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沙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及增效剂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长沙地区小菜田间种群抗药性现状及其抗性机理,1997-2000年,用浸叶法监测了长沙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乙酰甲胺磷、氰戊菊酯、苏云金杆菌、抑太保和齐墩螨素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长沙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氰戊菊酯抗性为极高抗水平,对乙酰甲胺磷由中抗水平发展到高抗水平,且二者抗性水平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对抑太保、苏云金杆菌和齐墩螨素均处于敏感状态,但对于抑太保和苏云金杆菌,个别年份抗性水平达到低抗水平。增效剂磷酸三苯酯、94%增效醚、40%增效磷对不同杀虫剂增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磷酸三苯酯对乙酰甲胺磷、氰戊菊酯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94%增效醚和40%增效磷均对乙酰甲胺磷、氰戊菊酯、抑太保和剂墩螨素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前者对氰戊菊酯,后者对乙酰甲胺磷增效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氰戊菊酯、马拉硫磷及其混剂汰选选育棉铃虫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氰戊菊酯、马拉硫磷及菊马混剂分别汰选棉铃(Heliothis armigera)种群16代,每三代测定1次各种群对相应汰选药剂的敏感水平。结果表明,以上三个汰选种群对相应药剂的抗药性分别增长了68.02、7.76和3.48倍,氰戊菊酯单剂比菊马混剂抗性增长快19.6倍,混剂显示出对棉铃虫抗性显著的延缓作用。用计算机模拟预测混剂使用寿命,若3种药剂均连续使用30次则氰戊菊酯、马拉硫磷、菊马混剂的抗药性将分别提高817.5、14.2和5.2倍;若以抗性上升30倍及每年用药2-3次为标准,菊马混剂比单用氰戊菊酯可延长5倍的使用寿命。笔者认为把增效混剂作为一项措施组装到抗性治理方案(IRM)中去,科学合理地治理棉铃虫的抗药性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部烟区(桃)蚜(Myzus persicae(Sul zer)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我国中部烟区和湖北省的6个地点烟(桃)蚜(Myzus persicae(Sul zer)种群对氰戊菊酯、氧化乐果、灭多威和吡虫啉的抗性.结果表明,河南禹州种群对氰戊菊酯抗性为敏感种群的14.68倍,对氧化乐果、灭多威和吡虫啉的抗性分别为敏感种群的5.50倍、2.18倍和2.20倍.河南襄县、河南泌阳、湖北秭归、湖北宣恩、湖北长阳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分别达12.78倍、12.04倍、11.24倍、9.36倍和7.93倍.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了山东省、湖北省和河南省的6个烟区烟青虫对4种代表性药剂的抗性。结果表明:河南许昌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最高,湖北秭归种群的抗性次之,湖北长阳种群抗性最低,抗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36.18倍、28.49倍和5.83倍,其它种群抗性略高于长阳种群。6个烟区烟青虫种群对辛硫磷、灭多威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各种群对溴虫腈的毒力略有差异,但其LD50值都较大,表明该药剂对烟青虫不敏感。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阿维菌素对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Bezzi)]解毒酶及抗性的变化,在室内测定了不同增效剂对阿维菌素的影响及解毒酶活性。结果表明:药剂连续选育15代后,种群抗性倍数达到8.17。3种增效剂对敏感、抗性种群均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抗性种群中增效醚(PBO)、磷酸三苯酯(TPP)的增效作用显著,增效倍数分别为2.34、1.94。3种解毒酶的测定表明阿维菌素对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CarE)有显著提升作用,说明MFO、CarE的增强可能是番石榴实蝇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氰戊菊酯等杀虫剂对上海四种重要农业害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除粘虫对氰戊菊酯未产生抗药性外,其余三种害虫对氰戊菊酯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以上海县七宝镇的小菜蛾、菜青虫对氰戊菊酯和敌百虫的抗药性最强,分别达307.1倍和440.9倍以上。青浦县青东农场,上海县七宝和松江县五里塘乡的菜青虫对氰戊菊酯分别产生了38.0、16.9和14.9倍的抗药性,对乙酰甲胺磷产生了2.5~8.5倍抗药性。七宝地区小地老虎对氰戊菊酯产生16.0倍抗药性。增效剂I(MGK 类似物)和芝麻油对氰戊菊酯具增效作用,配比为3:1时,增效比分别为2.2和2.8。对四种害虫测定的结果显示了供试药剂的毒力顺序为:氟氰皮菊酯>氰戊菊酯>乙酰甲胺磷>敌百虫。  相似文献   

7.
从用药水平较低地区棉田中采集棉蚜,在室内液培棉苗上繁殖,分别用氰戊菊酯、氧乐果及氰戊菊酯+氧乐果(1∶8 AI)混剂以浸蘸法处理试虫16代,氰戊菊酯选育的种群抗性高达4324.4倍,而氧乐果及混剂选育的抗性仅分别为22.3倍及16.5倍。上述三种抗性种群对溴氰菊酯、氯氟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均分别表现出显著或高度交互抗性,但对一些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有机氯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却不明显。用酶抑制剂生测法及离体酶活性测定的研究表明,棉蚜对上述药剂的抗性与羧酸酯酶及氧化酶活力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对不同棉铃虫品系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两者对敏感品系的LD50值相差8.7倍,而对一系列抗性品系两者LD50值相差24.3~172.1倍;不同棉铃虫品系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的抗性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为81.8~2142.8倍,对顺式氰戊菊酯的抗性为23.8~164.6倍。用室内选育的山东阳谷S6抗性品系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增效醚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的增效比分别为119.3和4.3,说明棉铃虫对两者的氧化代谢抗性机制差异很大。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对棉铃虫的毒力以及棉铃虫对两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不是简单的4倍关系,氰戊菊酯中大量无效异构体的存在可能有利于氧化代谢抗性机制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我国中部烟区和湖北省的6个地点烟(桃)蚜(Myzus persicae(Sul zer)种群对氰戊菊酯、氧化乐果、灭多威和吡虫啉的抗性。结果表明,河南禹州种群对氰戊菊酯抗性为敏感种群的14.68倍,对氧化乐果、灭多威和吡虫啉的抗性分别为敏感种群的5.50倍、2.18倍和2.20倍。河南襄县、河南泌阳、湖北秭归、湖北宣恩、湖北长阳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分别达12.78倍、12.04倍、11.24倍、9.36倍和7.93倍。  相似文献   

10.
1983~1985年对北京不同地区甘蓝上菜青虫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来自不同区县的试虫,结果表明菜青虫对敌百虫和敌敌畏都有高度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不同区县,抗药性有较大差别,以海淀区马连洼抗性最高,昌平农场最敏感,两地区的菜青虫对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的抗性分别相盖约10倍和4倍,延庆和大兴居中,与菊酯类药剂的使用历史与水平一致。海淀区使用溴氰菊酯不超过五年的历史,近两年抗性发展迅速。1984年、1985年的 LD_(50)值分别是1983年的5倍和19倍,对其它未使用过的氯氰菊酯、北京菊酯Ⅰ、戊菊酯等表现有交互抗性。本文还对混配增效延缓抗性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2007年江浙地区二化螟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2007年测定江苏、浙江地区二化螟对杀虫单、三唑磷、氟虫腈、阿维菌素及拟除虫菊酯类等9种杀虫剂的抗性,以及6类20种杀虫剂对东海二化螟的毒力,为指导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4龄幼虫点滴法测定。【结果】(1)瑞安、苍南、高淳种群对杀虫单具有极高水平抗性(164.8~248.1倍),连云港和东海种群具有中等水平抗性(18.1和25.1倍)。(2)5个种群对三唑磷的敏感性变化很大,其中瑞安、苍南、高淳种群为极高水平抗性(204.8~1395.2倍),连云港和东海种群未检测到明显的抗性(1.8和3.1倍)。(3)瑞安、苍南种群对氟虫腈为中等水平抗性(12.3和26.8倍),其它3个种群为敏感水平(1.3~2.9倍)。(4)苍南种群对阿维菌素产生低水平的抗性(7.6倍),其它种群尚处于敏感水平(0.9~2.0倍)。(5)瑞安、苍南种群对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及溴氰菊酯为中~高水平的抗性,其它3个种群对除氰戊菊酯以外的4种拟除虫菊酯为低~中水平的抗性(5.3~31.2倍)。(6)测试的20种药剂对东海种群二化螟的毒力次序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伊维菌素、高效氟氯氰菊酯>丁烯氟虫腈、氟虫腈、氰戊菊酯、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虫酰肼≥辛硫磷、喹硫磷、呋喃虫酰肼、三唑磷、哒嗪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氟硅菊酯>杀虫单。【结论】不同地区二化螟种群对药剂的抗性存在差异,应根据当地的抗性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抗性治理。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海南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抗药性状况,就海南省崖城、金江、通什和两院地区豇豆上的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敏感性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崖城和金江两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敌敌畏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药性.以两院地区豇豆蚜作为敏感品系,崖城和金江两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DDV的LC50抗性比值分别为21.86倍、22.78倍、17.88倍、13.49倍和10.91倍、12.59倍、11.47倍和13.49倍.通什地区的豇豆蚜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DDV的抗性也有一定的提高,与两院种群LC50抗性比值分别为1.58倍、12.27倍、4.45倍和2.28倍.而且崖城、金江和通什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DDV抗性种群的异质性很强.  相似文献   

13.
二化螟对杀虫单等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以安徽太湖县敏感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lker)自然种群为敏感种群,根据用药水平差异,有代表性地选用浙江,江苏和安徽3地区田间种群,监测了二化螟对杀虫单等4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1)浙江慈溪二化螟3幼译杀虫单已产生高水平抗性(RR=54.6),对杀螟松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3.9),对敌敌 氰戊菊酯仍较敏感;(2)安徽安庆二化螟3龄幼虫对杀虫单处于中抗水平(RR=10.8),对杀螟松,敌短短 畏和氰戊菊酯仍较敏感。(3)江苏兴化二化螟3龄幼虫与安庆相似,对杀虫单中抗(RR=12.6),对其它被试药剂仍较敏感;(4)不同地区用3龄和6龄幼虫测定的抗药性水平相近,同时用太湖敏感种群和慈溪高抗种群进行的增效试验表明,TPP 对杀虫单无增效作用,但PBO在抗性种群中对杀虫单有 一定的增效作用,说明该种群对杀蝗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抗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于室内选育的棉铃虫抗性品系(YG-R,Rd)和采自田间的抗性种群(YG9221,YG9241,YG9321),PBO对氰戊菊酯都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为19.5~169.5倍,而DEF和TPP对氰戊菊酯几乎没有增效作用。Rd抗性品系三龄幼虫多功能氧化酶艾氏剂环氧化活力是YS-S敏感品系的1.36倍,而YG-R和Rd两个抗性品系分别与YS-S敏感品系相比,三龄幼虫酯酶活力没有差异。因此,多功能  相似文献   

15.
田间采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4个地区8个棉铃虫种群,室内采用浸叶法监测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显示:2016-2017年各监测点棉铃虫种群对辛硫磷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5.2~65.7倍和24.2~48.8倍,近几年棉铃虫对辛硫磷的抗性有上升的趋势;各监测点棉铃虫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已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各地区之间抗性水平和发展趋势有差异,其中沧县、阳谷和夏津种群抗性上升明显,抗性倍数由2016年的21.3、51.9和128.9倍上升为2017年的90.2、187.5和269.3倍,邱县和安阳种群抗性由高水平抗性转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由145.4和165.7倍降低为72.2和59.1倍;2016-2017年棉铃虫种群对甲维盐均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6.2~92.8倍和10.6~89.8倍。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棉铃虫种群对3种药剂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建议避免重复使用或限用同一种药剂,注意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棉铃虫的抗药性上升。  相似文献   

16.
宁夏枸杞蚜虫抗药性测定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宁夏4个地区枸杞蚜虫对氰戊菊酯、溴氰酯、氯氰菊酯、氧乐果、久效磷、呋喃丹、灭多威8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枸杞蚜虫对拟除虫菊酯药剂的抗性以惠农为最高,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的RR值分别超过888.1、147.9和4913.1,达高或极高水平抗性;中宁、芦花台、平吉堡种群处中低水平抗性;对氧乐果产生了3.5~21.8倍的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久效磷、甲基对硫磷、呋喃丹、灭多  相似文献   

17.
用马拉硫磷筛选的褐飞虱抗性品系(R)对马拉硫磷的抗性达到184.4倍,对作用于乙酰胆碱酯酶的二嗪磷、异丙威和仲丁威有一定的交互抗性,而对氰戊菊酯不表现显的交互抗性。进一步研究显示:在抗性品系中,磷酸三苯酯对马拉硫磷和仲丁威的增效作用分别达到9.15和2.38倍,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对这两个药剂也有一定的增效作用(2.32和1.42倍)。抗性品系的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以2,4二硝基氯苯为底物)和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分别为敏感品系(S)的14.67、1.52和1.11倍。在抗性品系中,磷酸三苯酯对酯酶活力抑制作用很强,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也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抗性品系对马拉硫磷抗性和对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中起到不同程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麦蚜对几种药剂的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麦蚜对氧化乐果、来福灵、大功臣 3种药剂的抗药性及农药增效剂增效作用 ,结果表明 :麦蚜对 3种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农药增效剂能够增强药效 ,交替与轮换使用吡虫啉类、菊酯类农药并减少用药量的 30 %、用等量的农药增效剂代替减少的农药是防治麦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敏感性测定、增效作用试验和酶活力测定,分析了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经性以及多功能氧化酶在抗药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采自杭州的德国小蠊品地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是敏感品系的67.1倍,18.1倍和11.8倍,利用多功能氧化酶的抑制剂--氧化胡椒基下和为增效剂测定抗性品系对二氯苯醚菊酯的增效作用,增效3.69倍,离体酶活力测定的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中多功能氧化酶活力明显  相似文献   

20.
福州地区菜缢管蚜抗药性监测及其生化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网室相对敏感种群相比,福州市建新和闽侯县上街田间菜缢管蚜种群对甲胺磷、毒死蜱、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阿维菌素均已产生高抗性,对甲胺磷、毒死蜱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达到36.3-56.5倍,对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的抗性水平则高达93-130倍;对吡虫啉的抗性为中等水平(20.0-21.4倍);对丁硫克百威相对较敏感,仅产生7.0-9.0倍的低抗性.总酯酶个体活性分布频率的测定结果显示,田间和网室种群总酯酶个体活性分布频率存在明显差异,建新和上街田间种群个体总酯酶活性显著高于网室种群,分别是网室种群的1.81和2.01倍.网室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对敌敌畏和甲胺磷的双分子速度常数(K)值分别为建新田间种群的12.1和7.5倍,为上街田间种群的11.1和9.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