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发酵床饲养保育仔猪的实际效果,试验选取日龄和体重接近的60头DLY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同一猪舍发酵床圈栏和普通猪舍圈栏用相同的日粮进行饲养,以比较两种圈栏对猪生长保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床圈栏饲养的生长保育猪,其70日龄结束实测体重、试验期日增重和料重比分别为(26.96±3.51)kg、(485±75)g和1.55∶1,分别比普通猪舍圈栏饲养的生长保育仔猪增0.17 kg(P>0.05)、提高8 g(P>0.05)和降低0.01 kg,节水效果和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发酵床圈栏可替代普通圈栏并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发酵床饲养育肥猪的实际效果,将日龄和体重接近的100头DLY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发酵床和普通猪舍用相同的日粮进行饲养,以比较两种猪舍对猪生长育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床饲养的生长育肥猪,其达100kg体重日龄、30-100kg日增重和料重比分别为(170.67±3.31)d、(731±28)g和2.94:1,分别比普通猪舍饲养的生长育肥猪缩短3.61d(P〈0.01)、提高26g(P〈0.01)和降低0.17kg,节水效果和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冬春季节发酵床饲养育肥猪的实际效果,将日龄和体重接近的48头DLY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发酵床和普通猪舍用相同的日粮进行饲养,以比较两种猪舍对猪生长育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发酵床饲养的生长育肥猪,其饲养达100 kg体重日龄、50~100 kg日增重、30~100 kg日增重和料重比分别为(154.35±14.11)d、(892±81)g、(873±66)g和3.08∶1,分别比普通猪舍饲养的生长育肥猪缩短3.94 d(差异不显著,P0.05)、提高42 g(差异显著,P0.05)、提高30 g(差异不显著,P0.05)和降低0.03 kg,试验全期头均日耗水量节约用水12.19%,经济效益提高3.27%。2发酵床饲养的生长育肥猪,其屠宰前活重、屠宰率、瘦肉率、平均膘厚、眼肌面积分别为(107.88±2.87)kg、(77.42±1.20)%、(66.93±2.01)%、(2.80±0.25)cm、(49.46±14.19)cm2,分别比普通猪舍饲养的生长育肥猪多0.63 kg(差异不显著,P0.05)、高0.52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高2.08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少0.11 cm(差异不显著,P0.05)、多3.88 cm2(差异不显著,P0.05)。3发酵床饲养的生长育肥猪,其肉质粗蛋白含量CP、p H值、大理石纹、熟肉率、失水率、滴水损失分别为(26.53±2.21)%、5.94±0.17、(2.38±1.11)分、(62.61±2.07)%、(30.04±14.99)%、(3.95±1.97)%,分别比普通猪舍饲养的生长育肥猪低0.05个百分点、低0.14(差异不显著,P0.05)、少0.25分(差异不显著,P0.05)、少0.19分(差异不显著,P0.05)、高7.15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高0.82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夏季发酵床与改进水泥地面模式保育猪和生长猪饲养效果,选择日龄相近、生长发育良好的杜×长×大三元配套系商品猪,初始体重分别为(9.59±0.81)kg保育猪88头和(18.43±1.32)kg生长猪64头,随机分成发酵床模式组和改进水泥地面模式组。保育猪饲养期为31d,生长猪饲养期为57d。全程记录饲养期间每天猪舍内温度、湿度、地面温度。结果表明,改进水泥地面模式舍内温度、地面温度和相对湿度均低于发酵床模式。改进水泥地面模式与发酵床模式相比,保育猪日增重提高14.6%、料重比降低11.7%;生长猪日增重无显著差异,但料重比降低9.8%。夏季保育猪和生长猪在改进水泥地面模式下的饲养效果优于发酵床模式,建议南方地区发酵床只用于夏季以外季节的保育猪饲养。  相似文献   

5.
选取产期相近的杜长大35日龄断奶仔猪180头,采用随机区组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90头。试验组饲养在发酵床保育猪舍,对照组饲养在高床保育猪舍,试验期35 d。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日增重提高14.18%(P0.05),料重比、腹泻率和死淘率分别降低6.33%、4342%和39.96%,头均水、煤、药支出减少19.23元,头均增重毛利增加45.27元。证实发酵床保育猪舍具有提高增重、饲料报酬、经济效益及改善猪舍环境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的两个试验旨在评估保育猪最佳生长性能所需的标准回肠可消化(SID)色氨酸与赖氨酸的比值。试验配方确保赖氨酸作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试验1中(饲养体重阶段为6~10 kg),255头保育仔猪(PIC 327×1050,初始体重为6.3±0.15kg,平均数±标准差)按栏重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7栏(每栏为1个重复),每栏饲养6至7头仔猪。6个处理的SID赖氨酸水平均为1.30%,但SID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分别为14.7%、16.5%、18.4%、20.3%、22.1%和24.0%,试验为期14天。试验2中(饲养体重阶段为11~20 kg),1088头保育仔猪(PIC 337×1050,初始体重11.2±1.35 kg,平均数±标准差)按保育猪的平均体重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6栏(每栏为1个重复),每栏饲养24至27头仔猪。7个处理的配方均含30%玉米干酒糟且SID赖氨酸水平均为0.97%,但SID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分别为14.5%、16.5%、18.0%、19.5%、21.0%、22.5%和24.5%,试验为期21天。试验结果统计采用含异残差的一般线性混合模型。竞争异方差模型包括折线线性(BLL)、折线二次(BLQ)和二次多项式(QP)模型。试验结果根据贝叶斯信息准则来选择最佳模型。在试验1中(体重6~10 kg阶段的保育仔猪),随着SID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的提高,保育仔猪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也提高(呈线性,P0.05)。在仔猪平均日增重方面,最佳模型是二次多项式,获得最佳日增重的SID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为23.9%(95%置信区间:[14.7%,24.0%])。在仔猪料重比方面,最佳模型是折线线性,获得最佳料重比的SID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为20.4%(95%置信区间:[14.3%,26.5%])。在试验2中(体重11~20 kg阶段的保育仔猪),随着SID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的提高,保育仔猪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也提高(呈二次方式,P0.05)。在仔猪平均日增重方面,最佳模型是二次多项式,获得最佳日增重的SID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为21.2%(95%置信区间:[20.5%,21.9%])。在仔猪料重比方面,折线线性和二次折线模型都比较适合,获得最佳料重比的SID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分别为16.6%(95%置信区间:[16.0%,17.3%])和17.1%(95%置信区间:[16.6%,17.7%])。总结:在试验1中(体重6~10 kg阶段的保育仔猪),获得最佳料重比的SID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为20.4%,获得最佳日增重的SID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为23.9%。在试验2中(体重11~20 kg阶段的保育仔猪),获得最佳料重比的SID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为16.6%,获得最佳日增重的SID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为21.2%。这些结果表明,NRC(2012)的推荐标准可能低估了体重11~20 kg阶段保育仔猪的SID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饲养方式(水泥平地饲养、保育高床饲养、松木垫料发酵床饲养)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25日龄杜大长断奶仔猪7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头。经22 d正式试验,结果表明,保育高床和发酵床饲养方式可明显改善饲养环境,减少腹泻发病率;日增重比地面平养分别提高15.51%和14.55%;经济效益分别提高25.44%和1.60%,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采集丽水市食用菌废菌棒5种,测定其C/N,符合发酵床垫料原料指标C/N25的有香菇和黑木耳2种废菌棒;配制含50%、70%香菇废菌棒发酵床和普通发酵床垫料,接种相同发酵菌,测定三组7d发酵床垫料的酵熟温度。结果表明,三组均符合发酵床菌种发酵酵熟温度指标。选择同品种、同批次,体重相近的内三元杂种猪90头,随机分为50%香菇废菌棒发酵床垫料,70%香菇废菌棒发酵床垫料和普通发酵床垫料三组,每组供试猪10头,每组3个重复,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50%,70%香菇废菌棒发酵床的保育猪头均日增重分别为0.611 kg和0.586 kg,比普通发酵床保育猪0.598 kg分别提高2.17%和下降2.01%,差异不显著(P0.05)。从饲料转化率看,50%、70%香菇废菌棒发酵床保育猪组料重比分别为2.12和2.20,比普通发酵床组料重比2.15下降1.39%和提高2.33%,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豆粕按照不同比例替代保育猪日粮中的普通豆粕对保育猪生长环境、生长性能及生化免疫指标的影响。饲养试验选择日龄相近、体重(9±0.5)kg三元杂28 d断奶仔猪330头,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2头猪,公、母各半,试验期为41 d,其中预饲期7 d。试验结果表明:1生长环境:试验组猪舍内NH3浓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猪舍(P0.01),更加适宜保育猪的健康生长。2生长性能: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对保育猪料重比、腹泻率影响显著(P0.05)3免疫指标:添加发酵豆粕对保育猪的Ig G和Ig A影响显著(P0.05)。添加全发酵豆粕替代普通发酵豆粕对保育猪生长环境、生长性能以及生化免疫指标等效果较好,其中以添加全为发酵豆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在缙云县的适应性和可行性,试验选择大长金三元杂种保育仔猪4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头。试验组饲养于发酵床栏舍,对照组饲养于普通水泥地面栏舍。经30 d饲养试验,试验组比对照组增重速度提高7.02%,饲料利用率提高16.87%,经济效益提高18.85%;且采用发酵床养猪节水省工,粪尿排泄物完全没有向外排出,有效地避免了养猪污染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照组采用以普通豆粕为主要蛋白质来源的基础日粮配方,试验组在同一基础配方中以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配制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饲料,以早期断奶仔猪为试验对象,研究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对断奶仔猪的饲喂效果。选用30~33日龄长大杂交一代断奶仔猪60头,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上述2种日粮。每组30头,分3栏每栏饲养10头。检测仔猪生产性能、腹泻率、死陶率和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用于断奶仔猪日粮可提高日增重(14.50%)、降低料重比(9.50%)、降低腹泻率(29.1%)和死陶率(50%);提高血清白蛋白和白球比(18.73%和11.11%)。  相似文献   

12.
丁熙鸿 《养猪》2006,(4):16-16
2003年7月5日笔者根据同性别、体重接近的原则,从青海湟源县猪场16窝30日龄断奶去势长约互三元杂种仔猪中,每窝选择健康仔猪2头,共32头。按配对设计的原则分成2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某公司生产的寡聚糖添加剂,添加量为0.3%。试验猪舍采用网床分栏饲养方式,每栏8头,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栏。30d的试验期,定时定量日喂3次,湿拌料,自由饮水。结果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末重提高0.96kg,日增重提高8.1%,料重比降低7.7%(见表1)。经t检验,两组平均末重、日增重及料重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  相似文献   

13.
夏季发酵床模式与改进水泥地面模式生猪饲养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比较夏季发酵床与改进水泥地面模式保育猪和生长猪饲养效果,选择日龄相近、生长发育良好的杜×长×大三元配套系商品猪,初始体重分别为(9.59±0.81) kg保育猪88头和(18.43±1.32) kg生长猪64头,随机分成发酵床模式组和改进水泥地面模式组.保育猪饲养期为31 d,生长猪饲养期为57 d.全程记录饲养期...  相似文献   

14.
庄鲁  徐辉  刘小丰  邓国昌 《养猪》2019,(1):41-42
为研究仔猪的断奶重与其保育期生长性能的关系,试验从54窝母猪中选出21日龄断奶、平均体重(5.65±1.38)kg的美系仔猪300头,按断奶重分为3组,A组平均断奶重(4.36±1.13)kg,B组平均断奶重(5.92±1.10)kg,C组平均断奶重(6.59±1.01)kg,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饲养周期35 d。结果显示,不同断奶重的仔猪在保育期的日采食量不同,且这种差距呈越来越大的趋势。随着断奶重的提高,保育期日采食量、日增重和末重均显著增加,料重比显著降低;同时,断奶重越大,腹泻率越低,死亡率越低。断奶重与保育期日增重、末重和日采食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料重比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发酵床猪舍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择46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60头,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发酵床猪舍;对照组,传统水泥地面猪舍),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在日粮配方相同的情况下进行饲养试验、屠宰测定和肉品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日增重(840~874 g)、料肉比(3.01~3.1),试验组略优于对照组,而饲料成本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头降低20.7元(按增重90 kg计算);眼肌面积、瘦肉率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1.5%(P<0.05)和3.04%.发酵床猪舍对猪肉品质及肌肉化学成分、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高肌肉中粗脂肪、精氨酸的含量,粗脂肪提高15.12%(P<0.05),精氨酸提高12.58%(P<0.05);发酵床猪舍不会造成肌肉中铜、铅、砷、汞、镉、铬的残留超标.结果显示,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能改善胴体品质,节省用水,特别是猪舍臭味明显减少,无粪尿污水外排.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南方夏季高温条件下应用不同菌种、不同垫料比例生物发酵床养猪的效果,试验选择体重16~24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仔猪60头,随机分成5组,进行为期123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猪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2,3组发病率分别为16.7%、16.7%、25.0%,与对照组(25.0%)基本一致;试验1,2,3组死亡率为零,低于对照组的8.3%;生物发酵床养猪舍氨气浓度为(1.10±1.09)mg/kg,水泥地面猪舍氨气浓度为(2.58±1.02)mg/kg,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生物发酵床养猪经济效益优于传统水泥地面养猪(51.3元/头)。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4,(7):47-49
通过测定不同季节采用发酵床养殖猪只的生产性能指标,研究发酵床养殖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对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分2次进行,分别在夏季的7—8月和冬季的12—1月,设水泥地面对照组。夏季试验发酵床养猪的试验群体为105头,分9圈饲养,密度为1.7 m2/头;冬季试验发酵床养殖观察的群体数量为112头,分9圈,密度为1.7 m2/头。水泥地面对照观察3圈,群体为42头,密度1.5 m2/头。水泥地面猪舍无后窗,发酵床猪舍后墙开窗(90 cm×100 cm),窗距离地面1.0 m,夏季采用自然通风,冬季水泥地面采用热风管道供暖,发酵床无采暖设施。饲养观察期为夏季30 d,冬季60 d。结果显示:夏季发酵床比水泥地面日增重低6.7%(P<0.05),料重比增加4.4%(P<0.05);冬季发酵床比水泥地面日增重提高16.7%(P<0.05),料重比降低5.5%(P<0.05)。结论:在凉爽和寒冷的季节采用发酵床养猪效果显著,表现出较好生产性能;夏季发酵床的高温环境对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有明显的不利影响,而且体重越大,影响越大;采用发酵床养殖模式,需要通过圈舍设计和通风设施的改进来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夏季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脂肪粉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96头平均体重为(25.86±1.20)kg的杜大长健康杂交仔猪,随机分为3组,分圈饲养于试验猪舍内,舍内最高温度为37.5℃,最低温度为23.0℃,平均相对湿度为72.0%。试验共设3组,对照组日粮中不含脂肪粉,试验1,2组分别添加1.5%和3.0%脂肪粉。结果表明:在热应激环境下,添加1.5%、3.0%脂肪粉可提高仔猪生产性能,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70%(P0.05)和12.53%(P0.05),料重比降低3.03%(P0.05)和20.78%(P0.05)。说明在高温条件下日粮中添加脂肪粉有促进仔猪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作用,以添加3.0%脂肪粉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益生菌发酵床养殖技术养猪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同品种、同批次、平均体重(16.35±2.33) kg杂交猪(本地白♀×大约克♂)猪180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4次重复,每重复8头公猪,7头母猪.第1组为对照组,用传统水泥地圈栏;试验2组采用负压抽风发酵床圈栏;试验3组采用负压抽风+水帘降温的发酵床圈栏,试验期150 d.结果表明,试验2、3组与对照组比较日增重分别提高了8.29%(P<0.01)、13.34%(P<0.01);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了2.78%、6.06%;发病率降低了14.52%、19.35%;增重成本分别降低了2.16%、3.55%;血液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猪肉品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的要求,因此发酵床养猪对猪的生产性能以及猪肉的食用安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养猪》2017,(5)
试验旨在研究中草药红茶菌制剂对规模化猪场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猪舍氨气浓度的影响。选用2栋保育猪舍,分别设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6头断奶仔猪,分4个重复,每个重复4个栏,每个栏约26头猪。预试期3 d,正试期60 d,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自由饮水,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1%中草药红茶菌制剂稀释液自由饮用。结果表明,在对照组和试验组猪舍内平均温度分别为28.11℃和28.21℃、平均湿度分别为63.62%和63.27%条件下,末重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6.05%(P0.05),日增重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8.22%(P0.05),日采食量两组差异不显著,料重比试验组比对照组下降6.67%(P0.05),发病率试验组比对照组降低2.17个百分点(P0.05),舍内平均氨气浓度试验组比对照组降低43.60%(P0.05),经济效益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13.36%。说明中草药红茶菌制剂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改善健康状况,降低保育猪舍内氨气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