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春市采暖期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宾  高锋  马吉伟 《吉林农业》2011,(11):239-241
利用长春市气温资料,分析了长春市采暖期气温变化情况。从分析结果看,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按照采暖规定的温度,开始采暖的时间相对最早,80年代以来采暖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基本相当,在21世纪开始的9年中,采暖期开始的时间比较晚。采暖期负积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期以负距平为主,90年代以后以正距平为主;在各年代际值变化是20世纪60年代负积温值最低,在20世纪90年代负积温值最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采暖期最低气温≤-20℃明显高于平均天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近20年里,采暖期最低气温≤-20℃,明显低于平均天数。在采暖期中气温趋势倾向值都是上升趋势,其特点是年代越近,气温趋势上升越明显,在1951-2008年58年中,气温趋势倾向值为0.56℃/10a,特别是1999—2008年近10年中,气温趋势倾向值达到最大,达到2.53℃/10a。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新疆奎屯柳沟垦区近20年积温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用新疆奎屯柳沟垦区1998-2017年的积温资料,通过五日滑动平均法、年际变化曲线、累积距平等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历年平均稳定≥0℃积温为4 200.1℃,持续期为243d。≥0℃积温年际变化存在3~4年的变化周期,≥0℃积温累积距平曲线整体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稳定≥10℃积温平均为3 844.4℃,持续期为184d。≥10℃积温累积距平变化情况与≥0℃积温基本一致,存在约4年的变化周期,累积距平曲线整体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在80%的保证率下,稳定≥0℃积温值为4 116.2℃,稳定≥10℃积温值为3 769.5℃。  相似文献   

3.
近44年宁夏热量条件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宁夏1961-2004年20个气象观测站温度统计分析表明,宁夏各地日平均气温稳定≥0℃、≥5℃、≥10℃、≥15℃、≥20℃的积温都在增加,每10年,各界限温度增幅在50℃~80℃。各界限温度的持续日数和积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从60年代至21世纪头4年≥0℃持续日数和积温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持续日数平均增长14.9天,积温平均增加266.6℃。≥10℃持续日数和积温,70年代比60年代略有减少,自80年代起持续上升,21世纪头4年较60年代平均增长5.7天、190.6℃。在80%以上的年份,各界限温度及持续日数从高纬向低纬,按空间分布北多、南少,引黄灌区最多,中部干旱带次之,黄土丘陵区最少。≥20℃时,黄土丘陵区达不到80%保证率要求。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1—2020年固镇县气象局的地面观测资料,深入研究了近50年固镇县农业热量资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过去50年中固镇县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相同,气温呈变暖趋势,农业热量资源总体呈上升趋势;各界限温度(0、10℃)初日时间提前,终日时间推迟,持续日数和积温均有显著增加。≥0℃积温年变化呈双峰结构波动上升,1990年发生突变,突变前以负温度距平为主,整体呈负增长;突变后以正温度距平为主,呈弱增长趋势。≥10℃积温年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较大,1994年发生突变,突变前以负温度距平为主,整体呈负增长;突变后以正温度距平为主,整体呈先升后降的负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河西走廊中部六县(区)1961—2009年逐日实测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分析≥10℃界限温度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际演变规律及其异常变化特点,并分析≥10℃界限温度的演变对当地主导作物玉米的种植结构、生长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河西走廊中部≥1O℃界限温度表现为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各地≥1O℃积温偏少,持续日数较短,90年代以来,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尤其2001—2009年增加幅度为近50 a最大,热量资源充足;70年代、80~90年代初均出现积温异常偏少、持续日数异常偏短的年份,2000—2009年,河西走廊中部≥10℃积温异常偏多的年份占近50 a来异常偏多年份的83%;生长季≥10℃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利于扩大河西走廊中部主导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和区域,提高了玉米单产及总产产量。  相似文献   

6.
选取了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市绿洲区为代表,利用境内8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逐日气温实测数据,主要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60年典型绿洲生态区≥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积温区域分布不均,差异较大;≥10℃积温呈现出初日提前、终日推迟为主的增加趋势;近60年≥10℃积温、终日和持续日数分别在2004、1974和1997年发生了突变;≥10℃积温存在准26年强振荡周期,在1961—1970年、1971—1999年以及21世纪以来大致呈现了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过程;≥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短周期振荡在各时段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长沙市早稻生长季≥10℃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3月中旬—7月中旬)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线性统计、M-K突变检验等统计方法,对近5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内≥10℃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10℃活动积温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20世纪呈波动弱下降趋势,21世纪呈明显上升趋势;突变年份出现在2002年。近55年早稻生长季≥10℃活动积温均值为2 696.4℃·d,最高出现在2008年,为3 147.5℃·d,最低出现在1987年,为2 437.3℃·d,极差为710.2℃·d。  相似文献   

8.
活动积温与植被演替、农作物生长关系密切,对区域生态状况和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基于GIS平台,研究了云南省31个气象站50 a的≥10℃活动积温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0年云南省≥10℃活动积温呈增长趋势,增幅为9.080℃/a,其中,1961~1978年≥10℃活动积温为负距平,1998~2010年为正距平,1979~1997年≥10℃活动积温距平以振荡为主;(2)5个代际≥10℃活动积温代际内最高值和均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3)基本以景洪-思茅-元江-元谋为线,≥10℃活动积温向西、东2个方向逐渐减少;同时,空间差异程度随着时间推移有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9.
近50 a陕西苹果果区积温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29个苹果基地县1961-2010年气象资料,应用线性拟合、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T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陕西苹果果区≥5℃、≥10℃积温、负积温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a陕西苹果果区≥5℃、≥10℃积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初始日期呈提前趋势,终止日期呈推迟趋势,持续天数增加;负积温呈显著减少趋势。积温均具有突变特征,≥5℃积温、≥10℃积温突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突变年份分别为1999年、1994年,负积温减少突变发生在1986年。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科技》2016,(10):225-226
利用平塘县一般气象站1970—2010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分析稳定通过10℃积温及积温日数的年际变化、年代变化以及其初终日变化,计算0℃以上每1℃范围内积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平塘站稳定通过10℃年积温呈上升趋势,尤其进入21世纪后上升幅度加大;而稳定通过10℃的年日数变化平缓,多年平均为254 d,均在平均值附近波动;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变化较大,初日在4月之前就出现的保证率为90%,终日92.7%出现在12月中旬之前。分析平塘站1970—2010年每1℃积温分布可得到界限内积温随温度界限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对应温度界限为24℃。  相似文献   

11.
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热量资源,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建平县北部地区气温、积温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建平县北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年平均气温较20世纪60—80年代高,但在年际变化中线性升高趋势并不明显。≥0℃积温线性增加111℃·d;≥10℃积温线性增加158℃·d。在气候变暖环境下,建平县北部地区变暖趋势不明显,近20年热量资源虽有所增加,但并不稳定。因此,在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改变农业措施、提高复种指数等方面需要谨慎。  相似文献   

12.
利用江苏省淮北地区20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夏玉米生育期内光、温、水等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在代表性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为4.5、8.5排放情景下的预估数据,对淮北地区未来近20年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近52年内,≥10℃活动积温在各年间均在2 900℃以上,≥20℃活动积温在各年间均在2 700℃以上,且热量资源充足,在20世纪90年代存在显著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都存在显著下降趋势,线性倾向率分别达到了-4.8 h/年、-7.5 MJ/(m2·年),2000年之后明显低于气候平均值;降水量呈现"明显下降-平稳波动-快速上升"的特征;2014—2030年,2种气候情景下,光、温、水资源的年际波动都比较大;活动积温(个别年份除外)为正距平,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太阳净辐射基本上也都为正距平;水分盈亏基本上以正距平为主。研究结果可为政府部门和农户充分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调整种植结构、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选取全国715个常规气象站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气候变暖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中国近50年来气温变化最剧烈的时期.1961—1990年与1991—2010年多年平均气温差值显示,20世纪90年代之后,除了西南部局部地区气温有所下降之外,大部分地区是以增温为主;北部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中部和南部地区,增温地区主要出现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多年平均日均温≥10℃的累积积温为8000℃的等值线向北移动,4500℃的积温等值线向西北方向移动,3400℃与1600℃的积温等值线移动的方向可能与海拔高度有关,有向海拔较高的地方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索了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的变化特征,一是对年际变化特征、高积温年、低积温年进行特征分析;二是将湟源县1987—2016年的0℃活动积温划分为3个10年际进行分析。详细分析内容为不同尺度下的积温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极差和距平差。结果表明,30年0℃活动积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前期11年(1987—1997年)积温均为负距平;中期8年(1998—2005年)积温小幅震荡,后期11年(2006—2016年)积温均为正距平。30年的0℃活动积温平均值为2209.49℃·d,1987年0℃活动积温为最低值1 953.00℃·d;2013年0℃活动积温为最高值2 496.40℃·d。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暖背景下辽阳市≥1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辽阳市≥1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辽阳市气象局1956—2010年≥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活动积温资料,分析近55年辽阳市≥1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10℃初日呈弱提前趋势,≥10℃终日以1.75 d/10年的速率显著延后,≥10℃持续日数平均以2.57 d/10年的速率显著增多,≥10℃活动积温以58.4℃/10年的速率在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乌拉特中旗1954~2011年的年、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乌拉特中旗年和各季节日照时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以2.378 h/10a速率减少,且这种减少趋势在增大,主要表现在秋、冬季。20世纪50~90年代年日照时数均为正距平,21世纪初以负距平为主;80年代秋季日照时数偏少,其他不同年代秋季均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以异常偏多为主,仅在21世纪初出现异常偏少年,季日照时数无明显差异。50、60年代至今乌拉特中旗年平均总云量、低云量均表现为减少趋势,而80年代至今年平均总云量和低云量则呈增加趋势,以总云量增幅更大,平均增幅为1.6成/10a。  相似文献   

17.
根据尉犁县气象站近50年年平均气温、无霜期、≥0℃、≥10℃、≥15℃、≥20℃活动积温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和Mann-Kend年11突变检验方法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g-尉犁县棉区年平均气温以0.21℃/1O年的速率升高,无霜期以5.11d/10年延长,但各界限温度活动积温变化趋势不明显;小波系数分析揭示了各热量因子都存在45~50年年代际尺度的强周期信号,呈现出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为偏暖区,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偏冷区,90年代中期以后为偏暖区;年平均气温于1996年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增暖突变,无霜期在1992年发生显著的突变性延长,但各界限温度活动积温均未发生显著突变。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近45年≥10℃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湖北省20个代表站点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并分析历年≥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及其变化趋势和年代变化。结果表明,45年来,全省大部≥10℃界限温度初日呈提前趋势但不显著,≥10℃界限温度终日变化不大;各站点≥10℃界限温度持续日数都表现出延长的趋势;≥10℃界限温度活动积温除建始、郧西、英山、利川等边缘山区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从年代变化看,全省大部≥10℃界限温度初日为先提前后推迟至20世纪90年代后持续提前的趋势;≥10℃界限温度终日年代变化趋势与初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反;≥10℃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隔日数,20世纪60~70年代都呈增加趋势,20世纪70~80年代大部分减少,20世纪90年代缓慢变化,进入20世纪大幅增加;≥10℃界限温度活动积温随着年代呈波动性的上升趋势。可见湖北省近45年≥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活动积温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可能对农业生产布局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惠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80-6382
利用1961~2012年卫辉市0~20 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2年卫辉市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近52年卫辉市年平均浅层地温除地面外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07~0.18℃/10a,15 cm升温率最大;四季浅层地温中,冬、春季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尤其是15~20 cm,升幅为0.17~0.34℃/10a,夏、秋季升高趋势不显著。浅层地温冬季、春季和年平均分别在1976、1986年和20世纪90年代前期发生了突变,夏、秋季无突变;年平均地温异常偏高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异常偏低多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气温升高及降水减少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菏泽市冬小麦生育期内的热量资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菏泽市1961-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内的气象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内热量资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 a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均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每10 a增加速率分别为0.35,64.97和52.65℃,无霜期以每10 a 1.9 d的速率延长。除无霜期在1965和2003年发生突变外,其他热量因子均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