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充分用地,积极养地是农业增产的中心环节。万物土中生,土地是农业生产資料,地力是农作物产量的基础。合理的用地养地,必須与气候、土壤、水利、肥料、劳畜力等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相适应,做到用中有养,养中有用,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农作物能够保持大面积均衡稳定增产。为了提高土壤肥力,不断地发展农业生产,最近省农学会与土壤学会联合召开了一次稻区用地养地学术討論会。会上交流了“八百斤地区”稻田用地养地經驗,鑑定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养地措施,探索了今后用地养地的发展方向和进一步研究的方法。会議一致認为,合理的輪作換茬制度是用地养地的关键,而发展綠肥則是关鍵的关鍵。現将会議对稻区輪作換茬与发展綠肥問題的意見綜合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泥土是江淮丘陵地区占耕地面积最大、瘠薄易旱的低产土。这个地区的农民有在黄泥土上实行山芋間作花生,以达到用地与养地相結合、提高經济收益的經驗。我們从1960年秋开始,在調查总結农民这一經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証实了这一措施的有效性。从土壤水份和养料来看,据測定,单作山芋的土壤含水量为12.2—14.0%,山芋間作花生的土壤含水量则提高到14.0—18.6%,至于提高土壤含水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花生的复盖,使土温比单作山芋的低摄氏一至三度,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从氮素养料来看,由于花生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的氨态氮含量,間作地的氨态氮是4.0ppm,单作地的是3.0ppm。同时,由于这种土壤有丰富的鉀,磷、鈣也不少,間作花生后,能大大提高磷、鉀、鈣等矿物质养料的利  相似文献   

3.
(一) 充分用地、积极养地,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关鍵間題,也是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課題。养地是用地的基础,用地是养地的目的。土地的用和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們之間有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辯証关系。单純强調养地,过多地休閑和反对复种、間种,結果就要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往往会反过求影响养地的效果。相反的,只用不养或多用少养,必然会带来地力减退,甚至土壤盐化、碱化等現象,使土地生产力降低。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很多,而氮、磷、鉀则是土壤中較缺的三种营养成分,特别是氮素,对土壤肥力的关系最密切。氮素营养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氮在蛋白质中含量很  相似文献   

4.
苹果树套种大豆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土地利用率及单位面积内的生产效益,促进果树生长,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以短养长、增收节地、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1整地秋深翻土地,耙平,起垄,垄距68cm。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民在几千年的实际生产斗爭中,累积了丰富的經驗。系統地总結这些經驗,对指导农业生产有着很大作用。解放以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这与党和政府一貫重視总結群众生产經驗是分不开的。但群众經驗有的容易总結,有的难以总結。一般說来,如理論与表象一致,就容易总結;如理論与表象不一致,而潛藏于事物的内部,就难以总結。对于后者,应首先研究其理論根据,找出其原理,然后提出相应的措施,才能把經驗上升为科学理論。栽培治螟是中国、日本、印度三国农民的宝貴經驗,但多年来从未正确地加以总結。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产的新高潮正在全国广大地区普遍兴起。为了促进这个新高潮蓬勃地健康地发展,必須把革命干劲和科学精神更好地結合起来。这就需要在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生产斗爭的革命运动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农业科学实驗的革命运动。国务院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实驗工作会議,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举行的。这是一次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会議。会議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認真总結了几年来开展农业科学实驗运动的經驗,特別是总結了农业領导干部、农业科学技术人員、农民群众“三結合”举办样板田的經驗,充分討  相似文献   

7.
<正>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土壤的供肥能力是获取作物产量的保证,土肥推广工作就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培肥地力为中心,以取得最佳持续产量为目的。必须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同时,搞好土地培肥,用地养地相结合,防止土地沙化、板结、盐碱化。取得作物高产、稳产,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手机尾号为2543的用户问:怎样做才能让化肥和农家肥发挥最大肥效?专家解答:要想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土地越种越"肥",实践证明必须走化肥与农肥搭配施用这条路。搭配施用的好处:(1)既用地又养地。据试验,化肥与农肥搭配施用3年的地块比单施化肥的地块有机质含量高0.08%~0.11%,氨化细菌增加260%,好气性固  相似文献   

9.
利用果树行间空地,合理间作,既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又可培肥地力,达到用地养地结合、提高果园整体效益的目的.因此在间种时必须注意以下"四忌".  相似文献   

10.
利用果树行间空地合理间作,既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又可培肥地力,达到用地养地相结合,提高果园整体效益的目的。但间种也要得法,否则适得其反。果树间种时必须注意如下四点:……  相似文献   

11.
喷灌圈马铃薯种植区存在盲目过量施肥现象,农民只注重用地,而忽略养地,造成种植区土壤理化性状逐年恶化,生产效益降低。有机肥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培训及物化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积造和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改变重用地轻养地的观念。充分发挥锡林郭勒盟有机肥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保证作物种植效益不减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施肥结构,减少不合理投入,提高马铃薯品质,实现控肥增效,走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化肥零增长目标[1]。  相似文献   

12.
芹菜、豇豆、小青菜、大白菜多元多熟高效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芹菜、豇豆、小青菜、大白菜种植模式,合理组合了其生长时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可有效提高肥、水、光、时间和土地的利用率,一般亩产芹菜1500kg、豇豆2700k、青菜350kg、大白菜6000kg,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养用结合,是我国輪作倒茬經驗的特点。解放以来,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来,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都有了新的变化,因而在作物布局和輪作倒茬制度方面亦有了很大发展。在提高复种指数,扩种高产作物,改革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生产运动中,都获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对用地养地的辯証关系认識程度不一,因而有的社、队每逢安排作物布局时,往往在多种多收和少种高产多收方面出現問题。目前各地人民公社正以自己的生产經驗結合新的生产条件調整本单位的作物布局和輪作倒茬規划,所以有必要把我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时《知本提纲》中就“用地与养地”做了对立统一规律的阐述。用地必先养地,方能“麦沃肥滋,大地之力常新”,“一岁可数收”;相反,只用不养或少养,“接年频产,则膏油不继而生气衰微,生物之性自不能遂”。即造成地力衰竭,作物产量下降,这就充分地说明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宁南山区小麦套种大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套种大豆是近几年宁夏同心县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不断试验、示范总结出的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立体复合性种植技术,也是一种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生态型套种模式,它能充分利用光、热、水、气、肥等自然资源,是提高农田产出及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各项试验证明,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的实施对农作物产量有很明显的提高作用。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还提高了土地肥力、用地、养地、资源保护利用,有效促进耕地地力的提升,为确保粮食安全及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不哄地,地不欺人”。这是枣庄市山亭区付庄乡广大农民在种地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近年来,该乡农民不断加大土地科技和实物投入,使土地越种越肥。1995年,付庄乡粮食总产达到409.3万公斤,比三年前增长19%;粮食单产达到585公斤,比三年前增长25%;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61%,三年中提高了近0.2个百分点。 近几年,付庄乡组织农技人员,通过取样调查,依据土地肥力,把全乡土地划级分等,然后与农户签订保护、培肥地力合同书,把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8.
耕作制度亦即农作制度,是人类在一定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对种植业采用的农业技术体系。合理的耕作制度,必须从需要与可能出发,处理好天(气候)、地(土壤)、物(作物)三者之间关系,合理地利用好土地,又妥善地管理好土地,扩大生物小循环,缩小地质大循环,使农田生态平衡,地力常新,即做到用地养地密切结合。根据农业区域的划分,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地合理耕作制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耕作制度是由一系列用地与养地的农业技术组成的,可以概分为种植制度和土地管理制  相似文献   

19.
作物耕作栽培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綜合学科。近几年来,我省耕作栽培研究工作有了較大进展,增产經驗的总結已从一般栽培技术綜述开始进入到增产規律的探討,即讲究如何运用栽培措施促进与控制作物的生育,从而获得增产的規律;单項作物的增产技术研究已逐步发展到与作物布局、茬口安排相結合,进而研究提高全年总产量問題,在調查总結群众經驗的基础上,初步找出了生产和改制中的問題及解决途径,等等。但是,过去耕作栽培研究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一)了解和正視当前生产的主要問題不很够,在总結增产經驗时,有时只注意到抓“尖子”、找高产,而对大面积低产区和低产田有些忽視,因此提出的措施往往偏高,与目前大面积生产水平不相适应。(二)在改制过程中,对局部和全局之間的关系有时处理得不恰当,缺乏全面增产、全年增产、連年  相似文献   

20.
苧麻原产我国,迄今已有三千多年栽培历史,农民經驗非常丰富,农家品种丰富多采,优良品种传遍了几乎整个亚洲国家和大部分欧洲国家。我国苧麻单位面积产量之高、麻园寿命之长,在全世界是少有的。我国农民这些长久积累下来的成功經驗,必須很好地总結分析,使它进一步促进生产。作者近三年来历經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区)主要产麻区总結大面积丰产栽培經驗,农民一致强調:“冬季培蔸,春夏掌握以肥水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