的最新进展,主要涉及食品安全性、环境生态安全性及昆虫对其产生抗性,并对将来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非靶标害虫在转Bt基因抗虫棉田的虫量消长动态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于2000-2001年采用系统调查和面上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将江苏沿海地区种植的常规棉品种苏棉9号与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进行同比,研究分析了两类棉田间刺吸式口器害虫的虫量消长动态及原因。结果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对其非靶标害虫没有抗性,转Bt基因棉上的虫量接近甚至略高于常规棉品种,两个棉花品种间部分害虫虫量的差异还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湾油松良种基地不同生物农药防治果梢斑螟和松梢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生物农药效果优劣排名依次是45%拟除虫菊酯微乳剂、90%敌百虫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由于45%拟除虫菊酯微乳剂属于触杀型药剂,对昆虫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40%氧化乐果乳油适合于刺吸式口器的害虫,90%敌百虫乳油适合于咀嚼式口器的害虫,而果梢斑螟和松梢螟幼虫都属于咀嚼式口器害虫,所以防治效果没有45%拟除虫菊酯微乳剂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