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甜菜黄化病毒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陈勇  丁淑萍 《农村科技》2007,(11):21-21
一、发病条件 甜菜黄化病毒病在我区主要由桃蚜、豆蚜传播.发病时期及流行程度与蚜虫的发生及其迁飞高峰和迁飞量有直接关系.当气温25 ℃、相对湿度40%~60%时,有利于有翅桃蚜的发生和迁飞.6~7月雨多量大会限制蚜虫迁飞,而天旱则会增大蚜虫迁飞量,加速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福建农业科技》2010,(6):78-78
不少果园经常发生柑桔采前严重落果,造成重大损失,主要原因是发生较严重的青霉病。柑桔青霉病一般在贮藏期发生,采前发病较少见,但是,如果有适宜的发病条件,则常常暴发严重的采前落果。适宜的发病条件:发病最适温度在18~27℃、相对湿度在95%左右;  相似文献   

3.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菌核病俗称麻秆、烂杆,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冬、春油菜栽培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冬油菜区发病最严重,常年株发病率高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油菜感病后一般减产10%~70%,含油量降低1%~5%。由于该病的发生发展又与多种条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甜菜褐斑病Cercosporabeticola是我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常造成甜菜大面积减产和死亡,发病较重的年份,一般可减产20%~25%,含糖量降低2~2.5度左右.甜菜褐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栽培技术、管理措施有密切的关系,在多雨和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对褐斑病的发生与蔓延极为有利,而且发病重.  相似文献   

5.
进入6月中旬雨季将临,许多棉农反映棉花的病害严重,轻者病株率10%~20%,重者达30%~60%。当前发生的主要是枯萎病,部分地块发生的是黄萎病和两种病害混发。发病与地温和湿度有很密切的关系,枯萎病一般在地温20℃时开始发病,地温在25~30℃为发病的高峰,32℃以上时停止发展(一般  相似文献   

6.
稻曲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荣华 《农技服务》2011,28(12):1684-1684
稻曲病是水稻穗期发生的真菌性病害之一,一般发病率可达3%~5%,严重的达到30%以上,减产可达20%~30%。阐述了稻曲病的病原、危害症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1、马铃薯晚疫病1.1发病条件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在青海各小麦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轻病田病穗率在 2 %~ 9% ,重病田可达 5 0 %以上 ,个别田块高达 10 0 %。在青海 ,赤霉病的发生主要是在东部农业区 ,并以黄河、湟水流域实行小麦和玉米套种或冬春麦混种的地区发病重。柴达木地区、海北州发病轻甚至不发病。赤霉病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各麦区小麦扬花期的气候条件 ,雨日多、雨量大 ,相对湿度大时发病重。赤霉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因品种、病害发生程度不同而不同。不同茬口间赤霉病发生的轻重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避雨栽培对番茄生长微环境及病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金鹏一号’番茄为试材,在四川番茄春作栽培期间,采用避雨栽培的方法,改变番茄生长小环境,以露地栽培为对照,通过测定温度、湿度、光照强度,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研究避雨栽培条件对番茄生长微环境及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条件下晴天对地温,植株基部、中部气温有影响但不明显,棚顶温升高影响较大;晴天光照强,避雨栽培透光率较高,为82.8%~93.7%,雨天光照强度低,透光率降低,为71.8%~88.8%;晴天避雨栽培下相对湿度较露地高2.04%~14.6%,雨天避雨栽培湿度显著低于露地,降幅达14.51%~15.55%;露地栽培病害发生早,发病重,避雨栽培病害发生迟,发病轻,番茄主要病害早、晚疫病分别比对照(露地)降低了54.59%、95.65%。  相似文献   

10.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稻瘟病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至2010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小区试验和多点对比试验,以当地常规栽培为对照,比较稻瘟病发病程度。结果表明,采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叶瘟和穗瘟均有控制作用,在发病前期、中期较明显,并可推迟10 d左右发生叶瘟,其中在水肥调控的前提下,扩行处理(26.4 cm×9.9 cm、33 cm×16.5 cm、29.7 cm×13.2 cm、19.8 cm×19.8 cm)对穗瘟的控制率在36.04%~53.15%,与其他处理控制率差异显著;而到发病后期,尤其是在稻瘟病偏重发生年份和感病品种中,差异则不明显。生产上应用该技术作为控制稻瘟病的综合措施之一,对减少农药使用量、生产安全稻米、保护环境等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系统调查研究了驻马店烟区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结果表明,烟蚜在3月中旬迁飞,6月底前结束,于5月上旬、月底形成2个高峰;病毒病正常年份发病率在5%左右、病指在3左右,遭遇低温、干旱等不利自然条件时,发病程度较重.黑胫病于6月初期开始发生,7月中旬基本稳定,发病程度因降雨量多寡差异较大,整体病害发生为零星分布;赤星病多发生在7月中旬,病株率相对偏高,但病指较低,中下部叶片感病较少,主要发生于上部6片叶,总体表现为发病较轻.  相似文献   

12.
甘肃平凉苹果树腐烂病发生及防治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树腐烂病是发生范围广、难根治的常见病害,了解平凉市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现状,并提出平凉市苹果树腐烂病绿色措施,为当地苹果园腐烂病防治和苹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于2020—2021年对平凉市崆峒区、静宁县、庄浪县、泾川县、灵台县和崇信县6个县区22个乡镇的89个苹果园进行了苹果树腐烂病发生及防治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2 225株苹果树中,苹果树腐烂病总体发病率达39.64%,其中庄浪县的果园的苹果树腐烂病发病率最高,为45.60%;崇信县的果园的苹果树腐烂病发病率最低,为27.00%。随着果树树龄的增大,苹果树腐烂病发病率提高,4~10年生苹果树的腐烂病发病率为11.56%,11~15年生苹果树的腐烂病发病率19.43%,15~20年生苹果树的腐烂病发病率为52.46%,20~25年生苹果树的腐烂病发病率64.50%。不同生态区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陕西渭北地区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近年来陕西省苹果主产区腐烂病发生动态,于2009-2011年在渭北7个县区对不同树龄、不同品种的525个苹果园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果园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普遍,平均病株率55%、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1.5个、病情指数25、侧枝发病率14%,年份间除侧枝外,其他发病率没有明显性差异。不同树龄的富士苹果树发病情况调查显示,其平均侧枝发病率、病情指数差异显著,树龄大发病严重,16~20a树龄比6~10a树龄的果园发病率和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分别高出58.89%和46.21%;富士、嘎啦和秦冠3个品种发病情况调查显示,其平均侧枝发病率差异显著,以秦冠发病最轻,且平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也明显低于其他品种;不同地域富士发病情况差异显著,渭北台塬西部区的腐烂病发生最为严重,渭北台塬东部区次之,渭北高原沟壑区发病最轻;栽植密度对富士果园发病影响显著,栽植密度大的果园其平均病株率、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病情指数、侧枝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栽植密度小的果园。  相似文献   

14.
果树穿孔病已成为西藏林芝地区现存光核桃上一种重要叶部病害,严重影响光核桃树长势及寿命。为明确该病害发生情况及发病因素,2017—2018年对林芝地区不同区域光核桃穿孔病发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害在调查区普遍发生,平均病叶率为26.85%,平均病情指数为9.28,且不同区域发病程度不同。该病害主要在6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达到发病高峰期,最高病叶率可达89.45%。同时,海拔、空气相对湿度、树龄、生境与光核桃穿孔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海拔低、空气相对湿度大、周围生态环境越密闭的区域,发病越重;树龄越大,发病越严重。调查结果对于林芝地区光核桃穿孔病的防治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青海各春小麦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已成为青海春小麦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轻病田病穗率在2%~9%,重病田可达50%以上,个别田块高达100%。赤霉病的发生主要是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并以黄河、湟水流域,实行小麦和玉米套种或冬春麦混种的地区发病较重。用多菌灵、灭病威、甲基托布津三种杀菌剂,进行大田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其防治效果可达60.50%~88.60%。多菌灵、灭病威、甲基托布津一次和二次喷雾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灭病威胶悬剂喷施的有效剂量均为750g/hm^2,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为900g/hm^2。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河口地区香蕉黑星病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及温度的异常变化对香蕉黑星病的发生危害影响最大。河口县香蕉黑星病从4月底5月初开始发病.7月份开始迅速扩散,9~10月份达到高峰值,发病率为80%~100%,且高发病率维持至12月份;不同栽培地区香蕉黑星病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差异较大,危害率依次为河口东部地区=65.5%〉中南部地区=51.44%〉西部地区:48.78%.不同海拔高度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呈现出海拔越高危害性越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稻曲病发生与氮肥施用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合理利用施肥等栽培措施控制稻曲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氮肥不同施用量及不同施用时期对稻曲病发生的小区评价试验研究稻曲病发生与氮肥施用的关系。[结果]稻曲病的发生与稻田施肥的时期和用量密切相关。分蘖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的稻曲病发病相对较重,发病率和病指分别达到9.38%、5.06和12.17%、6.33,明显高于稻田中后期不追施氮肥和早期仅施农家肥的处理,后者的发病率和病指仅为3.92%、1.38和0.93%、0.25,同时,相同施肥水平下,孕穗期偏施氮肥易于稻曲病的发生。[结论]以农家肥为底肥,适时适量追施的氮肥能降低稻曲病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促进西部山区甘薯可持续健康生产,研究了甘薯苗扦插前用石灰氮处理土壤,薯苗扦插后用戊唑醇喷淋植株基部对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灰氮处理土壤并结合薯苗扦插时戊唑醇浸苗、扦插后用戊唑醇喷淋的(GSS2)与对照(GSS5)相比防病效果高75.34%;石灰氮处理土壤,戊唑醇浸苗,但薯苗扦插后不喷戊唑醇的(GSS3)防效只有30.43%;薯苗扦插后喷药(GSS2)病株率比初发病时喷药(GSS1)低6.85个百分点;单一药液浸苗(GSS5)对防病没有效果;处理GSS4与对照(GSS5)相比防病效果增加52.16%;石灰氮处理土壤不仅能减轻当年甘薯病害发生,提高鲜薯产量,对下一年防病增产也有显著效果。施用石灰氮作土壤消毒既防病,又增加鲜薯产量,这对促进山区甘薯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发生,2012-2016年连续5年开展了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原菌鉴定、发病规律调查和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台州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害有甘薯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甘薯茎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甘薯茎腐病(Dickeya dadantii),以及以病原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而且试验病区甘薯发病是以后者为主,该病害在台州多在6月底7月初始发,8月和9月份雨水多湿度大的情况下盛发,近来危害越来越严重,产量损失达50%以上甚至绝收;不同耕作制、脱毒苗扦插、地膜覆盖和施用有机肥等栽培措施都不能降低发病率和减少薯块产量损失,而推迟甘薯扦插期至6月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损失;鉴定筛选到了抗病低代材料YA3008,产量高达38542.5 kg/hm2;筛选到了具有一定防治效果的化学药剂32.5%阿米妙收。综合5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认为,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策略、途径应以选育与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辅之以综合运用其他农业防控和化学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2005~2009年对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下属3个品种试验圃的桑树杂交组合进行连续5年的花叶病田间发病规律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桑树杂交组合对花叶病的抗性有差异,其中以A2×9512、桂桑优62-B、C2×K1、A51×G3、A2×G30、A2×93133、A2×伦109、A2×94168、A2×9102等杂交组合的抗性较好;而同一杂交组合群体不同年份花叶病发病情况也有差异,随着树龄的增加,桑树杂交组合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桑树杂交组合对花叶病的抗性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选育抗花叶病品种(或组合)、合理的人为干预能够有效地防治桑树花叶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